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软件开发各种模型

软件开发各种模型
以下是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
1.瀑布模型:这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和顺序
性。
它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经过设计、编程、测试、发布和维护等阶段,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的特点是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输出,并且前一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非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在开发过程中不
断迭代和精化的过程。
在迭代模型中,开发过程被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阶段。
通过不断地迭代和精化,最终得到符合需求的软件产品。
3.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在开发过程中
不断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
螺旋模型的特点是在每个迭代周期中都包含四个方面的活动: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作和评审工作。
通过不断地迭代和风险分析,最终得到符合需求的软件产品。
4.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是一种以快速响应变化和客户需求为特点的
软件开发模型。
它强调团队合作、快速迭代和客户需求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整来应对变化。
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包括Scrum、Agile等。
5.V模型:V模型是一种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
中的重要性。
V模型的特点是在开发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符合需求。
V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测试和验证活动。
这些是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每种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取决于项目的具体需求和条件。
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模型总结

软件工程之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
类型简介敏捷开发模式简介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
它们的具体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相对于"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做为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词源敏捷一词来源于2001年初美国犹他州雪鸟滑雪胜地的一次敏捷方法发起者和实践者(他们发起组成了敏捷联盟)的聚会适用性在敏捷方法其独特之处以外,他和其他的方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迭代开发,关注互动沟通,减少中介过程的无谓资源消耗。
通常可以在以下方面衡量敏捷方法的适用性:从产品角度看,敏捷方法适用于需求萌动并且快速改变的情况,如系统有比较高的关键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则可能不完全适合;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组织结构的文化、人员、沟通泽决定了敏捷方法是否适用。
跟这些相关联的关键成功因素有:组织文化必须支持谈判人员彼此信任,人少但是精干,开发人员所作决定得到认可,环境设施满足成员间快速沟通之需要。
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项目的规模。
规模增长,面对面的沟通就愈加困难,因此敏捷方法更适用于较小的队伍,20、40人或者更少。
软件开发模型介绍与对比分析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
1. 瀑布模型-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
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从本质来讲,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者发现了问题,那么最好“返回”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开发进程从一个阶段“流动”到下一个阶段,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
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
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
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所示)瀑布模型的优缺点1、瀑布模型有以下优点:1)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模型与瀑布模型比较

软件工程中的迭代模型与瀑布模型比较一、引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对于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迭代模型和瀑布模型。
本文将从5个方面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
二、开发流程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其开发流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五个阶段,各个阶段顺序执行,下一阶段只能在上一阶段完成之后开始。
由于需求的变更只能在一开始阶段进行,所以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且稳定的软件项目。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基于迭代和递增开发的软件开发模型。
与瀑布模型相比,迭代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阶段。
每个迭代阶段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五个阶段。
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情况,修改开发方案、调整需求、复审需求等在每个迭代中都可以进行,保证了项目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三、优缺点比较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的优点在于开发工作步骤严谨,流程清晰,便于管理。
但其缺点在于对于变更迭代以及需求变更处理比较低效,会影响产品上市时间和开发团队的士气。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高,与客户的沟通反馈及时有效,更加符合产品的应用需求。
同时也更有利于开发团队的持续改进,提高开发效率。
其缺点在于开发工作需要逐步细化,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工和物力资源。
四、应用场景分析1.瀑布模型由于瀑布模型的开发流程要求非常严格,适用于需求相对稳定和清晰的软件项目开发,例如公共事业、社交平台等信息系统的开发。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更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产品需求随时调整的场景,例如游戏、云计算等软件项目,可以快速调整产品的各种特性以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五、团队反馈1.瀑布模型在瀑布模型中,由于团队成员需要按照工作步骤一步步顺序进行开发,导致需要轮流等待其他团队成员完成前一阶段的开发工作才能开始自己的工作。
因此会影响开发工程效率。
2.迭代模型在迭代模型中,团队成员能够在不同的迭代中分配任务,每个迭代之间没有直接依赖关系,更容易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高效利用开发资源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软件工程中开发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软件工程中开发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软件开发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制定出的一系列开发活动的有序集合。
