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康巴饮食文化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甘孜州康巴文化的主要特点

浅谈甘孜州康巴文化的主要特点

浅谈甘孜州康巴文化的主要特点
亚西;曲梅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地处藏东横断山区的甘孜州康巴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可细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且具与众不同的特点,了解它的个性对于藏学研究及旅游开发等颇具价值.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亚西;曲梅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科研处;甘孜州九龙县人民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基于国家公园模式的甘孜州北部康巴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 [J], 肖山;李娴;杨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旅游翻译原则及策略探究--以康巴文化在甘孜州旅游文本中的渗透为例 [J], 刘成萍;向程
3.基于国家公园模式的甘孜州北部康巴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 [J], 肖山;李娴;杨军
4.浅谈如何提高甘孜州藏族地区的初中数学教育——以甘孜州道孚县道孚中学为例 [J], 刘美玲;
5.浅谈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成就及问题 [J], 胡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春节晚餐传统乡土味道

西藏春节晚餐传统乡土味道

西藏春节晚餐传统乡土味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和美食享受的时刻。

虽然西藏地处高原,与内地的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但西藏春节晚餐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乡土味道。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本文将带您一同了解西藏春节晚餐的传统饮食特色。

1. 通胜饭:吉祥寓意之食春节期间,西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道名为“通胜饭”的传统美食。

这道菜式由大米、牛肉、糯米、核桃、葡萄干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寓意着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通通胜利”。

通胜饭的制作过程繁琐,但对于西藏人民来说,这是一项寄托着美好愿望的重要活动。

2. 酥油茶:西藏人的温暖酥油茶是西藏人民饮用最多的传统饮品之一,在西藏的春节晚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酥油茶是以茶叶、奶油、盐和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具有浓厚的奶香和咸味。

西藏人民常常将酥油茶作为家庭团圆的象征,它不仅能够保暖,还有助于消化和提供能量。

3. 藏式火锅:独特的享受与其他地方多用涮的火锅不同,西藏的藏式火锅采用煮的方式。

在春节晚餐上,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品尝着各种鲜美食材,共度团圆之夜。

藏式火锅中常用的食材有牛肉、鸡肉、羊肉、内脏、蔬菜等,独特的调味品和煮熟后的食材搭配,使得整个晚餐充满了浓厚的乡土味道。

4. 糌粑:糕点中的经典糌粑是西藏的传统糕点,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它是由高粱面、香米和发酵而成,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

在西藏的春节晚餐上,糌粑通常会搭配着各种咸菜、奶酪和酥油茶一同享用。

糌粑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将粮食磨成粉,然后与酵母一同发酵,再蒸熟而成。

5. 酥炸鸡腿:新年快乐的象征酥炸鸡腿虽然不是传统的藏族美食,但它在西藏的春节晚餐上却非常受欢迎。

酥炸鸡腿寓意着“新年快乐”和“幸福安康”,成为西藏人民喜爱的佳肴之一。

西藏的酥炸鸡腿常常选择用当地饲养的鸡肉,以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口感的独特。

西藏春节晚餐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乡土味道,吸引着各地游客和食客的关注。

这里所提到的只是其中的几道代表性菜品,实际上西藏的春节晚餐还有更多丰富的选择,每一道菜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1传统的藏族饮食文化藏区一贯给世人一种神秘的印象,在这个称之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居住着我们热情好客的藏民族,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人文文化。

其中,藏民族传统的餐饮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藏餐在长久历史的变迁中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及完整的系统。

藏民族在特殊的居住环境下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

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瞩目。

(1)藏族饮食结构中的几大元素主食藏族以糌粑、面食为主食糌粑可以分为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糌粑,分别用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青稞糌粑最为普遍。

糌粑的吃法有三种;一种是搓成坨食,先在碗中放少许清茶、奶茶,然后放糌粑。

用手在碗中捏成团即可食用,俗称“挼糌粑”。

另一种是调糌粑汤。

在碗中放一点清茶、奶茶,放入少量糌粑,用手指或筷子等调和成糊状即可;还有一种是舔“卡提”。

在碗里先放半碗糌粑,用手指背将糌粑压紧,然后盛清茶或酥油茶、奶茶,喝完茶,将茶泡湿的一层用舌头舔掉,周而复始直至将糌粑舔碗。

多数在早餐时这样吃。

也有放酥油或奶渣、奶饼和着吃的。

面粉分荞麦面粉、玉米面粉。

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做荞面“搅团”。

玉米面粉用来做馍馍,做“搅团”或蒸“面饭”。

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快、面皮。

还有把刚收割的青稞和麦子捣碎去掉皮,合上牛肉或骨头炖熟喝。

麦面粉的吃法有很多,尤其是内地饮食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传统饮食内容。

肉食藏族的肉食主要为牛肉、羊肉、猪肉三种。

在牧区,牛肉,羊肉既是主食,也是副食。

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大多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子,用刀子割食。

