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pdf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ed8aa655270722182ef79f.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 作业(含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 作业(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ea4af1915f804d2a16c104.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作业18地6118078607宋雨龙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4)第四章卫星遥感平台 (5)第五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6)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7)第七章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9)第八章遥感图像分类 (9)第九章遥感技术应用 (10)第一章绪论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遥感(RS),即遥远的感知。
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被测目标直接接触,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特征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答: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或卫星影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例如:一幅陆地卫星TM影像可反映出185km×185km的景观实况,我国全境仅需500余张这种影像就可拼接成全国卫星影像图。
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传感器来获取信息。
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最新资料,例如:Landsat-5/7陆地卫星每16天即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次。
④具有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的特点: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都可以使用遥感进行观测。
⑤应用领域广,具有用途大、效益高的特点:遥感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勘测、农林水利、地质勘探、环境保护、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和军事侦察等领域,且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
遥感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应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效应。
3.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依据是什么?4.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如何?答:当今,遥感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全]遥感原理与应用-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全]遥感原理与应用-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d2a298dd36a32d72758123.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研真题详解1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答案】可见光;红外查看答案2遥感系统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查看答案3遥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从______年算起的。
【答案】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空中摄影遥感;航天遥感;1957 4_____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发射成功。
【答案】1970;东方红一号查看答案5遥感分类中按遥感平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按RS的应用领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查看答案6遥感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7遥感机理是通过利用______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______或______的______,通过______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______的目的。
【答案】探测器;辐射;反射;特性;电磁波;识别地物查看答案81978年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以______系列为代表。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
______是中国于1998年9月7日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完整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习题和答案
![(完整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f1f59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3.png)
(完整版)遥感应⽤分析原理与⽅法习题和答案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物质相互作⽤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标的科学。
遥感—是⼀种远离⽬标,通过⾮直接接触⽽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
⼴义上的遥感:泛指⼀切不接触物体⽽进⾏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标相接触,利⽤传感器(遥感器),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
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
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程(⽴体)⽣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物⼒、财⼒、时间……3. 说明遥感应⽤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的基本步骤:根据研究的⽬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进⾏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定的数学⽅法对原始波段进⾏处理,得到能反映⽬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建⽴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的原因)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相关的修改、调整。
《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答案整理
![《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答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990052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e.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答案整理1.单选题1.以下哪种遥感平台属于航天平台A.飞机B.气球C.汽艇D.人造卫星2.()就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类型、质量数量、社会经济属性及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
