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艺术成就时代背景和美学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艺术成就的时代背景和美学根源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艺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督教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宣扬神学思想的观念,为巩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服务。艺术在风格上表现为装饰性、抒情性、象征性以及观念的表达,统治者利用教堂建刻、绘画和镶嵌画造成神秘和肃穆的宗教氛围,以庄重、理性的形式上的升华。
宗教中世纪教堂建筑在欧洲历史上,从西罗马帝国476年的覆亡到大约1450年为止,长达千年的这段时期被称为“middle age”,翻译为“中世纪”,频繁的战争带来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停滞,人们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所以,有学者经常用“黑色时代”来形容中世纪,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此时的宗教成为艺术发展的力量来源,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禁锢着艺术,传统上认为艺术也进入了“黑色时代”,我却认为中世纪艺术有着自己的辉煌,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如今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比萨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等无一例外地成了人们参观、学习欧洲文明的必经之地,欧式的柱状和拱门结构的建筑特点也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建筑样式,可见,中世纪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在整个欧洲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世纪艺术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形成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原因有很多,现从时代背景和美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中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时期,人民过着痛
苦的生活。基督教本来是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传说,创始人耶稣宣传众生平等,互敬互爱,这无疑给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具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基督教的迅速蔓延并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便开始了对欧洲的封建统治,教会也会干涉文学和艺术,凡是看见不符教义的思想和行动都要镇压,所以这种情形下的诗歌和音乐总是充满着对上帝的颂赞,而各类的雕刻和绘画也当然逃不出《圣经》的故事范畴。此时,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视觉形式来叙述基督教故事,将教义变得形象化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限定的空间。
此时的政治腐朽、经济衰退,但美学思想继续沿袭了古罗马、古希腊的思想,此时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早期接受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理念,给一般“美”下定义为“整一”或“和谐”,给物体美所下的定义为“各部分适当的比例,再加上一种赏目的颜色”,“和谐之所以美,就因为他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他起初将美归为上帝按数学原则创造了现实世界,皈依基督教之后则认为上帝是美的根源所在,上帝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
另一位美学家也是公认为中世纪最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提出“凡是一眼见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这个定义强调了美的感官性和直接性,对于美只在于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即使这样,托马斯·阿奎那与圣·奥古斯丁在形式主义的
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完整、和谐和鲜明”,所以他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二人提到的“鲜明”,有同义的词语为“光辉”“光芒”“闪烁”等,阿奎那将“鲜明”定义为:一件东西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而这“光辉”无疑在此时所指上帝的光辉,在这种“鲜明色彩”的指引下,中世纪很多建筑上的窗都大量运用了彩色玻璃,而透过彩色玻璃折射出的阳光被充分地给予了神秘的色彩,从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中世纪的建筑成就集中地体现在教堂建筑物上,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美术里里程碑的建筑,它不仅是宗教建筑物,也是王权的象征。祭坛设于中央,南北两层为拱形墙体,四周装有彩色玻璃,当阳光射入,他们就折射出宝石般的迷人光闪,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圆顶好像没有支撑地漂浮在空中,特别轻盈,成功地营造了神圣的灵魂升天般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的镶嵌画呈现出装饰性、平面性和耀眼的色彩,它们通过拉长人体而增强其形式感,所绘制的圣像非常规范,他们有固定的姿势和着装,但眼睛的刻画却努力寻求一种穿透人心的一种精神性,将表情统一到一种体现永恒的神态中,如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成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罗马式艺术中的教堂建筑采用圆形的拱顶、厚实的石壁及典型的拱券结构,外观上窗户狭小,前后配置塔楼,给人以稳定、明确和不可动摇的感觉,非常严肃。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圣乔万尼洗礼
堂等就是这一时期罗马式建筑的代表。圣乔万尼洗礼堂内部天顶上的《荣耀基督》,基督在众多宗教人物中最大、最醒目,他双手自然张开,显示出无比包容的气度。天顶上的圆孔起了采光的作用,发射状构图为人们传达了神圣的、超凡的气氛。
哥特式艺术产生于经济社会逐渐繁荣的12~15世纪,此时的典型的教堂建筑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西班牙的布尔戈斯大教堂,其中意大利的米兰达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轻巧的垂直线贯穿于整个建筑,不论是墙体还是尖塔都是越往上越细小,顶端是锋利的尖顶,建筑体外观高大而且充满向上的动势。内部空间骨架连接为一体,内部空间的增大加上高大的窗户,使得此时的建筑内部明亮,窗上的彩色玻璃镶嵌画颜色鲜艳,当光线透过时,教堂内五光十色、神秘莫测。当人们步入教堂,置身于高达严肃的空间里,加上透过窗户摄入教堂的彩色光线中时,就会产生一种步入天堂般的感觉。哥特式建筑强调“高”与“光”及内部绚丽的装饰效果,高是天堂的象征,而光是代表了上帝的存在,这种玻璃镶嵌画所展示的“色鲜明”和“赏目的颜色”则源于奥古斯丁的“光照说”,他说“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的……正是在这光里,它才能够看到它所看到并理解的万物。”可见“光”是中世纪美学的核心,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和谐美才能显现。
中世纪艺术改变了希腊艺术、罗马艺术的传统样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
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它的艺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督教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宣扬神学观念,作为宗教信仰和一种神学的表达形式,此时的艺术并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是强调上帝世界的精神追求,在风格上表现为装饰性、抒情性、象征性以及观念的表达。此时最伟大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筑上,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都表现非凡,与此同时的雕刻绘画、镶嵌画都取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共同创造出如巴黎圣母院、比萨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等如珍珠般闪耀光芒的建筑杰作。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被赋予了浓郁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整个欧洲艺术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金城出版社,2010.85.
[2]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5.
[4]谭平.哥特美术压抑下的情欲.重庆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