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6衰落期 1796年——1911年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二、中西礼仪的异同1、在表达方式方面: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2、在礼品馈赠方面: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3、在礼仪活动方面: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4、在“老”的称呼方面: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5、在宴请方面: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第二节礼仪的内涵一、礼仪的概念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二、礼仪的特征1、共同性2、继承性3、发展性三、礼仪的原则1、尊重原则2、遵守原则3、适度原则4、自律原则四、礼仪的功能1、教育功能2、美化功能3、协调功能4、沟通功能5、维护功能第一节仪容礼仪一、身体部位的修饰技巧一头发修饰:1、勤于护理 2、长短适中3、适度协调正确洗发:先把少许洗发水挤在手上,两手揉搓后均匀涂抹在头发上,用手指指腹轻柔地揉搓头皮及头发;重复两次后冲洗干净,取适量护发素由发梢处慢慢向内揉搓数分钟;正确吹发:每周用热吹风机吹发不要超过三次;尽量少使用发蜡和发油,更要避免使用香味过于浓郁的头发定型产品;二发型:1、发型要与职业相协调2、发型要与年龄身份相协调3、发型要与脸型相协调4、发型要与体型相协调5、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三面部修饰:1、面部保养 2、得体的化妆化妆的选择:生活妆宜淡;社交妆宜雅;盛会妆宜浓;基本的淡妆技巧: 1清洁面部2基础底3定妆4画眼线5画眼影 6眉毛的修饰7画腮红 8涂口红 9卷睫毛忌讳:色彩是提高亮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宴会妆着色较平日更浓重一点,不过切忌走极端;过于浓艳的女人,容易被看成是粗俗与不受欢迎的人;四颈部修饰:保持颈部皮肤清洁,并加强颈部运动与营养按摩;五手部修饰: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防止手部干裂粗糙;指甲要勤修剪,若留长指甲,则必须注意清洁而富有光泽;六脚部修饰:勤洗脚、勤换鞋袜,勤修剪趾甲;香水的使用:出席宴会、舞会时可使用浓香型香水,一般性交际使用清香型香水,工作时间使用淡香型香水,健身运动时使用运动型香水;二、仪容修饰的礼规1修饰避人2勿以残妆示人3勿评论他人的妆容4勿离奇古怪一、站姿礼仪男士站姿礼仪:两脚并拢,两膝并严,两手自然下垂,呈正步站姿;通常还可采用双脚稍叉开,与肩部同宽为限,双手相握右手放在左手的掌心上、叠放于腹前的腹式站姿,也称为分腿站姿;或双手背于身后,然后相握的背式站姿如图1;也可采用两手自然下垂,两脚靠拢,脚尖呈45度—60度,身体重心在两脚上的扇形站姿如图2;如果站立时间过久,双脚可交替后撤一步,其身体重心分别落在另一只脚上,但上身仍须保持挺立,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脚不可叉开得过大;二、坐姿礼仪一坐姿的基本礼仪二坐姿的种类:1、正襟危坐式: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成直角,且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膝双脚并拢;此式男女皆宜;在尊者面前不宜坐满椅面,以占2/3左右为宜;2、垂腿开膝式:主要要求与上相同,只是双膝稍许分开,宽度不超过肩宽,此式适合男士;3、双腿后点式:两小腿后屈,脚尖着地,双膝并拢;此式适合女士;4、双脚交叉式:双膝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然后稍微内收,不宜远伸;此式适合女士;5、双腿叠放式:双腿一上一下交叠在一起,叠放在上面的那只脚的脚尖应垂向地面;双脚可以垂放,也可以与地面呈45°角斜放;切勿双手抱膝;此式适于穿短裙的女士;6、双腿斜放式:双腿并拢后,双脚同时向左侧或右侧斜放,并与地面形成45°角;适用于穿短裙的女士在较低的座椅就座;如右图7、前伸后曲式:先将大腿并拢,然后向前伸出一条腿,同时把另一条腿后曲;两脚脚掌着地,前后成丁字位;此式适合女士;三、蹲姿礼仪一蹲姿的基本礼仪二常见的蹲姿:1、高低式:基本特点是双膝一高一低;主要要求在下蹲时左脚在前,完全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右脚稍后,脚掌着地,脚跟提起;右膝低于左膝,右腿左侧可靠于左小腿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势;臀部向下,上身微前倾,基本上用左腿支撑身体;男女均适用,但女士应注意靠紧双腿,男士两腿之间可有适当距离;2、交叉式: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两者交叉重叠,右膝从后下方伸向左前侧,右脚跟抬起,脚掌着地,两脚前后靠近,合力支撑身体;上身略向前倾,而臀部朝下;3、半蹲式:主要要求是在蹲下之时,上身稍许下弯,但不宜与下肢构成直角;臀部必须向下,而不能撅起;双膝可微微弯曲,其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但一般应构成钝角;身体的重心应放在一条腿上,而双腿之间不宜过分分开;4、半跪式:主要要求是在下蹲后,改为以腿单膝点式,臀部坐在脚跟上,以脚尖着地;另外一条腿则是全脚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应同时向外,双腿应尽力靠拢;适用于男士;三不可取的蹲姿:1、切勿突然下降2、不要离人太近3、不可弯腰撅臀4、不要平行下蹲5、方位不能失当四、走姿礼仪一走姿的基本礼仪:二应避免的不雅走姿:三不同服务场合走姿规范:1、引路时——“以右为尊”,居于客人左前方两步左右位置;2、告别时——先后退三步,再转身离去;3、上下楼梯时——“右上左下”原则,上在后,下在前;4、进出电梯时——“先出后进”原则五、手势礼仪一规范的手势: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内向上,手指并拢,拇指自然稍稍分开,手腕伸直,使手与小臂成一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大小臂的弯曲以140度为宜;二国际交往中的手势:如:“到这儿来”——中国人习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动手指;而在欧美,这一动作却是招呼动物的表示;欧美人招呼人时,是将手掌向上伸开,伸曲手指数次;“好,行了”——多数国家用竖起大拇指来表示;而在澳大利亚竖起大拇指是粗野的表示;第三节服饰礼仪一、服饰礼仪的原则一整洁原则二个性原则三文雅原则四TPO原则:“TPO”分别是英语中的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场合或Object目的、对象三个单词的缩写;服饰要顺应季节变化和时代特点;服饰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人情而显示出不同的格调与特色;服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场合可分为公务、社交和休闲场合三大类;五整体协调原则1、服装要与身材、脸形、肤色、年龄、发型相协调2、服装要与色彩搭配相协调色彩搭配原则:“三色原则”、“安全色原则”服装色彩搭配方法:统一法、对比法、呼应法、点缀法3、服装要与饰品相协调1饰品应与服装款式、色调、风格相协调2饰品应与脸形、体形相协调3饰品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饰品佩戴要精巧5饰品佩戴要符合习俗寓意二、服饰礼仪的要求1、男士西服着装规范:1讲究规格 