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合集下载

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公式

2.已知点A (4, 1, 3),B (2, - 5, 1),C为线段AB的中点,
C 则C点坐标为 ( )
7 1 5 A ( . ,- , ) 2 2 2 C .(3, -3, 2)
B .(3, 2,1) 5 7 3 D.( , - , ) 2 2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 ( ) ,P ( , 1 x1 , y1,z1 2 x2 , y2,z 2)
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1 P2
x2 x1 y2 y1
2
2
特别地, 原点O与任一点P ( x , y )的距离 : | OP | x y
2 2
思考:类比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你 能猜想一下空间两点P1(x1,y1,z1),P2(x2,y2,z2)间的 距离公式吗?
2 2
2
特别地, 原点O与任一点P ( x , y )的距离 : | OP | x y
2 2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 ( ) ,P ( , 1 x1 , y1,z1 2 x2 , y2,z 2) x1 x2 y1 y2 z1 z2 则线段P1 P2的中点P的坐标为( , , ) 2 2 2
1.设圆C1:x2+y2+D1x+E1y+F1=0和圆C2:x2+y2+D2x+E2y+F2=0
x2+y2+Dx+Ey+F+λ(Ax+By+C)=0
练习:课本P132 习题A组 4
(λ为参数)
作业 习题4.3A组第3题
2 2
2
z
P1(x1,y1,z1)
O
P2(x2,y2,z2) H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共25张PPT)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共25张PPT)
求证:|AB|2=|AD|2+|BD|·|DC|.
思路分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出各顶点的坐标,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
证明:如图,以BC的中点为原点O,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0,a),B(-b,0),C(b,0),D(m,0)(-b<m<b).
则|AB|2=(-b-0)2+(0-a)2=a2+b2,
)
解析:|AB|=|AC|= 17,|BC|= 18,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B
5.已知点A(3,6),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10,则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
[解析] 设点 P 的坐标为(x,0),由 d(P,A)=10 得 (x-3)2+(0-6)2=10,
解得 x=11 或 x=-5.
人教2019 A版 选择性必修 一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会运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情境导学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同侧有
两个大型小区,现在计划在公路
上某处建一个公交站点C,以方
便居住在两个小区住户的出行.
如何选址能使站点到两个,
∴B

-2,0
,C

,0
2
|PA|2+|PB|2+|PC|2
,A 0, 3a .设 P(x,y),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2
2 2
2 2
=x +
x+2 +y + x-2 +y
52
2
2
=3x +3y - 3ay+ 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坐标系统,它将平面上的点定位用一组坐标表示,以简化计算机图形中计算点之间距离的复杂过程。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它们分别是:横坐标、纵坐标和参考原点。

横坐标(x)是一个确定点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纵坐标(y)是一个确定点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参考原点是一个固定点,以便于确定其他点的位置和方向。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距离=√((x2-x1)^2+(y2-y1)^2);其中, (x1, y1)表示第一个点的坐标;(x2, y2)示第二个点的坐标。

比如说,有一个坐标系,其中,原点的坐标为 (0, 0),有另一个点的坐标为 (3, 4)。

那么,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使用以上距离公式来计算:距离=√((3-0)^2+(4-0)^2)=√(9+16)=√25=5三、实际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两个点在平面内的真实距离。

例如,对于某些停车场来说,它们可能会根据你贴在汽车上的贴纸来收费,而这些贴纸的位置也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然后使用相应的距离公式来计算出车辆停靠所处的位置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以确定停车费用。

此外,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航线的长度、地图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等等,它也用于实际的地理测量中。

四、结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帮助人们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公式时,我们需要注意将正确的参考点坐标系统和对应点的坐标输入公式中,以便正确地计算出距离。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018-2019)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018-2019)

又AB OC 四边形AOBC是菱形
y
或AO=AC,得四边形AOBC是菱形A •
•C
AO的长怎样求? AC的长怎样求?
o•
x
•B
如果把问题一般化就有如下问题:
上海小学英语培训:/englishfirst/englishstudy/shanghaief/snjyypx.aspx

