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身心关系从古至今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该文通过对西方古代、近代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观点的回顾与总结,指出古代身心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唯物论、唯心论及二元论,而近代心理学者则趋向于主张“动力系统观”,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中“性爱观”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者身心关系1 身心关系问题的提出现代科学对于人的机体组织的了解远远地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但现代科学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解决人从他一开始以来就面临的明显超越了对人的实证性技术研究范围的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也即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

“身”即身体、肉体的东西,有外在的可以观察、经验的形象,而“心”即精神、感觉、沉思、选择、判断、决定、思维、想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思想。

“心”和“身”都是我们作为人的特征,而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通过大脑来进行的,而大脑就是称之为“身”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是“身”最重要的部分;有大脑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有“心”、有思想,大脑只是提供了“心”和思想的一种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思想的客观能力。

正由于身心关系存在种种复杂情形,对这种关系不同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合起来,主要有古代唯物论、唯心论和二元论及近代动力系统观。

2 古代近代西方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2.1唯物论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人而言,存在的只是“身”,即大脑和肉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思想、情感、感受这样一些东西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身体或肉体死亡,所有这些将随之消失。

这种理论似乎合乎常识,但它完全否认精神的存在使它难以解释一些重要但又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世界由物质构成,但它不需要非物质的东西去知觉它吗?如不需要,物质又如何知觉自己呢?真的有“心”原子存在吗?人们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从其他的原子当中区别开来呢?2.2唯心论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进入身体而支配身体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轮回转世。

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

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旳心灵哲学思想核心词:心灵哲学;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内容提纲:本文从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笛卡尔心灵哲学旳重要观点,剖析了其理论内涵、哲学意义,以及对后来西方心灵哲学旳影响,并试图从现代心灵哲学旳观点对笛卡尔旳心灵哲学思想作出评价。

一般觉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旳。

从那时起,特别近三四十年,在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哲学等研究成果旳推动下,心灵哲学得到了前所未有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性旳学科之一。

但是,西方心灵哲学旳发展并未使作为其源头旳笛卡尔哲学失去魅力,由于当今西方心灵哲学所讨论旳许多问题(固然不是所有问题),在原则上并没有超过笛卡尔所考虑旳范畴,或者说在很大限度上是在笛卡尔旳观点旳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旳。

因此,进一步考察笛卡尔旳思想,探讨它旳现代意义和也许提供旳启示,对于加深对西方心灵哲学旳理解,并不是多余之举。

本文即以此为目旳,就笛卡尔心灵哲学旳几种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思”为了追求真正旳科学知识,笛卡尔根据数学旳“公理+演绎”模式建立他旳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我思”是演绎旳初始命题或“第一原理”,是一切哲学证明所根据旳最基本领实和起点。

在他看来,“我思”具有直觉旳旳确性,是“清晰”、“明白”、不容置疑旳真理。

他从“我思”推出了“我思,故我在”旳出名命题,并进而论证了心灵、物质和上帝旳存在及性质旳系统旳形而上学。

笛卡尔从“我思”(Je pense)到“我在”(Je suis)旳存在论推理受到普遍旳质疑。

其中一种观点是,这个推理旳前提“我思”已经将“我”旳“在”暗含于其中,因此从“我思”到“我在”旳推理是分析旳,它对“我在”没有提供超过“我思”旳新证据,因而不能满足形上证明旳需要。

虽然由“我思”推出“我在”旳合法性是有问题旳,但如果抛开“我思”中暗含旳“我”不管,即清除“我思”中“我”这个可疑旳成分,“思”旳“浮现”或“存在”却是千真万确旳。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

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

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

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在心灵哲学中,意识与身体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问题源于对人类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的思考,涉及到意识与身体的关系、自我认知以及自由意志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意识与身体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概念,认为心灵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而身体则是属于感觉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万物皆有形”的观点,将心灵视为物质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而身体则是外在的物质实体。

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思考。

然而,笛卡尔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批评和质疑。

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同构”理论,主张意识与身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根据他的观点,意识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而是身体活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对于解释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与身体问题逐渐成为脑科学的研究范畴。

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试图揭示意识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意识可能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而身体则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除了科学方法,哲学家们也通过思辨的方式来探索意识与身体问题。