2巧配色彩3选好衬衫4系好领带5扣好衣扣6穿好皮鞋7用好衣袋西服穿着必须注意的14个问题:1、尺寸必须合身、合体2、一定要烫得笔挺3、袖子长短要适中,一般应在手掌虎口上方3厘米左右4、领子要贴背5、背部长要盖过臀部,略长过3-6厘米6、要选用有腰线的西服,不宜选用直筒式7、西裤的长度一般到脚背为宜8、款式应偏向能表现出稳重大方为上9、正式场合首选色彩应是藏青色10、应选用柔软透气,散热性好的档次高面料11、穿着西服务必要将上衣左袖口处的商标等剪掉12、要扣好上衣、背心的纽扣13、切忌将衣袖卷起,将裤筒挽起14、上衣、衬衣和裤子口袋里少装或不装东西2、女士西服套裙着装规范:1合理搭配--------衬衫、衬裙、鞋袜、饰品的搭配2科学选择--------布料、色彩、图案、款式的选择3得体穿着--------雅合身合体、穿着到位、举止文第四节谈吐礼仪一、交谈的基本原则1、表情认真2、动作配合3、语言合作4、用词要委婉5、礼让对方注意:语言中的礼仪细节:发音准确、口气谦和、内容简明、少用方言、慎用外语;绝不能出现的语言: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气话;不要让你的声音生锈,要选择愉悦的交谈话题;二、交谈的基本技巧1、善于聆听2、真诚赞美3、感情交流4、虚心请教5、幽默诙谐6、适时结束谈话交谈中的危险雷区----------不要一个人长篇大论;不要插嘴;不要抬杠;不要否定;避免低声耳语;不要用手指点别人;不要过分谦虚;不要挑剔别人的毛病;第一节见面礼仪一、称呼礼节1、称呼的种类:1职务称呼——只称职务,如“主任”;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张局长”;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关系比较亲近的,被称呼者名有两个字以上的,有时也只称呼名加上职务,如“林伟书记”、“青松部长”;2职称或学位称呼——仅称职称或学位,如:“教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氏,如“张律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正式场合,如“李梅博士”;3行业称呼——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医生”、“警官”等; 4性别称呼——按性别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5姓名称呼——直呼其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只呼其名,不称其姓;6拟亲称呼——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参照亲属关系来称呼;7零称呼——用礼貌的问候语、致歉语来代替称呼;2、称呼应遵循的基本礼规:1称呼要适应不同场合2称呼要尊重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3称呼要遵循国际礼仪规范4称呼要入乡随俗5称呼要根据与交往对象的关系灵活选择6称呼要把握次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7称呼要注意细节二、致意礼节1、无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点头致意2起立致意3举手致意4欠身致意5脱帽致意6拱手致意7鞠躬致意8注目致意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握手礼①正确的握手的方式:握手双方相距约一步,上体略前倾,伸出右手,双方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时间约2-3秒,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同时面带微笑,注视对方,问候示意;②遵循握手的顺序:伸手先后的基本规则——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客人来时主人在先、客人走时客人在先,平辈朋友以先伸手为敬;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1握手礼③握手的要求:一定要用右手,禁止用左手;要紧握对方的手;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切忌戴手套握手;不可戴墨镜与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什么时候不该与人握手----------- 对方手部有伤;对方手上提着重物;对方正忙于他事,如打电话、用餐、喝饮料、主持会议、与他人交谈等;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自己手上有水或不干净的东西时,应谢绝握手,同时解释并致歉;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2拥抱礼①具体规则——行礼双方相对而立,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在上抚对方左后肩,左手在下抚对方右后腰;②具体区域——一般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颇为常见;③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政务活动中多见,在谈判、检阅、授勋等特殊场合,大都不使用;④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在亚洲、非洲,尤其是阿拉伯绝大多数国家,拥抱仅适用于同性,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是绝对禁止的;3亲吻礼①吻额礼——长辈对晚辈的行礼;②吻颊礼——平辈之间的行礼;在公众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适用,男女之间则贴面即止;③吻唇礼——夫妻、恋人、母婴之间的“专利”;④吻颌礼——晚辈对长辈的行礼;⑤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仅限于室内,男士向已婚女士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士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⑥吻足礼——在非洲一些部族里或可见;三、介绍礼节1、自我介绍:1应酬式 2公务式 3社交式4仪式式 5问答式要选择好时机——初次见面且对方有结交兴趣时,或对方有空闲、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采用主动的方式;掌握基本要领——介绍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内容不可太繁琐,最好是三言两语能结束;态度诚恳而自信——介绍时要自然有善、亲切随和、彬彬有礼、真实可信、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自吹自擂;2、他人介绍:1标准式 2简介式 3强调式4引见式 5推荐式 