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第二张专辑:《i'm ok》。这就是陶喆,要用一首首充满摇滚精神的音乐与市场接触,让人回到60-70年代听摇滚乐的朴实的快乐。在这张专辑推出的同时陶喆在香港及台湾举行个人演唱会,在演唱会上许多的大牌歌手们都到场聆听他的演唱。从小就常常往返台湾、美国,传统中国和西方文明在陶喆身上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国人的感情一向讲求含蓄,他就会尝试用比较“放”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去诠释感情,所以歌曲中可以听到不少“oh baby”或者随性的转音,重点不是每个音都很准、每个字都咬的很清楚,而是要用最真诚的自己来面对音乐。(专辑曲目:01. doxology02.找自己03.小镇姑娘04.夜来香05.普通朋友06. i’m ok 07.不一样08.说走就走09.多谢你10.马戏团11.天天12. angeline13. amen)
《Free》在新人辈出的流行歌坛,台湾歌手陶喆地位独特。这位十年来台湾最好的唱作人,从踏入歌坛,从幕后到前台,一路走得沉稳而踏实。这位拥有极多铁杆歌迷的巨星将举办他的个人演唱会——2007陶喆上海演唱会,演唱会于7月7日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
《好好活下去》是为抗震救灾而作,现已在全国全面推出,让全中国的同胞都能在音乐旋律的激励中,获得无限的勇气与一起走下去的力量,为抗震救灾积聚能量,鼓舞了中国人的向上精神。相信在这首歌的鼓舞下,灾区人民能很快恢复。
新歌+精选:《乐之路1997-2003》。透过超音波仪器,父母们可以了解并纪录婴儿在母亲体内的成长过程。因此,陶喆将这个概念援引至他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专辑中,让乐迷们可以在聆听的过程里,完整感受他“在6年内产下24个小孩”的心情点滴。在“超音波”的概念之下集合了11首个人代表作,以及6首全新作品,加上1首私藏的试听demo与特别版本。陶喆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不只要让大家听见他的音乐,更要让大家看到他在音乐生活里的创作概念与想法。不论是已发表的、未发表的或正要发表的,这些由陶喆在6年内辛苦孕育培养的“24个小孩”陪着我们一起重返他在“乐之路”上的美丽时光,同时走向他充满未知可能的精彩未来。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第一题: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到音乐,有人曾经说过:“建筑是音乐的凝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得艺术,也是是声音的艺术。
它的材料是声音,它不可能想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和描绘出形态逼真的物象与人象,也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速具体的情节。
但它可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共鸣。
而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当数中国的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由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的,以及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或国外外族的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
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
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
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在器乐上:中国传统器乐共有8类包括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戏曲类就有很多了,其中发展成曲种最出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还有“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的秦腔。
说唱音乐早期都是农民艺术。
由于曲种的流行地域不同、流传的阶层的审美观念不同 ,以及南北文化差异 ,就形成了南北说唱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关于民歌文化,那就真丰富多彩了,而且是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而萌生的,每一个民族又各以多样化的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主要有五种形式:劳动号子、舞歌、山歌、小调、长歌。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比较探析姓名:刘学朋学号:0916302070班级:09电信一班摘要:音乐无国界.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正音乐剧作为现代的一种独具艺术内涵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所承载的艺术品质和表现出来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英文摘要: , Music without borders. human society since when have a music and study. in humans is not a language, you know the intensity of the voic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feel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abour, the unification of labour and each other and convey information. this is the most original music in the 1880s ;when people celebrating the harvest and the sharing of labour, tends to the stone, to express happiness, Joy,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original instruments. it is a musical as a modern a unique art form of drama, music, dance, and the art and art is the quality and show charm to the people had a strong appeal, the people's liking and confidence.关键词:音乐鉴赏; 发展; 优缺点; 历程及未来; 探析正文: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第1篇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当初选这门课完全是由于学校要求必须选择一门鉴赏课,我由于写字很丑,其他的课又不是很喜欢,就选了音乐鉴赏。
更由于这学期专业课太多,所能选择的机会不多,就选择了周二下午的这节课。
我以为的音乐鉴赏就是老师给我们放放歌,只是需要带个耳朵即可。
并且自己由于五音不全,又不是很喜欢唱歌,完全是修个学分就好。
但是当我上课时我就觉得不是自己所想的这样。
老师应该是对音乐是非常的喜欢,所以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
所欣赏的也不是什么流行音乐,而是古典的音乐会。
这的确让我认识很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
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
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