尼采认为,身体是意识的载体和表达方式,而意识则是对身体经验的反思和解释。

这种观点强调了身体与意识的密切联系,拓宽了对意识与身体问题的理解。

此外,一些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也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认为意识只是身体与精神活动之间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意识与身体的观念,并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七年制 2011711045 蔡雨晴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哲学的本原性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人类最早的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

心身医学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试图用二元论的观点来解释心与身的关系,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精神可与物质分离。

与此相对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身心一元论者,他们认为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离的。

古希腊医学创始人希波克拉底著名的“体液说”认为,人体含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如其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为病态。

心理在希波克拉底属“灵魂”范畴,“灵魂”源自大脑,体液正常与否,对“灵魂”是否正常起决定作用。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当今心理学的性格分类仍有影响。

从此人类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心身关系问题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心身二元论和一元论。

古罗马名医盖伦是心身二元论者,在心身医学方面提出了不同于希波克拉底的学说。

此后,一元论与二元论成为影响西方心身医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

“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同一论”都属于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

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实体而已。

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身心是不可分离的。

而哲学家笛卡儿则认为躯体与精神是截然有别的。

心身关系,一直就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它不仅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交汇点,而且对它的回答也区分了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所以哲学史上各个哲学派别对这个问题都必然要作出解答。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如今,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身体和精神是一个紧密而有机的系统,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相比于视身体和心理为两个独立实体的传统观点,人们更倾向于将身心关系视为一种唯物主义因素,即感知、情感和行为都由身体的复杂,有机和相互联系的物质过程主导。

由于西方哲学中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理解人的调整和舒适界限的研究也受到
了重视。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什么时候会产生不良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从而提高人类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比如,精神压力会影响身体的物理健康,因此应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缓解压力和恢复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也对当今的虚拟社会影响很大。

随着信息技
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进而受到其影响。

然而,由于缺乏真实相互面对的机会,网络往往会以某种形式来滋养网络上消极情绪的蔓延,甚至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现代社会不仅要通过宣传正确的观念来减少负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利用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理论来指导网络发展,实现真正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恰当地理
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 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 心灵哲学与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景
• 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化我们对心灵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 通过跨学科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心灵哲学在未来哲学发展中的前景与挑战
物质基础,神经活动与心灵活动密切相关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
响生理活动,生理活动也会影响心理状态
02
身心关系的科学解释
• 多重可实现性:心灵活动可以在不同的
物质基础上实现,如不同的神经网络或计
算机程序
• 心灵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心灵活动与生
理活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体的行为和
体验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 意识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逐渐复杂化过程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01
意识与大脑的结构关系
• 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不同区域的大脑皮层与不同类型的意识
活动有关
02
意识与大脑的功能关系
• 大脑的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 大脑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功能与意识活动
密切相关
0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自由意志研究
• 自由意志的概念与含义
• 决定论的观点及其论据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
身心关系研究
• 身心关系的哲学探讨
• 身心关系的科学证据
•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的心灵哲学是探讨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从古代哲学开始,思想家们就对这一关系展开了探讨,而现代哲学进一步深化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本文将就现代哲学中对心灵与身体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探讨。

一、唯物主义的身体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产物,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觉都可以被解释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结果。

伯特兰·罗素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心灵是一种生理现象,可以被生物学和化学来解释。

他认为,尽管我们的心灵活动具有强大的主观体验,但这些体验本质上是由脑部活动引起的。

罗素的观点强调了身体对心灵的决定性作用。

二、唯心主义的心灵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灵是独立于身体存在的实体,具有自主性和意识。

他们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和生理过程。

芒斯是一位哲学家,他提出了心灵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感知能力不能完全通过身体来解释,存在于人的内部,与身体是分离的实体。

芒斯的理论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唯物主义的心灵相互关系观点除了纯粹的身体主义和心灵主义观点外,还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观点。

他们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彼此。

加利奥是一位哲学家,他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功能。

加利奥的观点突出了心灵和身体关系的相互依存性。

结论现代哲学对心灵与身体关系的探讨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唯物主义的身体主义观点下,心灵被视为身体的产物;在唯心主义的心灵主义观点下,心灵被视为独立实体。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意识、思维和感知能力提供了不同的解释。

