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问题思考.docx

合集下载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深究的思考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深究的思考

一、从“中国武术”的笼统论述到划分地域进行探究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武术文化”是“二元一体”的,包括武术的本体文化和与武术相关的文化。

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两条基本思路,也是在笼统论述武术和武术纯技术挖掘整理基础上开垦的学术园地。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虽然已经有15个地域的研究成果,但笔者仍然坚持“具体才能深入,深入才能见效”的主张,认为15个地域只是划分出中国武术的具体多样性,初步从“中国武术”的笼统概念中走向具体化,但是初见成效并不等于已经讲好了中国故事,还需要继续深入各地域实地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见识到各地武术的概貌,也只有不断地深入发掘、体悟,才能有新的认识和取得更多收获,为不断充实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再做贡献。

二、从地域武术文化概貌的粗绘到具体事项的深描目前划分的各地域是一省或相邻两省的历史文化区域,如秦晋地域就是指陕西和山西,是涵盖面比行政区划要大得多的范围。

在如此大的范围内,要探研有着漫长历史的武术文化,就现有成果看,还只是概貌的粗绘。

如何进一步深描,这其中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可做。

1.各地域中的历史名城武术文化的研究,如金陵武术文化等。

2.各地域中的武术之乡文化的研究,如沧州武术文化等。

3.各地域中有影响的武术文化的研究,如峨眉武术文化、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等。

4.各地域中还没面世的传统武术文化和古籍、文物中新发掘的武术文化。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地域武术考察中尚未涉及的问题的结合研究1.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不是学传统套路练散打的打)?没有人进行深入调查和普查,没有系统的数据支撑。

2.地域武术考察中尚未涉及其代表性拳种除了教学套路外,是否存在该拳种技术的对抗性教学和训练,是否还有较完备的对搏实践体系与人才传承?目前对这些拳种的技击价值能做何种基本评估?深究这一问题对各地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历史悠久的峨眉武术也有现实意义。

峨眉武术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早在400多年前就有唐顺之歌咏的峨眉道人拳术,上思考42【编者按】中国武术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对于它的出路与未来的思考,不应该只是空谈和幻想,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doc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doc

地域文化的调查报告篇一:(XXX)地域文化调查报告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

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

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地域文化实践研究报告(2篇)

地域文化实践研究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总和,它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分析了该地区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我们选择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该地区文化的内涵、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1. 实地考察:对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文化内涵和传承情况。

2. 访谈:与当地居民、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参与度和传承意愿。

4.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该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地域文化特点某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该地区文化以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具有以下特点:- 海洋文化: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如渔业文化、海岛文化等。

- 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丰富的农业习俗和节日。

-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

2. 传承现状在实地考察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某地区文化传承面临着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流失:部分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逐渐消失。

- 传承人断层: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风险。

- 文化认同感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年轻人对地域文化认同感下降。

3. 发展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域文化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文化传承。

- 培养传承人:通过设立培训班、开展竞赛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工作心得: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工作心得: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工作心得: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在X十三个地级市中,X、X和X均为多种文化元素汇聚交融之地,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皆呈现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与发展理念。

但必须指出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发展理念正反映出三市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这集中体现在处于多种文化圈交汇带的三市,始终无法确认提炼出一种能够呈现当地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身份标识。

这就是说,目前三市在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显著、主体性不突出的境况,没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样态作为本市地域文化发展的文化标识或者说文化符号,造成地域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和迷失。

如何提炼和发展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标识,成为地处多种文化交融带的X、X和X三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首先意识到开放背景下地域文化同质化的风险,以及在开放多元的背景下增强传承创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度自觉。

一、地域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当今,全球化对特定地域文化造成冲击和稀释,而开放时代文化多样性更是造成地域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地处交通便捷、历史上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开放兼容”之地,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具体而言,“开放兼容”不仅成为X、X和X三市地域经济发展的旗帜性口号,也成为三市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导性理念,而这恰恰造成三市地域文化的自身特色越来越淡化,直接导致地域文化逐渐失去“自我”的风险。

但基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生成力的要求来看,地域文化不能在异质文化的融通和冲击下,失去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

因此,在开放交融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特别重要的是需引入“文化封闭”理念。

所谓“文化封闭”理念,是指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保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固然须秉承开放兼容的理念,但同时也应该高度保存自身文化的优长和独特性,以防止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丧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表达。