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
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
虽然音乐欣赏课是在每个周二的下午,但仅有的几次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乐曲。
过去听歌曲的时候,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听好几遍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华,而且听完了之后印象不深刻。
现在,学会了用节奏、结构去解析音乐,能融入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真正的去欣赏。
这样,音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音乐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
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现代中外音乐今天挑了一个下午认真听了外国音乐与中国的音乐。
感觉音乐上来说,都是通情达意的东西,中外音乐都是将生活的东西融入歌曲,也就像诗歌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俗音乐主要是留意了外国的taylor swift跟adele,就个人而言更喜欢adele的歌唱,以Heartbroken Soul的歌曲为主,就歌曲而言,带出如此强烈的抒情感,是因为她继承了爵士乐的精髓,主要受到美国爵士、蓝调歌手埃塔·詹姆丝与“爵士乐第一夫人”艾拉·费兹洁拉的影响,她的独特的烟嗓配合耐人寻味的曲调,每一个字都直击心灵,散发出一种渗透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她有让人听后不忘的嗓音,直击灵魂深处的最柔软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她用心灵之声打动了全世界体验过失恋的人们,也用自己的心灵与自己的感受无与伦比地加深这些感受。
而taylor的歌词带有高度的自传性;她属于乡村流行音乐流派,她说过:“你听我的专辑,就像读我的日记一样。
”更多是贝斯,吉他三和弦的声音,听上去情绪更加高涨,比较适合年轻人去听。
而外国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以宣扬英雄主义为主,强调个人力量的强大,以至于音乐会偏明快激昂。
如《梁祝》以小提琴演奏为主,运用了西洋协奏曲的奏鸣形式,很好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戏曲的表现形式,运用了京剧的倒版和越剧的嚣张。
而《罗密欧与茱丽叶》是主要运用了声乐二重的形式,以声乐的叙述来提示乐器的表达,有中提琴,大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等等。
可看出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八度叠置其次,整体是一种悠扬、舒畅的感觉。
西方音乐多是和声,多声部的,乐器教复杂,机构精细繁杂,音乐宽广,表现力强,弦律性更强。
各国的音乐都在不停的发展之中,百花争鸣可体现在音乐上。
中国现今为了音乐交流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作为“2012盛世音乐文化周”的组成部分,小提琴家盛中国将携手钢琴家濑田裕子,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梁祝—盛中国濑田裕子小提琴钢琴名曲音乐会”。
中外音乐赏析论文

中外音乐赏析论文中国古典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音乐从他的起源开始。
就代表他不可能像文字、诗歌和舞蹈一样来像读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音乐富有的感性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
所以他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最容易和听者产生共鸣的。
音乐是最早的艺术形式。
从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余姚河姆渡骨哨、陶埙、五代纹彩陶盆、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等古代文物就能看出,音乐的起源是非常早的。
世界上对音乐是如何产生的虽然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综合每个观点会发现。
人们赞同音乐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为了表达情感、工作娱乐时的一种消遣。
既然音乐能表达音乐作者的情感,那就需要我们去欣赏。
首先要了解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然后要从官能、感情、理智三个阶段逐渐的去感悟。
而我自己觉得中国的古典音乐特别注重理智这一层次。
因为中国的古典音乐要表达的是一种意境。
就像是诗词一样,不管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思想。
总要将思想融入某种意境之中。
中国的民歌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突出词曲作者的个性,而是从集体劳动中产生,反映劳动人民一种生活的艺术形式。
像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就是劳动人民歌颂自己的英雄的方式。
虽然民歌现在不属于古典音乐但是他同样将情感融在意境之中,只不过这种意境是生活。
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而意境则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
可以使听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感染。
古典乐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
而这种意境也是和音乐作者的人格涵养。
古人强调演奏时要将音乐的音响与自然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结合起来,追求肤浅和人生态度淡漠的人,是很难演奏出深刻含义的。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嵇康善弹《广陵散》,他学识出众,终身与琴为友,文学、哲学、琴、棋、书、画精通,性格卓越,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气。
在押赴刑场之后,以《广陵散》来抒发自己嫉恶的悲愤之情,这种人格美反映在琴曲中,后人几乎不能仿效。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一路有你在大学所上的所有课中,最舒心最享受的就是中外音乐鉴赏。
经过了半个学期的音乐洗礼,只觉自己在音乐的殿堂门前犹如一只蚂蚁,仰望头上的五彩缤纷,金碧辉煌,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一路都是懵懂好奇,新鲜刺激。
外国音乐,钢琴乐,小提琴,交响乐,外国管弦乐器,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歌,声乐在电影等艺术作品上的运用和生活上的点缀……短短的几节课,顺着老师得引导感受了音乐这些方面的风采,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低沉优柔的大提琴,清新悠扬的笛子,宛若闺中亭亭少女的扬琴,那些柔美的旋律像敲在心里,敲得心酸酸的,泪腺也活跃起来。
因为那些旋律和意境让我想起过去,想到现在,想到未来。
童年里的笛声我的童年一直都有笛声的陪伴,因为爸爸对管乐器家族中这种古老吹孔膜鸣乐器情有独钟。
虽然他是自学吹笛,当时还是吹得挺不错的。
小时候杂物桌的桌面上都是他的笛谱子,《彩云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每天晚上有闲暇就是坐下来吹笛子,他把我们这些默不作声的孩子和忙得团团转的妈妈都当作忠实的听众,吹得总是很起兴。
爸爸经常叫我识谱,连出生起名时,把五音之一“羽”字放进了我的名里,期望我能够在声乐方面有所兴趣和追求。