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作为答案,而是应该在不同的观点中寻求共同点和差异,以形成更加全面和谐的认识。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面对笛卡尔的怀疑论,我们不妨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思考。在追求知 识和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如何运用怀疑论来提高自己 的认知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怀疑并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要在不断质 疑和反思中寻求真理。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知识和意见。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感 官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笛卡尔出生于1596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思想变 革。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从而将 怀疑论推向了极致。他主张通过普遍的怀疑来达到无可置疑的真理,这一思想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论:探索真理的起点与意义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宗教、艺术与哲学作为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文化形式,对于人类 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这些文化形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各自 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信仰、灵感与智慧。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形式的丰 富与多样,才使得人的心灵世界更加充实与多彩。
四、结论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宗教、艺术与哲学始终相互交织、相互影 响。它们的共同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与慰藉,还为人们在生活中寻 找到了更多的意义与价值。正是这种紧密的关联与互动,使得人的心灵世界得以 不断拓展与深化。
结论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的三个核心要素:自我意 识、心身关系和人与机器。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类思维和存在 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独到见解。
结论
首先,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提醒我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自我意 识是人类智慧的源头,通过它可以认识自己和世界。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自我意识 的培育和发展,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解读《柏拉图对话录》:重新思考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解读《柏拉图对话录》:重新思考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解读《柏拉图对话录》:重新思考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一、引言
《柏拉图对话录》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灵魂与身体关系的深刻探讨,引发了无数学者的思考与讨论。

本文将着重解读《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有关内容,重新思考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二、灵魂与身体的对话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而身体是暂时的、可以毁灭的。

这种对立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灵魂与身体之间是一体还是两体的争论。

三、灵魂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最高尚的东西,是智慧和美德的源泉。

它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我们内在的本质。

身体只是灵魂的外壳,是灵魂作为生命体现的形式。

四、身体的作用
尽管身体是暂时的、可以毁灭的,但它也有一定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通过身体的感官体验,灵魂可以学习、成长,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

五、灵魂与身体的协调
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身体之间并非严格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只有当灵魂与身体协调一致时,人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结语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关于灵魂与身体的探讨,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灵魂是人的本质,而身体则是它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

只有在灵魂与身体的和谐统一下,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以上是本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关于灵魂与身体关系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思索。

感谢阅读!。

心灵哲学与身体哲学的辩证关系

心灵哲学与身体哲学的辩证关系

心灵哲学与身体哲学的辩证关系人类作为思维和感知的生物,在探索宇宙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哲学派别。

其中,心灵哲学与身体哲学是两个重要的方向。

心灵哲学关注人类意识和思维的本质,而身体哲学则聚焦于身体和身体经验。

虽然这两个领域看似有着明显的分野,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心灵哲学家们探索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本质,尝试解答思维能否独立存在于身体之外。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达了他对心灵与身体的二分法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一个超越肉体的存在。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更多的证据表明,意识与生物体的脑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心灵哲学家也开始重新思考与身体的关系。

身体哲学则关注身体的智慧和身体经验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直接接触的一种方式,通过感知和触觉,我们能够获得独特而独特的体验。

身体哲学家认为,身体的智慧比纯粹的思维更直接、更真实。

身体不仅是我们感受和行动的载体,更是我们与环境互动的媒介。

心灵哲学和身体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

首先,心灵和身体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它们相互影响。

当我们感受到身体的痛感或快乐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

而当我们思考、感知和意识到某些事物时,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例如,当我们担心或害怕时,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心灵与身体的辩证统一得以成立。

其次,心灵和身体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相辅相成。

虽然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身体存在,但它们是通过身体的经验来获得信息和理解世界。

没有身体的感知和触觉,我们无法与外界交流和理解。

然而,身体只是一个载体,没有心灵的指导和思考,身体的经验也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心灵的思考和理性是对身体经验的再加工和引导,使我们能够从感性的经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心灵和身体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的心灵和身体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也通过社会和文化来表达和实现。

心身关系的哲学角度分析

心身关系的哲学角度分析

心身关系的哲学角度分析心身关系是哲学领域中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它关注人类思维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哲学仍然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分析心身关系。

哲学角度认为,心灵和身体并非彼此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揭示了大脑、神经和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但哲学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和心灵的本质。

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来看,心灵是指具有主观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

它是我们思考、感知和体验的基础,而身体则是心灵所寄宿的容器。

这种观点强调了心灵的独特性,即心灵与身体具有不同的本质。

然而,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身体与心灵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认为,身体是心灵表达自己的工具,通过身体的感官和行动,我们才能与外界产生联系。

这种观点突出了身体在意识和心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哲学还研究了意识和身体的相互作用。