6礼仪式介绍的原则:一般遵循“尊者居后”的原则;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四、交换名片礼节1、呈递名片的礼节:应注意起立或欠身,把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或右手递上;目光正视对方,同时附以寒暄语;2、接受名片礼节:目视对方,起身或欠身双手接受,万不得已才用右手接受;接到名片后不可马上收藏,最好读一遍,以示尊重对方;认真收好对方的名片;特别提示-----------名片不可在用餐时发送;切忌折皱、玩弄对方的名片;在别人的名片上做标记也是不礼貌的;3、索要名片的礼节:如自己忘带名片或名片刚好用完时,就不能通过交换的途径获得对方名片;此时最忌讳就是直接开口索要;应采用委婉的方式索取;4、拒绝递送名片的礼节:如果对方递上名片以后,你不想回赠的话,不可以对对方置之不理,应有恰当的理由回应对方;常用语有:“不好意思,名片刚好用完了;”或“对不起,出门匆忙,名片忘带了;”第二节拜访接待礼仪一、拜访礼仪1、事先预约拜访前应通过电话等方式预约,把访问的目的告诉对方;预约时,不但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还要约定地方和人数,以便对方做好接待的准备;2、赴约准备讲究仪容仪表;准备相关材料;规划交通路线;备好名片、礼品;3、拜访细节遵时守约;礼貌登门;做客有礼;交谈技巧;适时告辞;礼貌辞行;二、接待礼仪1、精心准备记住对方姓名;搞好环境卫生;准备好接待物品;安排好饭菜,预订好客房;2、热情迎客提前到大门口迎接;引领入室,一一介绍;3、周到待客送茶点、烟、水果的注意事项:①招待客人茶点时,最好把茶点装在托盘里送上,茶水饮料放在客人的右前方,点心、糖果放在客人的左前方;②上茶时,先倒入适量开水,烫片刻后将水倒掉,再放入适量茶叶,倒上约三分之一杯开水,盖好杯子,从客人的左边上茶,估计茶叶泡开时再为客人倒上开水;注意,上茶时杯盖口要朝上放,水不应倒得太满,一般约为杯子的五分之四即可;③递烟时,应轻轻将盒盖打开,将烟盒上部朝着客人,用手指轻轻弹出几支让客人自己取,最好不要用手指取烟递给客人;为客人点火,最好是打着一次只为一位客人点烟,如果连续点火,打一次火最多也只能为两人点火,绝不要打一次火后为客人“点转转火”;④请客人吃水果前,应请客人先洗手;将洗净消毒的水果和水果刀交给客人削皮;如果代为客人削皮,一般只应削到你的手指即将碰到已削过的果肉为止,剩下部分最好向客人致歉后请客人自己消掉,以保持水果的清洁卫生;4、礼貌送客亲切相送;注意客人物品;告知路线;目送远离;接待3S----------3S是指Stand up,Smile,See,即起立、微笑、目视对方;Stand up:用身体语言表示欢迎之意,起立是最基本的礼貌;Smile,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会把欢迎和欢喜无言地传递给对方;See:起身目视对方,眼神可以把你的诚意准确表达;第三节馈赠礼仪一、注重情谊,因人而异二、注重效果,贵贱适宜三、尊重文化,随俗避忌禁忌:“五不送” 1、忌触犯对方习俗的礼品;2、忌过分昂贵和过分廉价的物品; 3、忌印有广告的物品 4、忌药品和补品;5、忌使异性产生误会的物品;四、注重品位,悉心包装五、鲜花礼品,读懂花语几种常用花的花语:1、玫瑰——红玫瑰代表热情、真爱;黄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恋;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白玫瑰代表纯洁、天真;黑玫瑰代表温柔、真心;橘红色玫瑰代表友情和青春美丽;蓝玫瑰代表敦厚、善良;粉玫瑰代表永远的爱;2、康乃馨——红色康乃馨代表爱情;桃红色康乃馨表示祝你健康;黄色康乃馨表示热爱着你、失恋;杂色康乃馨表示侮蔑;白色康乃馨表示拒绝你的爱;3、郁金香——红色郁金香表示爱的告白、喜悦;白色郁金香表示怀念、纯洁、失恋;黄色郁金香表示渴望无尽的爱,忠贞的爱;杂色郁金香表示永恒的爱恋;我国花语西方花语各国关于花的禁忌:1、在印度和欧洲国家,白玫瑰和白百合花是送给死者的虔诚悼念品;2、在巴西,绛紫色的花主要用于葬礼;3、在法国,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表示;4、在拉丁美洲,菊花被看作是一种“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送菊花;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菊花象征悲哀和痛苦,不能作为礼物相送;5、在日本,不要送莲花,莲花被认为是人死后的那个世界用的花;给病人送花不能有带根的,因为“根”发音近于“困”,使人联想为一睡不起;送菊花给日本人也只能送品种只有15片花瓣的;6、在俄罗斯,送女主人花一定要送单数,送给男子的花必须是高茎、颜色鲜艳的大花;俄罗斯人忌讳“13”,认为这个数字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而“7”在他们看来却意味着幸运和成功;7、在德国,一般不能将白色玫瑰花送给朋友的太太,也避免送郁金香;8、在欧美,参加朋友的葬礼,绝对不能赠送有香味的鲜花;第四节餐饮礼仪一、中餐礼仪1、中餐餐桌摆设及席位安排礼仪1桌次安排基本原则:“面门定位”、“居中为尊”、“以远为上”、“右高左低”;同时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2席位安排以主为先;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①主人应面对正门在主桌就座;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位次尊卑,应以与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⑤主人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子上;⑥如主人夫妇就座于同桌,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夫妇分别坐在男女主人右侧;排列少于5人的便餐席位时,位次排列的四个原则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座,以右为上座;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靠右坐的人因此要比靠左坐的人优先受到照顾;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3、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若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则观赏角度最好的位置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2、中餐上菜礼仪1上菜的位置:上菜时应遵循左上右撤的原则,应从陪同之间上菜,不要从主人和主宾身边进行;2上菜的程序:先冷后热,先炒后烧,先咸后甜,先味浓后味淡;如给每个人上菜,要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按顺时针顺序依次进行;3、摆菜礼仪基本程序冷盘第一道热菜主题菜第二道热菜热炒大菜汤饭菜点心甜菜水果;4、中餐就餐席间礼仪1筷子礼仪1、忌敲筷 2、忌掷筷3、忌插筷4、忌叉筷5、忌挥筷6、忌舞筷7、忌迷筷 8、忌粘筷9、忌剔筷2餐桌礼仪1、主人动筷再拿筷;2、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3、菜到面前再取菜;4、照顾他人用公筷;5、喝汤不能出声音;6、满含食物不交谈;7、不用餐巾擦脸;8、咬过的菜应吃完;9、征求意见后吸烟;10、用餐时不高声喧哗;11、不反复向外宾劝菜、劝酒;12、剔牙、咳嗽、打喷嚏要遮住嘴;13、客人没吃完不先离席;14、餐后控制打饱嗝;二、西餐礼仪1、西餐餐具的使用1选用餐具原则:叉置于餐盘左侧,刀和匙置于右侧,依上菜的顺利从外往内使用;2使用刀叉的基本方法:右手持刀或匙,左手拿叉; 