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六、发展结果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1:建设用地规模增加:至2007年底,建设用地总量259km2,城镇 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南北两侧的香港岛北岸、九龙半岛 及其附近的“新界”南岸。 都市用地来源:沿山坡拓展、移山填海。 2. 用地特点: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较大,工商业用地较少 3.机构和休憩用地规模有所增加 4.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居国际大都市的最低水平
4.2用地变迁
1建设用地总规模略有增加 至2007年底,香港的建设用地总量为259km2,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南 北两侧的香港岛北岸、九龙半岛及其附近的“新界”南岸。100多年来,香港的都市 用地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沿着山坡拓展和移山填海。 2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规模较大,而工商业用地规模较小居住用地规模较大。2007年 香港居住用地面积达75 km2,约占建设用地的29%。其中私人住宅基本保持不变,公务 基本上也无变化,只有乡郊居所有较大的增加。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也较大。机场用地 没有变化,铁路用地增长较快,主要是从2000年以来有多条铁路得以开通。 3机构和休憩用地规模有所增加。香港的机构与休憩用地也有一定增加,分别从2000 年的20 km2增加到24 km2左右,这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后的必然要求。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香港
一、简介
香港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 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地区由多个半岛与230多 个岛屿组成。
`
二、发展阶段
起步及快速发展阶段 开埠前,港岛居民多聚居在背山面海的港岛南端的赤柱一带,1841 年开埠后,赤柱发展成为人口 最稠密的港岛中心。此后香港城市发展中心转移到与九龙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岛北岸,香港城市形 态开始了以维多利亚港两岸为中心的集聚发展。 后期成熟阶段 1971年后,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类型开始向多元化和信息化转变,香港的城市化发展进 程也从加速发展阶段发展为后期的成熟阶段。为了缓解城市化给港九都会区带来的人口与用地压 力,城市开始向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发展。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形态使得高密度的人工建 成区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之中。同时,这种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大都市发展空间不足、人 口拥挤、居住环境较差的问题,一方面使核心都会区仍能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及集聚效益;另一方 面各组团区域划分明确,不致形成稠密的市区整体,促进了城市区域空间的整体发展。 香港城市形态发展的趋势 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从集中走向分散,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会区为 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散”的多中心组团结构演化。 香港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增加与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联系,发挥香港国际交通枢纽及其它国 际中心的服务功能,促进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及香港都市经济区的发育和成熟,加速香港的发 展和进步。另一方面,香港将调整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完善运输网络, 重点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网络,兴建毗邻新机场的新市镇,加快港九都会区的拓展 与重建。力争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城乡交融、充满活力的新香港。
悉尼
一、简介
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它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 老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制造业、商业、金融、文化和旅游中心。悉 尼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海港—杰克森港以及超过70个海港和海滩。(配图)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1948年。 第二阶段,1968年,大量移民涌入,东部海湾地区已难以容纳日益增长的人 口。 第三阶段,1988年,私人汽车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居住选择, 环境优美的叫郊区受到青睐,,提出建设卫星城,形成一个城市中心,三个 外围地区,规划人口500万。 第四阶段,1995年,通勤时间增加,交通压力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上升,鼓 励商业、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附近发展,鼓励居住区靠近就业区发展,并提 出增加居住密度和建设混合用地。 第五阶段,1999年,城市形态复杂,旧城环境恶化,优化城市形态,强调改善城 市基础设施和地区规划,改善城市环境和旧城更新。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多元化 香港基本实现工业化后不久,经济遭遇两股巨大冲击波的夹击,一是1973 年的世界 石油危机;二是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挑战。