不同的开发模型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的软件开发模型,具有以下特点:优点:-简单明确:开发流程清晰,对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低。
-项目计划清晰:适用于开发周期长、需求稳定的项目。
缺点:-风险管理能力弱:单向流动的开发过程,难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
-缺乏灵活性: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很难进行调整。
适用场合:-需求明确:适用于对需求相对稳定、开发周期较长的项目,如政府软件项目。
2.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增量,每个增量对应于一个完整的软件功能。
具有以下特点:优点:-早期交付:每个增量都可以交付,增强了用户对软件开发进度的可见性。
-风险可控:每个增量都可以进行测试和验证,降低了整个项目的风险。
缺点:-迭代生命周期:需要多次迭代开发,周期较长。
-增量组合:增量之间的组合可能存在问题。
适用场合:-需求不稳定:适用于需求难以精确把握,需要快速迭代的项目,如互联网应用。
3.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基于快速应用开发(RAD)的思想,通过构建原型来理解用户需求。
具有以下特点:优点:-敏捷灵活:快速构建原型并进行试用和改进,能够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
-用户满意度高:原型可以提前满足用户的需求,减少后期修改的风险。
缺点:-项目失焦:原型模型容易陷入功能膨胀和项目方向不清晰的问题。
-技术要求高:需要开发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快速构建原型。
适用场合:-需求不明确:适用于需求较为模糊或易变的项目,如移动应用开发。
4.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和协作的软件开发方法,强调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具有以下特点:优点:-快速交付:每个迭代都能够交付一个可用的软件版本。
-持续优化:通过迭代和定期回顾,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缺点:-自组织能力要求高:需要团队成员具备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软件工程中主要开发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 8卷
第1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AL OF JXIUNI R I Y VE S T
V0 . No 1 18 .
F b. o 8 e 2 o
20 0 8年 2月
文 章 编号 :62— 7 8 20 ) l 0 8 17 6 5 (0 8 O 一 0 6—3
能预先知道需求 功能 ; 需求 可能变更 ; 以处 理随时发生 难 的变化 ; 多个软件系统 ; 的系统一定兼容现有 的系统 。 新
12瀑 布模 型 。 .
目信息所需要 的任务 。③风险分析——评估技 术及管理 的风险所需要 的任务。④工程—— 建立应用 的一个或多 个表示所需要 的任务 。⑤建造及 发布—— 建造 、 试 、 测 安 装和提供用 户 支持 ( 文档及 培训 ) 如 所需要 的 任务 。⑥
用 户 评 估 — — 基 于 在 工 程 阶 段 产 生 的 或 在 安 装 阶 段 实 现
瀑布模 型在 17 90年被首次提 出, 它强调在开发过程 中的各 项任务应 当按 照顺序进行 。而事实上 在开发过程 中的早 期阶段 , 经常会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返工 。 瀑布模 型强 调一个阶段 的完成 , 调早 期 的规划 , 强 客 户输入和设计 , 调测试是生命周期 的主要组成部分 , 强 在
软 件 工 程 中主要 开 发 模 型 的 比较 分 析
杨 萍 周 云 郭 丹 朴在 林
摘 要: 软件开发是软件 工程研 究 中的核心 内容。在软件工程发展 完善 的过 程 中, 成 了许 多种软件开 形 发模 型, 对于不 同的软件 系统, 以选用不 同的软件 过程模 型。文 中简要 介绍 了软 件 工程学的一般 概念 , 可 详 细描述 了软件 工程 中几个主要的开发模型 , 同时对这 些模 型的优 势、 存在的不足 以及适 用范 围进行 了列表分 析 . 过 对 比 给 出 了建议 应 用 的模 型 , 而 达 到 软 件 开 发 的 高 效 率 和 最 佳 应 用 的 效 果 。 通 从 关键 词 : 件 工 程 ; 发 模 型 ; 软 开 比较 ; 析 ; 用 范 围 分 适 中图分类号 :P 1 .2 T 3 15 文献标识码 : A 前面的东西 , 次一 个进 程 ;容易检 查 等等。瀑布 模 型 一 也存 在一 些问题 , 同的用户需求不 同的内容 , 不 当后 面的 开发阶段正在运行 , 面的 阶段发 现错误 ,开发一 定要 前 返回前一阶段 , 因此 , 软件开发是 反复 的 , 同时, 系统发展 也 是 一 个 非 线 性行 为 。 瀑布模型是最早 , 也是应 用最 广泛 的软件工 程过程 模型。在使用 瀑布模型 过程 中, 时也会 遇到 如下一些 有 问题 。例 如 : 际 开 发 项 目时 很 少 按 照 该 模 型 给 出 的顺 实 序进行 ; 用户常常难以清楚地给出所有的需求 , 而瀑布模 型却 要求 如此 , 它还不 能接受 在许 多项 目开始 阶段 存在 不确定性 。不管怎 样 , 瀑布模 型在 软件工程 中仍 占据重 要的位置 , 它提供 一个模板 , 使得 分析 、 设计 、 编码 、 测试 和 维 护 的 方 法 可 以 在该 模 板 的指 导 下 展 开 。 13编码一 修复模型。 . 编码一修复模 型有 以下特征 : 没有设计阶段 ; 在发展 阶段 没有说 明书, 导致 维护 的困难 ; 是最 昂贵 的方法 ; 不 适于大 型的开发计划 。 14 螺旋 形模 型 。 . 将原 型化模 型的迭代特征和线性模型 中控 制的和系 统化 的方 面结合起来 的一种 模 型, 它包 括下 面六大 任务 区: ①用户通信——建立 开发者 和用 户之间 有效通 信所 需要 的任 务。② 计划——定 义资源 、 进度 及其 他相 关项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1.引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过程模型是一种指导开发团队进行软件项目管理、开发、测试和维护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软件过程模型能够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及其特点。
2.瀑布模型2.1 概述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软件过程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各阶段按序依次进行,并且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该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动较少的项目。
2.2 优点●易于理解和使用●各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输出●开发进度容易掌握2.3 缺点●特别注重文档,过程较为刻板●不适应需求较为灵活和易变的项目●需求变更较困难3.增量模型3.1 概述增量模型是一种迭代的软件过程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增量部分,每个增量部分都是可执行的,具有独立的功能。
每个增量都经过开发、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最终形成完整的软件系统。
3.2 优点●提高开发效率,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适用于需求变更频繁的项目●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风险3.3 缺点●需要多次集成和测试,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每个增量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开发流程,开发时间可能较长4.原型模型4.1 概述原型模型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软件过程模型。
它将软件系统分为前端界面和后端逻辑实现,开发团队先为用户构建原型界面,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修改,最终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4.2 优点●高度交互性,能够及时反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减少需求变更●可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4.3 缺点●需要与用户之间的密切合作●前期投入较大●需求不够明确时,开发团队容易走偏5.敏捷模型5.1 概述敏捷模型是一种以迭代和增量为特点的软件过程模型。
它注重团队合作、需求变更和持续交付的原则,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
