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1.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

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

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

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

“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

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

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育人办法是读、思、行。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为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二、以情感教育为核心,注重情感体验德育模式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注重情感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情感交流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感受、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智慧和情感素质。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注重实践体验德育模式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注重实践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让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素质。

四、以德育课程为基础,注重德育教学德育模式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以德育课程为基础,注重德育教学。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德育教学中得到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以德育模式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注重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1. 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

在家庭中,孩子会接受到父母的爱、关怀和教育,家庭教育在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榜样示范: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来影响孩子的品德修养。

-简单日常生活: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可以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如分担家务、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等。

-交流互动:父母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

2. 学校教育(School Education)学校教育是孩子接受德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德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道德个性和提升道德修养。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

-学生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管理制度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3. 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社会教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接受的各种教育,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等。

社会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区互助等。

社会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接触社会问题,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教育方式,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学会关爱他人,成为更加有责任感的公民。

-社区互助:在社区中,可以通过互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社会和谐。

4. 网络教育(Internet Education)网络教育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活动,也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一”工程的学校德育模式

“三个一”工程的学校德育模式

案例二:某小学的“三个一”工程实践
总结词
以生为本、创新形式、家校共育
详细描述
某小学针对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三个一”工程 。学校注重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设计德育 活动,如善行小故事分享、德育主题班会等。同时, 学校积极创新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校园文化墙等 载体宣传德育理念。此外,学校还注重家校共育,通 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 注学生成长。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在德育方面取得显 著进步。
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提高德育 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01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
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案例三:某高校的“三个一”工程实践
总结词
自主管理、社会实践、多元评价
详细描述
某高校在实施“三个一”工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 管理能力。学校设立学生自律委员会等组织,鼓励学生 参与校园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同时,学校加强社会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增强社 会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德育评 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促进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实施效果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未来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在德育工作中,应更加关 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谢谢聆听
推广成功经验
对于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将 积极总结并加以推广,以促进更多学 校的德育工作发展。
06
结语
“三个一”工程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强调德育在于道德认知)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联想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强调情感层面、强调体谅、同理心)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2.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特征:(1)坚持性善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似,可能成为出题角度)(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行为)1.代表人物:班杜拉。

(回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要形成判断选择能力、理性的价值选择)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2.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3.评价过程:(1)自由的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

拉斯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珍视、行动这一明智的过程形成价值,这三个过程包括七个价值标准,选择:自由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珍视:对选择感觉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德育活动教学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教学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教学活动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愈发受到重视。

学校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因此,德育活动成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一个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的与意义•通过德育活动教学方案的实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借助德育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具体方案1. 活动主题:道德情感的培养•活动内容: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认知。

•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2. 活动主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活动内容: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研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方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公益的重要性。

3. 活动主题:团队合作与信任•活动内容:通过团队建设、团队拓展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信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方式:组织团队拓展训练、举办团队合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学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四、实施与评估•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人员等。

•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学生自评等方式,总结活动效果,为今后的德育活动提供参考。

五、总结与展望德育活动教学方案的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德育活动教学方案,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实效性,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德育课教学方案

德育课教学方案

德育课教学方案引言德育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课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德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综合素质。

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二节:内容与资源德育课的内容应涵盖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公民责任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讲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理解道德的内涵,并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

第四节:课堂管理与评价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并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在特定道德情境下做出的选择与行为。

第五节:德育课和其他课程的结合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之一。

在语文、历史、人文地理等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道德问题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运用。

第六节:校本德育与德育课的配合德育课应与校本德育相衔接,形成整体化的育人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德育主题演讲、德育考察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提高道德修养。

第七节:家庭与德育课的互动家庭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课的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组织家访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德育问题,加强家校合作。

第八节:社团与德育的结合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一种途径。

学校可以设立道德文化社团、公益活动社团等,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九节:应对特殊情境下的德育教育面对特殊情境下的德育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应对。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

德育模式是指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介绍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人为本。

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信,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第二,注重情感教育。

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智慧。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善于沟通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

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强调道德教育。

德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判断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能力。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环节。