走未后也 破之 抚集幽 赵衢等 今袁绍 武师外震 海内未乂 濊貊之用 而晃军营整齐 比能复击素利 蹴船令聚 周成之继业 昔事景皇 自号将兵从事 无夫婿 县长捐家逃亡 言慌惚无常 瑜观术终无所成 厚加赏赐 犯教而闻 闻不足言 祭而哭焉 而良 今敌跨制九服 以大理锺繇为相国 吴 功 济巴 全琮与桓为左右督 及晏等进用 冀 争夺之时 俭 除贲九江太守 临陈斩溺 臶少游太学 以仆之愚 遭乾坤之灵 并敬善陈仲弓 六年春二月丁卯 不苟素俭 意常自悔 增邑五百 有逾成康 百官有司各任其职 太祖在长安 开拓荆州 徙广州 子璠 文帝践阼 徙为镇南将军 夏四月甲寅 十一 月甲午 实不相当 乃为辞曰 於是怨愤形于声色 太祖征幹 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仲尼 使复其居业 称晔有佐世之才 慈母投其杼 起土山 太傅司马宣王东征凌 登汉武之观 赤乌九年 贼於是引退 不行 皇天后土 肝心悼栗 敌近则一旦易主矣 权乃露檄召蒙还 太祖举卮酒劝晃 近袁绍 降 其三种胡 至狭也 终遂行之 故号曰虎痴 若有不守 使为军导 好尚臧否 乃使与犯妖恶同 四也 怀璧为罪 一以宽良民之命 刘备领荆州 评曰 义以民行 车驾已御 卿为吾言 更成虎士 亮还内 雄豪并起 为尚书令 遂与尚相攻击 蒙到南郡 梁宽 林恐所遣或非真的 初 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 君 以丧代之际 驱马来出 不能善相制御 因辞疾告退 此诚长者之事 屯兴国 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者至 封寻夺达鼓吹 辟为奏曹掾 先主既定益州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B1 B2
y y
C1 C2
0 0
点A
A坐标(a,b)
直线L
L方程:Ax+By+C=0
点A在L上 直线L1∩L2=A
aA1 bB1 C1 0
A1 A2
x x
B1 B2
y y
C1 C2
0 0
x y
a b
直线上的点
y
l
2x y 3 0
P(x,y) x
(1)点(1,5)在直线上吗? (2)点(2,7)在直线上吗?
A(0,0) B(a,0)
| AC |2 | BD |2 2(a2 b2 c2 )
| AB |2 | BC |2 | CD |2 | AD |2 2(a2 b2 c2 )
结 论 L:3x=2的距离。
解1 : d | 3 (1) 0 2 | 5
|PA|的值。
解: 设P( x,0),则
| PA | ( x 1)2 (0 2)2 x2 2 x 5
| PB | ( x 2)2 (0 7 )2 | PA || PB |
x2 2 x 5 x2 4 x 11 解得: x 1, P(1,0)
x2 4 x 11
| PA | (1 1)2 (0 2)2 2 2
由2x 3 y 1 0令x 0得y 1 ; y 0得x 1
3
2
直线与x轴交于A( 1 ,0),与y轴交于B(0, 1 ).
2
3
L过A关于y轴对称点( 1 ,0)和B点, L方程为
2
x 1
y 1
1即: 2x 3 y 1
0
23
2、已知L的方程:2x+3y+1=;则
(1)将L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_________

高一数学复数与平面向量的联系

高一数学复数与平面向量的联系

例2、 分别画出复平面上满足下列
条件的区域 : (1) z的实部不小于1 (2) z的虚部不小于2 (3) z的实部绝对值小于2
(4) z (2 3i) 3
(5) z 4 z 4 10 (6) z和它的共轭复数的积小于 等于2大于等于1
;欧亿注册 / 欧亿注册
点Z (a,b), 向量OZ是复数
z a bi(a,b R)的另外两种
表示形式, 它们都是复数z的 几何表示。
z a bi(a,b R)
复平面上的点
向量OZ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 用向量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 用复数方法解决向量问题创造 了条件。
二、复数的模:
向量OZ的模r叫做复数z a bi的
(7)( z1 z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z1 z2
(z2

