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聚落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人文地理_聚落与城市化
35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 主 要 经 济 胞 体 (economic
cells)—— 即 中 心 商 业 区
(CBD) 外 , 尚 有 次 要 经 济 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36
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层次、 复合式特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度密集
,功能混杂
城市空间扩展受行政区划制
约明显
镇— —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 镇才摆脱 军事色彩, 以贸易镇 市出现于 经济领域
近现代, 引申谓 一级政 区单元
城?镇?城市?城镇?
(1)相对于乡村而言
(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
(4)市+镇=城镇 / 市镇
(5)广义的城市=城镇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 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
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
(一)西方城市的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三)村落的发展 城邦国家——民族国家,首都建筑和建设体现权威。 工业革命后,迅速膨胀——问题——郊区。 1 2 3 4 原始的居住地 古代村落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现代村落的发展
城市地理概要-聚落与城市化
经济区位理论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图8.16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图8.18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区位理论
(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 (Ernest W.Burgess)提出的。 2 扇型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 于1939年提出的。 3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和 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
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 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 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 1、土地利用指标 •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 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 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
(二)中国城市化特征
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讨论:交通与城市发展
• 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 地铁拉出来的新城?
• 港口催化出的城市?
(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摩擦力。集聚力就 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 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此外,还有摩擦力。 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 面的优势。 2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 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 3.摩擦力:阻碍集聚或者离散的力量,如自然条件等。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⑴古代城市的发展(二)
• 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首都(主要是北京,南京 只作过很短时间的首都)的地位得到加强,形成“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格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相当多的专业 化城市,如“瓷都”景德镇,丝绸城南京、苏州,棉纺城市 松江(淞江,今上海)、福州,制糖中心东莞。当时全国闻 名的四大名镇是: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今汉口)、朱 仙镇(在开封以西20公里)。城市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沿运河、 沿长江、沿海分布,反映了交通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9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对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必须具备较好的(地 震、火山)防灾、避灾条件和应对措施
2.地形条件对城市的作用表现为平原和相对较高的地势有利城 市建设,崎岖的山地和低洼地不利城市发展,地形条件还会 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3.气候对城市的发展作用随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而减弱,只有 极端条件才可能限制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
20
二、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 城心地区城市化 •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 • 工业的扩展 • 住宅的扩散
3.郊区的城市化
• 土地利用集约化 • 产业结构高级化 • 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阶段
21
三、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里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巨型城市群 • 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三地理人文地理重点概念总结
初三地理人文地理重点概念总结一、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社会及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关注的问题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活动、分布、迁徙、文化、经济、政治等,以及这些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措施,如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人类通过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聚落与城市化1.聚落的形成: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因素有关。
2.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四、农业的发展1.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的一种生产活动,它的起源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有关。
2.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阶段,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手段,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五、工业的布局与分类1.工业布局:工业布局是指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它受到资源、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2.工业分类:工业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
