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研究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深学生对区域发展规律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1. 收集资料学生需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产业构成、城市化进程等相关资料,了解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2. 分析讨论在收集到资料后,学生应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如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势等。
3. 制作报告每组成员需将讨论结果整理成PPT或Word报告,报告中应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述、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等。
4. 实地调研(可选)有条件的学生可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企业、城市规划等实际情况,为报告增添真实数据和案例支持。
三、作业要求1. 内容准确性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和分析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得有虚假信息。
2. 格式规范报告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写,格式规范,包括标题、正文、结论等部分。
PPT或Word报告应排版整洁,易于阅读。
3. 团队合作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强化团队合作意识,组内成员需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作业。
4. 创新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内容准确性、格式规范、团队合作和创新性四个方面进行。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格式、团队合作情况和创新性程度给予评分,并给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阅,指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也可就作业中的疑问向教师提问,教师将给予解答。
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方向。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理解,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提取与运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基础巩固]下图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
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2.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C.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D.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读图,回答3~5题。
模式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模式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模式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模式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3.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 ) A.模式a B.模式bC.模式c D.模式d4.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5.“十二五”期间,模式d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甲、乙两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回答6~7题。
6.甲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7.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6: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业达标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C.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2.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源密集型产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图,完成3~5题。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二、第三产业都有波动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4.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5.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一大酸雨中心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价合作形成(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6~7题。
6.“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7.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示意图。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该区域的产业布局、城市化特征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概况: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等基本情况。
2. 工业化进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主要产业类型、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
3. 城市化特征:探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包括城市扩张、人口变化、城市功能区划分等。
4.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
5. 案例研究:选取珠江三角洲的某个具体城市或工业园区,分析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存在的问题。
6. 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实情况,设计一份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建议书。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作业内容要紧密围绕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3.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注重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官方统计数据、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
4. 对于实践活动部分,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5. 作业格式要求规范,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度、条理性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正确性、逻辑清晰性及表达规范性。
3. 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和反馈意见,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性建议和解决方案,教师将给予鼓励和表扬。
学年人教版(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二)作业Word版含解析
学年人教版(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二)作业Word版含解析〔测试时间:35分钟,总分: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经过研讨发现人均GDP、工业化、动力消耗和技术提高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质变化之间存在清楚的相关性。
研讨与实验开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践用于基础研讨、运用研讨和实验开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木研发投入的多少。
以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局部社会经济影响要素表示图。
据此完成1—3题。
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1.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B.经济开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D.动力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2.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B.工业化速度最快C.人均GDP最低D.动力以清洁动力为主3.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A.技术提高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B.不同区域技术提高水平不同C.珠三角区域出现异常影响要素D.各区域的自然天文环境差异大【答案】1.C 2.A 3.B3.读图可以发现,无法得出技术提高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错;珠三角的影响要素有工业结构、技术提高水平等,无特殊影响要素,C错;各区域的自然天文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络,D 错;据图可知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相关性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技术提高水平对资源应用才干与效率作用不同,故该题选B。
以下图为〝西三角经济圈表示图〞。
〝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地域,总面积20—30万平方千米,包括约50座城市。
树立以重庆、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中心的西部地域大经济实体。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加深学生对区域发展特征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时的作业,学生应能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因素,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发展的趋势。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如下:1. 阅读教材,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地理背景、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
2. 完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笔记整理,重点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相互关系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此过程中的表现。