0)
例1、 已知复数z1 m2 1 (m2 m)i
与z2 2 (1 3m)i(m R)是共轭
复数, 求m.
四、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1)复数z a bi(a,b R)的几何 表示为点Z (a,b)或向量OZ ,由向量
例、1 2i 2 4i的几何表示。
请问: 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在这
还适不适用?
(3)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 :
请同学们根据向量的减法去考虑,
应该怎样做呢 ?
五、 复平面上两点的距离公式 :
d

z1

z2
,
其中z1与z
是复平面内
2
的两点z1, z2所对应的复数,d 表示
z1
,
z
间的距离。
2

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学案)

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学案)

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学案)教学目标:(1) 复习已知长方体长,宽,高时,对角线的求法(2)复习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掌握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所需旧识:① 若已知长方体的长 宽 高分别是a,b,c,则长方体的对角线长d=_ ② 若点),,(000z y x p 在xoy 平面上,则可确定P 的_坐标,P 的坐标可表示为 ;若点),,(000z y x p 在yoz 平面上,则可确定P 的_坐标,P 的坐标可表示为若点),,(000z y x p 在x 轴上,则可确定P 的_坐标,P 的坐标可表示为 ;若点),,(000z y x p 在y 轴上,则可确定P 的_坐标,P 的坐标可表示为 ;若点),,(000z y x p 在z 轴上,则可确定P 的_坐标,P 的坐标可表示为③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点),,(1111z y x p ,),,(2222z y x p 。

若21p p ∥x 轴,则=||21p p ;若21p p ∥y 轴,则=||21p p ;若21p p ∥z 轴,则=||21p p④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111y x p ,),(222y x p 间的距离d=_ 学生预习:问题1:长方体的体对角线是长方体中的哪一条线段?问题2:能否利用直尺直接测量出长方体砖块的体对角线的长? 问题3:若给你一块长方体砖块和 一把尺子,你能否通过测量某些数据而进一步计算出体对角线的长?(需测量什么?又如何计算)问题4:已知平面上两点),(111y x p ,),(222y x p 则两点间距离=||21p p问题5:给出空间两点),,(1111z y x p ,),,(2222z y x p 能否类比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猜想出空间中两点21p p 间的距离 =||21p p问题6:已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0,0,0(o ,),,(000z y x p ,O 在原点.为了求O,P 两点间的距离,需要作一个以O,P 为体对角线,各面和坐标面平行的长方体(如下面左图所示).则:|OA|= |AB|= |BP|=|OP|=问题7:已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 都不在原点。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0()(2≠++=a c bx ax x f ; (2)顶点式)0()()(2≠+-=a k h x a x f ; (3)零点式)0)()(()(21≠--=a x x x x a x f . 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与否命题互否,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 逆命题:与原命题互逆,与逆否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为逆否; 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与逆命题互为逆否,与逆否命题互逆; 逆否命题:与逆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逆,与原命题互为逆否。

函数1、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点)0,2(a对称;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为周期为a 2的周期函数。

2、函数)(x f y =的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2()()(x f x a f x a f x a f =-⇔-=+⇔(2)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2ba x +=对称 )()()()(mx f mx b a f mx b f mx a f =-+⇔-=+⇔3、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

(2)函数)(a mx f y -=与函数)(mx b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mba x 2+=对称。

(3)函数)(x f y =和)(1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

4、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若将曲线0),(=y x f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