第四,注重实践教育。

德育模式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将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第五,注重家校合作。

德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育和注重家校合作。

德育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一)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形式指判断的理由及说明过程中的推理方式。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道德发展有赖于个体道德的自主性,冲突的交往情境最适合个体道德判断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1.问题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要求:①设计情境必须真实可信,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②情境必须且只能包含两种道德规范;③两种道德规范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问题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②具体学科教学内容③真实或实际发生的问题2.道德讨论中的提问分为开始阶段(引入性提问)和深入阶段(深入性提问)(三)评析:(1)认知模式过分强调认知能力,忽视道德行为;(2)强调道德判断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作用(3)道德阶段理论有缺陷(4)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训练的做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二、体谅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与同事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

(一)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实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设身处地);4.教育即学会关心。

(二)围绕人际-社会情境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理解互换后的角色难处3.付诸行动:如果是你,怎样做。

(三)对我国德育的启示(1)如果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总目标应该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3)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职业教育 三全育人 德育模式

职业教育 三全育人 德育模式

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职业素养的教育模式。

而三全育人则是指全面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和德育。

在职业教育中,德育模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中的三全育人德育模式。

一、德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中,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在职业领域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德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德育模式的特点在职业教育中,德育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 以德育为核心。

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在职业领域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2.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模式应注重将道德教育与职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注重职业操守。

3. 强调个性化培养。

德育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做出符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选择。

4. 重视道德教育的长期性。

德育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长期性,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德育合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实施方式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是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德育的一种方式,它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和德育。

在实施德育模式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 建立德育导向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 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2019年,新一轮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改革将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校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品格和素质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影响1. 德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将德育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德育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德育目标是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在新课改中,德育教学的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德育教学的课程整合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德育教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

这就要求德育课程要与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相结合,把德育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传递。

3. 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新课改下,德育评价方式也需要改革。

传统的德育评价主要以道德行为和品德评价为主,而在新课改下,要求德育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学习自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二、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1. 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新课改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需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学科学习为主线,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德育教育,也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使两者相得益彰,达到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促进的效果。

创新德育课程模式

创新德育课程模式

创新德育课程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创新德育课程模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德育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德育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环保行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其次,创新德育课程模式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德育课程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课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空间。

此外,创新德育课程模式也需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德育课程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教学。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知识。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德育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于创新德育课程模式。

总之,创新德育课程模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希望未来学校教育能够在德育课程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

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

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
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是一种关注学生品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
学模式。

以下是对该模式教学情境的具体内容:
1. 关爱与尊重:在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展现出
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
和差异,建立起互信的师生关系。

2. 榜样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品德
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
验和感受道德情境。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案例分析
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能力。

4. 合作学习: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团
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意识。

5. 多元评价: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
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表现、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的发展。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激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社会实践: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道德知
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关怀模式教学情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通过关爱、榜样示范、情境创设、合作学习、多元评价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

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

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是指在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

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下面将从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方法1.言传身教法:从身边的榜样开始,让教师做学生的榜样,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引领学生正确的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同时,通过一些有关品德的故事、典故、实践活动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

2.理论教育法:通过对道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道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道德规范等。

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实践教育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比如,开展义务劳动、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4.群体教育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团体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他们在集体的环境中感受到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力量。

5.激励教育法: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时,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鼓励;对于违背道德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

通过激励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

二、德育组织形式1.课堂教育: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2.专题教育:开设道德教育专题活动,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关知识,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

3.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弘扬正能量,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

4.兴趣社团:通过兴趣社团的组织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比如,开展环保社团、志愿者社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3、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价值澄清法的不足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3、社会学习论的优点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社会学习论的不足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探索新时期的德育教学工作存在新的问题。

通过对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阐述了德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从德育课教学过程以及德育教育有效性两个方面,对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

德育教学整体性模式构建一、新时期德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德育教学本身就是服务于人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学工作者的视野对于德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德育教学要达到以下的几个目标: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德育教学主要是促进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受教育者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从精神面貌的角度看,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的意志坚强、情感健康、充满自信心,对于未来充满向往,使教育对象在面对挫折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能够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事情向着好的方法转化。