“文化封闭”理念与文化的开放交融并不矛盾,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保存值得且可能保留的文化遗存和思想精神,这样做绝不是为了让我们再回到古代,而是提醒我们学习和借鉴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博采约取,建立和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分析.doc

地域文化分析.doc

地域文化重难点分析(1)地域文化课程对于重庆人的说,所要学习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巴渝文化。

重庆历史悠久,巴渝文明源远流长。

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巴国的文明。

数千年来巴渝人创造了巴渝历史文化,成就卓著,并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

但许多重庆人,包括我们的学生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亦属陌生,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是既熟悉有陌生,但却感到亲切而又兴趣。

在这门课程的第一次辅导中,我们要了解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开古代巴文化神秘的面纱。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1.巴渝地区的有哪些古人类遗存。

回答这个问题,应从考古学的成果来回答。

考古学的成果显示:第一、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①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②14万年前的奉节兴隆洞奉节人, 已经萌生了现代人类思维制作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先祖,就诞生在巫山地区。

第二、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①2003年11月,重庆媒体报道了在嘉陵江流域“涪江边发现8万年前的‘合川人’”的新闻。

文中披露了考古人员新发现距今8万多年的旧石器时期石器制品多件,这是先民猎杀野兽顽强生存下来的“武器”。

②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还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丰都县的井水湾、冉家路口、高家镇、枣子坪、范家河以及能显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奉节县的藕塘、云阳的大地坪、忠县的乌杨等,③巫山魏家梁子新石器时代遗址④云阳县石盘镇龙安村大地坪新石器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一些房屋遗址、墓葬、窑址,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

其中陶器有丰富的色彩、文饰和品种,⑤巫山县长江瞿塘峡南岸的大溪发现了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就是考古学界指称的大溪文化。

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论文

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论文

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论文地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论文摘要:文化传播是现在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而文化传播则是将其独特性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带动当地发展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经济还是物质,下层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现如今都离不开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产业化也是一种必然性的趋势。

东北文化同样也在这样的一个趋势之中,只是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东北文化;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化;文化策略文化传播是现在各个城市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只有软实力提高,相应的经济基础个和层建筑才能够发展起来。

东北三省位居中国东北,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其文化也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氛围。

但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目前却又许多我们有待解决的地方。

一、东北地域文化(一)定义地域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它受到当地的地域、历史、人文影响,而且还有着许多的其他因素。

古代中国,东北地域荒芜,北面是一片崇山峻岭,西北尽是游牧民族,自然人烟稀少,不受朝廷关注。

(二)现代东北文化现如今,东北已然经过北大仓政策发展起来,经济实力也十分的提高,其中长春更是全国第一的幸福城市,这与它现在的文化发展是离不开的。

除了地理上的改变,还有着许多它特有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掘,现如今东北主要是从几个方面展开它的文化层面。

(三)未来东北文化东北文化还是应该以目前为基础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够不断的突破,吸收众多有益的文化,坚守自己的核心,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东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形成属于我们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二、东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一)电视广播传播自从赵本山的小品火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止步,反而带动了他的班底,发展了二人转、小品、东北乡村电视剧,这一系列娱乐搞笑的方式还有贴近东北文化自身的产业都把东北的文化特色,鲜明地展现给大家,让人们耳目一新,从而对东北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文学作品黑土文学就是指东北文化,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产生了东北独特的文化,被一些文人墨客充分地体现在文字作业之中,让省外的人对于东北的文化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能够增强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文化认知。

然而,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和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不合理问题1、过度商业化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为了赚钱,过度商业化地域文化资源,如各种商场、游乐园等。

这样不仅影响了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造成了环境破坏,让游客感到浮躁失落。

2、缺乏文化保护许多地方为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拆除。

这些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保护不仅影响人们的文化认知,更影响了当地与历史的连续性。

3、资源浪费有些地方因为只着眼于发展旅游业,而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滥用和破坏。

这些资源的浪费,不仅令人痛心,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

二、遗留问题1、文化传承不完整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文化的传承不完整。

这些文化往往是当地经济和文化演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的失去会削弱地方的凝聚力。

2、旅游收益被外地资本掌控在一些地方,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收益被外地资本把持,导致当地收益微薄。

这不仅削弱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且还危及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环境受到破坏一些地方的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游客的行为无法受到限制,进而破坏了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这不仅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形象,还有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永久损害。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也能够使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底蕴。

