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53339798227916888586d769.png)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fc58e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1.png)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对于太极拳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极拳是起源于哪里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起源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
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
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她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75c6361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c.png)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33a0caa580216fc710afd49.png)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18d4b6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b.png)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4fe8c6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f.png)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b08e61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7.png)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传说中,明朝末年,陈王府的陈王毓秀所创,由此得名陈式太极拳。
二、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
1:陈式太极拳的初期发展
在创始阶段,陈式太极拳主要由陈家世代相传,并在陈
家内部进行练习和推广。
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形意拳的练习,强调以
柔克刚的原则。
2: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与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式太极拳开始传播到外部,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拳友和学习者。
在传承过程中,陈式太极拳逐渐融入了
其他武术技巧,形成了多样化的拳术流派。
3:陈式太极拳的发扬与普及
陈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影响力,并吸引
了许多武术家的关注。
通过各种比赛和演练,陈式太极拳得到了更
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
三、附件
本文档所附的附件包括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图表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2: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作品或侵犯其
著作权的行为。
3: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的、能够用于
生产或经济活动的实质性成果。
陈氏太极拳相关ppt课件
![陈氏太极拳相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800afc5022aaea998f0f55.png)
“缠丝劲”的形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 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 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 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 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 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 “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 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 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 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 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 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 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 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 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 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
太极拳入门须知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 达。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 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
2006 5 20
明 洪 武 五 年 ( 公 元 年
1372 )
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
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陈式太极拳种类
![陈式太极拳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97e8a68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4.png)
陈式太极拳种类1. 介绍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
它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府,由陈王府的陈家人所创。
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内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祖宗”。
陈式太极拳根据不同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
每种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基于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和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几种主要种类,包括陈氏一路、陈氏二路、陈氏老架、陈氏新架等。
2. 陈氏一路陈氏一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基础套路,也是初学者学习的起点。
它包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如起式、进步、退步、左右分势、蹲马、拗步等。
一路拳的动作流畅、舒展,融合了太极拳的柔和与刚劲,以及阴阳相互转化的特点。
陈氏一路的特点是动作简单、明了,容易学习但难以掌握。
通过反复练习一路拳,学习者可以逐渐领悟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力。
3. 陈氏二路陈氏二路是陈式太极拳中的进阶套路,是在一路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相比一路拳,二路拳的动作更为复杂,要求更高的身体协调性和技术水平。
陈氏二路拳注重腰部的运动和转动,强调身体的内外协调。
它的动作要求更加细致,包括了更多的转身、转体、转腰等技巧。
通过练习二路拳,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内力表现。
4. 陈氏老架陈氏老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经典套路,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性拳种。
它起源于陈家人中的陈长兴,后来由陈长兴的弟子传承并发展至今。
陈氏老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缓慢而有力,力量的运用更加明显。
它注重身体的扭转和腰部的发力,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引导全身的力量。