被称为意识哲学的分支探讨了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与身体的关系。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在我们的意识经验中,身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例如,我们感受到疼痛时,身体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并作出相应的行动。

而另一种角度是心身二元论,它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实体。

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述的心灵哲学相似,但将其界定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

心身二元论认为,心灵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它不受身体的限制和约束。

某种意义上,这种观点揭示了意识和身体之间的某种隔阂。

不过,在现代哲学中,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种立场被称为心身一元论。

心身一元论认为,心灵和身体不是彼此割裂的实体,而是相互影响的。

它强调了身体对心灵的塑造作用,以及心灵对身体的影响。

从这些哲学角度来看,心身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虽然科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对身体和心理过程的详尽理解,但哲学不仅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思考,还能够提供一种对心灵本质的独特解释。

论身体与心灵及其相互生成——西方身心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论身体与心灵及其相互生成——西方身心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在柏拉图那里 ,灵魂在 肉体死亡后仍然是不朽的。
在 这里 ,身心 问题 表征 为身 体 与心灵 的关系 问题 ,尤 其 是 它们 是如 何相 互关 联 、作 用 的 ,以及 在这 种关 系 中 , 谁更 为根 本 这样 一些 问题 。“ 清楚 , 果一 个人 把他 的 很 如
联的呢?这些问题 既是非常重要的, 又由于其非 自明性 ,
它们 成 为 了困扰人 们 的难 题 。在笛 卡 尔那 里 ,“ 神 和 肉 精 体是 完 全对 立 的 。 肉体 的属 性 是广 袤 ,肉体 是被 动 的 ,
而精 神 的属性 是 思维 ,精 神 是 主动 而 自由的 。这 两 种实
的可能性。
关 键 词 :身 体 ;心 灵 ; 关 系 ; 相 互 生 成 中 图分 类 号 :B 1 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0 9—5 6 (0 1 一 0 1 6 102 1) 0 0 —0
身 心 问题 即身 体 与心灵 的关 系 问题 ,是西 方 哲学 史
西方身 心 问题 的一个新视角
张 贤根
( 武汉纺织大学 时尚与美 学研 究 中心,湖北 武 汉 4 0 7 3 0 3)

要 :身心 问题是 西方哲 学的一个 重要 问题 ,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纷争的难题。针对身心 问题上 的二元论 、一
元论 等各 种观 点所遭 遇的 困境 ,这 里提 出的生成论 彰显 出其独特 的意义。生成论强调身体 与心灵 的相 互生成,反
能进入 神圣 的 、智慧 的世 界 ,获 得 自由与净 化 。在这 里 , 柏 拉 图把 身 体看 成 是灵 魂 的坟 墓 ,身 体 是 可 以毁 灭 的 ,
至替代身心问题所涉及的身体与心灵。身心的问题及其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汤平
【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8)003
【摘要】心身关系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探讨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心灵哲学尤其是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虽几经曲折,但其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核心一直都是心身问题.因而,基于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去审视心身关系问题并给予进一步的广泛的重视则显得尤为紧要.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汤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
【相关文献】
1.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幸福问题 [J], 江海全;
2.心灵哲学视域下的心身问题研究 [J], 张泼;
3.心灵哲学视域下的心身问题研究 [J], 张泼
4.西方法哲学视野下的国家理论范式研究 [J], 张君平
5.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 [J], 郭继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哲学对身体和灵魂关系的认识

西方哲学对身体和灵魂关系的认识

西方哲学对身体和灵魂关系的认识关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的一个问题,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对身体和灵魂关系探究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从智者学派将哲人的视线从自然引向人自身以来,身体与灵魂(或心灵)的关系一直就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其实,早在智者学派扬名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经涉及灵魂与身体的问题。

信奉灵魂不朽似乎是从神话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

毕达哥拉斯学派接受了奥尔斯教派的灵魂观念,认为人的死去只是灵魂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之中,灵魂能够通过哲学这种理智思辨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得到净化。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灵魂与身体的一种态度,即灵魂可以不朽而身体会朽。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哲思与音乐视为灵魂净化的手段,开创了灵魂净化的两条道路:理智与艺术。

这两条道路不仅直接开启了希腊三贤的哲学思辨,间接影响了基督教哲学,还与千年之后谢林的“艺术直观”和海德格尔的“诗与思”等遥相呼应。

正如罗素所言:“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全部的这一观念都是从毕达哥拉斯那里得来的。