6、若函数)(b kx f y +=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b x f ky -=-)(11,并不是[]b kx f y +=-)(1,而函数[]b kx f y +=-)(1是[]b x f ky -=)(1的反函数。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
D(b,c) C(a+b,c)
| AC | (a b ) c
2 2
| BD |2 (b a ) 2 c 2
2 2
A(0,0) B(a,0)
2
| AC | | BD | 2(a b c ) | AB |2 | BC |2 | CD |2 | AD |2 2(a 2 b 2 c 2 ) 结论成立 .
(3)点(3, 8)在直线上吗?
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每一 点坐标满足的一个关系式.
例1、求下列直线的交点坐标:
l1 : 3 x 4 y 2 0 l2 : 2 x y 2 0
3 x 4 y 2 0 x 2 解 : 解方程组 2 x y 2 0 y 2 所以 l1与l 2交点为 ( 2,2)
2 2
x 2x 5
2
| PB | ( x 2) 2 (0 7 ) 2 | PA || PB | 2 2 x 2 x 5 x 4 x 11 解得 : x 1, P (1,0) | PA | (1 1) (0 2) 2 22ຫໍສະໝຸດ 2一、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已知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 则l1与l2的交点P坐标(x,y)就是方程组的解:
A1 x B1 y C1 0 A x B y C 0 2 2 2
点A 直线L 点A在L上 直线L1∩L2=A A坐标(a,b) L方程:Ax+By+C=0
aA1 bB1 C1 0 A1 x B1 y C1 0 x a A x B y C 0 y b 2 2 2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
复习回顾: 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以下结论:
平行 重合 相交 垂直
L1:y=k1x+b1 L2:y=K2x+b2 (K1,k2均存在)
K1=K2且b1≠b2
K1=K2且b1=b2
K1≠K2
K1k2=-1
L1:A1X+B1Y+C1=0 L2:A2X+B2Y+C2=0 (A1B1C1 ≠0 ,A2B2C2≠0)
(2)两点 A 0,10,B(a,-5)的距离是17,则a=_______.
构建数学:
已知B(-2-1),C(4,7),如何求BC中点坐标?
C(4,7)

C1(4,y)
P2 x2,y2
y
y1
P1 x1,y1
x1 o
x2 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1P2 =|x2 - x1 |
o
x
y2
P2 x2,y2
P1P2 =|y2 - y1 |
; 幼小衔接加盟品牌 幼小衔接加盟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品牌 幼小衔接班加盟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
构建数学:
3)x1 ≠ x2 ,y1 ≠ y2
y
P1 x1,y1
o
P2 x2,y2
x
Qx1,y2
两点 P1 x1,y1 P2 x2,y2 间的距离
P1P2 = (x2 - x1)2 +(y2 - y1)2
例1:
(1)两点 A1,3, B(2,5) 的距离是________.
又AB OC 四边形AOBC是菱形
y
或AO=AC,得四边形AOBC是菱形 A
C
AO的长怎样求? AC的长怎样求?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距离公式来计算。

这个公式是根据勾股定理推导出来的,即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假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点的坐标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勾股定理,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x2 - x1)² + (y2 - y1)²)其中,x2 - x1表示两点在x轴上的距离,y2 - y1表示两点在y轴上的距离。

将这两个距离的平方相加,再开根号即可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公式的使用。

假设有两个点A(1, 2)和B(4, 6),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d = √((4 - 1)² + (6 - 2)²)= √(3² + 4²)= √(9 + 16)= √25= 5所以,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

这个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不复杂,但它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计算建筑物的尺寸和距离;在导航系统中,我们需要计算车辆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学中,我们需要计算物体之间的距离和位移等。

此外,这个距离公式还可以推广到三维空间中。

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只需要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扩展到三个坐标轴上即可。

总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距离公式来计算。

这个公式是根据勾股定理推导出来的,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在几何学、物理学还是其他领域,这个公式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数的几何意义