3.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政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因素对区域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4. 结合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5.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撰写一份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方向的简短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概括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要结合具体数据和事实,分析要深入,能够揭示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3. 报告撰写要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简练。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1. 笔记整理的评价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条理清晰性及个人见解的独到性。
2. 案例分析的评价标准为分析的深度、广度及数据的准确性。
3. 报告的评价标准为观点的新颖性、逻辑的严密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4. 作业的总体评价将结合教师评阅和同学互评的方式进行,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背景资料收集:学生需收集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背景资料,了解该区域的基本情况。
2. 工业化进程分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产业及工业布局特点,探讨其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与挑战。
3. 城市化发展研究: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扩张、人口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案例研究:选择区域内一两个典型城市或工业园区,深入分析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成效。
5.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综合以上所提到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形成小组报告。
报告应包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以及个人或小组观点的阐述。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背景资料收集要全面、准确,能够为后续分析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2. 工业化进程分析和城市化发展研究要深入,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3. 案例研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工业园区,分析其发展模式和成效,并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
4. 小组讨论与报告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团队协作精神突出。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报告的全面性、分析的深入程度、数据的准确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优秀的学生或小组将获得表扬和奖励。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也将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作业布置。
以上即为“高中地理课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作业设计和要求,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地域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D.1990年之后,工业总产值上升很快,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答案:D解析:由图和教材知识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产业为主。
2.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③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④工业比重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外商投资规模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3~4题。
3.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4.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成本降低④政策优势突显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答案:3.C 4.A解析:在工业化推进的阶段Ⅰ,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
但进入阶段Ⅱ,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研究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课前准备1. 学生需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经济发展现状。
2. 收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十年来的工业、城市发展数据及变化情况。
(二)课堂探究1. 分组研究:学生需按照地区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探究不同区域的工业和城市化特点。
2. 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各小组结合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分析区域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3. 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观点,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可能出现的区域发展问题的策略。
(三)课后作业1. 撰写报告:每组需撰写一份关于珠江三角洲某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影响的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区域背景介绍、数据支撑的结论分析以及针对发展问题的策略建议。
2. 制作多媒体材料:利用收集到的图片、表格和视频等材料,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报告,辅助展示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的成果。
三、作业要求1. 报告内容应紧扣课程主题,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2. 报告中应包含足够的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分析应深入浅出,语言应准确简洁。
3. 多媒体材料应与报告内容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辅助报告的展示和讲解。
4. 作业应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格式排版和内容整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报告的内容、结构、逻辑、数据支撑及多媒体材料的制作质量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给予一定的评价分数。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教师将给出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Word版含解析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自主梳理夯实基础】——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整(1) 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 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毗邻,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参与。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产业结构第二第三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港澳扩散扩散【注意提示】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型产业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缺点:吸引的外资额及的增长相对较慢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产业面临问题: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2.城市化(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的地区之一。
(2)表现城镇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城市迅速扩大【答案】劳动密集国内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政策密集数量规模【注意提示】1.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或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
2.工业化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和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1) 面临困境。
(2) 相对落后。
(3) 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1) 调整:发展重工业和,推动产业升级。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理解,培养其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现象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认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阅读与思考: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工业化及城市化历程等相关材料,分析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特点。
2. 案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某一具体城市(如深圳、广州等)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要求学生从时间线、主要阶段、关键政策等多角度分析其发展轨迹。
3. 地图绘制:绘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工业区、城市分布及其发展轴线,标明交通网络及主要资源分布情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
5. 报告撰写:每组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简短报告,包括发展背景、过程、问题及建议等。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阅读与思考:学生需认真阅读并理解相关材料,确保掌握基础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分析时需深入细致,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和政策影响,逻辑清晰。
3. 地图绘制:地图应清晰标注主要地理要素,信息准确无误。
4. 小组讨论: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确保每位同学都发表意见并记录讨论结果。
5. 报告撰写:报告应包含完整的研究框架,内容应包括分析、论述和解决方案等部分,文字表达清晰流畅。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准确性:内容是否准确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2. 完整性:作业内容是否完整覆盖了所有要求的部分。
3. 逻辑性:分析过程是否逻辑清晰,论据是否充分。
4. 创新性:报告中是否有新颖的观点或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4: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