吃法也有做成风干牛肉吃的,也有煮“坨坨肉”吃的习惯。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一般在冬季制作,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牛肉的新鲜色味。

藏区气候高寒,多吃肉有助于补充热量耐寒。

奶制品奶制品是藏族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

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 卷第1 期JOU RNA L OF QIN GHAI NA TIO NA LI TIES I N STI TU TE V O L . 29 NO. 12003 年1 月( soc ial scie nces) Jan. 2003Ξ试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贡保草(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糌粑是藏民族主要的食品之一,它与藏民族的生活密不可分。

糌粑食俗充分体现了藏族独特经济生活、生产观念以及信仰等。

文章对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内涵作了介绍和剖析。

关键词:藏族; 糌粑食俗;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5447 (2003) 01 - 0061 - 05糌粑是藏族的主要食品之一。

一提到糌粑,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藏族。

糌粑和藏族密不可分,已经被人们看作是藏民族的象征。

因此,它不仅是藏民族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也是藏民族的饮食精华。

藏民族的糌粑饮食民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它由最初的填饥饱腹的功能逐渐深入到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即由一种自然物发展、深化为一种文化现象。

吃糌粑是藏民族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它已不单单是藏民族的一种饮食民俗,而是藏民族饮食文化的集中反映,蕴含着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发展及其所积淀的心理、观念、伦理、道德、信仰等内涵。

本文通过藏族糌粑饮食民俗来了解藏民族的生活习俗,进而及揭示隐藏在其后深刻的民族文化观念。

一、糌粑食俗及其产生的原因(一) 糌粑及其食用方法糌粑是青稞(或豌豆) 等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

根据用料,糌粑分为‚乃糌‛( 即青稞糌粑) 、‚散细‛(即去皮豌豆炒熟后磨成的糌粑) ‚、毕散‛(即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糌粑) 等。

糌粑的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即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酥油、曲拉,再倒入奶茶(如果喜欢甜味,也可加糖) ,待酥油融化,曲拉被泡软,将茶喝到适量,加入糌粑。

青海春节特色美食糌粑

青海春节特色美食糌粑

青海春节特色美食糌粑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青海地区,春节有着独特的特色美食——糌粑。

糌粑作为青海藏族人民的传统食物,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一、糌粑的起源与特点糌粑是青海藏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主食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糌粑主要由青稞、藜麦和高原大麦等粮食磨制而成,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糌粑的特点是色香味俱佳,其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独特,口感酥软而有嚼劲。

二、糌粑的制作过程1. 原料准备:将青稞、高原大麦和藜麦等粮食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 磨制材料:使用传统的石磨或石磨机将清洗晾干的材料磨制成细粉。

3. 搅拌成糨糊:将磨好的粉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或木制搅拌器搅拌均匀,直至形成糨糊状。

4. 蒸熟糌粑:用蒸锅将糨糊蒸熟,通常需要30分钟至1小时。

5. 敲碎糌粑:将蒸熟的糌粑放置凉一些,然后用木制搅拌器敲打成小碎块,以增加糌粑的嚼劲。

三、糌粑的食用方式糌粑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食用。

青海藏族人民通常将糌粑加入或淋上热牛奶、酥油茶,再撒上白糖或蜂蜜,以增加口感和香甜度。

此外,糌粑还可以搭配油茶、酥油馕等传统食物一起食用,互相衬托,口味更加丰富多样。

四、糌粑与春节的联系糌粑在青海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更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青海的农牧民在春节时,会将糌粑作为一种仪式性食物,用于祭祀祖先和招财祈福。

此外,糌粑还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象征着丰收和好运。

五、糌粑的营养价值糌粑作为主食,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它不仅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还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有益于健康。

六、糌粑的现代创新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糌粑也在不断创新、改良。

现代糌粑制作中,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外,还出现了糌粑机、糌粑粉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和产品。

这些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使得糌粑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拓宽了糌粑的市场销售渠道。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康巴文化是中国西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包括了康巴地区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各个方面。

在西藏地区,康巴文化一直被视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康巴文化。

康巴地区历史悠久,是西藏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

康巴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势崇山峻岭,气候严寒,是西藏历史上的一块重要地区。

康巴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藏民族的形成时期,从那时起,康巴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其独特的文化建设和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康巴地区曾经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要道之一,这对康巴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巴文化中,藏传佛教是其主要的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它对康巴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藏传佛教对康巴地区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巴地区,佛教寺庙、经堂、壁画等都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藏传佛教在康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康巴地区的人们在藏传佛教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信仰虔诚、宽容包容、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氛围。

康巴地区也因此而被誉为“康巴文化之乡”。

康巴文化中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康巴地区的人们是勇敢、豪迈、热情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都带有浓厚的康巴文化特色。

康巴男人喜欢马术,以独具特色的藏式马术表演而闻名。

康巴地区的女性则以巧手娴熟的织布和刺绣工艺成为康巴文化的一大亮点。

康巴地区的农耕文化、牧民文化、商贸文化等也是其重要的民俗特色。

康巴文化的传承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中得到了体现,并为康巴地区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康巴文化的语言是藏语(康巴方言)和汉语的方言。