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食物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若有两把以上的刀叉,应由最外面的一把向内依次取用;3刀叉传递的用餐信息: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一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已经吃完,服务员可以将盘子或菜肴撤走;1、西餐餐具的使用4餐匙的使用方法:餐匙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匙,个头比较大,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列;一种是小匙,个头比较小,横着摆放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餐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法相同;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任何主食或菜肴,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用汤匙喝完汤后,应将其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小匙若用来调饮料、茶后,用毕应将其从杯中取出,放入托盘;。
中国礼仪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礼仪的发展和影响礼仪有着悠久历史 ,想知道古人是怎么施礼吗 ?和现代人施礼有什么区别 ?想知道礼仪带来的改变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娱发展历程1、礼仪的萌芽——原始社会起源于原始人类的两大信仰 :天地信仰 ,祖先信仰。
礼仪是原始人类为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的祭神拜祖仪式。
2、礼仪的正式形成——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礼制——完备的标志 : “三礼”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3、礼仪的发展变革——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二、礼仪的分类按应用范围一般分为 :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类。
政务礼仪 :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所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 :实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准则。
服务礼仪 :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主要适用于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商界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等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士。
社交礼仪 :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
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涉外礼仪 :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 ,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 ,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 ,是约定成俗的做法。
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三、古人的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 ,历来注重礼仪 ,甚至繁文缛节。
了解古人礼仪,对我们了解汉文化大有裨、益。
【揖】即为拱手行礼 ,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作揖”。
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三专用于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属于比较轻的一种敬礼。
行礼时取站姿 ,身略俯折 ,两手合抱 ,当胸而稍向下移。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 “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 “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二礼仪的发展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3.近代礼仪阶段1911年至1948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新的礼仪礼俗也就随之出现;这一时期的礼仪,体现丁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则,因此,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文化习俗和审美观点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冲击了森严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交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4.当代礼仪阶段1949年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三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又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礼仪,融入我国当代礼仪部分;借鉴国际上一些通行的礼仪规则和惯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在当今社会学习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深远的意义;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人们的一个基本素养;良好的礼仪修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在各种社交场合充满自信以前,觉得自己的礼仪还算不错的,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礼仪文化;可是通过学习,我发现了原来自己的知识储备是那么的不足,可是真的让我了解到了在社交中我们应注意的礼仪;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里,我们需要与人交往,而人们进行社交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2. 