六、交通与通信1.交通:交通是连接不同地区、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流动的手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2.通信:通信是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邮政、电话、无线电、网络等。
七、人口与民族1.人口: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体。
2.民族:民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的人群。
八、文化与旅游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聚落与城市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
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 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 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通讯技术和交 通高度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低廉的土地价 格等等。 ► 英国、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北欧各国
►
三、城市化的机制
►
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和 生产力的提高时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 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 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 在力量。换言之,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 决定性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是影响城市化 进程的重要因素。
►
►
印 尼 农 村 集 市
密集型农村聚落 分散型农村聚落
(1)一般类型的村庄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3、乡村
(2)活动型村庄 美国单户型 集体农场型 经营型农场
(3)特殊户型
印第安人的圆形村落
散村图片
安第斯脚下的印第安村落
藏区新村
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
三、城镇标准
► 1、按居民达到人口数量作为城镇的标准 ►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 3、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
村 ►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 规定城镇标准 ►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级职业构成规定城镇 标准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城市
市镇 城镇 城镇 城乡划分依据: 人口规模 职业构成 行政地位 行政范围
城市化的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 产能力; 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力量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 进程
《聚落与城市化》课件
城市化的进程与规律
城市化定义: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郊区,再到城市 城市化规律: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有关 城市化影响: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 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 资源,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历史背景:历史事 件、政治制度、宗 教信仰等对聚落形 成的影响
原始聚落: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
聚落的发展阶段
工业聚落:以工业为主,形成城市 和工业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形成村落 和城镇
现代聚落:以服务业为主,形成大 都市和城市群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的定义与特征
城市化对聚落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聚落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
聚落对城市化的影响:聚落提供劳动力、资源、市场等支持,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与聚落的相互依赖:城市化需要聚落的支持,聚落需要城市化的带动
城市化与聚落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聚落规模将继续扩大,城市 与聚落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更加紧密。
城市化对聚落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对聚落环境造成污染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对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资源短缺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对聚落环境造成压力
聚落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
聚落规模: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 聚落类型:影响城市化的形态和功能 聚落分布:影响城市化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 聚落经济:影响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3.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7.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9.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0.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12.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007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2)集市
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经济水平低,交 易物资多为农副产品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农药及 日常生活用品。
(3)乡村 a、一般类型的乡村 密集型农村聚落
按规模:大村、中村、小村 按布局:规则、不规则 规则:街道式、环形村落、棋盘式村落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与城市 2、地形与城市 3、气候与城市
4、水资源与城市
5、城市的生物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
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设施 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经济条件 社会条件
(离散力
(3)摩擦力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2、聚落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
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的分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并预测其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可分成村落地理 学与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 (1)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也可反映一个地区的面貌和特点 (3)聚落,尤其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以 及对经济的专门化有着巨大影响
