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时节常见鱼病的诊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时节常见鱼病的诊治方法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下降,养殖鱼类进入了越冬期。这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冬季鱼病受低温的影响,发生较少,但有的细菌和寄生虫在低温时大量繁殖,侵袭成鱼和鱼种引起大批死亡。

1. 水霉病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原因在于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在鱼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水霉菌丝,象旧的棉絮状,病鱼焦燥不安,运动迟缓失常,食欲不振而陆续死亡。在显微镜上观察可见白色水霉菌丝,影响鱼的进食而引起死亡。

在水温为13℃~18℃时,水霉菌繁殖最强,并随着水温升高而繁殖力减弱;当水温超过30℃时,水霉菌以胞子形式存在于水体或土壤中,不危害鱼类,待水温适宜时水霉菌开始繁殖,继而危害鱼类。

1.1.症状

当鱼体皮肤受损伤后,内菌丝附在鱼体的损伤处,吸取鱼类营养,并进行有性繁殖,使病灶迅速扩大,生长出鱼体之外,形成白色的棉花丝状物,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大量的粘液,使病鱼烦躁不安,最后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瘦弱而死。

1.2.治疗方法

(1)亩米水鱼塘用1.5斤五倍子煎汁,加水全池泼洒。

(2)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和万分之四的食盐混合浸洗病鱼,时间浸长一点。

(3)用10克/升的食盐水加数滴醋浸洗疾病鱼5分钟。

(4)高锰酸钾10~15毫克/升长时间、反复药浴。

(5)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其它消毒剂进行

消毒。

(6)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

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

(7)市面上常见其他的专门防治水霉病的渔药种类。

2. 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是小瓜虫大量侵袭鱼体皮肤和鳃部而引起。该病原体繁殖适温是

15-25℃,一般是每年的初冬春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

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养殖密度大、水质

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任何鱼类都可被侵袭、发病。

2.1.症状

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群集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身体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鱼鳃上有小白点囊泡,取白点置于玻片上,滴上一滴水,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小瓜虫。

2.2.治疗方法

(1)可用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治疗。

(2)用辣椒粉1ppm全池泼洒或每亩米水深用干辣椒粉半斤,干生姜2两加水煮

30分钟,稀释后全池泼洒。

(3)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26℃(有说是18℃以

上),迫使小瓜虫自行脱离鱼体。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4)由于小瓜虫不能感染生活在碱性水域中的鱼类,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水体pH

值的方法控制小瓜虫病的蔓延。

3. 赤皮病

细菌性赤皮病,在严寒冬季水温过低,鱼体出现冻伤后或捕捞造成鱼体受伤,最易引起病菌侵入而发病,有时和水霉病并发。

3.1.症状

鱼体被感染后可以引起鱼体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有时鱼鳍的基部或整个鱼鳍充血,鱼鳍的末端腐烂而形成扫帚状的蛀鳍,且在病灶处经常被水霉菌感染继发为水霉病。病鱼体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皮肤溃烂,鱼的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断裂。

3.2.治疗方法

3.2.1. 外用

(1)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

天。若病情严重,第一天剂量加倍。

(2)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

克加水全池泼洒。

(3)水质较肥时,每亩用浓缩戊二醛15~20毫升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

(4)水质较瘦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

天。

(5)将中药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用量为2-4

克/立方米。

(6)每亩(水深1米)用大青叶5公斤加黄连1公斤加水3次煎汁至药液为20

公斤,全池泼洒。

3.2.2. 内服药

(1)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混合拌5~10公

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2)每100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0.5-1公斤拌5-10公斤饵料投喂,每天2次,连

用3-5天。

(3)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素20~30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

次,连用3~5天。

(4)在200-300公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100克拌匀投喂,每天2次,连用3-5

天。

(5)每100公斤鱼用丁青散(地丁、大青叶、大蒜粉按5:3:2比例混合制药)20-50

克拌粮投喂。

4. 斜管虫病

此病是斜管虫大量侵入鱼的皮肤和鳃而引起,在水温低至8-11℃时易发生,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高至20-25℃时仍可大量出现。主要危害草鱼。判断是否患斜管虫病,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如鱼鳃上有斜管虫寄生引起死亡,就可确定是斜管虫病。

4.1.症状

由于斜管虫的寄生,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

淡蓝色的黏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鳃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病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消瘦发黑。特点是病鱼侧卧岸边或漂浮水面,不久即死亡。刮下病灶黏液或剪下鳃丝置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虫体借腹部的纤毛运动,沿着鳃和皮肤缓慢地移动。

4.2.治疗方法

(1)用硫酸铜0.7-1ppm 全池泼洒。

(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1ppm 浓度。

(3)用敌百虫或专杀寄生虫类药品进行杀虫治疗。

5. 鱼波豆虫病(白云病)

鱼波豆虫病,又叫口丝虫病、白云病。病原体是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丝和皮肤,皮肤上形状一层灰白色的粘液,所以又叫白云病,垂死的病鱼常呆浮于水面,最初1-2天少数鱼死亡,3-4天后出现大批死亡高峰。年龄小的最敏感。流行季节冬末和春季。

5.1.症状

鱼波豆虫大量寄生鱼的皮肤上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暗淡小斑点,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黏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容易感染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