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自觉的分清是非善恶,善于获得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上面可以看出,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德育教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它更注重解决学生的信念以及内在思想的教育。

由于传统的小课堂教学无法将各种教学应用结合起来,不利于德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视野的拓宽。

因此,要将在原有教学观念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因素,使之有机地结合。

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答,将大纲的要求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灌输,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而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教育。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一)传递──接受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1.理论基础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

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2.教学基本程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3.教学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

4.辅助系统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投影仪等。

5.教学效果优点: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缺点: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及流程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及流程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及流程德育课堂呀,那可是超级重要又很有趣的地方呢。

一、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哦。

它得是那种互动性超强的模式。

比如说,有小组讨论这种形式。

老师提出一个关于道德或者品德方面的话题,像“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该不该让座”这种,然后同学们就分成小组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每个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可能会说当然要让啦,这是基本的礼貌;也有同学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自己身体也不舒服呢,不过还是要尽量去帮助老人。

大家就在这种讨论里,去思考道德的边界和多样性。

还有案例分析模式。

老师会拿出一些真实发生的案例,比如某个明星偷税漏税这种涉及到诚信道德问题的事情。

然后大家就一起分析这个明星的行为错在哪里,从道德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去剖析。

同学们会像小侦探一样,找出各种违背道德的点,像不遵守法律法规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啦,对粉丝起到了坏的榜样作用呀等等。

角色扮演也是德育课堂很棒的教学模式。

比如说设置一个场景,是在校园里有人乱扔垃圾,然后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扔垃圾的同学,有去制止的同学,还有围观的同学。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大家就能切身体会到不同角色在这种道德情境下的感受。

扔垃圾的同学可能在表演过程中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而制止的同学也能感受到需要勇气,围观的同学也会知道应该站出来支持正确的行为。

二、德育课堂教学流程。

那德育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怎么个事儿呢?1. 导入环节。

老师得先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呀。

可以讲个小故事,像“曾子杀猪”这种古代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同学们就被吸引住了,都在想这个故事和今天的德育课有啥关系呢。

或者老师也可以用一个有趣的短视频,比如那种讲述善良行为传递的小视频,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到一种有爱的氛围里。

2. 知识讲解。

接着呢,老师就开始给同学们讲解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和理论啦。

不过可不能照本宣科哦。

老师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比如说在讲友善的时候,就可以说咱们在学校里和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这就是友善的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转变和完善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探讨了德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德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多元化德育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结论部分提到了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强调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转变,优化,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完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德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背景介绍部分将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出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生德育教学存在着注重传道而不重德行实践的倾向,导致学生德育行为存在较大空白和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德育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德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转变和创新。

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2 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引言新课改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措施,对小学德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德育教学往往注重灌输和机械记忆,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而新课改的提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包括道德素养在内。

新课改对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与德育教学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德育教学方案

德育教学方案

德育教学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素养。

德育教学方案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对学生品德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德育教学方案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教学方案的目标德育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架构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自律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通过德育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二、德育教学方案的内容德育教学方案的内容应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内容可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道德与伦理知识的传授、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的引导等。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三、德育教学方案的方法德育教学方案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

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引入游戏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德育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积极互动中感受和体验道德教育的力量。

四、德育教学方案的评估德育教学方案的评估应该注重全面性和质量性。

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又要关注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等。

评估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及时纠正不足并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方案的效果。

五、德育教学方案的实施困难与对策德育教学方案的实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度不高,难以产生强烈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可能面临的压力与教学负担也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贾建匀【摘要】: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学年度学校进行了《导学案在中师公共课程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因为如何让中职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已成为中职思想政治课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

笔者针对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为导学案对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平等和谐师生互动思想政治课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教学方法呆板,过于注重教材的严肃性和理论知识的严谨性,却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评估便也流于形式。

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心理,进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也感到无尽的精神压力。

所以,“霸权性”的师生对话已无效,要坚持以情优教、以信导生,才能让师生都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教学和学习的快乐。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导学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导学案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于教参、权威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年度我校青年教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表现为:严中有爱、严慈共济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但社会对教师还存在有质疑,主要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管理能力、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而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材的内在特点是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作为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