不过,应该在实际开发中注意不要过度商业化,充分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建设以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讨论

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讨论

中国文化的区域性格特征课后思考第六组郭秋林3120100118 1、讨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环境变化多样。

而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与诸多古文明相比,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更具延续性,而且由于各地的环境更加不一样,并随着历代的长期变化而融合了更多异源文化,是中国文化更具有将多元性一脉相承的趋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相异性主要源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

我国的总体所在,本与巴比伦、埃及等古文明所处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域不同,处于北温带,甚至北部延伸至亚寒带区域。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而南北巨大的纬度差又导致了从我国最北部东三省区域到岭南、长江三角洲地带乃至南部的珠江流域都有各自的地理“小环境”,温度、降水、植被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以南北的地域差异为主。

正如各地土里生长出不同的树木一样,文化也因各地所接触到的事物、历来风俗的特点,而被打上烙印。

●随历史发展,我国文化的区域性也有过不同历程的转变:首先,在古代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南北文化发展便早已出现了发展方向和进度的各异,北方则“先行一步”。

由于历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发展建设都以北方为重,除南宋等少数朝代将都城设于江南,于是北方的文化发展状况远好于南方,而福建、两广等地常被视为“荒蛮之地”。

而随着中国人口的两次南迁,北方唐末爆发安史之乱、北宋末期遭金人入侵,北方文化的发展优势逐渐消去,唐朝就曾有南北均衡发展的时期。

到明清时期,四大才子、乾隆六下江南,可见南方的文化优势已开始显现,以河南为中心的都城文化逐渐沉沦。

随着近先代,工业文明乃至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也开始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东部沿海入侵我国,而同时,相应的地区在战争冲击与殖民统治下,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而与之相比我国西部的文化则更多的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较之东部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西部则略显落后。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部的现代文化向西扩散,这将形成带动发展乃至共同发展的局势。

地域文化在宣传活动中的实践问题探析

地域文化在宣传活动中的实践问题探析

地域文化在宣传活动中的实践问题探析段家宏地域文化是从事宣传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要使宣传工作适应红河新发展的要求,在务实上着力、形式上创新、特色上出彩,就必须牢牢树立资源意识,用研究经济的视角、以从事经济的理念,努力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推进其在宣传活动中自觉运用,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红河州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是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红河州各民族在红河地区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农业、商业、交通、饮食、服饰、民居建筑等民间传统的物质文化资源,民间口承文学、民间信仰、岁时节庆和习俗礼仪等民间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游戏娱乐等民间传统的行为文化资源,家庭宗族、村落会社、行业集团的规矩等民间传统的制度文化资源。

泸西阿庐古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屏、“中国锡都”个旧、滇越铁路及滇南重镇蒙自、彝族“阿细跳月”、哈尼族铓鼓舞和哈尼多声部音乐、乐作舞,彝族烟盒舞和海菜腔、苗族的芦笙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黄连山和分水岭,哈尼梯田和云海,石屏异龙湖,哈尼族“矻扎扎”节、长街宴、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苗族“采花山”、傣族“泼水节”和“男人节”,团山民居、朱家花园、文庙、十七孔桥、朝阳楼,建水紫陶、个旧斑锡,朱德在建水的故居,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和著名抗日将领张冲故居,袁嘉谷状元故居陈列馆,翰林进士大院,官宦富商深宅和1500万—800万年前晚中新世的腊玛古猿活动遗址,以及全州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热情好客、诚实善良、乐观风趣、耿真仗义的民族性格、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特色鲜明的众多文化形态,与独特的自然环境,秀美的风光,聚合共存,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孕育了地方气息浓厚的红河文化,形成了以哀牢山腹地为核心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哈尼梯田文化”,中原与边地文化结合的彝汉交融文化,以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和石屏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反映云南对外开放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滇越铁路文化,以开采冶炼为主的千年锡文化,以建水石屏烧豆腐、弥勒羊汤锅、蒙自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哈尼族、彝族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文化和中越边境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边寨风情文化等红河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地域文化旅游开发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目前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和遗留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是过度商业化。

在经济驱动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顾文化质量和历史内涵,只追求经济效益,将地方文化打造成了“旅游商品”,削弱了其独特性和真实性。

这种商业化倾向使得地域文化旅游开发更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

对此,应该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避免文化被市场化和商业化所侵蚀。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地方文化的“快速消费”。