陈氏老架拳的动作流畅、连贯,具有很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5. 陈氏新架陈氏新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较新的套路,是在老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而形成的。
陈氏新架拳的动作更加迅猛、快速,注重身体的爆发力和灵活性。
陈氏新架拳的特点是动作紧凑、有力,追求简洁高效的技击效果。
它强调身体的快速转动和力量的迸发,通过快速的动作来制造对手的错觉和迷惑。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f2ce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e.png)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优秀的拳种之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促使了太极拳众多流派的产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此拳术经陈氏后人世代传习、演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长短器械等诸多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催动下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运动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节节贯串。
其一路拳动作舒展飘逸,以“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採、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
行气运动,以缠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突出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拳(亦称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
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突出刚、快、脆、猛的特色。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所创。
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
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
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刚猛动作加以改动,多以舒展柔化展现。
他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改动的套路,经过三代人的研练完善,最后由其孙杨澄浦定型为现在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32509f7941ea76e58fa04ee.png)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
不断对原有的套路进行加工提炼,逐渐形成近代所流行大一、二路拳路。
这两套拳路的动作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相同,但够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第一路拳的动作较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用力方法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外形上有缓、柔、稳的特点。
初炼时,动作力柔顺,并着重缠丝劲的锻炼。
动作起来以身法领导手法,要求达到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的效果。
由于动作速度较慢,拳可分高、中、低三种拳架,运动量可以调节,因此即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增强体质,也适合于体弱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疗病保健。
第二路(炮捶)动作较复杂,要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迅速、着重弹性劲的锻炼。
套路中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从外形看,它的快、刚、跃虽于其他拳种似无区别,但在本质上仍具特色,它在运动时不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可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有开的统一功用。
这套拳由于速度快、爆发力强,比较适合于青壮年或体力较好的人练习。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杨式、吴式、孙式、武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保存较多,学习和研究这派太极拳,对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很高的参考的价值。
中国的太极文化
![中国的太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ce4948bb4cf7ec4bfed08f.png)
中国的太极文化一.太极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
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
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但是也有的说法是张三丰所创,这一点无从考证,基本可以认为是编造的。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
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1.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2.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4.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5.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二.太极代表的中国文化: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
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
《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着作。
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
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
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
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938f1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b.png)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1. 起源与传承1.1 太极拳的起源- 历史背景:明朝时期,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
- 初始形态:初代太极拳以杨、吴两家为主要流派,并有后来的陈氏、孙氏等分支。
1.2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 第一代宗师:陈王廷(1600年-1680年)是第一个将太極門內功外演于民间并广泛散播开去。
2. 发展阶段及特点2.1 古老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 特点概述:功法秘密性强;打击技巧较直接;强调内劲和身体力量掌握。
- 主要人物:a) 第二代宗師: 神傑子(1669–1723)b) 李桐庐 (1808–1897)2.2 近现代发展(20世纬至今)- 特点概述:+ 注重健身效果;+ 加入套路演练;+ 强调内外兼修.- 主要人物:a) 陈发科 (1887–1957)b) 陈照奎(1929年-2015年)3. 流派与分支- 各个流派的起源、特点和代表性传承者。
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创立,注重舒展开放的动作;吴氏太极拳:吴鉴泉所创,以圆滑柔和为主要特色;孙氏太极拳:孙祥云创建,强调轻灵飘逸。
4. 研究现状及影响力- 大陆地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有多项属于陈式太極門相关项目。
+ 许多大学设有体育课程或社团组织教授并推广该武术形式。
- 台湾地区:+ 在台湾也受到了很高关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档涉及附件:1. 图片资料文件(包含历史图片、宗師相册等);2. 视频(示范动作、比赛录像等);3. 陈式太极拳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书籍。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太極門:指代太极拳门派或组织。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旨在保护世界各地非物质性传统知识与技能。