5.2 优点●满足需求变更的灵活性●提高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客户参与度高,减少需求风险5.3 缺点●依赖团队协作和沟通●需求变更较多时,可能影响开发进度和成本控制●关注点放在短期交付上,对长期计划较弱6.结论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过程模型对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
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和方法

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和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模型和开发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开发模型可以指导开发过程中的活动顺序和活动内容,而开发方法则是指定这些活动所需的规程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和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只能在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开始。
瀑布模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用户需求和开发目标。
设计阶段:基于需求分析结果,设计软件系统。
编码阶段:根据设计文档编写代码。
测试阶段:在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不同层次上对程序进行测试。
维护阶段:在发布软件后,修复所有错误并保持软件正常运行。
瀑布模型的优点在于它使得开发流程清晰明了,并可以确保每个阶段的顺利进行。
但瀑布模型也有缺点,如需求不完整和变化过多等问课导致开发周期和成本不断增加。
二、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的模型。
第一个阶段将制定基础设施和需求规范,第二个阶段则基于第一个阶段的结果创建原型并进行测试。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很容易理解和操作,另一个优点是由于早期原型的创建和测试,开发团队可以很早地发现和解决缺陷。
但是,由于原型的形成和测试,这种模型需要更多的开发时间和资源。
三、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灵活的一种方法。
它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较小的迭代版本,每个迭代版本都包含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
迭代模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计划阶段:确定软件开发目标和计划。
迭代开发阶段:分阶段迭代地开发软件。
评估阶段:在每个迭代的末尾对软件进行评估。
完成阶段:成功完成迭代过程并发布软件。
迭代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和变化,同时也减轻了客户需求课程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但是,由于分阶段迭代,该模型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费用资源。
四、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以对象为核心的软件开发技术。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软件被视为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每个对象都具有属性和方法。
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分析

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分析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分析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进行划分、组织和控制的一种方法。
软件测试分析则是制定出测试计划的一个过程,通过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检验功能、性能、有效性、可靠性等等,以确保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将对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分析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
二、软件工程过程模型1.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
其中,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一种,其开发过程按照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周期性的顺序展开。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个阶段的顺序性和相互独立性,同时具有可控性和可追溯性;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过程的规划和实践很难完全吻合,而且可能因为需求变更而被迫重构整个系统。
2.敏捷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相比于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敏捷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更加强调团队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但是每个阶段都相互交织,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密切配合,不再拘泥于之前软件开发过程的刻板流程。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响应变化,并且能够适应多变的需求;但是缺点在于管理团队的难度较大,同时需要员工间的高度沟通协作,而且其可追溯性也不如经典模型。
三、软件测试分析1.测试计划测试计划是指制定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评估测试资源、定义测试过程等,并形成书面文件的一个过程。
测试计划中包含测试的范围、目标、测试计划、测试执行时间、测试用例以及测试报告等,测试计划可以保证测试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2.测试设计测试设计是指依据测试计划制定出具体的测试方案和测试用例的一种方法。
测试设计需要考虑软件的实际运行条件以及对软件性能、功能、安全、兼容性等方面的检验。
测试设计需要建立测试用例、范围以及测试环境、测试场景等,并制定测试计划,以确保全面、有效地对软件进行测试。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模型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模型在软件开发和工程领域,软件工程模型是指一种用于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的结构化框架。
它帮助开发团队在项目周期内有效地规划、实施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工程模型有很多种类,每种模型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工程模型之一,也是最经典的模型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这些阶段一般是线性顺序进行,即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种顺序性使得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相对稳定、开发任务明确的项目。
然而,它的刚性结构也可能导致进度延迟和变更困难。
2.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允许软件开发团队通过反复添加新功能和组件的方式来逐步构建软件系统。
初始版本是一个基本的核心系统,随着每个迭代周期的进行,新的功能和特性被添加到系统中。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早地产生可用的软件版本,并及时获得用户反馈,从而提供快速迭代和灵活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
3.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快速开发和迭代改进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团队首先创建一个原型,该原型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或一个基本的界面设计。
然后,通过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变更,不断修改和改进原型,直到满足用户期望。
原型模型适用于对用户需求不够明确、需要快速验证和迭代的项目。
4.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以迭代、协作和响应变化为核心的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快速适应和交付可用的软件版本。
