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15ff4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3.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关注和对美的创造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它强调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平凡和普遍的事物、行为和体验转化为美的对象,并通过审美过程和方式赋予其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隐含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常常采用隐喻、暗示和象征等手法,通过转义和曲折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隐含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隐喻和象征引导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重新认识和体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关注。
这种隐含语言的使用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具有诗意和意味,让人们对生活的普遍性和一成不变性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上,"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之风。
他们将平凡的事物视为艺术的对象,通过笔墨书写、诗词吟咏来赋予其美的意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山水诗和宋代的田园诗。
这些诗人通过文字表达对日常生活中山水和田园的赞美和关注,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崇拜。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个人感悟来传递对美的认同和敬畏之情,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潮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变得趋同和单一。
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和个性化,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品质。
他们追求外表的美观和品质的优良,追求生活的质感和文化内涵。
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和价值,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满足。
"日常生活审美化"通过赋予平凡的事物以美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人们对生活的重视和关注,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体验生活的真谛。
"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https://img.taocdn.com/s3/m/12343c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c.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审美化日
常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把生活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首先,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
作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比如,在家中,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优雅的家具,摆放一些艺术品,使家里充满艺术气息;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工作场所,让工作环境更加美好,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其次,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
隐藏在细节之中。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烹饪美食,选择精致的餐具,让用餐变得更加美好;在穿衣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搭配时尚的服饰,选择优雅的配饰,让自己更加自信,更加美丽。
最后,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培养艺术情趣。
艺术是审美化日常生活的重要
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旅行等方式,让自己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改
变对事物的看法,注重细节,培养艺术情趣,我们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4c4b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7.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当代文化现象,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行为以及环境进行审美化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趋势,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运而生。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生活是艰苦的,人们的生活主要目的是生存,对于美的追求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变高。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课件
![《日常生活审美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f967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b.png)
0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家居装饰的审美化
1
家居装饰的审美化是指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 将家居环境打造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
2
包括对家具、灯具、窗帘、地毯等物品的精心选 择和搭配,以及对墙面、地面、天花板的美化处 理。
3
这种审美化的家居装饰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品 质,也反映了主人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智能家居、个 性化推荐等,使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人们提 供更加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例如虚拟 旅游、艺术展览等。
全球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丰富审美体验。
时尚与审美的结合
时尚与审美的结合是指将时尚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时尚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
通过穿着、妆容、发型等个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在社交场合中的礼仪和表现,展现 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时尚态度。
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发展和时尚文化的传播 。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是指将艺术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艺术成 为一种生活方式。
促进文化交流
02
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艺术
和美的表达,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创新文化发展
03
审美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繁荣。
04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分析
总结词:利大于弊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https://img.taocdn.com/s3/m/5d207402f12d2af90242e6ee.png)
6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审美主体的大众化 审美对象的视觉化 审美方式的直观性
7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
◆1、正面描述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 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 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 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 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 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 空间。
4
◆3、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 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 ◆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商品的抽象交换 价值与日俱增占据主导地位。图像通过广 告等等媒介的商业操纵,是在持续不断重 构当代都市的欲望。
5
“日常生活审化”现象的存在领域
◆ 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公园、
主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影视、 广告、流行歌曲、DJ音乐、时装秀、 酒吧靓舞、网络图文、电子游戏、漫 画、游戏、模特表演与选美等。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
◆1、它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 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 文化