A.遥感土地资源调查B.遥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C.遥感土壤调查D.野外概查3.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中,“呈灰鹤色调、枝叉状条块、轮廓不清、有极细微麻点描述是用来描述未利用土地中的()A.沼泽地B.沙滩地C.裸土地D.荒草地4.属于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的是()A.美国的"云雨"卫星系列B.美国的"诺阿"卫星系列C.俄罗斯的”流星”卫星系列D.日本的”葵花”卫星系列5.下列属于微波独有特性的是()A.可用于油污染的监测B.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C.能克服夜障D.可穿透云、雾、烟、雨等6.下列选项不属于航片判读直接判读标志的是()A.阴影B.形状C.大小D.色调7.在外业调绘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A.走B.看C.问D.绘8.下列传感器属于成像方式中的被动式的有()A.红外辐射温度计B.激光雷达C.摄影机D.微波辐射计9.对工业区进行遥感调查,下列选项不属于工业区重要判读标志的是()A.阴影B.色调C.形状D.大小10.下列称述中不属于近地遥感的特点的是()A.能够周期性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B.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比较单一。
C.可以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真实地反映自然界各种农作物和土壤地光谱反射特性。
D.测定方法比较单一。
11.()是应用卫星图像识别大宗作物最基本的方法。
A.图像处理技术B.目测判读C.电子计算自动判读D.综合判读12.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的投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A.反射、衍射和散射B.反射、吸收和散射C.反射、散射和辐射D.衍射、辐射和散射13.关于卫星的运行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形轨道,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遥感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https://img.taocdn.com/s3/m/418ed68880eb6294dd886cf2.png)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作为对地观测系统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而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300c1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4.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一、名词解释(20分)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1、2、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34、TM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1cf8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第一章:遥感基础知识1.1 遥感概述•遥感是利用空间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遥感技术的特点包括遥感性质、遥感对象、遥感方法等。
1.2 遥感的分类•根据遥感方式,可将遥感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
•主动遥感指人工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返回信号得到目标的信息。
•被动遥感则是通过接收自然环境中辐射的信息。
1.3 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系统由人工卫星、航空平台、地面站三个部分组成。
•人工卫星是指搭载遥感装置的卫星,用于对地观测。
•航空平台一般指飞机或无人机等载人或无人飞行器。
•地面站则用于接收、处理和存储遥感数据。
第二章: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2.1 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被动遥感图像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地球表面辐射的能量。
•主动遥感图像则是通过人工发射的电磁波测量返回信号得到。
2.2 遥感图像处理步骤•遥感图像处理步骤包括预处理、增强、分类和解译等。
•预处理主要针对图像的去噪、几何校正等。
•增强则是对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进行调整。
•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不同类别。
•解译则是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理解。
2.3 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主要有无监督分类和有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无监督分类是指根据图像中像素的相似性进行自动分类。
•有监督分类则需要根据预先标记好的样本进行分类。
第三章: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1 遥感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气象元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气象监测。
3.2 遥感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地表水体的面积、水质等信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广大水域的高效监测。
3.3 遥感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利用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3.4 遥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
(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七章作业答案
![(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七章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733f02b14e852459fb5772.png)
(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七章作业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七章作业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七章作业答案的全部内容。
第七章遥感图像判读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1、遥感图像判读:是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读,最后提取出所感兴趣的信息。
2、景物特征:主要有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3、判读标志 :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的表现形式.4、几何分辨率:假定像元的宽度为a,则地物的宽度在3a或至少在2a时,能被分辨出来,这个大小称为图像的几何分辨率。
5、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6、光谱分辨率:为探测光谱辐射能量的最小波长间隔,包括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各波段数的波长范围和间隔.7、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区重复获取图像所需的时间间隔.8、地物光谱特征:地物在多波段图像上特有的波谱响应.9、地物空间特征:地物的各种几何形态称为地物空间特征。
10、地物时间特征:地物的特征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特性,以光谱特性和空间特性表现出来.二、问答题1、遥感图像判读主要应用景物的哪些特征?答:景物的判断特征主要有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不同的地物在多波段图像上的波谱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可以依据光谱区分不同的地物.地物的各种几何形态也是用来区分不同地物的一种标准,包括形状、大小、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类型等。
对于不同的景物的时间特征在不同时间地面覆盖类型不同,地面景观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景观的改变判断地物。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1e5ac0ddccda38376bafdb.png)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要点(3-12)《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20分)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