藏语是康巴地区的人们的主要语言,也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藏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词汇资源,而且还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西藏的康巴文化感受藏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

西藏的康巴文化感受藏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

西藏的康巴文化感受藏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西藏的康巴文化:感受藏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在西藏当中,康巴文化作为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他们的豪放与热情。

本文将介绍康巴文化的特点,探讨它在藏族人民身上的体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康巴文化特点康巴文化是指藏族人民所创造的、代表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文化形态。

康巴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族人民深信佛教,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在康巴文化中,佛教元素无处不在,比如经幡、经筒、佛塔等。

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赋予了他们内心的力量和宽容的心态。

2. 牧民生活的烙印: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人民以牧民为主。

康巴文化中充斥着牧民生活的痕迹,比如传统服饰、舞蹈、歌曲等。

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由,同时也以勇敢和坚韧的品质著称。

3. 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康巴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藏戏、唢呐、藏房等。

这些文化形式代表了藏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二、藏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藏族人民身上流淌着豪放与热情的血液,这种特质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1. 对待客人的热情好客:无论您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您踏入西藏,藏族人民总是以最热情好客的态度迎接您。

他们擅长唱歌、跳舞,经常在节日或重要场合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为来访者展示他们的热情和好客。

2. 勇敢面对困难:藏族人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勇敢地面对严寒、缺氧等困难。

他们信奉“风雪无阻”,敢于挑战极限,展示出不畏艰苦的精神。

3. 爱国热情的表达:藏族人民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文化充满热爱。

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藏族人民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三、康巴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康巴文化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形态,不仅仅在西藏地区有影响力,同时也对整个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巴酒文化

康巴酒文化

康巴酒文化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

生息于巍巍雪山,茫茫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

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

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

平时一般不饮酒,但饮起来却总能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人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

因为佛教戒酒,酒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为祭祀之物的藏族,古代经的酒种类较多。

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笨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

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

一般敬酒方式大径相同。

但四川的嘉绒藏族较特别,平时对进屋的客人先敬一壶酒,随即将食物用盘奉上一客一份。

阿坝的黑水地区,藏族凡见熟人从门前经过,必请进屋内敬一碗酒,如客人不进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边请客人喝,以示慰劳。

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康区藏族喜用青稞自己酿酒。

青稞酒有两种,一种呈黄色,藏语康方言呼为“穹”;另一种是无色低度经蒸馏而成的烧酒,只有个别的地方酿制。

《西藏志.饮舞》记载:青稞酒"淡而微酸,名曰穹。

亦有青稞烧酒。

饮酒之后,男女相携,沿街笑唱为乐."清代以来,一些汉文书籍常将青稞酒称作"蛮冲酒"。

蛮冲实际是"穹"的音译。

青稞酒酿造过程要冲水,用麦管、竹管吸咂故又称为咂酒。

早期青稞酒的酿制是先将青稞发芽,经糖化后加入蘖(酿酒的曲),使其酒化。

内地酿酒法传入后,青稞酒的酿法已类似内地黄酒的酿法。

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正传》中对青稞酒的酿造法有非常生动具体的描绘:要说酒是怎样造,造酒先要有粮食.青稞用来煮美酒,花花的汉灶先搭起,铜锅用毛布擦干净,青稞放在铜锅里,倒入清洁碧绿的水,灶火膛里火焰升.青稞煮好摊在白毡上,再拌上精华的好酒曲。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康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康巴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传承有着丰富而传奇的故事。

作为一种拥有众多唯美神话传说和独特风俗习惯的文化,康巴文化无疑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

康巴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康巴地区是一个由若干个根据山川河流形成的行省组成的地方政权体系,人口多以藏族为主。

在以前的历史中,康巴地区经历了多次交替政权的更迭和战争的磨难,但这并没有削弱康巴人民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康巴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的藏族文化、农业文化和自然环境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巴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畜牧业。

他们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信仰习惯也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界之中的精神与力量。

康巴文化有非常丰富的习俗和节日,在佛教、道教信仰的影响下,各种节日在康巴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康巴文化的传承是以传统为基础,以创新为纽带,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藏区各地都有不同的康巴文化传承方式,包括传统教育方式、民俗活动、文化课程,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康巴地区的歌舞、手工艺、建筑、制造等领域已经发展出一年比一年更具特色的风格与水平。

康巴文化的音乐、舞蹈、服装、建筑和绘画等等方面都非常独特。

在康巴地区,藏族的传统乐器很多,包括板鼓、笙、锣、鼓等。

康巴的舞蹈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腿夹舞、杠即舞、燕尾舞、墨竹舞和竹嘴板舞。

这些舞蹈舞步优美而独特、形象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康巴的服饰则以藏式服装为主,尤其是男性的马甲和女性的旗袍都非常美丽。

