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合集下载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胜利 意大利投降 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主要进程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 国陷人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国际会议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美、英、 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重申雅 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了《波__次__坦__公__告__》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 须实施
德国纳粹 政权的建

背景 标志 暴行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以 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煽动复仇情绪
1933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 籍;屠杀犹太人
侵略扩张 影响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②1936年,德国派兵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④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案例分析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侵略,国际正 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共同捍卫人 类的和平与安全,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精神 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③雅 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新的理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 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 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 (3)新的特点: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 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 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作者:郑旭东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3年第01期【专题综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改革创新异彩纷呈。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作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一、苏俄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和领导者:1921年;列宁。

3.主要内容:(1)农民向国家交粮食税,余粮归自己支配。

(2)除大型企业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3)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目的)。

3.主要措施:(1)对金融业、农业的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2)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4.作用:(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典例分析】例1:(2012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郑异凡(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32) 【摘要】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模式可以搬用,必须通过改革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方法、道路和机制。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原因、内容以及过程等方面有颇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最终夭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取得了巨大成功。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比较【作者简介】郑异凡,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苏联史。

【中图分类号】D6; 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5) 04-0031-09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仅仅提供了一般的原理和设想,这些原理和设想的实施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其间肯定会有各种曲折和挫折,问题在于执政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修正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找到最适合本国特点的建设道路和方针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道路。

十月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强调的是革命,是进攻。

直到1921年11月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才首次提出了苏维埃政权下的改良(改革)问题,并作了较为明确的论述。

那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重大的改革。

因此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1](p610)。

他解释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家、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1](p611)。

“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前,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但对取得胜利的国家来说,如果经过极度紧张的斗争,实力仍然不足以用革命手段来实行某种过渡,那么改良又是一种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时机”[1](p617)。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质:奴隶制改革;(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1. 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从改革的结果看,改革有成有败。成功与 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地改革能极大地 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 此外,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风云人物, 在改革中体现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 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 • • • •
D、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一)、中国奴隶社会改革─管仲改革 (二)、中国地主阶级的改革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令民为什伍”,实行 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 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 1、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 ①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 • ②、经济体制改革:
•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
• ②、50─80年代经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 • • •
改革成功的原因
•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 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 革措施 • 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 决心。
改革失败的原因
• 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强烈反对。 • 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等。 • 规律: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 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 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功的原因,从根本 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和原因
• 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 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 国强兵。 • 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 2、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4、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 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 5、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 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1、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 严重弊端。
——马、恩设计新制度:马克思主义诞生
2、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表明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导致资本主义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危机还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并引发世界大战。
⑵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⑶1945~20世纪8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 (1917——1945)
课本内容 必修一 专题八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必修二
选修三
专题六
如何防范
大危机的历史启示?
如何应对
(1)要居安思危,及时防范经济运行中风险; (2)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3)要关注民生,把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 结合;
(5)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通史复习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 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 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现代史分期
整体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 ~至今 具体阶段:
⑴1917~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目的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生产过剩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 失业人数剧增,矛 盾重重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一)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二月革命:1917年3月,其目的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

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地点: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②目的:为赢得战争作准备,巩固政权;③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④作用: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等;③外交: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④军事: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五、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开始;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5、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表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之处。

1、背景:经济困难,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3、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回答: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 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 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 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 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线索2 世界大国史线索 [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 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二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 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 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 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习目标·达标销号】1、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陷入危机的必然调整。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金融整顿、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保障。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思考和定位罗斯福新政在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用一种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历史。

【】4、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在面临危机时,应改革创新,转危为机。

通过学习,感悟并借鉴罗斯福的政治智慧。

【】罗斯福新政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②在1932年的大选中,民主党人罗斯福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实施。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直接),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9年二战爆发前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的形式解决问题内容项目具体内容目的(作用)整顿财政与金融体系(开始)①②③④,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

调整农业政策①②③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①政府制定行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综合探究·自我提升】一、关于罗斯福新政⑴对新政“新”的理解①新理论: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新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同时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③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引言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这两个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背景比较1.1 苏联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恢复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NEP的核心是允许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私人贸易,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和交易,同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业。

1.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在对内对外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放弃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允许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市场,促进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升级。

二、实施过程比较2.1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启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恢复了国家经济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私人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NEP为苏维埃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NEP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农民和工业家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严重伤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纯洁性,最终在斯大林领导下被淘汰。

2.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核心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实施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九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四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决定和措施,在国内外务实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大国,它们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俄罗斯和中国都是过渡经济体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剧变,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俄罗斯也不例外,它试图通过进行自由化改革,实行市场化改革,来恢复经济发展。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这两种进程一开始,都曾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挑战。

但是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具强劲增长的经济体,而俄罗斯则不如。

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初期迅速地吸收和应用西方的技术和可行经验,而俄罗斯则容易沉溺在自由化改革的政策宽松和不稳定带来的短暂经济增长中。

二、投资在投资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的差异特别明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之一,吸引大量外国投资者。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政府支持了许多大型海外投资,并设立了一套规章制度来吸引外国投资者,包括税收、专门制度和投资结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较为稳定的政策框架。

而俄罗斯,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国际形象凸显出的安全、政治和经济风险比中国要大得多,外国投资者往往更难在俄罗斯找到合适的条件。

三、税收制度在税收制度方面,俄罗斯和中国也有不同之处。

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税款和非税收入,如转移支付、项目收入和对售出土地的价值增量的收益等。

在税收方面,中国推出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投资者来吸引外国资本增长。

其中输出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的国家优惠政策锦上添花。

而俄罗斯则更多地靠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收益来支持其工业和国防部门,税收制度相对较为单一。

四、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方面,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能源等资源,而中国则相对缺乏。

不过,这也导致了俄罗斯对天然资源的依赖和国家经济稳定性的不确定性。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革命派与保皇派之争
1905—1907年
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等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何种整体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和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斗争
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使更多的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更广泛的传播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8年
邓小平与当时带有“左”的思想的国家领导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之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比较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标志
背景
影响
1927年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面临着危机;三大起义失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使革命走向成功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78年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论十大关系、八大
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

1966年
十年建设
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调动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史实
反右扩大化,人大、政协趋于停顿。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双百方针,两弹爆炸成功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历史必然性1、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是由美国的国情决定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5、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行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这方面的措施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无政府状态,扶植了大金融资本家。

2、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制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

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一定的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调整了劳资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生产,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通过限制生产发展解决产销矛盾。

4、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一方面救济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以工代赈不但刺激了生产和消费,也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的调节职能,从解决产销矛盾人手,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

三、罗斯福新政的实质1、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做出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实施国家干预经济。

罗斯福总统曾说,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
美国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中国的改革开饭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性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联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背景
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结果
减轻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