敏捷开发通常采用短期迭代周期,称为“冲刺”,每个冲刺结束后都会交付一个功能完整的软件版本。
敏捷模型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化、团队灵活协作的项目。
5.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将风险管理和迭代开发相结合的模型。
它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进行风险评估和验证,从而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螺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演化软件系统,并及时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
软件工程模型的总结

软件工程模型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抽象和规范化描述,用于指导软件的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
以下是对软件工程模型的总结: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线性、顺序的开发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输出。
适用于需求明确、变更较少的项目。
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需求变更。
2. 迭代模型(Iterative Model):在每个迭代中完成一部分功能,逐步完善。
适应需求变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更频繁的项目。
3.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结合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特点。
强调风险分析和原型开发。
适用于大型、复杂的软件项目。
4. 敏捷开发模型(Agile Development Model):以人为本,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
适应需求变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典型的敏捷方法有Scrum和极限编程(XP)。
5. 快速应用开发模型(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RAD):快速构建原型,通过迭代不断完善。
适用于需求明确、时间紧迫的项目。
6.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快速构建原型,收集用户需求反馈,不断完善。
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用户满意度。
7.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分阶段开发并交付产品,每个阶段增加新功能。
降低项目风险,提前实现部分收益。
8. 构件组装模型(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Model):利用现有构件进行组装,提高开发效率。
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
9. 统一过程模型(Unified Process Model):以用例驱动、以架构为中心的开发过程。
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项目。
10.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一种轻量级、灵活的敏捷开发方法。
注重代码质量、测试和客户合作。
这些软件工程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项目特点、需求明确程度、时间限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1.2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正如任何事物一样,软件也有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过程,一般称其为“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6个阶段,即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
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顺序且线性的,而应该是带有反馈的迭代过程。
在软件工程中,这个复杂的过程用软件开发模型来描述和表示。
软件开发模型是跨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工作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它给出了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大致可分为如下3种类型。
① 以软件需求完全确定为前提的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② 在软件开发初始阶段只能提供基本需求时采用的渐进式开发模型,如螺旋模型(S piral Model)。
③ 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Transformational Model)。
本节将简单地比较并分析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和变换模型等软件开发模型。
1.2.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即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3所示。
空间维:把MIS的实体(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按垂直方向如分解为战略决策与计划,管理控制和执行处理三个层次;再按水平方向分解,如划分为:生产管理,材料管理,财会管理等子系统。
常用方法:把系统按空间维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期开发子系统,子系统的开发再遵循时间维的分解,按开发工程分步骤开发。
1.2.2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瀑布和演化模型(Evolution Model)结合起来,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模型的优点,而且还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传统的模型之一。
它按照线性顺序的方式进行,各个阶段相互依赖。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优点是开发过程清晰简单,易于控制和管理。
缺点是无法适应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不利于迭代开发。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通过构建原型,以获得对系统需求的更好理解,并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反馈。
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出最终系统。
优点是能够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缺点是在需求未完全明确时开发的原型可能会被抛弃。
3.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将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能产出可用的软件产品。
优点是可以快速响应变化,减少风险。
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可能出现迭代周期过长的情况。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的特点,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它通过识别和解决风险来推动开发过程。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重复四个阶段:________计划、风险分析、工程开发和评估。
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
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5.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开发方法,强调合作、自组织和快速适应变化。
它鼓励团队通过短期冲刺和持续交付来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敏捷模型包括Scrum、XP、Kanban等等。
优点是能够及时响应变化,高度适应需求的变化。