◆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 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 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 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
3
◆2、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 术作品逆向转化。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 追求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由此塑造 与众不同的生活风格,本身就是消费文化 的核心所在。
10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和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 济时代的一种描绘。在这样一个大审美 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 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79566f1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2.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9c223f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e.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dd812f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e.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审美是一种感觉,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舒适、高雅的一种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从家居环境出发,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整洁、舒适。
家居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家具的选购、布置、配色等方面入手。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明亮、造型简洁的家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还可以使人感觉更加舒适。
我们还可以从穿衣打扮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衣服、鞋子、配饰等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颜色的搭配和服饰的品质。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搭配得当、材质上乘的衣服和鞋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加舒适,还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眼中更加亮眼。
我们还可以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口感美味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在制作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到美的感受。
我们还可以通过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盆栽,让家居环境更加清新、自然;或者收藏一些艺术品,比如画作、雕塑等,让自己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高雅、舒适。
不管是从家居环境、穿衣打扮、食物选择、还是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面入手,只要我们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938c17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0.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从而赋予其更多的美感和价值。
这个概念的出现既有其隐含的语言意义,也具有历史意义。
从语言意义上讲,“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才出现的。
在更早的时候,人们大都生活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中,对于日常生活的物品和环境都没有太多的审美要求。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活品质、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品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例如街头小巷中的花坛和公园、小区中的绿化和环境、生活用品的设计和质量等等,从而赋予这些事物更多的美感。
除了隐含的语言意义以外,“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的文化产生了,例如现代家居设计、智能家居、生态环保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的要求而产生的。
因此,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偏向于艺术的概念,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意义和历史意义都十分重要。
在语言意义方面,它使人们从审美角度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将生活赋予更多的美感和价值;在历史意义方面,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变化方向,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丰富文化内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个概念,不断倡导并推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a279447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d.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03b4c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3.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审美
化日常生活,将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丽和艺术的元素。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穿着打扮开始审美化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们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一件简单的衬衫搭配一条精致的项链,或者一双舒适的鞋子,都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出自信和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
作场所,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家具和装饰品来打造一个令人愉悦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美食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精致的餐具、精心制作的美食,都可以让我们在用餐的时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自己动手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还是到精致的餐厅品尝美食,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味。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和音乐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
我们可以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或者去音乐会聆听音乐,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只需要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多留心,多用心,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艺术的元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审美化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课件
![《日常生活审美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63ef7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5.png)
为何要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
家居装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衣着搭配
家居装饰可以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宜居, 让我们喜闻乐见。
穿着得体、时尚,是彰显个人魅力的重要元素。
饮食文化
品尝美食、品味茶文化,不仅是一种口腹之欲,更 是一种营造品味的方式。
音乐与影视
音乐、影视是一种享受艺术的方式。它们能够激发 我们的思考,启迪我们的灵感。
《日常生活审美化》PPT 课件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审美元素,创造更优美的生活 体验。
什么是审美化?
定义
审美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事物进行精心设计和选择,以提高其审美价值。
例子
如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服饰、品尝美食等方式,将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意义
审美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妙、丰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3 增强创造力与想象力
审美使我们注重品质,追 求卓越,不断提高个人修 养。
审美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具有美感,让我们快 乐生活。
审美视野开阔,可以培养 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 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结语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享受美好的生活。
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1
情感沟通
2
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分享内心感受,拓
