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
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
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
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之后,他又以血脉来解释人的精神,“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则血脉竭,竭而精气灭。”[4]
2.心身关系问题的发展
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每一位自成体系的理论家都试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研究心与身及其关系问题,并以此作为对人类心灵活动解释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心身关系问题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心身二元论和一元论。“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同一论”都属于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实体而已。一元论心
汤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心身关系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探讨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心灵哲学尤其是西方心灵哲
学发展至今虽几经曲折,但其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核心一直都是心身问题。因而,基于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去审视心身关系问题并给予进一步的广泛的重视则显得尤为紧要。
关键词:心灵哲学;心身关系;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08)03-0074-03
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汤
平(1985-),男,湖南怀化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 ’S INSTITUTE
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Vol.18No.3Sep.2008
74--
身关系理论的最简单的形式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先有身而后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由身体而产生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则认为先有人的心灵而后有人的肉体,身体是由心灵而产生的。[5]
西方近代哲学中首先出现系统的心身关系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心身交感论”。他认为有一个自由的非实体的灵魂和一个机械操作的身体,他用二元论的观点解释这两个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物质和身体是具有展延性的实体,灵魂是非展延性的实体。心身平行论认为,心与身分属两个不同的系列,它们按着各自的规律进行运动,虽然一方的变化会伴随着另一方的变化,但它们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最早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明确地提出了“预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观点。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赞同,像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柯勒都持有这种心身平行论的观点。心身同一论也是关于心身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主张心和身并非两个不同的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身体和心灵虽然不直接发生关系,但却是同时发生的,故而观念可以和它的对象相一致。著名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言,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动静。身体与心灵虽然它们同属一个实体,但它们不相互作用,也不能互相制约。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斯宾诺莎的心身关系理论是心身两面论。[6]
针对二元论从本体论上把心灵与身体完全彻底地隔离开来,从二元论的观点无法解释心身相关这个无法排除的事实,于是出现了心身一元论的观点。一元论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两者互为镜像。前者否定心灵的实在性,主张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世界统一于物质;后者否定物质的实在性,主张精神是唯一的实体,不存在非精神的物质。前者认为,心灵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某种组合起来的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它并不独立存在;后者认为,身体是心灵观念的集合,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心外之物。[7]在此一元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的“副象论”和以石里克为代表的“认识的平行论”。
然而时至今日,心身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支持的答案,它仿佛是一对理不清的矛与盾,逐渐演化成了心灵哲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二、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当代发展
西方心灵哲学作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作为哲学的独立分支学科,是西方哲学迈入现代以后的学科分化与总体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它既是现代哲学在深入发展中,在对个别现象作专门的哲学探讨的过程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又是关心心理现象的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神经生理学直至现代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观念化运动、总体化趋势的产物。但就心灵哲学是对心理现象的哲学反思而言,这个领域至少与哲学的其他最古老的领域一样古老,因为在人类刚一萌发了原始思维即各种思维能力(包括原始的哲学思维能力)混沌统一于一体的认识能力后,人类就开始了对灵魂现象及其构成和本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反思。之后人类一直不懈地、艰难地继续着这种探索。因而可以说西方心灵哲学尽管是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但它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像其他事物的运动必然要经历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运动即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一样,西方心灵哲学在原始思维之后也经历了这样的曲折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大致地说有四个发展阶段:(1)从原始思维到柏拉图。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志学以及考古学材料表明:灵魂或心灵问题在原始思维中已朦胧地出现了。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一般都相信人体乃至有生命的物体有一共同倾向,即都把灵魂当作是一个实在或实体,但这对这种实体的本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的)。前者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火、水、原子等)构成的气一样的东西。后者认为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实体。[8](2)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最先发起了对第一阶段认识的否定,他认为灵魂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可见,从第一阶段转向亚里士多德,心灵哲学探讨的问题和程序发生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的探讨转到了对具体心理能力、属性、相互关系、本质的探讨上。(3)从笛卡尔
汤平: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