由于市场竞争和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和开放,导致了文化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耗。

这种快速消费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应该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资源开发不均衡和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对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使得其他地方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不够重视。

这导致了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不平衡和不全面,使得一些地方的文化价值和特色得不到发掘和展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应加强对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引导和监管,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快速消费的现象。

加大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传承地方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保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加强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合作和互动。

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鼓励地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地域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地域文化是一个周围人们所共同构成的文化体系,是地方文化的集成体现。

在地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其对于文化认知和传承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涉及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色、自然环境等。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地域文化,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民族风情、社会文化等本土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地域文化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果不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就可能受到逐渐淹没,最终失去存在的价值。

然后,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

除了传统的口耳相传和书面文字的记录,更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例如,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文化课堂等活动,推广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鼓励人们学习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相关产业的开发,例如地方民俗产品、旅游景点等,来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此外,地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融入到教育体系中,使得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从小开始了解、学习、珍视自己所来自的地方文化。

学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地域文化教育的课程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传播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最后,我们还需要发挥大众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的态势。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保护、传承好自己的地域文化。

可以在社区层面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让居民们懂得更多地域文化、减少文化冷漠现象。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任务十分紧迫,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任务。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反思(3篇)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期对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二、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1)选择合适的实践基地。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实践基地,如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等。

(2)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组建实践团队。

根据实践内容,选拔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生,组建一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实践团队。

2.实践教学过程(1)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参观考察,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

(2)调研访谈。

与学生一起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等,收集相关资料。

(3)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的魅力。

(4)总结交流。

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分享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果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地域文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四、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实践基地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成果。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文化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文化问题是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问题。

一、文化地理概述中国的文化地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中国的地域辽阔,地貌多样,由此继承了多元化的文化传统。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南部温暖的气候到北部寒冷的气候,中国的地理差异为其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基础。

中国的文化地理还受到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从古代开始,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兼容并蓄。

同时,中国的多个民族群体在文化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地理。

二、中国文化问题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但也面临一些文化问题。

以下将重点讨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 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重视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文化保护的困境。

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如何平衡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问题。

2. 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的文化认同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导致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任产生疑问,从而引发了关于文化认同的讨论和争议。

3.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保持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中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如何保护并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4.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跨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问题。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名文化的几点思考

通名的地 名 , 如 海淀 、 苇子坑 、 泥洼等 , 魂 ,没有文化 的普查是 肤浅 的普查 。 制定名录环节 。将普遍存在的方言地
文化概念。地名语涮承载着本身 化之间的关系
成的文化内涵 ,实体承载着 不断积 文化 内涵 ,两者构 成了地 名文化
信、 福寿康宁等寓意的字 , 被广泛用
作 名首 ,如忠 信 ( 闽) 、孝 义 ( 晋) 、
地 名与 文 化 有 着 不能 分 割 的 关 仁怀 ( 黔) 、义乌 ( 浙) 、信 阳 ( 豫) 、
全貌 地 名语 } 西 J 的基本 文化 要素包 系,两者息息 相关 .共生 变 博大 礼 泉 ( 陕) 等 古 代阴阳理 论中 “ 山
其渎 音 、文字书写 、由来含 义和所 精深的 中华 文化 ,凝 聚着 中华民族的 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的观点 ,
代的地理 实体的位置 与范 围等 ,涵 精神与情感 、思 想与道 德 、智慧与价 也常 用于地 名命名,如衡 山之南 为衡
与社会需求尚有较 大差距 .地 名文 地 名实体承 载的 乡土文化 内涵 ,包括 风 俗特 征 的地 名 博 大 精深 的 地 名 建没的系统性不强 ,地 区发 展不平 独具特 色的民俗 风情 、传统文艺 、传 文 化 ,特 别 是千 百 年 来 积淀 形 成 的

整体 作用发挥不够 ,地 名文化理 统工 艺与技 能和传统饮 食 、服饰 、民 命 名原 则 和思 想体 现 了中华 文 化 独
确提 出 “ 推进地 名文化遗 产保护” 。 文化 内涵 ,包括地 名指代的地理 实体 同 ,就 会 产 生反 映 不 同 自然 特 征 和
前 ,我国地 名文化建 没和保护工作 的地 质与地 貌特 征 、自然景观 、人造 民族 特 征 的地 名 ,不 I 可的 民族 聚 居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各种习俗、风情和传统活动,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的广域地区和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因此,进行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进行地域性研究有助于深度挖掘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民族、语言、历史和文化都不同,因此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独特性。