在康巴的建筑领域,传统建筑风格是藏族特色,它是一种深受当地环境影响的神秘自然主义建筑风格,多采用山石土和木材搭建,深具当地文化特色。

康巴人民的绘画技艺非常出色,他们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线条,如云、山、水、花、鹿、羊等等。

总之,康巴文化代表了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它是以藏族为基础的文化,结合了很多藏族喜爱和传统的元素,如诗歌、歌曲、舞蹈、戏剧等等。

请简要介绍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

请简要介绍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

康巴地区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一片地处高原的广袤土地。

这里的自然景观迷人,包括雄伟的雪山、连绵起伏的草原、湍急的江河和神秘的森林等。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一、雪山康巴地区有着许多著名的雪山,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横断山脉中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

贡嘎雪山海拔7556米,是四川第一高峰,属于典型的冰川雪山。

贡嘎雪山不仅山势雄伟,而且在山上还有着终年不化的雪,给人以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

康巴地区还有着其他名山,如观音峰、夹金山等,这些山峰都是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草原康巴地区的草原广袤而丰美,是我国最典型的高原草原之一。

这里的草原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高山草甸和牧场,辽阔的草原和壮丽的雪山在这里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而在草原上,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特有的动植物,如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等。

夏季,康巴地区的草原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格外美丽。

三、江河康巴地区的江河众多,气势磅礴。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源自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流经康巴地区,然后流入印度洋。

澜沧江则源自横断山脉,穿越康巴地区,最终注入南海。

这些江河在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给康巴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四、森林康巴地区的森林非常茂密,种类繁多。

不仅有原始森林和针叶林,还有各种珍贵的植物资源。

这些森林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草药资源,同时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些森林连接了雪山、草原和江河,形成了康巴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康巴地区是一个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这里的雪山、草原、江河和森林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里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康巴地区的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美丽和健康。

五、湖泊除了雪山、草原、江河和森林,康巴地区还拥有许多宁静秀美的湖泊。

藏族饮食礼仪

藏族饮食礼仪

藏族饮食礼仪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藏族饮食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饮食礼仪栏目!一、藏餐的起源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云南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

二、藏餐的原料1、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

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

一般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四种。

2、酥油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后能耐寒耐饥。

酥油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帮助藏民抵抗低温的。

酥油提炼出来之后与砖茶一起熬制,就可打出酽酽的酥油茶。

3、牛羊肉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

藏餐中的牛肉以高原牦牛肉为主,而羊肉大多是绵羊肉。

藏餐中的肉类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

人们常说的风干肉,指的就是风干牛羊肉。

三、藏餐的独特制作方法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

较为独特的食品有:1、“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

2、“卓玛哲丝”(人参果饭):是一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四、藏族饮食习俗1、藏民的主食(1)农区:主要的食品是青稞、小麦、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粮;饮用酥油茶、青稞酒。

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时为四至五餐。

(2)牧区:奶类、肉类和糌粑是牧民主要食品。

面粉、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蔬菜和水果就更少了。

牧民们最喜欢吃的莫过于“手抓肉”,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

基本为一日三餐。

牧区很少产酒,故所饮白酒主要从外地购来。

(3)城区:居民除食用糌粑、酥油外,还常吃大米、白面及蔬菜。

康巴藏餐菜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康巴藏餐菜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1期(总第20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2021General.No.205康巴藏餐菜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丰静(四川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康定626001)摘要:饮食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美味的菜肴,还在于菜肴所蕴含的深厚饮食文化。

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现状、生活习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康巴藏餐。

康巴藏餐菜名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康巴藏餐菜名英译的难点。

在英译康巴藏餐菜名时,采用音译、直译与意译等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康巴藏餐饮食文化特色。

关键词:康巴藏餐;文化负载词;饮食文化;英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1)01-0108-04收稿日期:2020-12-10基金项目:康巴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校级特色科研孵化项目“文化翻译视域下的康巴藏餐菜名英译研究”(KBFHB20013)作者简介:丰静(1980—),女(白族),四川德昌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康巴藏区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涵盖了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区。

康巴藏区地处内地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1]。

康巴藏区受自然环境,生产现状、生活习俗等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巴藏餐饮食文化。

康巴藏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交通不变,现代工业较少,农牧业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农牧业仍然保持比较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

当地人们根据自然环境特征,顺应季节的变化种植适宜高寒地带生长的不同农作物,养殖适宜当地环境的家畜和家禽。

康巴农牧区适宜种植青稞、小麦、玉米、荞麦、豌豆等农作物,出产土豆、萝卜、白菜、雪山大豆、莴笋、芹菜、小葱、茴香、香菜等蔬菜。

高原天气寒冷,空气清新,大量绿色生态的天然牧场非常适宜散养高原特有牛种———牦牛以及藏香猪和藏鸡等家畜家禽。

浅谈康巴藏族与嘉绒藏族的区别——以云南迪庆州和四川阿坝州为例

浅谈康巴藏族与嘉绒藏族的区别——以云南迪庆州和四川阿坝州为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增)·394·J O U R N A L O F N E U I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0)浅谈康巴藏族与嘉绒藏族的区别——以云南迪庆州和四川阿坝州为例彭云茜1,唐堰琳2,彭毅3(内江师范学院责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四川内江641100)掩妻: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但是。