周末每个晚上都会带我去附近的一个公园去听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和对粤乐很有兴趣的中年人弹唱广东音乐里的经典乐曲,或者是邻村的一间很简陋的旧房子里听一大班人在弹吹拉敲,还有人伴唱。
记忆已经朦朦胧胧,记得那个时候老爸总是在和我解释说明着这些乐器和拍子,可是我迷迷糊糊的不懂。
天生嗓子不好,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上艺术班,我在音乐方面并没有如爸爸的期望。
慢慢长大了,为了生活,爸爸的谱架被拿去当晾衣服杆,我们也在爸爸的笛谱书上算算数,虽然偶尔还会听到爸爸陶醉地吹笛子,慢慢得不是那么频繁,慢慢的,到我上高中,就很少吹了。
我开始学口琴和竖笛,学校课程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像爸爸一样陶醉地吹,虽然邻居的窗偶尔会打开,爆出一声大吼:吵死人了!但是还是吹,渐渐的也没人说我了。
中外音乐鉴赏课论文

我最欣赏的一首歌——the mass(弥撒)这个学期,我修读了《中外音乐名作鉴赏》这一门课程。
综合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觉这门课是一门挺好的课。
首先,这门课程的老师给予充足我们机会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观点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我觉得这种课程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
然后这门课的老师也是挺幽默的,能够吸引到我听课的兴趣。
总的来说,我不敢说我通过一个学期能够提高了多少音乐鉴赏水平,但是肯定比我没有修读这门课提高不少,例如听到一首歌我能够从音调,节奏转换等方面去描述,从音乐层面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转入正题,现在正式转入谈我最欣赏的一首歌。
说到最欣赏的歌,当然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听了会有所感触的。
在我听过的歌中最欣赏的一首歌就是——the mass(弥撒)。
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的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高三的那个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我还记得那天早上,天气有小雾(昨晚刚下过雨),太阳还在雾中隐隐约约的。
七点钟,我们全部高三以及复读生来到了操场准备进行宣誓仪式。
这首歌the mass(弥撒)在我们进场和整队时通过大喇叭循环播放着。
在这一个紧张的复习备考的日子里,距离高考还有一百天的日子,我想基本每个人都会感到紧张和压力。
尤其是那段时间中,自己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所以自己的心情更加地沉重。
在操场上坐在凳子上听着这首歌,歌曲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感觉些微的紧张,因为那节奏一顿一顿的,让自己有一种心头一揪的感觉,更加加剧了那种高考临近的紧迫感。
等到听到中间部分Hac in hora(就在此刻)Sine mora(不要拖延)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就随着节奏变得激动起来了,那时自己心里想着还剩100天了,而自己最近的状态还不是很好,所以在剩下的100天,自己要抓紧时间转变过来了。
瞬间,自己感觉好像有一股血气往头上涌的感觉,一股我要做的最好,拼到最好的决心油然而生……誓师大会结束后,太阳也挣脱雾气,瞬间金光布满整个操场,老师当时还说这是很好的预兆(可惜高考还是败北)。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第一篇: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一、作品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西北地区,每逢春节就举行红火的秧歌舞活动,人们同歌共舞,互相祝贺。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而《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他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二、结构《春节序曲》是一首节日里欢唱的管弦乐曲,它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
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的歌舞场面,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节奏、情绪特征,将听众带进欢快热烈的大型群舞中。
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酣畅淋漓,乐曲在沸腾的情绪中结束。
三、风格特点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
重复部分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
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我感受在我国《春节序曲》可谓是脍炙人口,不论在那个地方听,都会给人快乐和喜庆的感觉,就放佛看到了作者所要描述给我们的陕北人民大丰收的忙碌场景,人民脸上挂着笑容,相互祝贺,共庆丰收,曲调幽美,节奏感强,似乎让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只剩下快乐相随,用柔和加明亮的乐器抒发内心感受,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产生联想。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安魂曲欣赏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七年制姓名:林锦浩学号:20140540331.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
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2.歌曲简介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
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3.创作背景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
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后来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
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黑衣人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动的间隙中才写上几段,就在去世前几天莫扎特还邀请他的内兄申克与歌唱家戈尔到家里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断,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
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
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
然后突然把A大调转到F大调,突出了第二场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后27小节中,作者引进了卡门,用她的一个具有增二度音程特点的主题来加强观众对她的印象。
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学习“中外音乐鉴赏”的感悟摘要:如今各高校纷纷开展音乐鉴赏课,通过这学期学习这一课程,我感收到音乐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审美观,产生对美的追求的渴望。
同时也为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何利用音乐来开阔我们的心理。