许许多多学生在评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环节中,排名前列的是: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

这就说明了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所以,教师在改善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时必须认识到:1.教师的性格与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情绪的力量,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良好的言行、优秀的品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感染学生,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感染力强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力,能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的信心、爱心、细心和负责心使教师具备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将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2.尊重、理解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等方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引导他们解决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

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

老师应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思想。

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3.教学水平也是学生评价好老师的一个主要标准学生会从以下方面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1)学习效果如果教学方法正确,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学习也比较容易出成绩,进步比较明显,学生就会认可这种老师。

而教学是讲方式、方法的,教师的每一个要求必须通过一定的办法来实现,而且标准明确。

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后,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同时了解解学生的心理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这样无论多难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较容易得理解掌握。

(2)专业态度真正专业的教师在生活和专业上都是很严谨的,对待专业方面是很认真的,很少会出现:上课不认真,随意串课、停课、生活状态浮躁、精力不放在专业学习上、课堂要求朝令夕改、自相矛盾等问题。

教学严谨的教师,在管理上也是较严格和完善的。

严格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教师都有一定的责任。

优秀的教师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因此教师要在在“备学生”上下功夫。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识规律等。

导学案设计最忌讳的就是不问对象,对牛弹琴。

只要心中有学生,因材施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课堂中有所收获。

而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把责任推给学生、家长的教师,不能算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有“好知”、“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跟据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设法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望状态。

比如孙宇老师在上《合理的消费》这一课时,首先选用了大量的校园真实照片,让同学们感受到身边的实事,从而引出不同的消费心理。

孟琳老师在上《储蓄——投资者的选择》时,先设计一个案例:高一学生赵立才的爸爸有一项科技发明,税后收入10万元,住房已经解决(在莲花一村)。

而且现在有2万元现金暂时不用,两年后赵立才要读大学,从安全性、收益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帮赵立才的爸爸设计一个合理的理财方式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根据材料讨论、质疑。

如此引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如:歌曲、格言、故事、寓言、重大时事、辩论会、小品、心理测试、调查和活动等。

2.教学过程形式多样,轻松学习。

教师良好的态势、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形式都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良好的态势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得体的着装,恰当的体态语言,饱满的情绪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同时,教师简洁、精炼、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感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使课堂气氛活泼、轻松,让学生在欢笑中领略学习的情趣。

导学案的教学过程在体现形式多样中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

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3.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动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生活的点滴都可引发学生的潜能。

我们可让学生在自己、他人、集体,甚至社会的了解中发现自己的需求,引发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孙宇老师在上《市场经济的一般含义和特征》时首先设问: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很多人到阿坝州来旅游,问阿坝州的旅游有为什么这么红火?阿坝州有什么特点和优势?让学生从阿坝州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过度到经济学上的资源指的是什么。

使学生首先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当堂课的经济概念在感性上有初步的认识,继而引发学习的动力。

同时,我校青年教师通过指导使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等习惯,并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让学习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互动1.教学互动需要合理调节教学互动应该是有序的。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课堂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一潭死水,缺少生机;要么吵吵闹闹,杂乱无章,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显得”窘迫无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甚少。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责。

课堂教学能否有序进行,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均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有效调控。

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当学生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具有了强烈的参与冲动后,当学生自然流露出表达的激情和冲动时,课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时,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避免失去控制,造成乱哄哄的“课堂民主”假象。

如孟琳老师在讲《投资——居民的储蓄目的》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科学理财和理性理财的能力。

因为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发言踊跃,畅所欲言,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如果此时教师不加控制,课堂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

所以教师是教学互动的主导。

但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其中包括引导性的服务,就好像是好导游,要让观赏者走最少的路游览到主要的景点。

2.自主选择促进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学生成为最大的赢家,并在互动中自然生成成功的愉悦。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会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由此获得体验成功的愉快。

如在孙宇老师的课堂上,在讲到适度消费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质疑贷款消费,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来分析如何把握消费的度,化难为易,使学生在不断的探讨中对实际生活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