(3)多核模型(multiple-nuclei theory )
C.D.哈里斯(Harris)和E.L.乌尔曼(Ullman) 1945年提出。 他们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情况下发现,大城市 还有其他中心的存在。这些核的形成与地域分化的原因是 四方面组合的结果:(1)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2) 同类活动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3)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 生利益冲突。(4)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2)扇形模型(sector theory)
人文地理学-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整理课件
西方城市的开展
➢城市的公共活动设施兴旺
➢城西市方城开市的展开与展始军于事希腊功。能关系密切〔营塞城〕 ➢罗首马都时代规,城划市建获得设更表大开达展君。 主权威
在罗马时代,城市开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
欧洲的广阔中地区国。 城市的开展
村落的开展
① 原始的居住地 ② 古代村落 ③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开展 ④ 现代村落的开展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整理课件
4、评价
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 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
整理课件
〔四〕逆城市化阶段
1、定义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
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 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开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整理课件
■城市开展方针的演变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开展小城镇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开展 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整理课件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B、行政中心
C、城镇特征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D、两指标
整理课件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到达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2013高考地理 考点详解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3.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 新人教版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Ⅰ.聚落的概念与分类: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及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X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
Ⅱ.乡村的形成:⑴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⑵演变: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X围逐渐扩大。
⑶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Ⅲ.城市的起源:⑴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⑵形成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②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
③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Ⅳ.城市的地域形态。
⑴集中式。
例如:XX、XX、华盛顿。
∵平原区,城市各部较集中连片。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投资。
缺点:易形成交通拥堵,污染集中等问题。
⑵组团式。
例如:XX:∵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是城市形成完整性。
XX:处于汉江汇入长江处。
两江把XX分为“XX三镇”。
缺点:用地分散,各片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
优点:污染分散,易于环保,容易形成新城、卫星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设立城市的交通条件。 .设立城市的交通条件
• 交通条件对防卫、贸易活动来说都是极重要的。 因为交通方便才有利于商品的交流。交通方便 还可减少商品的运输费用,在市场上使商品的 价格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交通的位置主要从 水路与陆路二方面去选择。 • (1)城市与水运关系 • 水运在古代比陆运具有方便、廉价和运量大 的优点,所以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对城址的 选择影响很大,特别是各码头、河流的合流处 都是水运的起点与转运点,也就是城市的设置 点。
沿海地区地面的沉降也是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 沿海地区地面的沉降也是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
•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世界上的城市正趋向于在 沿海地区发展。沿海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这些大城市大多建在河流的冲积物上。由于城市人口 增加,城市范围的扩大,建筑物数量的增多,建筑物 的密度增大,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高,这都给地面增 加巨大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大量抽取地 下水,使水位下降。地面压力增加与地下水位下降, 导致城市地面下沉。地面沉降带来 • 的结果使城市下水道的排水困难,海水,特别遇到大 潮时,出现倒灌,以及海水在地下水中入侵,使地下 水变咸。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有的城市采取减少地下 水开采量及地面水回灌的办法稳定地面,或减少下沉 速度,缓解此矛盾
三、城市与乡村划分
•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数作为城镇 标准。 •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 •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 规定城镇标准 •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 标准。
•
河流汇合点是水运交通的另一 优越地点。 优越地点
• 这里代表三个不同方向的交通路线,它 是货物的集散地。例如,我国长江上的 重庆、武汉就是嘉陵江、汉江与长江的 汇合点,美国的圣路易斯就是密西西比 河与密苏里河的汇合点,堪萨斯是堪萨 斯与密苏里两河的汇合点。
水运的起点也往往是城市选址 的条件
• 水运线溯源而上,遇到河道狭窄、河床过浅, 或遇到急流、险滩、瀑布、峡谷等天然障碍, 船舶无法继续航行,需将货物转换其他运输路 线运输,那里同时也是货物的重要的集散地和 水、陆交通的要道。如密西西比河上游加明尼 阿波利斯与圣保罗双子城就是因其上有瀑布, 船只无法继续航行,作为沿该河上行的航运起 点而出现的重要城市。我国四川隔宜宾也是沿 长江上行的起航点城市。
2、镇