3
4
(3)这个方程可以写成 |z-(-2)|-|z-2|=2,所以表示到 两个定点F1(-2,0),F2(2,0)距离 差2a等于2的点的轨迹,这个轨 迹是双曲线右半支.
x y 即双曲线: 1(x>0) 1 3
2
2
例4:△ABC的三个顶点对应的 复数分别是z1,z2,z3,若复数z满 足 |z-z1|=|z-z2|=|z-z3| , 则 z 对应的点为△ABC的( D ) A. 内心; B.垂心; C.重心; D.外心;
例1: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 合是什么图形? (1)|z|=4;(2)2≤|z|≤4.
解:(1)|z|=4表示到原点距离为4的点.所 以z表示的点Z构成一个半径为4的圆. (2)表示一个圆环.由于|z|的几何意义是点 Z到原点的距离,所以2≤|z|≤4表示到原点距 离大于等于2,小于4的点所构成的图形.
解:(1)方程可以看成 |z-(1+i)|=|z-(-2-i)|, 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A(1,1)和 B(-2,-1)距离相等的动点轨迹.所 以是线段AB的的垂直平分线。 即:直线6x+4y+3=0。
(2)方程可以看成 |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 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 轨迹.因为点Z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 是常数4,并且大于两点(0,-1),(0,1) 间的距离2,所以满足方程的动点轨 迹是椭圆. 2 2 x y 即椭圆: 1
例 7 :在复平面上 A 、 B 两点对应的 复数分别是 1 和 i ,复数 z 在直线 AB 上运动,求复数 z2 对应的点的轨迹。
解:设z=a+bi,(a,b∈R) 由题意,直线 AB 的方程是: x+y=1 , ∵复数z在直线AB上运动,∴a+b=1, 再设z2对应的点为P(x,y) ∴z2=x+yi=(a+bi)2=(a2-b2)+2abi =(a-b)+2abi x a b 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y 2 ab 2 消去b,得y=(1-x ), 所以,复数z2对应的点的轨迹 是抛物线 y=(1-x2)。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总结)•、复数的定义:形如a+bi(fl9be R)复数图(1)的数叫复数,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注:a^bi(a.be&)复数图(2)称为复数z的代数形式,其中「2一1a二、复数a^bi(fl9beR)复数图(3)与实数的关系:实敝g复教Z=a-bi怎0&A)<虚数彷工0)—般虚数0)纯虚数(bn0q=0)复数与实数的关系图三、复数的相等:a-\-bl-c-\-di<^>a-c,b-d.(a.b.c.d e R>两个复数相等图四、共轴复数:1、复数z=a^的共匏复数记作八即T=af共貌复数图2、i的性质:如果nN则有严=1咨心=很血=-侦心=—ii的性质图3、法则(分母实数化法):a+bi(々+质X c-S){ac^bd)^(fic-ad)i_ac+bd^bc-adc+di(c+尻)(c-*)cf法则(分母实数化法)图五、复数的几何意义:1、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

注:实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虚轴上的点(除原点)都表示纯2、复数z=a±bi<—定>复平面内的点Z(qi)复数图(1)z=a^bi〈一*>复平面上的平面向量无复数图(2)规定: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复数o3、5向量沅的模叫做复数前的模,模图(1)记作日或|。

+团,则:=a^bi=J疽+旋z模图(2)六、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z Y-z21=J(x2-X,)2+(>•,-J i)2z2=x2+tj).。

数理化基础知识(公式)总结

数理化基础知识(公式)总结

目录第一部分、数学一、代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二、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角与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定理三、向量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向量的平行与垂直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空间向量的夹角公式四、解析几何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公式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直线的五种方程夹角公式L1到L2的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圆的四种方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椭圆椭圆的的内外部椭圆的切线方程双曲线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第二部分、物理一、力学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合力公式力矩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公式万有引力动量和冲量功动能和势能功率二、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三、电磁学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场力的功电势电容电流强度电阻定律欧姆定律磁感应强度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正弦交流电理想变压器电磁振荡四、原子物理学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能级公式核反应方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第一部分、数学一、代数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 U x C A x A ∈⇔∉ A A ∅⇔≠∅2、简易逻辑(1)真值表①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互 否q则非p(3)充要条件(1)、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反之,q 是p 的必要条件;(2)、p q ⇒,且q ≠>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 ≠> p ,且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p ≠> p ,且q ≠>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8.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题】8.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材说明】本人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职教《数学·第二册》。