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带来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音乐鉴赏审美观音乐教育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听觉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美育教育方式。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感知、理解、想象、情感、鉴别、分析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动态审美过程。
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音乐艺术教育评价的主要项目。
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在于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力,对音乐艺术作品美感和情感的感知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读书的人必须识字一样,要使我们理解和体会音乐艺术作品,就必须使我们读懂音乐艺术的语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艺术作品的展现形式就是声音,它把多种声音有效地组织到一起,变为人们所能控制、所能把握的音响体系,形成了能震撼人心、怡情养性、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音乐世界。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
在声乐作品赏析中,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我们能够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
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内容。
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中那如泣如诉的主题旋律,合唱歌曲《祖国颂》中那英雄豪迈、欢心鼓舞的坚定节奏等。
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

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中外名曲欣赏的论文三篇篇一: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通过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然而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
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民族音乐风格上因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另外外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
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
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
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
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中外音乐鉴赏选修课论文

古代与现代、西洋与民族音乐的差异、联系或结合音乐——心灵的舞蹈,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它,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说到古典音乐,人们就会想到诸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等,但真正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人说除了朋克、摇滚、爵士乐,其他的都可以算做是古典音乐,当然,这并不准确。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
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
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因此对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这个词来说,欧洲艺术音乐的定义更加准确。
欧洲艺术音乐与其他的非欧洲音乐和流行音乐体系的主要区别是记谱法有所不同,其规则大约源自于16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记谱法。
在西方记谱法中,作曲者给演奏者规定了音调、格律、速度,独特的节奏和对于一同段音乐准确的演奏方式。
这种即兴演奏发挥空间很小的记谱法模式,极大的不同于非欧洲艺术音乐(相对于传统的日本音乐和印度音乐)和流行音乐。
通俗的讲,古典音乐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作的。
而我们所说的“现代音乐”的范畴,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范畴(音乐和历史是共同发展的),“现代”的本意即“现在这个时代”,它理应包容时下所有音乐创作的各类风格(甚至流行音乐)。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音乐乃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会欣赏音乐便的重要性,只有懂得欣赏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那份神秘、微妙,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这学期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我主要有以下五点的认识:一、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认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还有就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很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流动特性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包括绘画的气运及诗歌的意韵,在中国古代,音乐是最被重视、并且获得高度发展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各门艺术的中心和源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诗和画了。
中国人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强调“善”与“美”的结合,向善中求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抽象的文字可以表达抽象的情趣。
诗词是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
中国绘画中有“工笔”、“写意”两大类,工笔画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追求的是“形似”;写意画是用笔放纵、造型概括,追求“神似”。
而“传神”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
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历史、美术的综合体。
它所映现的也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中外名曲鉴赏论文