增进感情;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3. 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4. 充实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通过以上的目的就可以看出社交的重要性,其实用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可以概括出来;因为人们需要社交,所以才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礼仪文化;学习礼仪文化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个人魅力,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下面就具体的说说学习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一、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人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我们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二、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我们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学习礼仪文化,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三、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社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人们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四、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人们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人们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人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五、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强化人们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人们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礼仪修养,培养人们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社会大家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德国心理学家贝特.萨勒在关于人际沟通时曾提出乔哈里窗理论;该理论形象的说明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表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我觉得学习礼仪文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它可以让我们学会以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别人,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别人,以弹性的做法去对待别人;。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前5万年-公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前1万年-公前22世纪)公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前21世纪-公前771年)约公前21世纪至公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前21世纪至公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缺乏规范和秩序,因此,他们开始寻求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就是中国礼仪的起源。
最早的礼仪是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如尊敬长者、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为规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礼仪体系。
在周朝时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1. 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国礼仪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周朝时期,礼仪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周朝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长者、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
这些规范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
这些规范反映了秦汉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3.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礼仪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唐朝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贵族、尊重文化等。
宋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学者、尊重文化等。
这些规范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4.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礼仪得到了更加严格的发展。
明清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贵族、尊重文化等。
这些规范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三、中国礼仪的特点中国礼仪有以下几个特点:1. 等级制度严格中国礼仪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在中国礼仪中,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2. 重视仪式中国礼仪非常注重仪式,仪式的形式和程序非常复杂。
3. 历史悠久中国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4. 形式多样中国礼仪形式多样,有宗教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
四、中国礼仪的现代发展中国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礼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礼仪的起源礼仪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其根源在于人类的自然本能和社会需求。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开始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礼仪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向神灵祈祷、尊敬长者、庆祝丰收、举行婚礼、丧葬等。
这些礼仪行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的阶段。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礼仪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商朝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食品、酒水、牲畜等供品,同时进行歌舞、祈祷等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二、礼仪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逐渐演变和发展。
在周朝时期,礼仪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周朝的礼仪制度非常复杂,包括了官方仪式、宗教仪式、家庭仪式等多种形式。
周朝的礼仪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的发展与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礼仪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自身地位和权力的一种手段。
礼仪规范严厉,等级制度森严,人们必须遵守礼仪规范,否则就会面临惩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礼仪逐渐成为了一种权力象征,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权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礼仪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不再是一种权力象征。
现代社会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三、礼仪的特点中国礼仪有着独特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中国礼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礼节中国礼仪十分注重礼节,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和礼貌。
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和精神内涵。
它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文明交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文化。
本文将从起源与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华礼仪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一、起源:深植于原始社会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缺乏对大自然的掌控能力,因此表现出敬畏之情。
他们通过祭祀、祈福等仪式,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敬重。
这种原始形式的礼仪文化是中华礼仪文化的萌芽,奠定了其后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礼仪逐渐从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为。
在古代中华大地上,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
比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礼仪条文等,这些制度为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融合多元文化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是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完善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礼仪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例如,汉朝时期,汉族与匈奴、南越等民族的交往,使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水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在封建社会中,礼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礼仪行为和礼仪要求,比如皇帝、官员、百姓等都有各自的礼仪仪式。
这种等级制度对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礼仪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华文化与西域、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其间融入了不少外来元素。
例如,唐朝时期的高丽、新羌、波斯等国家的使节来华,带来了各自的礼仪风俗,丰富了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
中华礼仪文化的特点是尊重和谦虚,以及约束自律。
中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和他人的感受。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过程。