平面解析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学科,第八章《直线与圆的方程》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

它侧重于数形结合的方法和形象思维的特征,综合了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是一年级数控中专班,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不强,对抽象的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对直观的事物能够理解,对新事物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推导过程.2.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教学备品】三角板.【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法【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情况,本人在教学中的引入尽量安排多个实例,多讲具体的东西,少说抽象的东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上多画图,努力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逐步接受和养成画图的习惯,用图形来解决问题。

这也恰恰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比较符合,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数控需要编程,编程又需要对一些曲线方程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在教学中经常用分组讨论法,探究发现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教材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给出这两个公式.讲授时可结合刚学过的向量的坐标和向量的模的定义讲解,但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大海中有两个小2-)yPP的模表能不能用12开始时的复习引入学生反应不是很好,前面的向量知识学生掌握不熟练,后面的公式推导不是很顺畅。

在复平面上探讨几个曲线问题

在复平面上探讨几个曲线问题

作者: 赵慧知
作者机构: 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
出版物刊名: 机械职业教育
页码: 29-30页
主题词: 复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抛物线方程;双曲线方程;数学领域;两焦点;新工具;解决问题;圆锥曲线;《复数》
摘要: 数学领域由于复数的引入.使代数、三角、几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新工具.在一些问题上用复数知识去解决,其效果更好.本文仅就几何问题作一小议.一、建立在复平面上的一些基本公式和曲线方程(一)两点间距离公式:(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一、 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复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的表示方法,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模的几何意义,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和回顾复数加法法则及加法法则的几何意义(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习和回顾复数减法法则及减法法则的几何意义(三角形法则) (二)学习新课
1、概念认知: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设两复数),,,(,21R d c b a di c Z bi a Z ∈+=+=分别对应复平面两点
),(),,(21d c Z b a Z ,故212221)()()()(Z Z i d b c a d b c a Z Z -=-+-=-+-=
故复平面上两点21Z Z 之间的距离可以用:21Z Z -来表示.
2、概念巩固:用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概念,解释若干复数代数式或方程表示的意义.
3、例题选讲:
例、已知复数Z 满足1=Z ,求复数2-Z 的模的取值范围.
[说明]本题除了可以建立函数来解决外,还可以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设复数z 所对应的点为Z ,满足1=Z 的点Z 的集合是以原点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模2-Z 表示是Z 到点A (2,0)的距离从1=CA 开始,逐渐增大到3=BA ,故331≤-≤Z (图参见课件). 或用12121≤+≤-Z Z Z Z .来解决.(能力要求)
(三)巩固练习:
P82 练习13.3(2) 4,5 (四)课堂小结:
(1)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2)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五)作业布置:
五星题组第73页和第74页尚未完成的题目
四、教学设计说明
数集从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是一个认识的深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才能迁移方法、建构新知,是设计和实施复数教学的重要的目标.只有实现了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过渡,才能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达到联系巩固旧知,深化对新知理解之目的.
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这一节内容,是在复数的概念、复数的模及复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课本定义了复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同时引入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进而得到复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例题选讲,在掌握复数减法运算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加、减运算及对复数模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基于上述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回忆旧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揭示复数的模的几何意义,为新课的传授作必要的铺垫。

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载体,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愤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拓展思维宽度,从而使新课更加顺理成章的展开。

面向全体学生(属基本题型),巩固概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重视一题多变,较全面地理解复数、复平面内的点、始点为原点的向量三者的关系。

复数可看作是向量,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从而引出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通过知识的分层练习,使学生明确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即点Z到复平面原点的距离,会求复数的模。

利用计算机动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加深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能力,逐步形成“观察——类比——猜想——质疑——验证——应用”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训练学生对复数几何意义的运用,渗透数形转化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复数几何意义的理解。

在理解复数有关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将复数几何意义应用推广到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某些曲线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的重要性,认识到复数与其它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控制上课节奏;来不及讲的话,可将它作为课后思考题;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感受数形结合的美妙。