音乐,可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可以看出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两个相同的故事,只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一个源于美国,当它们都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其音乐表现方式的不同正体现了中西方音乐的差距。
《梁祝》是中国音乐家创造的一首交响乐,以小提琴的演奏为主线索,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显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
《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改编过多次,这里就以柏辽兹的所作的戏剧交响曲来说。
其实采用声乐二重的形式,以声乐的叙述来提示器乐的表达,再以器乐的表达来深化声乐的叙述,二者相辅相成。
《梁祝》由引子开始,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及草桥结拜,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
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
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
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
【精品】音乐鉴赏论文

【精品】音乐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探析国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摘要:
国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是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它们在音乐结构、表现方式以及音乐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从音乐结构、表现方式和音乐思想三个方面对国乐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音乐结构方面,国乐注重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常采用非等律节奏和自由节奏,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注重声部和谐和和声结构。
在表现方式方面,国乐强调即兴表演和音乐氛围,注重音乐空间感和情感交流。
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注重乐队的整体协调和音乐表现的精确度。
在音乐思想方面,国乐重视人的情感世界和自然环境,强调道德与审美的融合,而西方古典音乐则强调理性和科学精神,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国乐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的美好。
而西方古典音乐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注重理性和科学精神,追求人的自我表达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背景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包括中西方文化对自然、人性、社会等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因此,深入了解国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不仅有助于音乐交流和文化交流,更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关键词:国乐;西方古典音乐;音乐结构;表现方式;音乐思想;文化背景。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971a3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6.png)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课程论文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外经典音乐鉴赏》的课程,老师经过多娱体以及亲身教导的教学方式,使我可以在中外经典音乐名作品欣赏为内容的课程,同时将音乐基础知识贯穿整个课程。
通过老师循循善诱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中、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
如中国的古乐,日本的能乐,西方的歌剧等。
从而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培养我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方式,丰富了我的音乐文化知识。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
在声乐作品赏析中,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我们能夠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个学期令我最深刻的就非老师教我们唱的《阿里郎》莫属了。
《阿里郎》是一首朝鲜民歌中的代表音乐作品,能用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流畅的演唱,认识长鼓舞、伽倻琴弹唱的表演形式。
《阿里郎》还翻译有了国语的版本。
让我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在合作创编与歌唱表现中培养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而且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中外民族音乐欣赏论文资料

音乐教育当然,个人风格与民族风格密切相关。
从美学的角度上讲,艺术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的审美特点,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所谓的艺术的民族性,或民族艺术,并不仅仅是来自种族因素,种族因素只是它的一个前提条件,当它与其他社会条件结合或相互作用时,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艺术。
”(《艺术社会学描述》)从总体上说,艺术的民族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因此,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创造,是受民族风格的决定与制约,并具体体现民族风格的共性特征的。
同时,个人风格也与时代特色密切相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个人的演唱风格受时代特征的决定与制约,并具体体现时代特色的共性特征。
演唱是综合表演的艺术,这包括歌唱、表情、动作(形体动作与内心动作)、姿态、风度、气质、气韵等等。
戏曲艺人常说的有“台缘”,指的就是综合表演的实力。
民族唱法要充分体现民族的艺术特点:表情要真挚动人、朴实无华,尤其要善于运用“心灵之窗”——眼情;动作要端正大气,动静相生;风度要彬彬有礼、潇洒从容;气质要高雅庄重、含蓄蕴藉;姿态要自然优美,俏丽挺拔;气韵要飘逸生动、虚实相济。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陈斯琴,学号:3013207218,学院:化工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年级:2013级,班级:2班。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这个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们生命中的东西,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音乐中所包含的的东西,有时候是语言难以表达的,就像上课时老师提到的一句话,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确实,当语言表达都惨白无力时,音乐却能给我们透露更多的信息。