缺点是需要团队成员具备高度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对项目管理要求较高。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________1.瀑布模型详细图解2.原型模型示例原型图3.迭代模型迭代周期规划表4.螺旋模型风险分析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软件工程:________指将系统化、规范化和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2.瀑布模型:________软件生命周期的经典模型,按顺序进行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引言在软件工程领域,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模型来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过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进行计划、设计、开发和。
本文将介绍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模型,并对其进行比较。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传统的模型之一。
在这种模型中,软件开发流程被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部署。
每个阶段的开始都依赖于上一个阶段的完成。
优点:严格的阶段划分,使项目进程清晰可控。
易于理解和实施。
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的项目。
缺点:初始需求往往很难完全明确,导致后续阶段出现重大变更。
不适用于大型和复杂项目。
迭代性较差,不具备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能力。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采用一种渐进式的开发方法。
在这种模型中,项目被划分为一系列的小模块,每个模块都经历完整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和实施。
每个模块都是按照优先级进行开发的,功能逐步增加。
优点:响应变化能力强,可以快速进行需求调整。
提供了早期可用的软件产品,方便用户进行试用和反馈。
适用于大型和复杂项目。
缺点: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维护多个版本的软件。
可能存在集成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的和验证。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开发方法。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的迭代。
每个迭代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部署等阶段。
每个迭代都会产生可用的软件产品,具备部分功能。
优点: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开发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得用户的反馈和评价。
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
缺点:需要精细的项目规划和管理,确保每个迭代能够按时交付。
可能存在集成问题和系统稳定性问题。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强调团队协作和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开发方法。
在敏捷开发中,开发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共同制定需求和优先级。
开发过程通过短期的迭代周期进行,每个迭代都交付一部分功能。
优点:可以快速适应变化的需求和优先级。
高度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有助于改进软件质量。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1.瀑布模型1.1 特点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开发模型,依次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特点是每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开始,只能向前推进,不可逆转。
1.2 优点- 易于理解和使用,适用于小规模项目。
- 需求稳定的项目,适合使用瀑布模型。
1.3 缺点- 不适用于大规模和复杂项目,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 不能灵活适应需求变化。
2.增量模型2.1 特点增量模型是将软件系统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独立的可交付产品,可以逐步开发和交付。
每个增量都经过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
2.2 优点- 可以根据需求优先级逐步实现功能,降低项目风险。
- 开发人员可以及时获取用户反馈进行调整。
2.3 缺点- 增量模型需要经常进行软件集成测试,增加了测试的复杂性。
- 对模块划分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能够划分出独立的增量。
3.原型模型3.1 特点原型模型通过快速创建软件原型来帮助用户和开发人员明确需求,通过迭代和持续反馈的方式进行开发。
3.2 优点- 可以帮助用户明确需求并提供及时反馈。
- 可以较早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3.3 缺点- 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原型开发。
- 可能会让用户过多关注原型而忽略其他重要事项。
4.敏捷模型4.1 特点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开发模型,注重个体和团队之间的交互合作,以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为目标。
常见的敏捷方法包括Scrum、XP等。
4.2 优点- 可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 鼓励团队协作和自我组织。
4.3 缺点- 对开发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 不适用于所有项目类型,特别是对于固定需求和高度规范的项目。
5.螺旋模型5.1 特点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的可控性和原型模型的迭代开发,通过不断迭代的循环,逐步完善软件产品。
5.2 优点- 可以适应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
- 开发过程可灵活调整。
5.3 缺点- 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
其开发过程按照顺序依次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动少、时间充裕的项目。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动频繁的项目。
在开始项目开发之前,开发团队会制作一个可以演示、试用的原型,以便用户参与并提供反馈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的调整,逐步完善系统。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阶段一部分可用的功能。
在每个增量中,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得以完成并发布,用户可以使用并提供反馈,继续进行下一个增量的开发。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以风险为导向,集成了原型模型和瀑布模型的特点。
通过先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和原型开发的循环过程,以实现风险控制和迭代开发。
5·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强调迭代开发、用户参与和快速响应变化。
它采用小团队协作、面对面交流和可变的需求,以提高开发的灵活性和快速交付。
6·DevOps模型DevOps模型强调开发和运维团队之间的协作和集成,以加快软件工程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实现持续集成和自动化部署。
7·基于组件模型基于组件模型以组件为中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可独立开发、维护和替换的组件,以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复用性。
8·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是根据特定项目需求和开发环境的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型元素进行组合。
例如,可以结合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在项目前期采用瀑布模型,后期采用敏捷开发模型。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作品(包括软件)享有的拥有权,其授予作者或拥有者以独占的权利。
2·商标: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其可以注册并享有保护。