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b4c1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f.png)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解释遥感是一种技术,通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信息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它具有以下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又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遥感不仅能获得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
不仅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还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
遥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用常规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量,扩大了人们的观测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实性好。
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及像片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
4.其他特点:遥感适用范围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
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研究地物光谱特征。
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
③航天遥感:1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
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
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
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
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
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
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
③红外遥感:0.7~14μm。
④微波遥感:0.1~30cm。
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
遥感原理与应用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遥感原理与应用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a98c5ae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4.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_武汉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单元输出信号值与对应像元内实际地物辐射亮度间的定量关系的过程称为()答案:辐射定标2.图像配准的实质是()答案:几何纠正3.若P(i,j)=G表示在影像上第i行第j列的像元灰度值为G。
对于P(101,56)=50、P(101,57)=20、P(102,56)=40、P(102,57)=30的四个像元,其中像元P(101.6,56.4) 利用双线性内插得到的灰度为()答案:36.84.SAR影像上,朝向传感器的山坡被(),而背向传感器的山坡被()答案:压缩、拉伸5.微波遥感是指波长在()的波段范围内的遥感答案:1mm—1m6.全色影像的成像波段范围是()答案:可见光7.通过推扫式传感器获得的一景遥感影像,在()属于中心投影答案:横轨方向8.某遥感卫星的运行周期为101.4min,重复周期为20天,则其轨道偏移系数为()答案:49.TM6所采用的10.4~12.6μm属于()波段答案:热红外10.若卫星的飞行高度为700km,飞行速度为6.5km/s,瞬间视场为86urad,成像扫描一次的时间为10ms,则扫描得到的影像会产生()答案:空隙11.遥感技术是利用地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或()辐射特征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
答案:反射发射12.在大气中透过率很高,有利于遥感成像的电磁波波段称为()答案:大气窗口13.资源遥感卫星常采用近红外、红、绿三个波段,最主要是由()决定的答案:大气散射14.混淆矩阵在遥感图像处理中可用于评价()答案:分类精度15.下面分类方法中属于监督分类方法的是( )答案:最大似然分类法16.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取出你所感兴趣的信息,这个过程称为()答案:图像判读17.遥感影像景物的时间特征在图像上以()表现出来答案:光谱特征及空间特征的变化18.一幅影像的直方图均值较大而方差较小,反映了()答案:影像较亮、对比度较小19.将同一环境或对象的多源遥感影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富集多源遥感影像信息生成一幅新的图像,以获得满足某种应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这样的处理过程成为()答案:图像融合20.某地区植被的像元灰度均值在TM5和TM7影像上分别为90和210,则其NDVI为()答案:0.4。
遥感原理与应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
![遥感原理与应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94759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a.png)
第一章测试1.遥感可以分为广义遥感和狭义遥感()A:对B:错答案:A2.遥感的平台只有卫星和飞机(包括航天飞机)()A:对B:错答案:B3.利用太阳辐射的遥感一般是()A:被动遥感B:主动遥感C:雷达遥感答案:A4.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主要的区别是辐射源不一样()A:错B:对答案:A5.光学遥感包括红外遥感。
()A:错B:对答案:B6.遥感卫星的重访周期越小越好()A:错B:对答案:A7.遥感卫星的分辨率越高越好()A:错B:对答案:A8.遥感影像的波段越多越好()A:错B:对答案:A9.法国SPOT-1卫星是()年发射的A:1972B:1999C:1996D:1986答案:D10.10 单幅的SPOT影像面积比单幅的Landsat影像面积小()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电磁波是纵波()A:对B:错答案:B2.水波纹是纵波()A:对B:错答案:B3.声波是纵波()A:错B:对答案:B4.电磁波和光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A:错B:对答案:B5.入射电磁波和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有( )A:反射B:折射C:透射D:吸收答案:ABCD6.对于黑体来说,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照射时,它的反射率是()A:不变B:减小C:增加答案:A7.地表向外辐射的峰值波长是()微米。
A:0.47B:0.50C:9.7D:0.48答案:C8.遥感上一个天文单位一般是指()A:光从地球到太阳所需要是时间B:光在一年内所传播的距离。
C:地日平均距离D:地月平均距离答案:C9.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曲线和海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形状是一样的()A:错B:对答案:A10.瑞利散射产生的原因是()A:大气中粒子直径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B:大气中粒子直径远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C:大气中粒子直径与可见光的波长大致相当答案:A第三章测试1.遥感卫星轨道一般是()A:地球同步轨道B:太阳同步轨道答案:B2.陆地资源卫星的重访周期一般比气象卫星重访周期短。
西南大学19秋0684]《遥感原理与应用》大作业辅导答案
![西南大学19秋0684]《遥感原理与应用》大作业辅导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525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9.png)
一、简答题1.简述航空相片相对立体观察的条件答:(1)必须是航摄立体像对;(2)像对的比例尺差不得大于15%;(3)两眼分别看两张像片上的相应影像,即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4)同名地物点的连线与眼基线平行。
3.试举例阐述研究地物反射光谱的意义答: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射光谱。
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1)地物反射光谱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础和依据:如之所以能够在遥感资料上区分不同的地物,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反射光谱。
2)地物反射光谱是遥感选择工作波段的依据:如区分雪与植被,最好选取可见光为工作波段,因为二者在该波段内反射率差距大,成象后图象色调差距就大,容易辨别。