展审美视野。
3
实践锻炼
4
参加相关讲座、活动、展览等,亲身体 验、拓宽创作思路。
视觉训练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习欣赏,提高鉴 赏水平。
文化积淀
了解文化历史、掌握前沿知识,可以提 高对事物的拓展与理解。
审美的意义
1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2 提升生活品质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2bb4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1.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将生活琐碎的过程美化、艺术化的趋势和现象。
这种趋势在当代社会中愈加明显,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带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
隐含语言:1. 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一些人在吃饭时不仅关注味道,还会注意色彩、质地等因素,以获得更好的视觉和口感享受;在购物时,人们也会选择品质更好、设计更精美、包装更精致的产品。
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2. 将生活琐碎的过程美化、艺术化。
现代生活中的很多琐碎过程,比如购物、洗衣、打扫卫生等,都可以被美化和艺术化。
人们可以选择漂亮的购物袋、精美的洗衣液、有趣的卫生清洁用品等,让这些琐碎过程变得更加令人愉悦和美好。
3.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健康、环保、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体验,以及购买高品质的商品和享受高端的服务。
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从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也与现代性的理念密切相关。
现代性要求个体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繁荣和经济利益,更要关注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
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理解为现代性下的一种文化表现。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8a510b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4.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追求,是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态度和观念。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生活美学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生活并使之成为日常习惯的过程。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视作艺术品一样去呵护和经营,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在于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设计和打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趣和充实。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欣赏美的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关注细节。
美妙的生活之所以美妙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美好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从餐具的陈列、家居布置、食物的搭配、服饰的搭配等方面去关注细节,让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都透露出美的气息。
在家中的备餐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菜肴摆放的美观一些,也可以在餐具的摆放上多费些心思,让餐品更富有诱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家居布置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约优雅的家具和摆件来装点居室,让整个家具环境充满温馨和艺术的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注重品质。
品质是美的外延,也是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择生活日常用品开始,挑选一些品质优良的物品,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购买食材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新鲜、有机的食材,这样烹饪出来的美食不仅更有营养,口感也更加出色;又如,在选择衣物时,我们可以挑选一些面料上乘、款式时尚的衣物,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品味和风采。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追求完美。
让生活变得更美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停地追求完美,不断地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调节,不断地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在饮食方面追求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可以在生活习惯上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的方式去呵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又如,在外表形象上,我们可以不断追求更好的外表形象,不仅可以从服饰搭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还可以从注重仪表、仪态改善自己的形象。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724585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4.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的追求和感悟,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审美观念和态度。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旨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审美化和生活日常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我们来谈谈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平凡的事物和行为变得美好和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忽略周围的美好和细节,而忙碌的工作使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审美化日常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满足。
要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需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是通过对自然、艺术、人文等领域的美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细听动人的音乐、观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阅读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或者品味一杯香浓的咖啡、一口美味的食物,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
要注重日常生活环境的布置和整理。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家具装饰和植物摆放等方式来打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在家中选择一些简约大方、色彩和谐的家具,悬挂一些美丽的画作或照片,摆放一些绿植和鲜花等,可以让家居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和充满生活气息。
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一些独特的DIY装饰或手工艺品,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和个性化。
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修养。
生活美学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我们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质。
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修养,增强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受力。
只有通过内在修养和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深刻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让我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发现美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以下哪些案例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话
![以下哪些案例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话](https://img.taocdn.com/s3/m/5a5958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7.png)
以下哪些案例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话
以下是一些能够体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案例:
1. 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从美食到旅行,从心情到见闻。
这种分享和展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过精心拍摄、编辑和排版,将自己的生活打造成一种美的呈现。
2. 网红文化和时尚潮流:在当代社会,网红文化和时尚潮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年轻人追求网红的生活方式,模仿网红的穿着打扮,关注时尚潮流的动态。
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尚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追求。