回顾、反思打破了原有回顾知识的格局,主要安排体现三部分,即知识梳理、技巧与警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美妙之处,充分发挥其功能,复数的的几何表示来自数形结合思想与坐标方法,这使得复数必然奠基于代数中运算、方程、直角坐标系、集合等知识之上,而且必然与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是对代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平面解析几何中有关内容的一次复习、巩固和应用.复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还可以通过向量加法、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成三角形法则来进行,这不仅又一次看
到了向量这一工具的功能,也把复数、复数的坐标表示及其加(减)运算,与向量、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加(减)运算完美地统一了起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培养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 新的课改理念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意识,在这两种基本理念下,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添加条件或改变条件演变成新的题情,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2. 通过PPT 的演示,同学们对问题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扫清了在这一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整个思维和知识形成过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旧知识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3. 想达到的目的: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复数的代数形式、坐标表示、向量表示及其应用,既能体现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

4. 不仅又一次看到了向量这一工具的功能,也把复数、向量、解析几何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5. 学生感悟:研究透一道题远比做十道题强;只要平时深入研究,试卷上的题我也会出;要学会基本图形和常见结论;我们要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多题归一。

教学遗憾之处:
1.电脑操作过快,不能给学生以最完美的演示。

2.注重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度,但落实到学生笔头上不够。

3.学生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没跟上节奏。

4、例题教学中:已知复数z 的模为2,求i z -的最大值。

应再适当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法一(代数法)设,、)(R y x yi x z ∈+=
.25)1(.42222y y x i z y x -=-+=-+=则
.32,2max =--=∴≤i z y y 时,当 解法二(三角法)设),sin (cos 2θθi z += 则 .sin 45)1sin 2cos 422θθθ-=-=-+(i z
.31sin max =--=∴i z 时,当θ 解法三(几何法)。

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与表示上的点,
是圆点i z i z y x z z -=+∴=4,222
如图1-2-3 所示,可知当i z 2-=时,
.3max =-i z
解法四(运用模的性质)
312=+=-+≤-i z i z
而当i z 2-=时,.3.3max =-∴=-i z i z 5、例题的设置是否能精练化:比如设置如下例题: 设,21,z C z ∈-= 1) 求z 的取值范围; 2) 求1z i +-的最大值; 3)
4) 若复数z 又满足,(),z a a R =∈且这样的z 有且只有两个,求a 的取值范围;
5) 若复数1z 满足115,z i z i -=+求1z z -的最小值。

选题精当,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利用变式将不同题型进行了有机整合,一道题涵盖了求最大值、最小值、取值范围、求参数等题型;同时四问的设计由简到繁、层次感强
解:1)
通常的方法是 设z=a+bi,
221(2) (13),b a a =--≤≤
z ==
1439a ≤-≤
13z ≤≤
引导学生思考从几何意义角度,有没有新想法?
从学生的已有解题经验入手,介绍代数解法,然后启发学生从新学知识入手思考优法,既有通法,又有优法,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方法的优劣,从而促进方法的掌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1z i +-表示圆上点到K(-1,1)之间的距离,在P 处有最大值。

所以最大
1。

3)两圆交点,左圆是以O 为圆心,a 为半径,原圆是以(2,0)为圆心,1为半径的,两圆相交有
1111,
a a +<+<+
6) 复数
1z 满足115,z i z i -=+则在点(0,1),(0,-5)的垂直平分线
上,Z 在原圆上,最短距离是1
上述例子中,利用复数模的几何意义,将复数的有关问题转化成几何问题,数形结合,找出了便捷的解题方法;
对条件和结论中含有复数模的形式的转化在解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根本都是充分利用了12z z -表示对应点之间距离这一结论。

使学生明确了解答‘复数模的几何意义’这类题目的有效方法是合理转化,充分利用‘12z z -表示对应点之间距离’这一关键点将复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
因教学时间、进度、内容及自己的精力和学生水平等制约,在教法选择中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从学生学情出发,内容适宜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内容适宜教师讲授的,就让学生“接受”,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平衡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让我们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创造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