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小说的情节、结构都带有印度神话的影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说人物和印度神话人物互文,他们同名,使用同一指称,如湿婆,帕尔瓦蒂、帕德玛等。这种指称就是一种激发语,指向印度神话,引发读者的联想,指引读者去追忆印度神话。
二、.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能够证明互文影响的两个标签: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尤其重要。互文指涉包括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Lemke认为互文指涉一是存在于同一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前后成分互相指涉,这是文内互文指涉;二是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间,这是文际互文指涉;互文标记是文本的有形成分,代表的是互文指涉。互文标记往往是作者的意图所在(intentionality),即作者有意使用一定“知名度”的表达方式,或词或句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以便达到某个目的。如美国黑人独立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讲词《我有一个梦》,开头句子使用了Five score years ago,这和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里面的Five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类似,使读者不得不想起两者语义场的某种联系,从而确定是作者的匠心独具。译者根据确定的互文标记,追寻有联系的前文本,再从交际(信息)、语用、符号三个层面对符号进行评价,最后在翻译中保留其特征。
三、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
翻译与写作和阅读不同,译者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具备两种身份:首先是作为读者,和源语(source language)读者一样,他和作者分享共同的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互文标记,掌握文字符号背后隐含的互文指涉。然后以作者的身份,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把意义表达出来。考虑到面对的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把读者的记忆和互文指涉链接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说,译作和原作互文,两个文本语言层面上是“不似”,但意义层面上却又“似”,两者似又不似,因此才有翻译是从反面观赏佛拉芒毯的说法。
1)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
译者首先是读者,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了解原文本的互文指涉,透过语言层面,察看话语表达的主体及其思想。对原文本进行互文解读可以使译者充分地理解原文。吉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在《隐匿文本》中,提出了区分五类文本的跨越关系:第一就是互文性,即采用引用、抄袭、暗示等方法,使一篇文本在另一篇中出现,两个文本或几个文本共存产生的关系是互文的源泉。热奈特提出的文本的跨越关系,常常被有经验的译者在着手准备翻译充分解读原作时采用。作为译者,为了加强对原文本的理解,需要对复杂的文本进行解构和解码,研究文本参考部分或文本承载的文学记忆,了解文学材料如何被转化,参考资料如何被分配,作者又是怎样进行的表达变换、易位表达等。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译巴尔扎克作品时,大量阅读关于巴尔扎克的传记、书评、作品,搜集报刊著作,回忆录,去跟《人间喜剧》中写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对照,查看巴尔扎克作品中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这些文献,就是和所译文本形成了互文性、类文性、元文性等关系,它们恰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原文本的风貌,这对于译者掌握原文本的符号指涉有很大帮助。
2)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
在跨语言的交流中,译者应该根据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质确定翻译的策略:(一)互文指涉如果是文字所指意义层面的,需要采用统一的译法即可保留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在非文学翻译领域里,我国很多文本都是参照英文相关文本起草的,因此,关键词、专有名词、句子结构采用英语译法可保持其互文关系。(二)互文指涉指在内涵意义层面上的,这类互文往往与社会、文化链接在一起。翻译这类文本是可采用两种方法,如: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辜鸿铭译:Confucius once remarked,“I do not now see a man of strong character.” “There is So-and-So,” said somebody. “No,” replied Confucius,“he is a man of strong passions;he is not a man of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