比如在西南地区,彝族人有丰富多彩的花炮文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等寒冷环境下的活动非常盛行,并且还有独特的东北大拜年等传统文化活动。

进行地域性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这些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其次,进行地域性研究有助于推广中国民俗文化。

以“打铁花”、平遥古城、张家界“花灯节”等民俗文化为例,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让这些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宣传和推广。

因此,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进行研究时也可以发现一些广泛传播和参与的可能性,有利于将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第三,进行地域性研究还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地方的民俗文化都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和转变,这些文化在遭受受到危机的同时也急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进行地域性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传统背景、发展历程、文化内涵等,有助于制定合理保护策略和传承方案,从而保护各地区的珍贵民俗文化。

最后,进行地域性研究对于推进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民俗文化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和多元的文化特征,可以通过对各地的地域性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推进全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综上所述,进行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度挖掘各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可以推广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推进全国民俗文化研究。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落实相关措施,让每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学术主持人卢敦基:随着各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或意欲于地域文化中寻觅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或出于学术性考虑沉下心来做规范研究。

然而,文化的范围实在太大,而地域文化又有明确的时空限制,在当代学术格局中展开地域文化研究,不得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保证学术的纯粹性,即如何厘清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严格将研究集中于共同认可的起点,将人人能谈的宽泛性内容清出场外;二是如何从地方性经验中建构有普适意义的研究新范式。

至于地方政府对地域文化研究的要求,则更是另一大问题。

2007年秋季,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越文化研究所主办了“当代学术格局下的地域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此处选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

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作者张凤琦,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重庆 400020)一、地域文化概念的模糊性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近年来,地域文化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寻觅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也给地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留下了一系列遗留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深入探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不合理现象及遗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不合理现象1. 过度商业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域文化旅游景点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愈发明显。

商业化的探索导致了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一些景区变成了纯粹的商业娱乐场所,失去了本来的文化内涵,这种商业化不仅没有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反而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2. 缺乏专业规划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缺乏专业规划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也比较普遍。

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规划时缺乏对当地文化、历史和环境特点的深入了解,导致了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3. 游客行为不当由于一些地域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不合理,游客的行为也不尽人意。

一些游客在参观景区时,存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文物等行为,给景区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1. 文化遗产破坏一些地域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不当,导致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一些景区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导致了文化遗产的破损和失窃。

一些景区商业化程度过高,导致了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使得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自然环境破坏一些地域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野生动物减少等现象。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使得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

3. 地方文化传承困难一些地域文化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导致了对地方文化传承的困难。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问题思考.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问题思考.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问题思考如何推动区域文化(也可称〃地域文化〃)的研究?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互动,要互相沟通交流,要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避免孤立性的,甚至碎片性的研究。

我们成立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为区域文化研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这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创办《地域文化研究》的动机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我觉得区域文化研究中在学理上主要的问题有这样三个:第一, 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域的关系问题。

所谓区域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社会相关的文化,或产生形成于某一区域社会内,或覆盖流行于某一区域社会。

从区域范围方而来说,历史上有许多以行政区域为依托的区域文化产生。

有的论者认为,区域文化不能以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而是以人文状况的不同特性进行区分,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可绝对而论,应该是两者均可。

纯粹以人文状况的不同特性进行区域文化划分,实际上更主要的不在于区域文化的划分,而在于文化区域的划分。

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域虽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区域文化主要是从它的产生源头上进行划分,其后来因自身行政区域的扩展或影响力的扩散等原因而扩大或覆盖到其他地区,则是其发展壮大的表现,但这不是普遍的情况。

而文化区域的划分,则主要是指以不同的区域文化来划分社会区域,即以某一区域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地区范围,这种文化区域既有与木行政区域相吻合的,也有跨越本行政区域的,后者的形成是某一区域文化形成之后,因其影响力所及而覆盖到木行政区域之外的其他地区,并成为这一新覆盖地区的主体文化,从而将该新区域纳入到本区域文化之中。

因此,从区域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来说,在其形成之后,特别是在近代之后,某些区域文化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和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它与行政区域就不完全相一致了。

