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四节 共济失调康复
共济失调怎么做康复训练
![共济失调怎么做康复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e428fc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6.png)
共济失调怎么做康复训练
共济失调症状的出现,绝大多数是神经系统的部位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
共济失调不仅会使行动时不能维持躯体的姿势和平衡,还会引起并发症。
所以发现共济失调之后,就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此来慢慢调节自己的协调能力。
下面是关于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练习独坐动作
让运动能力变得更加的协调是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
可以尝试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或者坐在地面上,然后坐一段时间,但是要保持比较长的时间,看能支持多久。
然后再逐渐地减少支撑动作,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平衡能力,最终达到不用其他人扶着就可以自己坐着的目的。
二、练习站立动作
除了练习独坐的动作,还可以练习站立的动作。
前期可以先抓住栏杆或者扶着墙尝试站立起来,同时其他人也要来协助站立。
这样,维持这一训练项目一长段时间,也就能慢慢熟悉站立的感觉,而且站立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长期以来,就能不用其他人帮助,一个人也能站起来了。
三、练习走路动作
一但有了独坐和站立的一部分基础,就可以逐步加入练习走路的康复训练。
走路需要更加强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所以也是需要长期以来的不断训练换来的。
可以让起来人拉着或者扶着来协助行走,然后再慢慢的减少辅助,渐渐演变成一个人独自走。
共济失调很难完全治好,当前也没有完善的治疗方案,所以只能靠康复训练慢慢的调整。
虽然说康复训练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训练。
因为经过了康复训练的洗涤,共济失调的症状总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并且在训练中还需要不断地鼓励,以此来获得前进的动力。
共济失调有哪些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有哪些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ee82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2.png)
共济失调有哪些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如果是炎症引起的共济失调,需要进行抗炎治疗;如果是脑中风导致的,应使用抗栓或调理药物治疗;如果是肿瘤所致,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2、康复治疗:包括协调性训练和平衡性训练。
例如,肢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将肢体放在指定位置或画圆达到训练肢体协调目的。
平衡性训练则包括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及动态平衡。
3、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维生素B12、维生素E、艾地苯醌等,这类药物有助于减轻症状。
4、物理治疗:发病早期就可以进行,对患者的活动行走能力、平衡能力、肢体共济运动、改善患者的说话和吞咽功能等,都有一定帮助。
5、理疗康复:主要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按摩等方式,务必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活跃患者的行动能力。
6、心理支持:患病后,患者的心理上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浮动,如果家属发现患者的情绪较大,不愿意配合治疗,应当及时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进行心理辅导。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提供了共济失调的一般治疗方法,但具体治疗策略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共济失调PPT演示课件
![共济失调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f4b7a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3.png)
汇报人:XXX
-11
• 共济失调概述 •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共济失调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正常的 情况下运动协调障碍,涉及姿势、平衡和运动的控制。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01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共济失调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等,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2
介入治疗
如经颅磁刺激(TMS)、脊髓电刺激(SCS)等,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
或电流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03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风险较高,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后,
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 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快速轮替试验
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一 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背, 或用足趾反复快速扣击地面等。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然 后闭目,观察其姿势平衡情况。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排除 脑部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可 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神经 系统,引发共济失调。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或脑干功能, 导致共济失调。
03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神经系统检查
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
嘱患者将手臂伸直、外展并外旋,以示指 尖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 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
补充营养
合理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 等营养素,以预防骨质疏松。
(医学课件)共济失调的康复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共济失调的康复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d763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4.png)
认知与行为疗法
总结词
通过认知和行为疗法,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详细描述
认知与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训练等)和行为疗法( 如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等),这些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 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生物力学与矫形器应用
总结词
通过生物力学和矫形器应用,来改善患者的姿势和步态。
02
共济失调康复目标与原则
康复目标
01
改善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
02
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03
康复原则
个体化康复方案
全面康复理念
跨学科合作
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和配合
康复流程与计划
制定康复计划
定期评估与调整
康复评估
实施康复训练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和自 我康复意识
探讨共济失调与其他疾病的关联和鉴别诊断,为 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队列研究,评估各种治 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 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共济失调可由遗传因素、感染、炎症、缺血缺氧等多种原因导致。
病理机制
主要涉及大脑、小脑和脊髓等神经结构的病变,导致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受 损。
临床表现与评估
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患者可出现步态不稳、肢体协调性差、语言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 平衡障碍和跌倒。
评估方法
临床医生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 确诊断和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推广多学科联合治疗
将神经调控、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 理干预等多学科联合起来,提高治疗效 果。
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042e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5.png)