陈氏太极的历史渊源
![陈氏太极的历史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8be9f6e99ec3d5bbfc0a741e.png)
陈氏太极的历史渊源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是目前各家太极拳的始祖。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氏太极拳老架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
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
古朴而无花架势。
一路拳以柔为主。
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
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
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
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
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
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陈氏太极拳小架此套路原被称为新架。
在陈发科所编之套路流传之后,此套路逐称为小架。
小架为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
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
整套拳打起来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范。
陈氏太极拳新架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由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陈照奎定型为新架。
新架尤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
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等特点独树一帜。
陈氏太极也包含了许多器械套路,主要包括:单剑、双剑、单刀、双刀、双锏、抢、大刀、杆等等。
陈氏太极拳- 传统套路一,头套十三式(66式)二,二套(27式)三,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四,红拳(23式)五,五套(29式)六,长拳108式七,炮捶(俗称二路71式)八,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九,对练套路(以上由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 新编套路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二,陈式四十八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四,陈式二十四炮五,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等(冯志强根据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究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所创)六、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陈全忠大师在老架一路基础上创编,更适合初学者)。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5d12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3.png)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34bea1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9.png)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标题:探索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一种深入了解太极拳的途径导语: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拳法,以其独特的气韵、舒缓的动作和身心的统一而受到广泛关注。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是一套基础套路,王来卿09基本套路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并分享我对太极拳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陈式太极拳的背景与起源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由陈王廷创立。
其拳法注重内外合一、柔中有力,强调意念、呼吸、动作的协调,以达到身心健康和拳术技巧的提升。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基础上修订而成,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练习。
二、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的特点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是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中的一个基础套路。
它包含了26个动作,旨在培养太极拳的基本功夫和动作技巧。
以下是这个套路的主要特点:1. 动作简洁而优美: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的动作设计简洁明了,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身体的平衡,让学习者能够更轻松地掌握基本动作。
2. 内外兼修:这个套路讲究内在的精神集中和外在的身体协调。
通过动作的练习,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 意念导引:在练习这个套路时,注重意念的引导,通过内心的集中来控制身体的动作。
这种方式使得练习者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三、太极拳的价值与意义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拳法,不仅具有健身和自我防卫的功能,还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1. 健身保健:太极拳注重身心结合,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可以调整和提升身体的各个系统。
它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2. 培养意志力: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坚持和毅力,通过反复练习动作和修炼,可以培养意志力和毅力,增强个人的自律性。
3. 促进身心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心的统一,通过控制呼吸和调整姿势,可以帮助练习者达到身心平衡,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5d18c7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0.png)
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1.1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即取义于此。
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不一,有谓创始于唐代隐士许宣平者,有谓创始于唐代李道子者,有谓始自梁元帝时的程灵先者,也有人谓太极拳是殷利享所传,当时此拳名为“后天拳”,还有人认为是元代辽阳人张三峰所创立[1]。
但无论如何,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这一事实则是毋庸置疑的;以陈式太极拳为母体的杨、武、吴、孙等其他太极流派的广泛传播也是从另外的角度印证了陈式太极拳在中华武术的重要地位;当今在众多支持陈王廷创立太极拳的学者则构成了陈式太极拳坚实的发展基础。
陈王廷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清初文、武痒生,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
陈王廷天生面部血色就红于常人,再加上他蓄有美髯并且经常以红色的战马作为坐骑,因此讲话中人都称他为“二关公”[2]。
陈王廷武艺精湛,箭术也是超群,在崇祯年间的一次应试考武举中,他就以一马三箭、三马九箭的成绩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
然而当时的陈王廷却因为小人的从中作梗,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才使得他与冠军失之交臂,由于不满当时昏暗腐败的考评制度,陈王廷立刻怒发冲冠,驾着骏马挥舞大刀劈死了鼓吏,并逃离了校场[3]。