如果不是他,基督徒便不会认为基督就是道。

如果不是他,神学家就不会追求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朽的逻辑证明。

”一、灵魂高于身体的观念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认为,灵魂是整个宇宙的主导原则,而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灵魂则是身体的支配力量,是生命的源泉。

柏拉图“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在他看来,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2]53.柏拉图的灵魂说与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相近,可见的身体支配可感的感官系统,而不可见的灵魂则负责不可见的理智思考,负责理智的灵魂高于支配感官的肉体。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与欲望3个层次。

理性是纯然灵魂的,因此也就处于灵魂的最高层。

欲望依附于肉体,因而是灵魂的最低层。

在柏拉图看来,身体不仅是可朽的,而且是灵魂堕落后的某种形式。

这一点在柏拉图的认识论即灵魂回忆说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原本高高在上的灵魂因为某种原因而堕入肉体,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便是灵魂在肉体中回忆的过程。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主要探讨身体与心灵、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通常涉及到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是身心二元论,二是身心同一论。

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不是身体的一部分,而是与身体分离的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心灵具有不依赖于身体的本质,而身体只是心灵的载体或容器。

身心二元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笛卡尔等。

身心同一论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这种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身心同一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对身心关系的不同看法。

例如,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身体是心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而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即“知觉体”。

总的来说,身心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争议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争议

心灵与身体的哲学争议近年来,哲学界一直在关注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这一问题牵扯到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以及自由意志的存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争议,并试图给出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解答。

首先,我们来看待心灵与身体这两个概念的本质。

心灵代表着人类的思维、感觉和意识等精神层面的体验,而身体则代表着人类的物理存在。

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二元对立,即心灵与身体独立存在,但又彼此相互作用。

这种观点被称为“心灵-身体二元论”。

然而,有一派哲学家持有不同观点。

他们认为心灵与身体并非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心灵-身体一元论”。

一元论者认为心灵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体验和意识无法脱离身体进行,即意识是由身体的生理过程所产生的。

理解了心灵与身体的概念后,我们来思考这一争议的起源。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

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是完全独立的实体,称之为“心灵-身体二元论”。

这一观点在现代哲学中引发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议。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意识的起源。

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一种非物质的意识实体,或者意识是否是由物质世界产生出来的。

一元论者认为,意识就是脑部和神经系统中的生理过程,而二元论者则主张存在一种非物质的心灵实体,即心灵产生意识。

此外,自由意志的存在也是这一争议的核心之一。

一元论者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由物理因果关系所决定的,即人类只是一个机械的存在,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而二元论者则主张存在人类自由意志的存在,即人类能够自主选择行为的结果。

要解决这一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领域寻找答案。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通过研究脑部活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探讨思维和意识的本质提供了更多的角度。

然而,这一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完全的解答。

因为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类思维和感觉的本质,这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领域,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

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

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

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

之后,他又以血脉来解释人的精神,“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则血脉竭,竭而精气灭。

”[4]2.心身关系问题的发展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每一位自成体系的理论家都试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研究心与身及其关系问题,并以此作为对人类心灵活动解释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心身关系问题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心身二元论和一元论。

“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同一论”都属于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

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实体而已。

一元论心汤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心身关系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探讨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心灵哲学尤其是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虽几经曲折,但其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核心一直都是心身问题。

因而,基于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去审视心身关系问题并给予进一步的广泛的重视则显得尤为紧要。

关键词:心灵哲学;心身关系;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890(2008)03-0074-03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汤平(1985-),男,湖南怀化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 ’S INSTITUTE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Vol.18No.3Sep.200874--身关系理论的最简单的形式是“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先有身而后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由身体而产生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则认为先有人的心灵而后有人的肉体,身体是由心灵而产生的。

[5]西方近代哲学中首先出现系统的心身关系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心身交感论”。

他认为有一个自由的非实体的灵魂和一个机械操作的身体,他用二元论的观点解释这两个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

物质和身体是具有展延性的实体,灵魂是非展延性的实体。

心身平行论认为,心与身分属两个不同的系列,它们按着各自的规律进行运动,虽然一方的变化会伴随着另一方的变化,但它们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最早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明确地提出了“预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观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赞同,像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柯勒都持有这种心身平行论的观点。

心身同一论也是关于心身关系的一种理论。

它主张心和身并非两个不同的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身体和心灵虽然不直接发生关系,但却是同时发生的,故而观念可以和它的对象相一致。

