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A.悲伤过程假设
• 弗洛伊德最早对哀伤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 为,当旧有的联结由于逝者离世而消失时,如果心 力从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 (hypercathexis)的过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 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 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而产生波动与抽离。随着 时日的过去,这些经过不断投入和抽离的经历会逐 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上,直到生者的哀伤最终可以 画上休止符。他还进一步推测,如果这一过程遇到 异常的外在或内在干扰,当事人仍然停留在某种与 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下,生者的精力难以 转移,因而形成延迟、夸大或病理性的悲伤。
•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 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 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 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 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 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 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 合性的理论模型。
没有一件事看起来是真实的
6
行为
• 过度进食和拒食 • 恍惚、心不在焉 • 从社会人群撤退 • 在正常的梦或梦魇中
梦见死者 • 常做叹气
• 持续的过度活动 • 哭泣 • 避开死者的遗物 • 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
或保留死者的遗物的 完整
7
生理
• 睡眠失常 • 胃部空虚 • 胸部紧张 • 喉咙发紧 • 对声音敏感 • 呼吸急促有窒息感 • 肌肉软弱无力 • 缺乏精力
12
B.依恋理论
• 很多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研究哀伤,研究发现:安 全型的个人能毫无困难地接近与依恋相关的记忆, 叙述也前后一致。他们对亲人的去世感到悲伤但不 会因此被完全压垮。不安全-冷漠型的个人对他人缺 乏信任感,有某种强迫性的自立(compulsive independence),这一类型的个人往往在亲人丧 亡后压抑或逃避和依恋关系有关的情绪。不安全-专 注型的个人表现得比较情绪化,他们沉溺于丧失亲 人的悲痛中,不能建设性地应对与依恋相关的情绪。 而不安全-恐惧型的个人对他人和自身都缺乏信任感, 以往的创伤损害了他们以至他们不能正常地思考和 谈论丧失依恋,前后的叙述也不一致。
哀伤辅导 潘宵
1
定义
• 哀伤的定义为“对丧失的心身反应” • 丧失(loss):丧失是人生命中难以避免的
部分,丧失挚爱的亲人更给当事人带来了 无尽的伤痛。
2
哀伤辅导
• 哀伤(bereavement)香港学者陈维樑 定义为:
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 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 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grief)与哀 悼(mourning)的反应。 • 狭义上,哀伤辅导是特指对失去亲人的心理辅 导 • 广义上,每一受灾群众都需要哀伤辅导,因为 灾难对受灾者来说,几乎都面临着财产、身体 或关系的丧失。
17
同感的表达
• “你感到……(当事人的感受和感受的 强度)”,因为 ……(当事人的思想/经 验/行为)”
• e.g. “你感到非常内疚, 因为你认为你没 有能力去拯救你的 太太。 ”
18
• 表达负面情绪的形容词 • 无奈、无助、遗憾 • 内疚、惭愧、后悔 • 痛苦、伤心、无望 • 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 恐慌、彷徨、可怕 • 担心、忧虑、恐惧 • 紧张、愤怒、不满 • 麻木、心死、绝望 • 孤单、寂寞、悲观 • 疼痛、沮丧、疏离
11
• 心理学者大多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看法。研 究哀伤的荷兰心理学者Stroebe将他们的 看法总结为“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即“当事人的一系列认知 过程,包括直面丧失、回顾去世前后的事 件、在心理上逐步与逝者分离(detachment) 的过程。它是一个积极持续和需要付出努 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当事人需要意识到 亲人丧亡的事实,压抑情感表达是病态现 象”。
8
二、哀伤时间
•麻木僵化期
(numbing)
•渴念和搜寻期
(yearning and searching)
•解离、忧郁和绝望期
(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or depression)
•重组或复原期
(reorganization or recovery)
9Fra Baidu bibliotek
三、哀伤辅导的理论
14
四、哀伤辅导的目标
• 协助生者完成与逝者之间的未竟之事 (unfinished business)并向逝者告别。
• 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 处理已表达或潜藏的感觉 • 克服失落后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 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把情感投注在
新的关系里
15
五、哀伤辅导技巧
• 同感 • 林孟平(1993):同感是辅导员愿意放下个人
3
一、哀伤反应
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四类悲 伤的表现方式(Kalish,1985):
–情感 –认知 –行为 –生理
4
情感
• 悲伤 • 愤怒 • 愧疚感与自责 • 焦虑 • 孤独感 • 疲倦
• 无助感 • 惊吓/否定 • 苦苦思念 • 解脱感 • 麻木
5
认知
• 否认事实 • 困惑 • 沈迷对逝者的思念 • 感到逝者能存在 • 幻觉 • 一种人格解组的感觉:
13
C.创伤理论
• 哀伤与创伤研究有重合的部分。Zisook等 人仔细研究了大量丧偶者的研究数据,他 们发现如果配偶是自然死亡的,有约10% 的居丧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主要表 现为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如噩梦、闪回、 侵入性记忆)和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 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而死于意外事故 或自杀身亡的,有超过三分之一居丧者的 表现符合PTSD诊断标准。
主观的参照标准,常识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 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并感受由此而生的感受。 • 有效同感的作用: • 让当事人感到被尊重 • 让当事人感到被了解和接纳 • 让当事人有足够安全感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讨 • 澄清辅导员对当事人的了解是否准确 • 为进一步介入奠定基础
16
同感技巧
• 积极聆听 : • 面向当事人(正向或稍侧) • 开放的姿态(避免交叉双手或双脚) • 身体向当事人方向前倾 • 眼神接触 • 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