• 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的建镇标 准规定: •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 (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 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 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 全乡人口10%以上,可以建镇。 • (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 条适当放宽。 • (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 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两项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 置镇的建制。
低洼地区易于遭受洪水淹没,城市多选建在较高处 低洼地区易于遭受洪水淹没,城市多选建在较高处。 • 往往山地与平原交界地带是道路既可免除洪水之 害,又可避开山地的崎崛地形之苦。因此,华北沿太 行山山麓的大道是城市集中的地带,现在铁路和公路 已代替过去的驿道,但其位置则仍无大的变化。另外, 在辽河下游,可以看到代替驿道的沈阳到山海关,沈 阳到大连的两条铁路也选择在沿辽河下游的边缘的高 地上伸展。城市也是集中在这两条交通线上,它们既 可避免辽河泛滥的灾害,又没有崎岖山地的困难。 • 当河流两边山地地形限制交通时,陆上道路多是沿 河谷延伸,城市的发展也受其限制,只好随着交通线 而布点。如我国山西高原中部沿汾河,从太原向西南 行,不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是沿汾河河谷,而城市 大体按照相等距离一座座地沿交通线而建
第二节 城市生态与城市景观
• 一、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一)城市的城址和位置与环境的关系 • 城市的城址在其选定时,往往是因防卫、 贸易条件, 、设立城市的防卫条件 使城市在防卫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是某些 城市选址的重要条件。例如河流、海洋、 高地等都可作为防御的屏障
•
铁路的修建往往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 运输线路既涉及到城市对外的交通,如铁路与机场, 也涉及城市内部的道路。铁路的修建往往可以促进城 铁路的修建往往可以促进城 市的发展。但是,城市的发展使其范围扩大,就会把 市的发展 原设置在城市边缘的铁路与车站等纳入市内。这样, 铁路就把城市分割,给城市活动带来许多不便,严重 时需将铁路改线,车站外移。在美国由于铁路被公路 取代而衰落,线路被拆除,有的车站改建为商场。 • 空中交通方便、迅速成为城市之间重要的交通工具。 机场的位置远离城市,则往返费时;设置的位置近, 则飞机飞行噪音等影响城市环境。城市附近机场条件 城市附近机场条件 往往对大城市的发展关系重大。我国的兰州机场就显 往往对大城市的发展关系重大 得设置过远,因此很不方便。
这样,建筑物、道路与基础设施都比较好安排,而且由于城市公 用设施布局便于集中,可扩大效益,减少各种投资。但是,这种 理想的地貌条件是很少的,城市发展往往受到地貌条件的限制。 例如,我国的兰州,沿黄河河谷,两边是山地,城市只能在狭长 的谷地中延伸,使城市东西长达近30公里,可是南北宽度只有5公 里。广西的梧州,辽宁的丹东也都受河谷附近山地的限制,城市 呈狭长形延伸。有的城市发展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得不采取人为 的办法改变地形条件。如日本的大饭等城市,采用的是“移山倒 海”术,即用山上的石头填海造地。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与技术, 一般在城市初建时期,这样做比较困难,当城市的发展有了雄厚 的经济实力,又缺少城市扩大的土地时,才这样做。
• 当需要将水运货物从一条水运线转向另一条水 运线,而两条水运线又互不相连时, 运线,而两条水运线又互不相连时,往往在它 们相距比较近而其他条件又适宜的地方予以转 该转运点就会成为发展重要城市的城址。 运。该转运点就会成为发展重要城市的城址 莫斯科就位于流向南北两河上游彼此相近的位 置上,由转运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大城市芝 加哥现在是铁路密集的枢纽,但在铁路修筑前, 它是五大湖水运与密西西比河水运最便捷的转 运点。
(2)在海洋方面,对防守有利的地点有半岛、离岸岛与内港等部位。 半岛的防卫优点犹如河流所形成的形势一样,不过海洋的宽度 半岛 远远大于河流。最早的波士顿就是建立在半岛上,并在它与陆地 相连的颈部设置~道木栅栏进行防卫。印度的孟买也如同波士顿 一样,兴建在半岛上。 • 离岸岛的防卫作用又胜于半岛。意大利的威尼斯就选址在离岸 离岸岛 岛上。离岸岛的优越的防守地位对过去威尼斯共和国的发展是一 个有利条件。美国纽约也是从荷兰人在曼哈顿岛上形成的聚落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 为了防止海上来的进攻的危险,在有防御条件的海湾建立城市 在有防御条件的海湾建立城市 是可取的。例如,日本的东京位于东京湾,其入海水道狭窄,出 是可取的 海口还有军港核须贺防护,有十分优越的防卫条件。类似这样的 港口城市还有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 卢、葡萄牙的里斯本、菲律宾的马尼拉等。 •
2.地貌条件限制城市布局。 .地貌条件限制城市布局。
• 地貌条件对城市的发展有三方的影响:城市的 地貌条件对城市的发展有三方的影响: 发展方向、运输线路,以及功能分区。 发展方向、运输线路,以及功能分区 • 城市用地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块地势稍高、地面平坦的地方。 城市用地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块地势稍高 、 地面平坦的地方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 1、城市 •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一 条,均可设市 • (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 (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机关所在 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 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 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 第一节 概述 • 一、聚落地理学研究对象 • 聚落地理学研究不同聚落的形成、发展 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聚落的分布规律 与特点。
二、聚落地理学研究基本内容
• 1、聚落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及演化规律,主要探讨 聚落发展总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 • 2、聚落空间表现 • 主要包括聚落分布形态、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 • 3、聚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 4、聚落结构和聚落体系 • 聚落结构主要包括聚落的用地结构、地域结构,职能分区,以及 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容的组成要素与布局特征。 • 聚落体系由不同类型的聚落要素如城市、集镇、村庄构成。
(1)在河流方面:选择曲流的弯曲度较大处建 选择曲流的弯曲度较大处建 设城市,在该地河道三面包围城市,这样城市可 设城市 借助于河道,既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又可使自 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例如,瑞士的伯尔尼和美国 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最早的城址就是选 择在河流的曲流处。 在河心岛上设城,地处河流中央,四面被水所 在河心岛上设城 围,这比城市用人工挖掘护城河更为有效,因为 城市周围的河面宽,并且不停流动的水是很有利 的,最初的巴黎市就处于塞纳河中的小岛上,这 是其起始的聚落。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也类似这种 情况,由于防守的需要,最先就在圣劳伦斯河的 岛上开始建设城市。
把交通路线上的桥点和码头选作城址是很普遍的。 把交通路线上的桥点和码头选作城址是很普遍的
• 在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造桥的地点,一般是把桥 址造在河道较窄,河岸与河床稳定,河水较浅处,这 里造桥不但可风降低造价,而且桥的使用期也较长。 例如,英国的伦敦就是选址于泰晤士河下游适合造桥 的地方。在公元初,罗马人入侵后就在那里修了一座 跨河的木桥,使两岸相连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和统治大 不列颠的中心。德国的重要城市法兰克福,其意为法 兰克人的涉水过何处,这个城市就以此而得名,并得 到发展。海上运输的货物往往通过人海的河流转运到 内陆,因此在靠近河口处建立码头,因而被选作城址。 那里不但便于海上来的货物转由内河航道或陆路分散 到各处,同时通过内河和陆运向入海口汇集货物,再 通过海船运往他处。如德国的汉堡和英国的伦敦都属 于这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