3. 家装和家居设计:当代社会,人们对家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人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来装修自己的家,追求一种舒适、美观和个性化的居住环境。
这种对家居的美学追求,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体现。
4. 美食和餐饮文化: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餐饮文化的关注越来越高。
许多餐厅注重装修和环境的美化,人们在选择餐厅时也会考虑其装修风格和美食的品质。
这种对美食和餐饮文化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
这些案例表明,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审美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
这种审美化的趋势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品味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18418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c.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美感,并且在审美、选择和实践中将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提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个概念隐含着许多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追求。
在这个时代,美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追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需求,成为了一种更深层、更本质的需求。
而日常生活正是现代人最主要的生活领域之一,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了现代人实现美的需求和追求的重要途径。
第四,“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加剧,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观念也日益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对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和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了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概念。
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和追求,展现了对自身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体现了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文化变迁和演化的历史信息。
对于现代人来说,建立一个良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系统,是实现幸福、快乐和成长的关键所在。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c8df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f.png)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方式和美学范畴交叉的学科。
生活美学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将生活中琐碎的事物纳入审美范畴,通过审美实践和鉴赏使生活更加美好。
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不起眼的事物和行为的审美诠释和表达,使其获得美感的体验和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琐碎事物的美学体验和价值的把握,以及对美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
日常生活审美化强调的是平凡而又无处不在的美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知,把平凡和常态转化为艺术品一样的美感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能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更加享受生命中的点滴。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电影、文学、设计、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价值和美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欣赏日出日落、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欣赏美丽的雪景等等。
这些细微的感受和欣赏,可以使人们从繁琐的生活中获得放松和愉悦,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凡的家务中发现美,享受清新的气息;在沿路的景色中寻找美,享受盎然的生机;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分享美,享受温情的感动。
这些平凡且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共鸣和温暖,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在生活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细微的体验,深入感受美好的生命和感悟生活的意义。
让我们尝试寻找和发现美好的事物,让生活更加多彩、充实和有质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402d0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6.png)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嘿,你知道不?日常生活审美化,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
咱平常过日子,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
可要是仔细瞧瞧,这里头也有不少美的地方呢。
就说那菜市场吧,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摆得满满当当。
红的西红柿像小灯笼,绿的黄瓜水灵灵,紫的茄子油亮亮。
这哪是买菜呀,简直就是在逛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花园。
你能说这里头没美?再看看咱穿的衣服。
有的人穿得普普通通,可有的人就会搭配出不一样的风格。
一件简单的白衬衫,配上一条蓝色的牛仔裤,再加上一双小白鞋,干净利落。
走在街上,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不是审美是啥?还有咱住的房子。
有的人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摆上几盆绿植,挂上几幅画,铺上柔软的地毯。
一进去,就感觉像回到了温暖的港湾。
这可不就是把日常生活变得更美了嘛。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审美,咱的生活得多枯燥啊。
每天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还有啥意思呢?就好比做饭吧。
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可以把做饭当成一种艺术创作。
精心挑选食材,用心烹饪,摆个漂亮的盘子。
吃的时候,那心情都不一样。
这就跟画家画画似的,每一道菜都是一幅作品。
出去散步也是。
路边的小花小草,蓝天白云,都能让你感受到美。
说不定还能遇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或者一只欢快的小鸟。
这些小小的美好,都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去咖啡店坐坐,听听音乐,看看书。
那环境,那氛围,多惬意啊。
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体现。
咱还可以把审美带到工作中去。
把办公桌收拾得整洁干净,摆上一盆小多肉。
工作累了,看看这些小绿植,心情也能放松不少。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像是给生活撒了一把魔法粉末。
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闪闪发光。
你说,要是大家都能多一点审美,咱的世界得变成啥样?肯定到处都是美美的风景,让人心情愉悦。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日常生活中的美。
它能让咱更热爱生活,更珍惜身边的一切。
所以啊,咱都得有点审美意识,把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别整天瞎忙乎,忽略了这些小美好。
多去发现,多去创造,让咱的生活充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欧美文化研究中的热点专题。
这一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当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
当然,这个话题已从社会学范畴走了出来,并由此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常常被视为“后现代文化”中的特定内容,它常常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边界崩溃”的问题直接相关。
[1] 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常常却误解,本文认为,其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是一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学问题),而非如当代本土学界所见是文学理论问题;[2] 其二,当代“审美泛化”并不只包含“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面,还有迈克·费德斯通未曾看到的另一面。
这样的哲理性的反思和全方位扫描,反倒可以不必纠结于社会层面丛聚着的龃龉,而直接面对“问题本身”。
一、当代文化“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从“后现代”的视界观之,当代“审美泛化”,便构成了其最重要的美学特质。
换言之,这种归属于后现代时代的“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但这两方面是并不能如大家所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后者的发生要明显的早于前者。
[3]简单说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4]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亦即“把审美特性授予原本平庸甚至‘粗俗’的客观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由‘粗俗’的人们自己造出的,特别是出于审美目的),或者将‘纯粹的’审美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物”。
