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1. 品析细微的“变"(1)漫谈交流话蒹葭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2)咬文嚼字品微“变"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明确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 公开课一等奖《菊花》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
等奖《菊花》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蒹葭》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蒹葭》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探讨诗歌的传统和现代意义。
4. 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研究诗歌背景:介绍《蒹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分析诗歌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4. 比较传统与现代: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传统意义和现代价值。
5. 创作艺术作品:鼓励学生以诗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画作、
音乐或舞蹈。
6. 分享成果: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
表达能力。
2. 对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五、教学资源
1. 《蒹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源。
3. 绘画、音乐和舞蹈相关的教学材料。
以上是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帮助您
准备一堂成功的课程!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研究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XXX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诗经》。
二、教学内容:1.朗读《蒹葭》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特别是字音的准确性。
3.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4.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篇1蒹葭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蒹葭-“黄冈赛”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二: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学生齐读三: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1、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3、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四、拓展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板书:蒹葭主人公憧憬伊人惆怅执着。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兼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兼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部作品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它就是《诗经》,一部汇集了古代人民智慧与情感的诗歌总集。
而在《诗经》众多的篇章中,有一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就是《兼葭》。
在一个清晨,薄雾笼罩着河岸,聚葭随风摇曳。
一位年轻人站在河边,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便是《素葭》所描绘的场景。
这首诗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陶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兼葭》的世界,感受它的美妙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段美妙的文学之旅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
它以四言诗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律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
此外,《诗经》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诗歌形式多样,节奏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中的许多诗句成为了经典,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蒹葭公开课精品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3 篇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本教学设计以《诗经·国风·蒹葭》为核心文本,以学生主体性为导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掌握该诗的基本含义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将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1.《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的介绍。
2.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的讲解。
3.诗歌的鉴赏和理解,包括诗歌的意境、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分析。
4.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有诗歌?”2.课堂授课(1)介绍《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
(2)讲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形象等方面。
(4)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1)分为小组,自主探究蒹葭文化。
(2)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分享学习成果。
4.课堂作业(1)背诵并朗读《诗经·国风·蒹葭》。
(2)根据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内容,自主撰写一篇关于蒹葭文化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将学生主体性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了解和掌握《诗经·国风·蒹葭》的基本信息和鉴赏技巧,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探究蒹葭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本教学设计也注重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2019.4.30《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蒹葭》,揣摩词意。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蒹葭》。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蒹葭》的歌曲视频)一段音乐,带我们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解题《蒹葭》选自《诗经》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整体感知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节,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及,却仍然执著而专一。
四、诵读,发现《蒹葭》的美(一)诵读体会1、全班齐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2、男女分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③读出节奏④读出感情(美好、追寻)(二)思考问题为什么这首诗读之如此美呢?美在何处?1、一读:建筑美:诗节均匀、诗句整齐。
2、二读:音乐美:①押韵(韵脚):苍、霜、方、长、央(ang);萋、晞、湄、跻、坻(i);采、已、涘、右、沚(i)②叠词、叠句:苍苍、萋萋、采采;“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1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竞赛2019.4.303、三读:绘画美:模糊、凄清、唯美。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白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升沉,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浩渺,空中雾蔼迷漫,水中小洲,宛然在目。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2. 能理解重章叠句在本诗中的运用3. 能理解“伊人"的形象教学重、难点:1. 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2. 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 能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到了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了地,就有了永恒。
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
”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的欢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秦观笔下牛郎、织女冲破阻碍的遇见;还有一种撩动心弦的遇见叫《蒹葭》二、初读感悟:动手自学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2.互读诗歌,读出特点展示分享1.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溯回晞湄跻坻涘沚2.师问:这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明确:全诗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其他字,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学生笔记: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
下面,我们重点来读一读这些不一样的词。
三、再读探究动手自学1.自读诗歌,读出季节2.互读诗歌,读出距离3.组读诗歌,读出困难4.齐读诗歌,读出情绪展示分享1.季节:秋天秋天的哪三个时段?明确:为霜、未晞、未已2.距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望而不可及)3.困难:长,跻,右(越来越难)4.深秋时节,主人公逆流而上,苦苦寻觅“伊人",如果让你加一个语气词,你会加什么?明确:溯洄从之,哎!道阻且长。
诗歌不能随意加字,我们把感叹词去掉,但是保留感叹的情绪,齐读诗歌。
学生笔记:重章叠句在诗意上层层递进主人公为了找伊人,历经困难重重,我们来帮帮忙。
四、悟读提升悟读诗歌,读懂伊人展示分享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偶数行;男生扮演追寻者,读奇数行读后思考:追到伊人了么?从诗歌中哪句可以看出?明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宛:好像之意,追寻者和伊人之间,目标越来越清晰,但就像水中观月,镜中看花,视之则近,求之则远。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诗经》二首的第二首,是一首抒情诗,出自《诗经·秦风》,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文字简单,重章反复,一唱三叹,唱出了古今多少人的追寻之音。
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继续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悟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通过对《关雎》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将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上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从而知道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
3.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
难点: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文意(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掌握《蒹葭》的朗读节奏,体悟诗歌的情感。