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 )①加大科技投入,将粮食用地全部转变为蔬菜、花卉、乳畜用地②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③大量施用化肥和低残留农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2.甲图中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带动作用表现在 ( )①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化②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带来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③贸易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影响不大④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阻碍了城乡交流,拉大城乡差距⑤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④⑤目前,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读图,完成3~4题。
3.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力推进工业化B.改革开放的政策C.大量的外来民工D.香港的产业转移4.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适宜重点发展( )A.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B.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C.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D.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佛山市政府印发的《佛山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跃”工作方案》中提出,至2017年,广州、佛山两市要基本实现同城化。
据此完成5~6题。
5.广佛同城产生的影响有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②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缩小④加强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6.广佛同城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同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雄厚,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过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其进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其进程【学习目标】了解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背景。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①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②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③产业结构调整。
2.国内背景:国家的④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⑤港澳,靠近⑥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⑦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进程(1)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⑧劳动密集型产业。
优势条件:丰富的⑨劳动力资源;政策与侨乡的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不足:外商投资⑩规模小,吸引外资额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
(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⑪高新技术产业。
优势条件:世界经济全球化、⑫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⑬产业结构调整。
不足:⑭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珠江三角洲⑮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1)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⑯数量猛增。
(2)城市的⑰规模迅速扩大。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对外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得益于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良好的地理条件。
据此回答1~2题。
1.为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有利契机的背景条件是( )A.毗邻港澳、东南亚 B.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C.发达国家产业调整 D.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性条件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C.良好的区位 D.最大的侨乡答案 1.C 2.B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其次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教材第72页活动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月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
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进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对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进开放放型经济供应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情愿与外界沟通互通有无。
(2)从经济进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简洁受到它们的影响。
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进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集中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进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进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制造巨大的进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进展具有辐射、集中、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四周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进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进展中消灭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舞中小企业的进展,乐观带动郊区县的进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乐观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深学生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背景资料收集:学生需收集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 工业化进程分析:学生需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主要阶段、主要产业及发展特点,探讨其工业化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城市化过程探究:学生需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扩张、人口迁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分析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案例研究: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两个典型城市或工业园区,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
5. 报告撰写:学生需根据上述分析,撰写一份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报告,报告应包括区域背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分析、案例研究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资料收集要全面、准确,引用的数据和信息需注明来源。
2. 分析过程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能客观反映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3. 案例研究需深入具体,有详细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4. 报告撰写时,语言要通顺流畅,结构要完整,包括标题、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5.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分析过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3. 案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详细性。
4. 报告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5. 作业的完成度和提交时间。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需改进四个等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
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
一、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D.工业稳步增长2.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的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⑤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
其原因有( )①环境条件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 ②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③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主要流向这些地区 ④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已同发达地区十分接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目前,广东省正以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打破岭南地理的天然屏障,连接周边地区,这有利于( )A .大珠三角经济区拓展经济腹地B .为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开辟快捷的出海通道、物流通道C .泛珠三角省区能源等资源调往珠江三角洲地区D .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泛珠三角省区转移5.(20129)下图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
由此可判断A .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距离车站~圈层中最小地理一轮作业 必修三第四章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B.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圈层中最少C.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先增后减D.各圈层中三类企业的数量之和,由内圈向外圈依次减少图4(201211~13)a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