其内部结构还有层次挂,其深广和丰富性构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其中康巴藏族和嘉绒聋族是重要的两大分支且独具特色.了解藏族不同分支丈化,便于认识其内部结构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承的关系。

有利于从整个空间区域上把握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相似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藏族文化。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关■词:康巴藏族·嘉绒藏族l文化内涵中圈分类号:C95--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z o lo)s2-0394-02一个发展着、进步着的民族的文化.必须既具有自己代景.迪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特点为藏传佛教为主,多种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又具有不断吸收、融合不同宗教并存。

同其他藏区一样。

藏族几乎全民信教.全州僧侣、地区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才能使自己生存并逐渐丰富繁荣教徒众多.寺院、庙宇遍布。

州内其他民族有信天主教、伊斯起来。

纵观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经历吐蕃王朝、过兰教、东巴教、道教等.嘉绒地区在吐蕃第九代赞酱布德贡渡时期、封建农奴时期后.藏文化的形成、衍变也随着生存环甲时期。

苯渡教由吐蕃传人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佛教在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索而改变,其语言和文化观念也有了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

由于受宗教文化为中心长是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康巴藏族和嘉绒藏族。

这是长的畦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一、所属分支、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背量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近些年来。

藏族饮食文化了解

藏族饮食文化了解

藏族饮食文化了解一、藏族主食(一)糌粑藏族饮食文化中的主食,包括糌粑、酥油、曲拉等,其中,糌粑是传统的藏族主食,也是藏民日常最为常见的主食之一。

所谓“糌粑”,就是藏语中的“炒面”,主要采用青稞面、豌豆或燕麦等材料,经过一系列淘洗与晾晒等工艺,磨制成粉,与酥油共同食用。

在食用糌粑与酥油时,首先在碗中加入一定酥油,冲茶浸泡,边吹边饮,喝完半碗之后,将糌粑面加入到酥油茶中,以手轻捣搅拌,待炒面完全浸入茶水之后,可加入曲拉等食材,再次搅拌,将全部材料捏成团食用。

糌粑中材料多样,口感丰富,富含营养,可供藏民充饥与御寒。

(二)酥油酥油是藏族主食中的一种,是一种粗制奶油,含有大量脂肪与维生素A。

酥油最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打油茶,即在快开的茶水中加入大块酥油,以木棒搅和,至油茶完全混合,进行加热,即为酥油茶。

如上文所述,酥油可与糌粑共同食用,或以酥油炸果子,或以酥油拌饭等。

酥油是藏民最为常见的食品之一,同时也是藏传佛教酥油灯的主要燃料。

(三)曲拉曲拉即为“奶酪”,是从酥油打好之后的剩余的奶水中熬煮并提炼而成的。

将打完酥油之后的奶水进行熬煮,使其成为颗粒状固体,经过自然风干即成曲拉。

曲拉中的蛋白质及淀粉含量较高,在食用时,可将其与糖及糌粑一起食用,或将其制成藏点。

除此之外,足玛米饭也是传统的藏族主食之一,藏语中将其称为“哲色”,是将大米进行熬煮,并添加酥油与食糖制成,是一种高级藏族食品。

二、藏族饮料(一)茶饮料藏族的茶饮料包括清茶、奶茶及酥油茶等,其中清茶也被称作“佳讷”,在藏族社会中较为普遍,主要在社会下层人民中流行。

好的清茶主要采用湖南等地的茯茶进行熬煮,在清茶中添加适量鲜奶即为奶茶山。

采用茯茶茶叶进行熬煮,取茶汤装入竹筒,将酥油加入其中混合。

打茶时,适当加盐及熟花生碎、核桃碎、芝麻粉等材料。

不同藏区的藏民有不同的饮茶习惯,部分牧区藏民在饮茶时并不添加食盐及其他调料,部分牧区藏民在饮茶时并不添加食盐及其他调料,部分牧区藏民不仅加盐,还会添加花椒等调料。

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介绍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

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服装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

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

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

现在,康巴人的藏装更为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

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

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

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农牧区分康巴民居有农牧区之分。

牧区一般住帐篷,这种帐篷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

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

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性格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

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doc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doc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藏区主要出产青稞、小麦、豌豆、大麦、玉米和酥油等产品,农区以糌粑为主食。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和节日活动藏族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

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

节日时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在城镇较为流行。

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

夏季或农牧忙的时节,也会吃4顿饭。

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在牧区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呜、第一次春雷等场合,人们都会尽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的饮食已是极为丰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

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

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爱好,还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

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农牧区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维生素多由茶叶来补充。

酥油茶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盐。

将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

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

酥油茶营养丰富,喝习惯了就会觉得醇香美味。

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时最好喝尽,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你不想再喝了,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藏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主食特色众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长烹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