1.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我们知道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及追求的故事,从而知道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蒹葭》,什么是蒹葭呢?诗歌借蒹葭又将抒写什么样的情感呢?2.朗读诗歌初读《蒹葭》,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齐读《蒹葭》,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并纠正读音。
听读《蒹葭》,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并展示朗读节奏之后组织学生再次按朗读节奏朗读。
3.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情感?(师生讨论得出结果:一个热恋者对伊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活动二:精读课文,把握特点(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蒹葭》诗歌的特点。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蒹葭-“衡水杯”一等奖 (1)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本诗,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及“兴”这种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内在的情韵。
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在的情韵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蒹葭》。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秦地指的大概是陕西的大部分地区。
2、所以如今在陕西眉县有一个蒹葭姑娘的雕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朗读初体验:谁想成为初次试验的“小白鼠”,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的任务更是艰巨,仔细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
(你读的真好,你能提醒大家我们该注意哪字的读音吗一起读)4、读出节奏感:a找韵脚b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
朗读:男女大比拼齐读:读出节奏感5、读出诗大意a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右侧注释理解本诗大意。
(出声翻译,看看自己所说的话是否连贯)b观看视频如果用一个动词概括本诗大意你会选择哪个(板书:追求)如果追求加上一个修饰词你会用什么(板书:执着)主人公执着追求的是谁是什么呢6、名家点评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伊人”到底指谁呢(心上人心爱的人)陈子展:《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诗三百解题》)通过这则点评,我们发现我们刚才的想法——庸俗了。
7、伊人形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应该是——理想。
除非到达终点,否则没有人能评价追寻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在于因为希望,所以追寻;更在于因为选择了追寻,所以看到了希望。
你看到希望了吗还是失望呢8、朗读者下面让我们化身朗读者,借助这首诗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设计背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蒹葭》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作品,流传至今。
这首诗以蒹葭为主题,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1)了解《蒹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2)理解古文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鉴赏能力;(4)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蒹葭的图片,向学生引出课文内容,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通过解读《蒹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并与学生共同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3. 朗读实践(15分钟)学生分小组朗读《蒹葭》,并尝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互动。
4. 学习写作(20分钟)学生以《蒹葭》为灵感,进行写作练习。
老师可提供一些话题,如“我的故乡”、“大自然的美”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和意境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诗、写散文或写小说。
5. 合作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组同学分享,并相互评价交流。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对《蒹葭》的进一步解读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可以采用文学书写、图画绘制等多种形式。
四、教学评价1. 同组互评学生根据共同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同组成员作品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会娟[ 河南省省级优课]地区: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学校: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共1课时蒹葭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法与学法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导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谁来介绍《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一、声情并茂读《蒹葭》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习: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②生上台标注需要积累的词语并解说.③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二、争奇斗艳绘《蒹葭》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苍苍蒹葭——丛生茂密。
比较: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
把声音拖长点,声音的延长可以带来情感的绵长。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生: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4、请一男生和我来做一个朗读游戏。
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
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你脑海中想象这幅淡雅的画。
三、各抒己见品《蒹葭》1、在这幅画中,有哪些人?追求者、伊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小组①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第二小组②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第三小组③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美若天仙,可望难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影影绰绰,依稀可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可能有蒙娜利莎那样的神秘可能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道路非常崎岖,可见求者非常艰辛。
请我们读出这种追寻的艰辛,带上忧伤的表情。
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
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
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
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
《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生演读)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对于伊人,追求者欲寻不得,欲罢不能,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绝不言弃。
4、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执着、坚韧。
师:追求的结果可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能是“相忘于江湖”,让这些随缘吧,重要的是追求者追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
5、学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的朦胧美。
(1)景:朦胧(梦幻惆怅)(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3)情: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6、此刻,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一幅朦胧的山水人物画,和大家分享你想象的画面吧!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一位若隐若现的伊人袅娜地游历在晓雾之中,一位痴情的追求者焦灼地徘徊在蒹葭之旁,隔河翘首企望伊人。
7、为了奖励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看视频中的图和你想象的哪个更美。
(视频朗读)8、谁来挑战名家的朗读,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配乐)这首诗。
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四、百家争鸣悟《蒹葭》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追求者追寻伊人→追寻的目标、理想孔子仁爱庄子天道无为司马迁究天人之变刘备诸葛亮言近而旨远文天祥威武不屈语短而情长居里夫人镭的发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袁隆平杂交水稻初三学子理想的高中“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
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拓展作业之一:《诗经》中的诗一般以诗的首句或首句中的两字为题,请为本诗重新拟一个题目。
寻爱,秋水伊人,望穿秋水,娟娟美人隔秋水,千里之外,伊人何处,千里千寻,痴寻,飘渺寻情……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
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蒹葭课时设计课堂实录蒹葭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谁来介绍《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一、声情并茂读《蒹葭》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习: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②生上台标注需要积累的词语并解说.③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二、争奇斗艳绘《蒹葭》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苍苍蒹葭——丛生茂密。
比较: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
把声音拖长点,声音的延长可以带来情感的绵长。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生: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4、请一男生和我来做一个朗读游戏。
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
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你脑海中想象这幅淡雅的画。
三、各抒己见品《蒹葭》1、在这幅画中,有哪些人?追求者、伊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小组①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第二小组②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第三小组③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