1.2陈式太极拳理技渊源1.2.1陈式太极拳理论基础(1)结合阴阳五行思想关于阴阳,易学认为,凡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务或现象,纯属于阳的范围;凡属于寒冷的、下降的、灰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纯属于阴的范围。
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式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符而生。
(2)结合导引、吐纳等理论陈王廷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技术与导引方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https://img.taocdn.com/s3/m/cfa6423b4afe04a1b171dec7.png)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虽为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但子孙后代均以口传为主,关于太极拳的著述凤毛麟角,很少流传下来。
陈氏第十六世孙陈鑫,他习武又攻文,文武兼备,发愤著书立说,阐发陈氏祖传太极拳学说,逐势详解理法和运劲,成为陈氏世代专门之学。
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祖父陈有恒,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叔祖父陈有本继承新创了陈氏太极拳新架。
其父仲甡兄弟三人,精拳术,有武艺。
陈鑫和兄陈垚,自幼从父学拳。
垚虽身材矮小,但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十九岁就入武庠。
陈鑫虽从小习拳,也备明理法,但以父命读书,武艺不及兄精。
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到兄习武多成就,而自己习文仅得岁贡生,颇悔过去不习武。
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立志要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
陈鑫最著名的太极拳书是《陈氏太极拳图说》。
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这本书足足写了十二年。
陈鑫亲手抄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世代累积的练拳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
其书逐势详其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
这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一次全面总结。
陈发科、陈照奎与新架陈发科福生,1887-1957,陈长兴之曾孙。
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
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认识。
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1963年沈家桢,顾留馨合著《》,阐发陈氏拳理论和技法。
陈师照奎公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世家。
系陈氏第十七世、第九代传人陈发科之幼子。
陈师照奎自幼聪慧,身体素质极佳,模仿能力特别强,是一位难得的练武之材。
在他7岁时,发科公看他资质不错,就以试教的态度,一开始就叫他提高架八十三式缓慢柔活的熟练方法的外形模式,来代替一般常规先学基础架的传统练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d2aaa2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7.png)
陈式太极拳起源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起源。
欢迎阅读!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
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在陈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
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
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
杨露禅偷拳的传说便源于此,后经改编,出现了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偷拳》、连续剧《太极宗师》等一批作品。
陈长兴,1771-1853,陈氏十四世,人称“牌位先生”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永年人
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
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
在套路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1928年,他应邀到北京授拳,从此,陈氏太极拳的真面貌才开始被外界人所了解,他本人也被武术界尊称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照丕也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培养了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
陈发科,1887-1957,陈氏十七世,陈氏第9代传人,陈长兴的曾孙
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陈氏十八世,陈氏第10代传人,陈发科之侄
1957年陈发科逝世之后,其后近30年,把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普及到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的,主要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老师。
特别是陈发科的学生顾留馨、沈家祯依据发科公及照奎老师的拳架、拳照所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之后,陈式太极拳才在国内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庐山真面目”
方为世人所识。
陈照奎,1928-1981,陈氏十八世,陈氏第10代传人,陈发科之子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陈氏第17世、陈式太极拳第9代宗师,是20世纪上半叶陈家拳的掌门人。
1928年许禹生把他请到北京教拳,并不多作宣扬,所传的面并不广。
陈照奎老师是陈发科幼子,父亲比较宠爱,一直留在身边,把自己年轻时练的家传低式拳架教给他.此架动作编排细腻,难度较高。
陈发科规定其子日练20遍,陈照奎老师尽得家传,可以说他所传的拳架是和陈长兴一脉相承的。
解放以后,陈发科虽60多岁了,仍在北京教拳、教推手。
适时拳架放高,趋于平稳自如,更显得伸展大方。
但对自己的儿子,仍要求练吃功夫的家传低架。
陈照奎老师自幼秉承家传,深得太极拳术奥秘。
1957年陈发科公去世后,陈照奎老师还不到而立之年,已经拳艺精湛,卓越超群,堪称当代陈长兴老架的真正传人(有人将陈发科所传之拳架称“新架”,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
陈老师虽常自称其功夫远不如其父,但他有文化,有知识,懂拳理,肯钻研,善于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人体力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运用于拳术的分解,加上数十年的苦功,因而他在继续和发展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代宗师马虹先生,师承陈氏第10代传人陈照奎老师,倾注全部心血刻苦实践、潜心钻研、忠诚继承。
曾三上北京,又随师两下河南,并三次延师到石家庄家中居住授艺,前后随师习拳达
九年之久,尽得陈氏家传传统太极拳拳谱、拳理、拳法之奥秘。
马虹,原名郭毓堃,1927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陈氏第11代传人
马虹老师多次在河北、江西、天津、广东、广西、山东、湖南、江苏、浙江、云南、吉林、四川、北京、陕西及香港等地传授陈式太极拳,并应邀先后到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讲学、传拳。
直接传授学员达八千多人。
1982年倡导成立了"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还创办了《陈式太极拳研究》刊物。
根据其师陈照奎授拳时的记录整理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陈式太极拳技击法》及其《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阐微》等系列著作,录制了五部《陈式太极拳及其技击法系列教学片》和十集vcd光碟,2008年又推出新书《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和配套的八集教学dvd。
其理论思辩独到而深刻,为陈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马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