著名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持有这种观点。

他认为,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言,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

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动静。

身体与心灵虽然它们同属一个实体,但它们不相互作用,也不能互相制约。

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斯宾诺莎的心身关系理论是心身两面论。

[6]针对二元论从本体论上把心灵与身体完全彻底地隔离开来,从二元论的观点无法解释心身相关这个无法排除的事实,于是出现了心身一元论的观点。

一元论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两者互为镜像。

前者否定心灵的实在性,主张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世界统一于物质;后者否定物质的实在性,主张精神是唯一的实体,不存在非精神的物质。

前者认为,心灵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某种组合起来的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它并不独立存在;后者认为,身体是心灵观念的集合,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心外之物。

[7]在此一元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的“副象论”和以石里克为代表的“认识的平行论”。

然而时至今日,心身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支持的答案,它仿佛是一对理不清的矛与盾,逐渐演化成了心灵哲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二、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当代发展西方心灵哲学作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作为哲学的独立分支学科,是西方哲学迈入现代以后的学科分化与总体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它既是现代哲学在深入发展中,在对个别现象作专门的哲学探讨的过程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又是关心心理现象的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神经生理学直至现代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观念化运动、总体化趋势的产物。

但就心灵哲学是对心理现象的哲学反思而言,这个领域至少与哲学的其他最古老的领域一样古老,因为在人类刚一萌发了原始思维即各种思维能力(包括原始的哲学思维能力)混沌统一于一体的认识能力后,人类就开始了对灵魂现象及其构成和本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反思。

之后人类一直不懈地、艰难地继续着这种探索。

因而可以说西方心灵哲学尽管是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但它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像其他事物的运动必然要经历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运动即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一样,西方心灵哲学在原始思维之后也经历了这样的曲折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大致地说有四个发展阶段:(1)从原始思维到柏拉图。

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志学以及考古学材料表明:灵魂或心灵问题在原始思维中已朦胧地出现了。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一般都相信人体乃至有生命的物体有一共同倾向,即都把灵魂当作是一个实在或实体,但这对这种实体的本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的)。

前者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火、水、原子等)构成的气一样的东西。

后者认为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实体。

[8](2)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最先发起了对第一阶段认识的否定,他认为灵魂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

可见,从第一阶段转向亚里士多德,心灵哲学探讨的问题和程序发生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的探讨转到了对具体心理能力、属性、相互关系、本质的探讨上。

(3)从笛卡尔汤平: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75--到现代。

笛卡尔是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灵哲学探索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肯定和阐发古代早期和柏拉图的有关思想,从而使心灵哲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

在笛卡尔看来,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是一种实体,其本质是能思而无广延,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的本质是有广延性而不能思维,这种二元论思想在近代心灵探讨中居主导地位。

并且在他那里,由于心物根本不同,因此分别以它们为对象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与心身问题有关的问题。

[9](4)现代西方的心灵哲学及其当代发展。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是在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尤其是否定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理论上说,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是反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的。

三、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研究心身关系问题的意义人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虽然不能说人的问题是宇宙和哲学的全部,但研究哲学和与研究一切科学一样,都是为了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问题是一切学科的中心问题。

人世间的一切现象无不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与人类相关的一切思想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对人自身、人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探讨。

人与其它的动物有很大的不同,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不仅如此,人还自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的目的性高于其他一切存在,而且人类天生就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由于人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要达到对人全面、科学的认识,必须把握它的全部生活,一切实践形式,一切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

而要实现这一点,对人的研究就不能仅停留在或仅限于反思以及直观的研究。

而必须首先认识它所依存的自然界和社会,所以,人对自身的认识落后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也是必然。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存在和发展,“人”———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研究心身关系就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西方心灵哲学的“现代”发展尽管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对于今后在更高程度上的更大发展而言,可能仅只是其前奏。

大量的事实和征兆表明:心灵哲学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哲学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至少是重心的一部分,就像本体论为之古代哲学研究的重心,认识论为之为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一样。

[10]如果是这样,我们无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心灵哲学的本体论的心身关系问题。

同时,随着心灵哲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心灵哲学的源头———笛卡尔心灵哲学并没有失去魅力,因为当今西方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当然不是全部问题),在原则上并没有超出笛卡尔所考虑的范围,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在笛卡尔观点(心身交互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