1. 起源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那个时期,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并通过仪式和规定的行为准则传递了社会价值观。
2. 宗教与哲学影响中国礼仪的发展受到了宗教与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提出了“礼治”的观念,强调通过恪守礼仪确立秩序与和谐。
自唐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也对传统礼仪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礼仪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与心灵境界。
3. 礼仪体系的建立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与整合。
最早的礼仪体系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的《仪礼》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基础。
封建社会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礼仪的地位,各朝代陆续制定了多部礼仪法典,例如《周礼》、《明礼》等。
这些法典规定了官员的礼仪待遇、宴会、冠礼等方方面面,为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了指导。
4. 礼仪的意义与作用中国传统礼仪一直被视为社会文明和道德伦理的象征,它具有多重意义与作用。
首先,礼仪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关系和和谐。
其次,礼仪是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表现,通过仪式与礼仪活动,人们能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礼仪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信任感。
5. 礼仪的变迁与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礼仪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礼仪并不再局限于形式与程序,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内心的真诚。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仍然重视传统礼仪,并将其融入到婚嫁、生育、宴请等重要场合,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总结: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
它不仅体现了对神灵与祖先的尊崇,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象征。
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尧舜时代——国家已具雏形,民间交际礼仪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际交往礼仪已具雏形。
礼为人性和环4境.尧矛盾舜的时产物代——国家已具雏形,民间交际礼仪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约从秦汉时期到清末民初:尊君抑臣、尊父抑子、尊夫抑妻、尊神抑人 西汉董仲舒——“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现代礼仪阶段
约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杂烩”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礼仪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和借鉴西方礼仪的同时形成了我国
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礼仪的形成阶段
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之前: 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礼仪向阶级社会的交际礼仪过渡时期。 西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周礼》。 孟子——“仁政”“德治”
孟礼子为—人—性“约和仁环政在境”“矛德公盾治元的” 产前物 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夏商周三代时期:
封孟建子礼 ——仪“2的仁.形西政成”“周、德强治—化” 和—衰落中阶国段 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周礼》。
西汉董仲舒——“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孟子——“仁政”“德治” 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阶段
炎黄时期“——三氏族礼社会”礼:仪向《阶级周社礼会的》交际、礼《仪过仪渡时礼期》。 、《礼记》
炎孟黄子时 ——期“—仁—1政氏.”山“族德社治顶会” 礼洞仪人向阶—级社—会的有交了际礼礼仪过仪渡观时期念。和实践。
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阶段 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阶段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
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第一课-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 2、革创时期: • 新石器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3、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
前771年)。
特点:礼仪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 了全面制约人的行为的领域。
•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 宾礼、嘉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
丧葬之事为凶礼
宾客之事为宾礼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5、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 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 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 3.担负升旗任务的武警军乐队从天安门城楼下向广场行 进时演奏的是哪一支曲子?