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

浅谈康巴地区的服饰文化与其特点

浅谈康巴地区的服饰文化与其特点

在康区藏袍类型形色各异、有无袖、袍裙、围裙、长短布衫、僧衣、衬衫等;喜穿传统藏靴,因为行走舒适.帽类也形状各异、礼帽、在以前狐皮帽最为流行;在男女装饰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形体搭配,一般由金子、银子、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给人古朴庄重,贵重之感。

1康巴地区的衣着特点康区各地的服装有不同的特色,比如藏文化发祥地德格、等地妇女在节庆时弥腊和绿松石装扮,既华丽又有传统的民族风格,据说格萨尔王时期;石渠、新龙等地男汉的装束,富贵中透出剽悍,体现出康巴汉子的彪悍和朴素;其中在康巴地区妇女为银饰着装装扮,传统中透露高贵和朴素。

还有康区南路的稻城、得荣等地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服装特点其中康巴服饰又分为康南区的农区服饰又分为、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等。

康北农区服饰主要分布在德格、白玉、新龙、甘孜、炉霍等县农区;康南农区服饰分布在稻城巴塘、雅江、乡城、得荣等县农区;木雅服饰分布在道孚、雅江、康定县折多山以西农区、九龙县农区;嘉绒服饰以丹巴县和康定县大渡河沿岸为代表.康定鱼通区和雅拉乡,泸定岚安乡一带又自有特点.特区服饰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县以及各县纯牧业区。

甘孜州康区的服饰各具特色,色彩鲜艳。

男装一般比较大气,长带束于腰际,前摆要求平直,后摆讲究折纹,其中折纹必须整齐.而女装一般是长袖,外罩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腰系素腰和彩绸腰带,其中康区的头饰也较为讲究,或扎发和盘发上比较讲究,一般是以三股编或梳大辫盘之于头。

迪庆州服饰男装一般和女装也有其各特色大同小异,基本特点是短衫高领禳金边条纹,喜欢层次重叠颜色通常比较艳丽,短衫和外套要进行搭配,叫‘楚巴’穿这种服装时讲究衣领顶与头上,腰间同样要系一根长腰带,就把头露在外面即可,在着装时为行与方便两袖可以扎在腰间,但如果要跪拜佛堂和客人必须要把两袖穿好.昌都地区服饰以华贵优雅,注重装饰的讲究,颜色搭配上比较艳丽,所以就因为这样的讲究康区的朴素和优雅以及彪悍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处昌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表达着丰富的藏文化内涵。

写一篇结合《康巴文化研究》,简述康巴文化的定义

写一篇结合《康巴文化研究》,简述康巴文化的定义

写一篇结合《康巴文化研究》,简述康巴文化的定义摘要:一、康巴文化的定义二、康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康巴文化的核心特点四、康巴文化在我国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五、康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正文:康巴文化,源于我国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和云南省等地的康巴地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

康巴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康巴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

在历史上,康巴地区曾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使得康巴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康巴地区地势险峻,民族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赋予了康巴文化丰富的内涵。

康巴文化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融合,康巴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进步;二是崇尚英勇,康巴汉子以英勇善战著称,为保卫家园和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三是宗教信仰,康巴地区的各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深入人心;四是茶马古道文化,作为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康巴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

在我国多元文化中,康巴文化具有重要地位。

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门学科,康巴文化研究旨在加强对康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康巴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康巴文化。

通过对比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不断深化对康巴文化的认识,为传承和发扬康巴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同时,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康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让康巴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之,康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

加强对康巴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康巴文化,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康巴藏族民俗文化感想

康巴藏族民俗文化感想

康巴藏族民俗文化感想
康巴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以下是我对康巴藏族民俗文化的一些感想:
首先,康巴藏族的服饰和建筑非常有特色。

他们的服饰以藏式袍子和袍裙为主,以红、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调,配以各式各样的珠饰和头饰,非常华丽。

而康巴藏族的建筑则以木制结构为主,以平房和堡垒为主要形式,外观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

这些服饰和建筑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

其次,康巴藏族的传统节日也非常丰富多彩。

例如,藏历新年和藏历六月节等都是藏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进行祭祀和祈福等仪式,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此外,康巴藏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

藏族音乐以琵琶、唢呐、笛子等乐器为主,旋律悠扬动听,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而藏族舞蹈则以手舞、脚舞、腰舞等形式为主,动作优美而富有韵律感,非常具有观赏性。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康巴藏族的民俗文化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展现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康巴饮食文化康巴地区现指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四川高原西北部的四川甘孜州、阿坝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的昌都地区为主的地区。

康巴地区平均海拔为2000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山脉众多,河流湍急,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变化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康巴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康巴文化。

康区地处横断山脉地区,从古到今是我国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的迁徙地和民族走廊。