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D.工业稳步增长2.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的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⑤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
其原因有( )①环境条件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 ②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③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主要流向这些地区 ④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已同发达地区十分接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目前,广东省正以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打破岭南地理的天然屏障,连接周边地区,这有利于( )A .大珠三角经济区拓展经济腹地B .为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开辟快捷的出海通道、物流通道C .泛珠三角省区能源等资源调往珠江三角洲地区D .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泛珠三角省区转移5.(20129)下图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2.5km )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km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
由此可判断A .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距离车站0.5~1.0km 圈层中最小B .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 1.0~1.5km 圈层中最少C .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地理一轮作业 必修三第四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各圈层中三类企业的数量之和,由内圈向外圈依次减少图4(201211~13)a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
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图4b)。
该城市盛行西北风。
据此完成6~8题。
6.按主导职能,该新区规划为A.居住区 B.文化区C.政务区 D.工业区7.在图4b中的M处适宜修建A.自来水厂 B.垃圾焚烧厂C.污水处理厂D.热电厂8.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交通拥堵 B.环境破坏严重C.公共服务配套不足D.工业用地不足下图为1970~1990年某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图表明该国1970~1990年()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波动性下降B.第二产业的产值呈上升趋势C.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长幅度后十年超过前十年D.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呈下降趋势10.下列判断符合该国的是()A.部分产业迁向国外B.重要的人口迁出国C.城市化水平较低D.环境污染日益加剧(2013·南昌模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连接两个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近年,在沿海甚至江西、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可能提前到来了。
据此完成11-12题。
11.有关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特殊背景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计划生育,导致老龄化加剧B.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C.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D.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导致乡村人口减少12.下列工业部门受“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影响较大的是()A.大飞机制造B.钢铁工业C.玩具制造D.高档时装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3-14题。
13.通过两图的对比可知()①我国工业化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②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③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吻合④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产生了较大背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①特大城市急剧增加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③耕地资源日益减少④城市规模不断缩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目前包括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在世界上仅次于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①加强城市间竞争,有利于城市的共同提高②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模式的转型③提高“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实力④加强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17.珠江三角洲与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A.国家对图中阴影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C.图中阴影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D.图中阴影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指出,要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为主体,构筑环首都城市群。
结合下图回答18-19题。
18.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方向特别指出“坚持城乡统筹、互动共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A.城镇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B.城镇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C.工业和城镇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必要的生产资料D.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占用大量土地,能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19.环首都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C.与北京市的经济互补性强D.位置优越,原有产业基础薄弱20.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二、非选择题(共56分)21.“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8分)(1)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有对外开放、小商品经营、大城市扩散、资源开发等因素,请指出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区农业应如何发展?22.(能力挑战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材料一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材料二20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图。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工业结构差异,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
推测这些省区(市)三次产业(也叫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23.(2012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4分)⑵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6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作业题答案1选C,2选D。
【解析】第1题,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第2题,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与题干不符;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各种城市问题3选A,4选A【解析】第3提,首先理解人口承载状况概念的含义,它指的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密度之比,该题的条件可见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说明了其环境承载量增加,理论人口密度增加,从而使人口承载状况变小,另外由于人口的流动使实际人口密度减少也会导致人口承载状况变小。
第4提,要加强“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就必须加强交通建设,广东省建设出省高速公路通道主要是拓展大珠三角经济区经济腹地,增强“泛珠三角(9+2)”区域内部联系。
5选C【解析】读图可知,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量的比重,在距离车站0—0.5㎞圈层中最最小,关联企业在各圈层的数量,也在距离车站0—0.5㎞圈层中最少,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层先增后减,各圈层中三类区域的数量值和,由内圈向外圈明显不是依次减少。
6选D,7选C,8选C 【解析】第6题,阅读图例,看图中面积较大的功能区应为工业区。
第7题,。
图4b处为河流下游,不可能是自来水厂;处于西北风城市主导上风,不能是垃圾焚烧厂和热电厂。
选C。
第8题,公共服务配套不足,也是第6题涉及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前后两图比较发现“公共设施”土地面积有很大的增加,说明在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9选C,10选A。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都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且后十年的上升幅度超过前十年。
第10题,该国第三产业比重很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应较高,且应为人口迁入国;该国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意味着部分工业向国外迁移。
11选B,12选C。
【解析】第11题,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青少年比重开始下降,几十年后造成了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
第12题,“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力开始短缺,这对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影响最大,四选项中玩具制造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13选B,14选C。
【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率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而城镇大量耕地,并产生大量废弃物,使环境问题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