3·隐私权:指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包括信息收集、使用和共享等方面。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引言: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开发模型对于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
在软件工程领域,有多种不同的开发模型可供选择。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敏捷模型和螺旋模型。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输出结果将成为下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但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每个迭代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等阶段。
每个迭代的周期相对较短,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反馈和进行调整。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确定的项目,能够灵活适应变化。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交付的产品版本,可以不断添加新功能和修复问题。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交付产品的项目,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反复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
4、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软件开发方法,强调团队协作、快速交付和不断反馈。
敏捷模型包括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都会交付可用的软件功能,并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敏捷模型适用于需求较为灵活的项目,能够快速响应变化。
5、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包含需求分析、风险评估、开发和测试等阶段。
每个循环都会优化和改进之前的版本。
螺旋模型适用于复杂的项目,能够较好地管理风险和变化。
结论: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项目和需求。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确定的项目,增量模型适合重视快速交付的项目,敏捷模型适用于需求较为灵活的项目,螺旋模型适用于复杂的项目。
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具体注释说明。
2、法律名词2:具体注释说明。
(根据需要添加更多法律名词及注释)。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模型比较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模型比较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的学科,而软件工程模型则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
不同的软件工程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项目需求和开发环境。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模型,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便软件工程师在项目选择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线性软件工程模型,在该模型中,开发过程分为一系列有序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都要完全结束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且项目各个阶段基本上是顺序进行。
优点:- 易于理解和使用,适用于大型项目和需求稳定的项目。
- 可以更早地检测和修复问题,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缺点:- 需求变更的处理较为困难,导致项目进度延迟。
- 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较长,可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 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频繁变化的需求。
2.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逐步增量开发的软件工程模型,开发过程被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逐步完善软件功能和特性。
优点:- 可以更早地交付可用的软件,提高用户满意度。
- 允许需求的灵活变更和调整,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 每个迭代周期的时间较短,减少了项目失败风险。
缺点:- 需要更大的项目管理和沟通成本,要求团队具备较高的协作能力。
- 需要更频繁的测试和集成工作,可能会增加测试和维护的工作量。
- 迭代周期过多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迟和资源不足。
3.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强调灵活性和合作的软件工程模型,旨在通过迭代和逐步增量的方法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该模型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用户的参与。
优点:- 可以及时响应变化的需求和市场反馈,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 高度灵活的开发过程,适应各种复杂和不确定的项目要求。
- 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效率和质量。
缺点:- 需要具备高度自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团队。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各种模型,以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模型来管理和开发软件项目。
本文按照不同的模型进行分类,并逐一比较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型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结果都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适合需求稳定且非常明确的项目,但缺乏灵活性。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活动。
每个迭代周期都可以产生一个可交付的部分产品。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稳定或需要快速响应变化的项目。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完整的功能子集,可以在之后进行扩展和改进。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断变化的项目,可以更快地交付部分产品。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优点,并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螺旋模型迭代进行需求分析、设计、风险分析和验证等活动,以逐步降低项目风险并增加稳定性。
5.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开发方法,强调自组织团队、灵活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价值。
敏捷模型适用于较小规模、需求较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6.融合模型融合模型是将不同模型的特点和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元素进行组合使用。
本文所涉及的附件:无。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瀑布模型: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最早提出于1970年代。
●迭代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持续反馈和逐步改进。
●增量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通过多个增量逐步构建软件功能。
●螺旋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风险管理和项目迭代。