在众多的音乐中,中外音乐似乎各有其特点也各不包容,但是其实它们之间有不同却也有相同,以下是我对中外音乐各自的认识以及对中外音乐关系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的似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如《二泉映月》《茉莉花》《赛马曲》《十面埋伏》等等,这里借上课时提及过的阿炳的《二泉映月》简要叙述一下我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老师提及这首歌的标题时告诉过我们。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其实杨先生在定名时,也斟酌过,一开始的“映”并不是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字,而是“印”,但是后来杨先生觉得这有抄袭的成分,故后来定名《二泉映月》。
这首歌的定名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的变动,却让整个曲名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
阿炳是二胡史的一座高山,后人只有去攀登它而无法去超越它,我认为这是由于阿炳自身的身世。
作为一个双目失明又得不到温饱的卖艺人,他自己本身的经历决定了他音乐的感染力,曲中所包含的的那种凄惨的成分,也许是只有阿炳本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的。
也许是因为他的双目失明,才导致了他对音乐天生的理解能力,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只能通过音乐来诉说。
此时音乐变成了一种语言,一个他述说身世的工具,所以造就了《二泉映月》的成功。
好似很多中国古典音乐一样,《二泉映月》通过一种乐器即可表现,那就是二胡。
这就好似中国的山水画,有时仅通过一种颜色的墨就能表现山河壮丽的场景。
可是这样的表现却也不失单调,反而能给人更深的感染力和对音乐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是也许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
简单,直接,深厚,这就是我对中国音乐的体会,但是中国音乐所包含的的那种中华民族的智慧,却是我无法真正去理解和体会的。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似乎在提及到西方音乐的时候总是会给人一种气势宏大的感觉。
却是,音乐会,乐队等这样的字眼,似乎都是来自于西方。
所以西方音乐总是给人一种系统各正式的感觉,不像中国音乐那么随性,但是在表达感情这一点上,它们却又是相同的。
这里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叙述一下我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而贝多芬的命运,似乎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
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
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整首音乐跌宕起伏,从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
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而后是与其几乎完全相反的第二主题,似乎是一个不敢命运的人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剩下无力的叹息,小提琴在悲鸣,好似要甘心接受命运的捉弄。
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却是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
第三章第四章,生命的顽强和奋力抵抗,好像与命运做着最后的决战。
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
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这个音乐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从始至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交代的很清楚。
其中用到的乐器很多,这个乐曲给人看来气势恢宏。
这样的特点体现在很多外国的作品里面。
它们的背后似乎都需要一直庞大的乐队,它们似乎都是依赖乐队和气势而生存。
西方音乐的那种严肃和一丝不苟不得不让人佩服,其中的逻辑性也让人觉得一首音乐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过于庞大的乐队有时可能会成为西方音乐的一个负担,它似乎没有太多的亲和性,这一点与中国音乐的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音乐似乎更多来自民间艺人,而西方音乐似乎更多来自作曲家。
其中的不亲民性便表现出来。
但是即便如此,西方音乐的力量仍然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在老一辈人看来,如今的音乐,似乎是一些听都听不懂的怪话,是一群只要能说话就去唱歌的人创作的垃圾产品。
其实不然,一些流行歌曲,其中也融入了不少中国经典音乐的成分,最典型的就是《菊花台》《青花瓷》以及《兰亭序》,它们在表现自己各自特点,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的同时,吸收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成分,其中的笛子,琵琶等乐器的频繁出现,让人似乎觉得这不是一首流行乐曲而是一首古典音乐。
这样的结合能使很多人改变对现在流行音乐的看法,使他们重新认识流行音乐,这样也有利于它的发展壮大。
四、中外音乐的联系
中外音乐有很多的不同,而起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不是的,西洋乐器与中国音乐的结合,也是中外音乐有所联系的一个证据。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梁祝》。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基调创作的《梁祝》,通过小提琴,表现出两人真挚的感情。
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音乐不再通过中式乐器表现,而是通过西方常见的小提琴作为其表达的主题,却更能让人体会到化蝶的场景。
此外中国音乐和西方乐器的结合,还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思乡曲》《西藏音诗》《回旋曲》《跳龙灯》等曲。
这些曲子既是民族的,又较充分的发挥了小提琴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西方乐器和中国音乐的结合,体现出中外音乐的共通性。
五、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对于人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可能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的工具,但是对于那时的很多人来说,音乐却是一个他们吐露自己心声的方式,无论是表现思乡,还是感叹自己生命的凄惨,在他们语言都无力表达的时候,他们通过音乐,简介也直接的表达的自己心中难以排解的情绪。
有时候音乐就是这样,可以渗透进人的内心,感化人的心灵,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的部分,这是它独特的力量。
音乐为什么一直存在至今却越来越壮大,原因就是人们需要它,需要它来为我们叙述一个我们难以表达人生,叙述一种我们难以吐露的情绪。
这就是音乐,一种净化人心灵的东西,一种让人可以不自觉流泪的东西。
音乐一直都在。
2013级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乙班
陈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