在历史上曾有著名的茶马古道经过此地,为康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绚丽的色彩。

尤其是汉、纳西、彝、回、羌等民族对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影响更是深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康巴饮食文化现状1、主食类糌粑是藏族的主食,是藏族每日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糌粑是青稞加工而来的。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具有耐寒、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适宜在寒冷,干燥的地方种植。

康巴藏族食用糌粑有如下几种方法。

A、“糌刚”。

藏族人有个习俗,每天一起来先喝几口酥油茶,再吃几口糌粑粉。

这种吃法康巴称为“糌刚”。

B、“阿罗”。

取一木碗,再倒入少量的热茶,再加点酥油或白糖、奶渣。

用左手将碗拿紧,右手指将糌粑和茶调和均匀,再用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头紧贴碗边,左手在右手的控制下,按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碗(也有人习惯用逆时针),等里面的糖、酥油等捏均匀,就可进食了。

在进餐过程中又要糅合成团,同时喝酥油茶、蘸辣椒或生牛肉、新鲜奶饼子。

因为“阿罗”与炒菜一同吃不对口,这种吃法并不普遍。

C、添卡替。

藏族人一般叫“卡替”。

先在碗底放一些糌粑、细奶渣、白糖拌匀,然后倒入适量的酥油茶,把碗中的茶喝完,再用舌添碗里的糌粑,不断添加酥油茶直到吃饱为止。

这种食法一般作为早餐。

D、突巴。

将糌粑放入碗中后倒入大量茶水,搅成稀状食用,也有的将糌粑放入骨头汤中,加入肉菜之类,在火上放少许即可。

一般常在在晚上食用。

除糌粑以外,面食也是康区一大主食。

康区盛产小麦,雨水丰富的地方,甚至只种小麦。

以面粉为原料可制作丰富多彩的面食,如烙饼、锅魁、锅圈子、蒸馍、包子、面条、面块、面糊、炒面、面粒粥、炸饼等。

由于康区的海拔较高,小麦的生长期比内地的更长,日照也更充足,所以与内地的小麦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有产小麦的地方也产玉米。

这些地区在康区一般是两熟,收完小麦,就可以种玉米。

玉米在康区产量也高,人民常用来做蒸蒸饭、金裹银、饼馍搅团团、汤巴子、玉米糌粑等。

荞麦饼(馍),这是康巴农区最普遍的兼用粮食,有苦荞和甜荞两种。

荞麦制成面粉可加工成饼馍汤巴子等。

粥类主要有大米肉粥和麦片粥。

大米肉粥做法与汉族人做稀饭相似,不同的是将牛肉切碎放入锅内,再加适量的水和盐慢慢煮熬,煮好后再加酥油即可用餐了。

在喝的过程中可以品尝出做饭人的心意和技术来,这就说明了康巴人很讲究味道的。

麦片粥:把麦子洗干后凉干,用石头砸扁,倒入骨头汤里煮,加盐或以自己的口味加其他菜、调料。

这种吃法在康南一带很流行。

藏历年或新年初一各家会相互送麦片粥,这是对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期望和祝福,也有和邻里永远和睦的希望。

2、饮料类青稞酒。

早在1000多年前藏区就已经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

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2)传便有记载松赞干布时老臣韦邦多日义策用青稞邀请赞普到家中敬献宴一事。

青稞酒藏语称“羌”,其制做方法是先将青稞洗净,泡上半天(以便容易煮熟)后再用中火慢慢煮,边煮边搅拌以便煮的均匀,而不烧糊。

两个小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摊于洁净的大平盆里或蒜皮上,不断翻搅,使其快速降温,再加入酒曲搅拌,然后臵于陶罐或木通中封严。

康巴芒康一带的人喜欢用新鲜的牛粪和干净的泥土加水密封罐口,促使青稞很快发酵。

之后将陶罐用草和衣物包裹起来,从而达到适合发酵的温度。

在变为醪糟后的两三天往里加开水又封上,再隔两天,便成了可以饮用的青稞酒了。

该酒度数低,分头羌及二、三、四道羌。

头羌约15-20度,三四道约为5度左右。

酒色黄而淡,味道香而甘甜,不易醉人。

藏族不分男女老少都爱喝。

它是年节酒宴必备的上好饮料。

因为在青稞酒粮造过程中加入的酒曲是藏族特制的酒曲,即一种粮食作物制成的。

藏语称为“粕”[ 1 ](“是盛产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的拉容荣美等镇,这几个这镇的“粕”是最为著名的。