●敏捷模型: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强调灵活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1. 软件过程模型简介软件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模型。
它是指导软件开发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论,定义了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软件过程模型包括了常用的几种模型,如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等。
每种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开发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来进行开发。
2.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型,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这些阶段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每个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实施。
它适用于项目需求变动较少且开发团队具有丰富经验的场景。
瀑布模型的缺点是无法适应需求变动频繁的项目,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就需要重新进行整个开发过程。
3.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逐步迭代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活动。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输出一个可用的软件版本,可以在用户的反馈下不断优化和迭代。
迭代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变更,以便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
它适用于需求未完全明确和变动频繁的项目。
迭代模型的缺点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团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风险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活动。
通过不断迭代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螺旋模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风险管理,能够预防和解决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它适用于大型、复杂和风险较高的项目。
螺旋模型的缺点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团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5.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灵活、迭代和增量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强调团队的协作、快速响应变化和高质量的软件交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1.2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正如任何事物一样,软件也有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过程,一般称其为“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6个阶段,即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
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顺序且线性的,而应该是带有反馈的迭代过程。
在软件工程中,这个复杂的过程用软件开发模型来描述和表示。
软件开发模型是跨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工作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它给出了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大致可分为如下3种类型。
① 以软件需求完全确定为前提的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② 在软件开发初始阶段只能提供基本需求时采用的渐进式开发模型,如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③ 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Transformational Model)。
本节将简单地比较并分析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和变换模型等软件开发模型。
1.2.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即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 -3所示。
图1-3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
瀑布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即每个活动只执行一次,最后得到软件产品,也称为“线性顺序模型”或者“传统生命周期”。
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
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
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上述各项活动之间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且呈线性图式的,因此瀑布模型存在严重的缺陷。
① 由于开发模型呈线性,所以当开发成果尚未经过测试时,用户无法看到软件的效果。
这样软件与用户见面的时间间隔较长,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② 在软件开发前期末发现的错误传到后面的开发活动中时,可能会扩散,进而可能会造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失败。
③ 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完全确定用户的所有需求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
1.2.2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瀑布和演化模型(Evolution Model)结合起来,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模型的优点,而且还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
这种模型的每一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定义、风险分析、工程实现和评审4个阶段,由这4个阶段进行迭代。
软件开发过程每迭代一次,软件开发又前进一个层次。
采用螺旋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4所示。
图1-4 采用螺旋模型的软件过程螺旋模型基本做法是在“瀑布模型”的每一个开发阶段前引入一个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它把软件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
每个小项目都标识一个或多个主要风险,直到所有的主要风险因素都被确定。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所了解,继而做出应有的反应,因此特别适用于庞大、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系统。
对于这些系统,风险是软件开发不可忽视且潜在的不利因素,它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软件开发过程,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
减小软件风险的目标是在造成危害之前,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及分析,决定采取何种对策,进而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损害。
与瀑布模型相比,螺旋模型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为用户参与软件开发的所有关键决策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提高目标软件的适应能力。
并且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管理决策提供了便利,从而降低了软件开发风险。