区域文化和文化区域这两种概念,都是区域文化研究所需要注意和包含的。

第二,内涵与外延的问题。

区域文化产生、存在于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那么它的内涵当然主要是指木区域里边的同质因素、同化现象。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着不合理和遗留问题,影响了旅游体验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就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式单一。

一些地域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依托于单一的景点或传统节日,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导致游客参观体验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二是商业化过度。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和提高经济效益,一些地域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过度商业化,丧失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初衷,甚至出现了文化炒作和变现的现象。

三是缺乏专业规划。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缺少专业人才的规划和设计,导致了开发项目不符合实际需求,甚至对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伤害。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所遗留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文化传承不足。

过度商业化和模式单一导致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逐渐被遗忘,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

二是空间和环境受损。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规划不合理导致了景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一些景点和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了破坏,对地域文化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是游客体验不佳。

过度商业化和缺乏专业规划让游客的参观体验大打折扣,一些景区服务水平低下,甚至出现了游客满意度不高的情况。

针对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不合理及遗留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多元化开发模式。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应该多元化,包括传统景点、民俗体验、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游客参观体验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二是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平衡。

在开发中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完整性,同时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是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及管理。

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好景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防止景区的过度开发造成空间和环境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问题思考
如何推动区域文化(也可称“地域文化”)的研究?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互动,要互相沟通交流,要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避免孤立性的,甚至碎片性的研究。

我们成立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为区域文化研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这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创办《地域文化研究》的动机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我觉得区域文化研究中在学理上主要的问题有这样三个:第一,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域的关系问题。

所谓区域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与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人类社会相关的文化,或产生形成于某一区域社会内,或覆盖流行于某一区域社会。

从区域范围方面来说,历史上有许多以行政区域为依托的区域文化产生。

有的论者认为,区域文化不能以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而是以人文状况的不同特性进行区分,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可绝对而论,应该是两者均可。

纯粹以人文状况的不同特性进行区域文化划分,实际上更主要的不在于区域文化的划分,而在于文化区域的划分。

区域文化与文化区域虽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区域文化主要是从它的产生源头上进行划分,其后来因自身行政区域的扩展或影响力的扩散等原因而扩大或覆盖到其他地区,则是其发展壮大的表现,但这不是普遍的情况。

而文化区域的划分,则主要是指以不同的区域文化来划分社会区域,即以某一区域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地区范围,这种文化区域既有与本行政区域相吻合的,也有跨越本行政区域的,后者的形成是某一区域文化形成之后,因其影响力所
及而覆盖到本行政区域之外的其他地区,并成为这一新覆盖地区的主体文化,从而将该新区域纳入到本区域文化之中。

因此,从区域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来说,在其形成之后,特别是在近代之后,某些区域文化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和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它与行政区域就不完全相一致了。

区域文化和文化区域这两种概念,都是区域文化研究所需要注意和包含的。

第二,内涵与外延的问题。

区域文化产生、存在于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那么它的内涵当然主要是指本区域里边的同质因素、同化现象。

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区域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特别是相邻的,或者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区域之间的文化,它们除了有自己的特性以外,也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的东西也需要研究,在以前我们研究文化里边有趋同性、同质性,那么其实这种趋同性就是双方的共性,虽然有区域的不同,但是它的共性是存在的,不能排斥这种共性,除了特性需要特别去研究、挖掘之外,这个共性也是需要研究的,这个共性也是将来形成更大区域文化,以致形成中华文化的一个因素,如果只有特性,没有共性,那怎么样形成文化一统性?与此相关,还要研究区域文化的自守性和开放性。

一个区域的文化,它以所在的这个区域范围为本土,但是它也有开放的一面,其他区域的文化都可以进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或者更早时期的各个区域文化都是流来流去的,有流动才有改变,所以区域文化一方面是自守,一方面是开放,这样就有它的独立性和包容性,可以允许有外来文化存在。

自守在本土的区域文化可以说是它的内涵,
流动到其他区域的区域文化可以说是它的外延。

第三,就是多元与一统的关系。

这既有区域内的多元与一统的关系,还有整个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一统的关系。

只有多元,没有一统,这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多元与一统的关系问题就是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与国家层面主流文化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因为是跟地方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形成以后就很难改变,但主流文化是随着政权的改变而不停地变化,是意识形态性的主流文化。

地方文化是主流文化的根系,是中华文化的根系,养育着中华文化这棵大树。

同时,主流文化也是主导、引导区域文化的,只有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