• 《歌唱祖国》
• 4.天安门广场每日升降国旗的时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 根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确定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特点: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 尊神抑人。
•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 1. 宗教信仰仪式(原始社会礼仪) • 2. 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官吏考选、
君臣等级) • 3. 礼节仪式(祭祀、冠婚、宾客等) • 4. 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什么是“礼仪”?
“礼仪” = 礼 + 仪 “礼”是指礼节和礼貌;(一种态度) “仪”是指仪表、仪容、仪态和仪式。 (一种表现形式)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 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引言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文明中的礼仪传统、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礼仪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以期全面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起源1. 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涵盖了言谈举止、服饰装扮、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2. 礼仪的起源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三、礼仪的发展历程1. 古代文明中的礼仪(1)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礼仪以《礼记》为代表,包括尊卑有序、尊师重道、宴会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规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古埃及礼仪:古埃及礼仪以法老为中心,宗教仪式和墓葬礼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礼仪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3)古希腊礼仪:古希腊礼仪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包括体育竞技、宴会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活动展示了古希腊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
2.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1)职场礼仪:职场礼仪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他人等方面。
良好的职场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提升个人形象。
(2)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交谈技巧、用餐礼仪、礼物赠送等方面。
遵守社交礼仪能够增进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指在跨国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文化差异、遵守国际法律等方面。
遵守国际礼仪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礼仪的功能与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促进和谐相处礼仪可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其中,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独特、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构建了丰富多彩、细致入微的礼仪体系,并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起源:古代礼教制度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早著名的礼教制度,出现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000年。
那时的礼教仍处于原始的、野蛮的状态,无论是礼乐歌舞,还是服饰食品,都还处于粗糙的原始阶段。
随着周朝的建立,礼教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为中国后世的礼仪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的“礼乐人伦”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典型的礼教制度,系统地规定了全社会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周朝的礼法典籍《礼记》、《周礼》、《周官》等,为中国后世的礼仪文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展:礼仪文化的盛衰起伏自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仪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变革导致礼教失去了早期的虔诚和意义,许多人开始将礼仪视为形式而不是精神内核,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的衰落。
到了明清时期,礼仪的形式和意义大相径庭,不再代表传统价值观和人伦关系,并且贵族阶级已经消失,这意味着礼仪文化进一步走向衰落。
在20世纪,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动乱,社会制度遭到了彻底的颠覆,礼仪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礼仪文化得到了重视和振兴。
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文化,重生精神内核,并为礼仪文化注入全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现状:礼仪文化的当代表达今天,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国家公民素质体系阶段,同时,也开始重视和发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在当代,中国有许多知名的礼仪学院和研究机构,许多高校也增设了相关专业,从而推动了礼仪文化的发展。
此外,在当代社会,礼仪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式,还代表着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简述我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我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礼仪的起源是: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中国礼仪的发展: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5、现代礼仪的时期(1911~1949)。
6、当代礼仪的时期(1949~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
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
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
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
礼是这一切的根本。
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
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
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
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
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
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
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
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
《庄子·天下》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辩,……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是以与众不适”。
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
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
言行关系上却如此一致,说明这种言行观来自一个更早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礼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