[5] 显然,当代设计文化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在这种被“设计”出来的审美文化中,所强调的是,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加以呈现,所强调的是,传统的高雅趣味向现代的大众审美风俗的转换,这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在“跨越边界、填平沟壑”的后现代时代的确大行其道。
这样,现代设计所覆盖的领域就被无限拓展开来,从时装、美容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怀。
同时,通过审美化的设计之途,不仅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或者说是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
当然,当设计的对象转向“主体”自身的时候,就不只包括对人的外观的物性设计,而且还包括对“灵魂、心智的时尚设计”,这也便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描述的人们不只在美容院和健身房“追求身体的审美完善”,而且,还在冥思课程和托斯康尼讲习班中“追求灵魂的审美精神化”。
[6] 或者说,“消费文化中对身体的维护保养和外表的重视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与外在的身体”。
[7] 这两方面都指向了一种所谓的“审美的人”的存在。
在这种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审美化当中,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接合,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亦即创意产业、内容产业)都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 阿多诺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75)一文中,就此认为“大众并不是衡量文化工业的尺度,而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尽管文化工业自身如果不适应大众就基本上不可能存在”。
[9] 当然,1“大众文化被纳入‘文化工业’模式”后,大众文化就加速并加剧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趋势……这种趋势就总体而言,主要就是大众审美文化的泛化……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现实生活”而言的。
[10] 当这种经济动力的要素的介入后,显然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对自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化的装扮”。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审美化“消费生活”的真正焦点和融生活入“审美愉悦”的需要,与日常大众消费的发展、对新趣味和情感的追求、明晰生活风格的形成休戚相关,它们已成为“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的核心。
从审美的角度看,“‘大众审美’(此处的引号表示这是一种‘自在’而非‘自为’的审美观)是以肯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连续性为基础的,后者意味着形式服从功能。
……大众趣味将适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精神气质图示用于正统艺术作品,因而进行了对艺术事物向生活事物的系统化约”,[11] 从而积极地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
如此观之,“日常生活审美化”起码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这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后来还有文化工业来推波助澜)。
但还有一种“深度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应该是深入到了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因为,外在的文化变迁总是在慢慢地塑造和改变着大众的意识、精神、思想乃至本能,“深度的审美化”由此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了。
按照这种区分,“表层的审美化”主要就是一种“物质的审美化”,对应而言,“深度的审美化”主要就是一种“非物质的审美化”。
当然,这两方面的审美化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的广阔地带,并不是断然分为两撅的,如冰山般的“表层的审美化”露出海面的部分往往属于“深度的审美化”,“深度的审美化”亦是以“表层的审美化”作为现实根基的。
两者基本的差异在于,“深度的审美化”的实现,是具有明显的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区隔”的,或者说是在雅俗分化的不同社会群体中得以实现的。
比照之下,如果说“表层的审美化”更多是要跨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的话,那么,“深度的审美化”则显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囿于精英层面的“深度的审美化”,另一种则是仍归属于大众的“深度的审美化”。
当然,就每个精英的个体而言,他不仅可以过精英的生活,也可以过大众的生活,这两种生活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反之大众却只能过属于大众的“深度的审美化”的日子。
在精英文化的层面上,除了一般知识分子的类似诉求之外,“深度的审美化”特别显现为少数哲学家们所寻求的独特的“审美的生活”。
这在三位哲学家那里展现出来,一位是将古希腊伦理直接视为“生存美学”的福柯,一位是主张“审美化的私人完善伦理”的理查·罗蒂,另一位则是直接就将自己的生活“过成”美学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于是,他们都可以被称之为“生活美学的大师”,他们不仅在学理上实践着一种避免思辩传统、回到生活界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亦也在努力实现着这种原则。
尤其是罗蒂,他直接将“后现代伦理”转化成了一种“生活艺术”,明确倡导“审美生活”作为善的生活的典范,就此而言,“审美满足、自我丰富和自我创造”以一种“更新鲜的吸引力和更丰富的方式塑造我们行为和自我形象的特征”。
[12] 这种思想上的深度取向,倒与中国传统文人中所追求的“人生艺术化”颇有几分类似,但是后者显然是在更为深厚的儒家伦理基石上构建起来的。
在大众文化层面上,这种“深度的审美化”更与“拟像”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大众也在通过视觉接受这种文化对自身的“塑造”乃至“改造”。
让·鲍德里亚曾创建了一套“拟象理论”,其主旨就在于要从历史序列的角度,为这类“后现代文化”设定一个坐标系。
在《符号交换与死亡》这本极具创造性的名著里,鲍德里亚提出了“拟象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说。
他认为,拟象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① 仿造(counterfeit)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导模式;② 生产(production)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③ 仿真(simulation)是被代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
[13]第一序列的拟象遵循“自然价值规律”。
比如,在工业革命之前,艺术品的仿制只能通过手工制造的方式来完成,从一幅画临摹成另一幅画,这是并不破坏自然规律的模仿,这种“仿造”只能在原作之外增加“赝品”。
那个时代的形象的复制只能如此。
第二阶段的拟象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工业革命之后,由于机械化大生产方式的出现,艺术形象的复制就可以采用机械制造的方式,比如古典主义的名画可以通过印刷术来翻制,这也就是本雅明所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在其中起调控作用。
第三阶段的拟象遵循的则是“结构价值规律”。
行至现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任何艺术形象都可以被转化成影像在网上传播,这些被无限复制的“拟象”,已成为可以被简约为1和2两个数字的符码,“仿真式”的一种拟象开始在历史中脱胎而出并占据主宰。
在鲍德里亚的眼里,第三阶段的“拟象”,主要用以描述后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或“视觉文化转向”(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就是仿真式“拟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
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文化事实,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
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拟像”。
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14] 这种诉诸视觉化的文化由“眼”而入直接塑造着人“心”。
于是,“拟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拟像”文化。
如此一来,“拟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
“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现实”的镜像。
[15]这种由审美泛化而来的文化状态,被鲍德里亚形容为“超美学”,也就说艺术的形式已经渗透到一切对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审美符号”。
[16] 质言之,在鲍德里亚的视野内,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灵光圈”之下,后现代的文化现实从而成为“超现实”的,不仅真实本身在“超现实”中得以陷落,而且,真实与想象之间矛盾亦被消解了。
总而言之,生活与审美的分化,只是近现代的产物,它同主体性美学的建构和一统直接相关,到了后现代时代,恰恰是弥合这种分化的时候了。
借用英国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的“分化 / 去分化”的三段论的发展逻辑来说,欧美社会从前现代、现代再到后现代社会的演化过程便是——前现代是“前分化”时代,现代是不断“分化”的时代,后现代则是“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时代。
[17] 在“去分化”的新的历史境遇里,三块主要的文化领域(艺术、科学和道德-法律)都失去了自主性,从而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势,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也消失了,文化体系也趋向于反分化(生产者、产品和受众融合为一体),甚至符号也直接成为了现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