由于这些地方离川藏不远,由此而传入川藏的各个地方作为酒曲。

)藏白酒。

藏语称为“博让”,原料仍然是青稞,系用藏族传统方式粮制而成的。

但藏白酒同青稞酒有所不同。

因为他采用双蒸法——即二次蒸馏获得的酒精浓度较高的酒类。

一般青稞酒的浓度约为10-20度,而藏白酒的浓度可达30度左右,因而后劲大,一般成男子和老人饮用。

历史上藏白酒在藏东芒康一带和后藏亚东一带最为有名。

由于康藏地区的平均海拔较低于其它藏区,气候比较温暖,酿制葡萄酒蜂蜜酒等的也较多,但不是很普遍故不为人们所熟知。

至今藏酒还在沿用传统方法酿制,对身体是没任何害处的,人们常作为解渴的饮料,带到田间地头变劳作边饮用。

逢年过节,婚嫁喜庆迎亲友时必不可少的就是献上一杯青稞酒,唱上一曲祝酒歌。

祝酒歌是藏族人最普偏的习俗。

藏语称''羌勒''或''琼谐'',流行于藏区各地,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曲调。

在康巴地区最为著名的就是边唱边跳弦子边拉二胡。

几个端起酒杯随兴作词演唱。

茶是藏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藏族饮茶的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到吐蕃时代。

据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记载,吐蕃王朝第36代王都松莽布支时期藏地出现了茶叶和瓷器。

(《西藏民俗文化》30页)藏语称茶为“荚”。

因茶叶具有消食止咳、去腻等功效,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藏人来说的确食不能一日无茶。

唐朝开始的汉藏茶马互市,藏区以巴蜀所产之砖茶为输之大宗。

当时,邛州(四川邛崃)出多种名茶,其中就有专门为吐蕃和羌人生产的茶饼。

唐朝以后入藏茶叶市场主要为川茶占据。

宋朝“经理蜀茶,臵丘市于原,谓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

”(《宋史〃食货志下六》)可见川茶对藏区的影响。

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

其中酥油茶的制作,是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发明。

它极富营养,酥油脂肪含量高,能产生大量的御寒热量而茶叶中富含茶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腻的作用,适合高原以肉奶等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为主食的民族改善饮食结构的需要。

清茶,藏语称为''槚当''。

传统的清茶系用砖茶熬煮加入适量盐而成,不加酥油打制,可直接倒入碗内饮用。

康藏地区一般就用四川雅安、邛崃的茶叶泡制。

西藏林芝茶可谓是享誉海内外。

康巴人出行自带茶水时就带清茶,很利于解渴清热。

糌粑茶:在清茶中加酥油和糌粑熬开热饮。

康南农区还有一种叫“回锅茶”的饮法。

即以当地一种叫“硝水”的矿泉水中加茶叶熬成清茶后,加酥油打成酥油茶,再将酥油茶倒回锅里熬开,并加入适量酥油后熬开。

然后又加酥油熬开,如此反复数次后即饮用。

甜茶是藏族十分喜欢的又一个饮品,以前在卫藏地区十分盛行,现在喝甜茶的习俗已经扩散到整个藏区。

康巴随着周边藏区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喜欢上喝甜茶了。

尤其是离卫藏较近昌都这一带地方更表现突出,而甘孜州这一带就比较少见。

甜茶的打制方法为,用红茶熬汁,滤去茶叶后加入牛奶(可用鲜牛奶,也可用奶粉)和白糖。

由于甜茶制作方法简单,脂肪含量少,很受藏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但家庭一般不做甜茶,人们通常都是去到餐馆或茶馆消费。

除上述几种茶外,康巴地区还盛行喝核桃酥油茶,它是把捣碎的核桃仁与清茶水加入酥油茶桶捣匀而成,具有酥油茶特色,同时不失核桃的香味。

面茶;以食油(牛羊板油、核桃油、菜籽油皆可)拌炒麦面粉。

面粉一熟即加清茶搅拌,煮沸后热饮。

牛油茶:将牛板油切碎入锅煎炒,再加适量糌粑、盐和茶叶末,熬成汤热饮。

有些地方常将茶叶揉细,再加水熬开,待茶水酽时连同茶叶渣一起饮用。

菜籽油茶;先将菜籽油烧黑后,再跟清茶相搅拌,(与酥油茶的做法相似),即可饮用。

这一做法一般是家境比较贫穷的人家才饮用的。

3、饮食礼仪禁忌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作为藏族重要组成的康巴人也同样有着这些礼仪品德。

在平日有熟人来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作为礼物。

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代表礼尚往来。

邻里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是康巴人最遵从的礼仪道德。

就饮茶饮酒而言,康巴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

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

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用。

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

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

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

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

敬客时男客用大碗,女客用小碗,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

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发出“唏唏”的声音。

敬酒时,酒杯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诚意的。

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系可视为一家人,情同手足。

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见外或瞧不起。

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从事所谓“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

在康巴地区这种情况很少,这与康巴受内地先进文化影响有关。

因为藏族人爱饮酒,所以在长时期的酿酒中也形成了酿酒禁忌。

如康巴芒康一带就有在酿酒前烧香敬鬼神的习俗。

以焚烧“俗臧”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乞求鬼魂不要在酿酒时作怪,保佑酿酒顺利。

在酿酒过程中,酒坛被翻倒或酒器被砸了都是被认为没祭鬼神的原因。

因为康巴千年来是各民族迁居地,康巴受到藏、汉、回、羌、纳等20多个民俗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