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对 香港经济是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影响因素。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势迅猛,使香港在资 源和市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种种新的比较优势,造成了香港又一次迅速而 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即“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是 本地生产总值及就业构成中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多元 化。制造业开始走出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及资本密集产 业中的技术密集度也在上升。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创新和科技为动力的知识经济 在经济高通胀和高成本的压力下,香港经济正出现新的调整,即由劳动密集型的服务 业转向向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转移,或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特别是后勤支援 部门向外转移。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市區形態的改變 向外圍擴展
年代 1950 1960 1980 市區分布 ․香港島北部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 ․發展至界限街以北 ․發展至新界新市鎮
向高空擴張 ․興建高層商廈(樓高超過70層)、住宅(樓高超過40層)以增加土地使用量
四、产业变迁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 1841 年至1950 年,香港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他产业基本上是 围绕着对外贸易而运转的。在这100 多年当中,第三产业是香港的主要行业,1950年, 香港的制造业、建筑业加上水电煤气供应,即传统的第二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16.8% 背景: 1950年西方的对华禁运。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实施对华贸易禁运。 作为中国转口贸易港的香港的转口贸易连年下降,香港只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中国大陆解放战争的影响。解放前夕,上海、天津、广州等不少城市的工厂搬迁到香 港,大批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以及难民流入香港,使香港拥有了足够的资本、设 备、技术人才、廉价劳动力等,有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 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同时,他们向低工资、低成本国家和地 区购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这些需求和背景使香港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香港从 50年代到7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以第二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开始的,制造业最有 代表性
工業用地減少、 工業用地減少、農地減少
工業 用地減少的原因 ․工業北移 ․工業用地改為商業或住宅用地 ․製造業工作持續下降 (高科技工業區臨近大學興建) ․農業收入不穩定,為式微行業 ․近郊化,將農地發展為住宅或其他用途 ․發展新市鎮 ․耕作及魚塘被改建為住宅或露天儲物地
農地
五、政策影响
1、土地利用政策: 香港自开埠以来,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三种方式进行: 1)山坡拓展; 2)平地延伸; 3)填海筑地。 香港填海最早始于维多利亚城。初期的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城(中环)及湾仔等海岸,主 要目的是提供中心商业区和军事设施用地。 战后填海所构筑的人工地盘,按其目标及功能可分为三项: 1.将港口区及设施规模扩大,提供作业足够空间及相关现代化设备,以适应世界海运业及大 规模货物吞吐与集散之需要; 2.扩展工业区及临海新城的边缘海岸地带,以提供工业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用地。 3.在高密度临海边缘市区填海,增加新建筑用地,改善城市空间。同时,构筑各种交通设施, 缓解交通压力。 至今以中环为首的填海区,约为全港面积的1/5;港岛的新建成区几乎全是填海区。其中包括 了中心商业区、最大的立体交通走廊和居住区。 香港的填海扩城使香港拓展了城市用地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出台了“十年建屋计划”,并成立“新界拓展署”,推行大规模的新市镇建 设。
三、空间形态演进
1.集中发展城市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在东部海湾,按200万人口进行规划,城市成团 状形态 2.向西向南方向沿交通走廊呈线型发展,城市用地呈指状形态 3.城市沿海岸线向北发展,并向西、南延伸 按照用地类型分,悉尼建设用地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特征。悉尼大都市区是Fra Baidu bibliotek个低密 度的开敞区域,拥有良好的城镇中心体系,各个区域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过去十年中,悉尼的就业岗位增长呈现出持续的空间分布模式:金融和保险也增长 集中在悉尼城;交通和仓储部门主要集中在南部悉尼;北部悉尼主要为菜场和商业服 务部门;新城堡地区主要是政府管理和防卫;蓝山则集中了酒店和餐饮服务。
商、住、康、運用地增加
用地增加的原因 商業 ․土地供應不足 ․金融、保險及商業服務持續上升 ․工業型轉為知識型經濟 住宅 ․人口增長/內地移民移入,對房屋的需求大增 ․對住屋的空間要求亦上升 康樂 ․市民對康樂需求增加,尤其有關環保設施,如生態公園 ․配合旅遊業的發展,如迪士尼公園 運輸 ․配合新市鎮的發展,交通系統須連駁至近郊處 ․為提高本地可達度,發展多條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