但是,我们不能说螺旋模型绝对比其他模型优越,事实上,这种模型也有其自身的如下缺点。
① 采用螺旋模型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中,如果未能够及时标识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
② 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1.2.3 变换模型变换模型是基于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及程序变换的软件开发模型,它采用形式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对形式化的软件规格说明进行一系列自动或半自动的程序变换,最后映射为计算机系统能够接受的程序系统。
采用变换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5所示。
图1-5 采用变换模型的软件过程为了确认形式化规格说明与软件需求的一致性,往往以形式化规格说明为基础开发一个软件原型,用户可以从人机界面、系统主要功能和性能等几个方面对原型进行评审。
必要时,可以修改软件需求、形式化规格说明和原型,直至原型被确认为止。
这时软件开发人员即可对形式化的规格说明进行一系列的程序变换,直至生成计算机系统可以接受的目标代码。
“程序变换”是软件开发的另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程序设计的过程分为生成阶段和改进阶段。
首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制定形式规范并生成一个程序,通常是一种函数型的“递归方程”。
然后通过一系列保持正确性的源程序到源程序的变换,把函数型风格转换成过程型风格并进行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求精,最终得到一个有效的面向过程的程序。
这种变换过程是一种严格的形式推导过程,所以只需对变换前的程序的规范加以验证,变换后的程序的正确性将由变换法则的正确性来保证。
变换模型的优点是解决了代码结构经多次修改而变坏的问题,减少了许多中间步骤(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
但是变换模型仍有较大局限,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需要严格的数学理论和一整套开发环境的支持,目前形式化开发方法在理论、实践和人员培训方面距工程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1.2.4 喷泉模型喷泉模型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该模型认为软件开发过程自下而上周期的各阶段是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的,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类似一个喷泉。
各个开发阶段没有特定的次序要求,并且可以交互进行,可以在某个开发阶段中随时补充其他任何开发阶段中的遗漏。
采用喷泉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6所示。
图1-6 采用喷泉模型的软件过程喷泉模型主要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项目,软件的某个部分通常被重复多次,相关对象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渐进的软件成分。
各活动之间无明显边界,例如设计和实现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也称为“喷泉模型的无间隙性”。
由于对象概念的引入,表达分析、设计及实现等活动只用对象类和关系,从而可以较容易地实现活动的迭代和无间隙。
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
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
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此外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1.2.5 智能模型智能模型也称为“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模型”,它把瀑布模型和专家系统结合在一起,利用专家系统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
该模型应用基于规则的系统,采用归纳和推理机制,使维护在系统规格说明一级进行。
这种模型在实施过程中以软件工程知识为基础的生成规则构成的知识系统与包含应用领域知识规则的专家系统相结合,构成这一应用领域软件的开发系统。
采用智能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7所示。
图1-7 采用智能模型的软件过程智能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特定领域的复杂问题,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而开发人员一般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对特定领域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软件需求在初始阶段很难定义得很完整。
因此,采用原型实现模型需要通过多次迭代来精化软件需求。
智能模型以知识作为处理对象,这些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特定领域的经验。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知识从书本中和特定领域的知识库中抽取出来(即知识获取),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编码(即知识表示)建立知识库。
将模型、软件工程知识与特定领域的知识分别存入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系统开发人员与领域专家的密切合作。
智能模型开发的软件系统强调数据的含义,并试图使用现实世界的语言表达数据的含义。
该模型可以勘探现有的数据,从中发现新的事实方法指导用户以专家的水平解决复杂的问题。
它以瀑布模型为基本框架,在不同开发阶段引入了原型实现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适应于特定领域软件和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
1.2.6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重复应用)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该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
当使用增量模型时,第1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即第1个增量实现了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征还没有发布。
客户对每一个增量的使用和评估都作为下一个增量发布的新特征和功能,这个过程在每一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了最终的完善产品。
增量模型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的产品。
采用增量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8所示。
增量模型与原型实现模型和其他演化方法一样,本质上是迭代的,但与原型实现不一样的是其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
早期的增量是最终产品的“可拆卸”版本,但提供了为用户服务的功能,并且为用户提供了评估的平台。
增量模型的特点是引进了增量包的概念,无须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某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
虽然某个增量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客户的需求并且更改,但只要这个增量包足够小,其影响对整个项目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图1-8 采用增量模型的软件过程采用增量模型的优点是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人力资源。
如果核心产品很受欢迎,则可增加人力实现下一个增量。
当配备的人员不能在设定的期限内完成产品时,它提供了一种先推出核心产品的途径。
这样即可先发布部分功能给客户,对客户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此外,增量能够有计划地管理技术风险。
增量模型的缺点是如果增量包之间存在相交的情况且未很好处理,则必须做全盘系统分析,这种模型将功能细化后分别开发的方法较适应于需求经常改变的软件开发过程。
1.2.7 WINWIN模型WINWIN模型融合了螺旋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强调风险分析和标识。
通过早期谈判使客户和开发者之间达成一致协议,它将变成进展到软件和系统定义的关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