3)异物同谱现象:指不同的地物在某一波段范围内具有相似的反射光谱的现象。
要求在判读遥感资料时,要综合使用多种判读标志进行。
如松树与水杉,在可见光范围内成象的色调就非常一致。
4)同物异谱现象:同类的地物具有相似的反射光谱曲线、同类甚至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时间、健康、地点)反射光谱会有所不同、利用上述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物的各种性质:如可以利用健康的植物与病虫害的植物在反射光谱上的不同而在遥感图象区别它们。
4.简述黑体概念及其辐射定律答:黑体的概念: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
书本P19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⑴在温度一定的温度下,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⑵温度愈高,辐射通量密度也愈大,不同温度的曲线是不相交的(在波长一定的条件下)。
⑶随着温度的身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
对应维恩定律:入max*T二b二、论述题1、什么是遥感图象光谱效应?分析MSS图象各波段图象的光谱效应。
遥感原理与应用题解
![遥感原理与应用题解](https://img.taocdn.com/s3/m/2aed2b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f.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1. 引言遥感是指通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而不需要直接接触或采集样本。
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从空间、大气或地面平台上获取电磁辐射,并通过处理和解释这些数据来推断目标的特征和属性。
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遥感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2. 遥感原理遥感技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电磁辐射、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传感器接收和处理。
2.1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波动形式传播的现象。
电磁波可以分为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谱范围,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
这些波段对应不同类型的地物信息,因此可以通过探测不同波段的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2.2 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当电磁辐射与地球表面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吸收、反射和散射等过程。
不同类型的地物对不同波段的辐射具有不同的响应。
例如,植被对可见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而土壤对红外线具有较高的吸收率。
通过分析这些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地表上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3 传感器接收和处理遥感传感器是用于测量和记录地球表面辐射的仪器。
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航空器、卫星或地面平台上。
它们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辐射,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记录和处理。
传感器可以分为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
主动传感器通过向地球表面发射能量并测量其返回信号来获取信息,例如雷达。
被动传感器则直接接收来自太阳或地球表面反射回来的能量。
3. 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应用。
3.1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可以识别地下矿产资源的潜在位置。
例如,通过分析红外线图像可以检测到地下矿物的热辐射,从而确定矿产资源的存在与否。
3.2 农业与林业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和林业管理者监测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多光谱图像,可以获取植被的生理和化学信息,包括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和氮含量等。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doc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88d9d279b89680203d825d1.png)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试简要阐述目视解译的解译原则。
本题答案: 2、名词解释 间接法纠正 本题答案: 3、填空题 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 )、( )和( )。
本题答案: 4、问答题 什么是遥感图像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遥感图像大气校正? 本题答案: 5、名词解释 非监督法分类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本题答案: 7、名词解释 卫星轨道参数 本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8、名词解释绝对温度本题答案:9、填空题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有三种形式()、()、()。
本题答案:10、问答题图像之间配准的两种方式指什么?本题答案:11、名词解释多光谱扫描仪本题答案:12、名词解释BIL本题答案:13、问答题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本题答案:14、名词解释与太阳同步轨道本题答案:15、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主组分分析变换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变换前后方差总和不变,而是把原来的(不)方差等量地再分配到新的组分图像中。
B.各个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或近于0,假彩色合成效果更好。
C.第一组分取得方差的绝大部分(一般占80%以上),即信息量最大,其余各组分方差值依次减少,包含的信息也剧减,但可能没有重要信息。
D.是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即把原来的多变量数据在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变换为尽可能少的新的变量,以减少数据的维数。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及答案数套)嘉园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及答案数套)嘉园](https://img.taocdn.com/s3/m/e7ee02d94b73f242326c5f81.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练习一:A卷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侧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
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
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8fba016bec0975f565e264.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名词解释:
1、电磁波
(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
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
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
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
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
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
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
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
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
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