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方法
通常情况下,共济失调的康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1、物理治疗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轻微,没有给自身带来不适症状,此时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头部按摩、手部按摩等,也可以通过针灸等方式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肌张力偏高的情况,建议患者遵医嘱配合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氯唑沙宗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使用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心理治疗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除以上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共济失调的评定及康复治疗 ppt课件
![共济失调的评定及康复治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55db8c0242a8956bece4eb.png)
量表法:Berg平衡量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 济失调量表。
PPT课件
7
评定
评定——协调试验
1.跟-膝-胫试验 2.轮替试验 3.拍地试验
PPT课件
1.指鼻试验 2.轮替试验 3.拇指对指试验 4.指-指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试验
8
共济失调的康复
共济失调的康复不同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共济失调的
患者分离运动可,联合运动差。偏瘫患者的分离运动差,
康
联合运动可,两者的康复方向是相反的。
复 Frenkel训练方法
Frenkel训练方法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代偿强化反 馈机制,一方面确认身体的位置、动作,一方面反复进行 运动,从简单训练到复杂训练逐渐进行,以改善共济失调 障碍,达到能够步行,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目的,提高生 活自理能力。
NO.1 共济失调的评定及康复治疗
PPT课件
1
共济 失协调协
定义及分类
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而引起的 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 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言语障碍。
临床上可分为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和前庭性共济失调。
PPT课件
2
共济 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1.病变部位: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
上肢缚紧于肩胛带和肩关节部位,下肢髋关节可穿短裤 样紧缚带,膝关节可利用护膝紧缚。
PPT课件
14
谢谢聆听
PPT课件
15
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 浅,踩棉花感,共济失调睁眼时不明显,闭眼时明显,需 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 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征阳性。
共济失调的康复护理
![共济失调的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0ea0d6dd36a32d727581ad.png)
经验交流224共济失调的康复护理崔毅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213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走路不稳,持物不准,语言漳碍.饮水及进食呛咳尿额尿急。
手术机理,主要是通过后颅凹减压,补充和重建小脑侧枝循环,改善局部血藏供应,促进小脑功能的恢复。
由于此类疾病以往长期属于疑难病症,未开展外科治疗,包括专科教课书和护理常规在内,在护理方法上尚缺乏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治愈率,我们又根据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心理状态,研究设计制定了术后护理程序.1.48小时护理重点1.1术后体位取头低臀高位,手术发现,多数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骨增厚,蛛网膜粘连,骑脊藏循环受阻,颅后凹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手术使后颅凹突然减压粘连解豫,颅内压力降低.患者易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故在术后24—48小时内应采用头低臀高位.这样可以减轻上述症状.在观察患者无上述症状之后可置低枕。
1.2观察术后变化术后应特别注意拔出弓I流管后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手术使后颅凹压力降低.气体易逸入脑池而并发颅内积气,术后脑脊藏被大量引流,颅内压力降低而掩盖了颅内积气的占位效应,拨管后 I巍停止-但脑肯裱继续产生,颅腔内容物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而危及生命。
2.促进功能恢复的护理病程长,进展缓慢是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主要特点;由于肢体及主要功能部位长时间废用,不同程度地存在肌肉萎缩,功能退化现象。
因此,即使小脑局部减压,粘连松解,中枢性原因完垒解除,肢体功能的恢复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设计此程序的意义所在。
为了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我们设计的护理程序如下:2.1早活动,早练习原则是活动充分,循序渐进,先小后大,先易后难,要求是每个关节,每块与共济运动有关的肌肉,都要活动和进行练习,术后病人如无特殊不适,则开始四肢小关节的主动活动。
指关节选择抓握训练,腕关节背屈训练,趾关节,踝关节背屈训练,每日4—6次,每次伸屈20次,休息5分钟。
共济失调康复治疗ppt课件
![共济失调康复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9fd2c2af1ffc4fff47ac54.png)
ppt课件.
24
本体感觉对运动的控制
• 本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肌腱、韧带及关
节囊上。
• 人体的平衡、协调及技巧性运动与本体感觉的正
确反馈密切相关。运动是本体感觉的一种反应。
• 大脑顶叶、内囊病变均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
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 速度、力量、方向不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 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种动作 的准确完成。
响更大, 对视觉依赖程度的增加
ppt课件.
19
前庭感受器系统
– 接受机体随环境位置改变的加速度刺激,无时无刻 都在无意识地调整躯体姿势
– 不直接接受外界刺激,而视、听、味、嗅觉直接感 受外界刺激;
– 并非外感受器,称之为第六感官
ppt课件.
20
本体感觉
• 本体感觉-----深感觉
– 关节运动觉 – 关节位置觉 – 振动觉
• 平衡仪 • Pro-Kin3 平衡仪 • MR Cube:神经肌肉控制仪器
ppt课件.
31
平衡的评定-平衡仪
平衡测试系统是近十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 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 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等。
——当前庭代偿建立后,尽管前庭损伤仍然存在, 但是测试结果可提示正常,难以与前庭功能正常 者辨别
ppt课件.
37
拥有动静态平衡测试系统 高达数百种训练模式 独特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训练系统 躯干平衡测试训练系统
Prokin3平衡测试训练系统
ppt课件.
38
共济失调的康复演示课件
![共济失调的康复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74f8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9.png)
心理康复训练
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任务,如穿衣、进食、洗澡等。
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社交技能训练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就业技能训练
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社区医疗资源
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如康复医生、护士等,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和护理服务。
基因突变检测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实现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
共济失调相关基因研究与精准医疗的未来发展
康复教育
康复教育将更加注重患者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将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
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教育与职业康复的未来趋势
总结词
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勺子进食,这有助于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并提高进食的独立性。
使用勺子
对于一些能够掌握筷子技巧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筷子进食,这有助于提高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使用筷子
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进食环境,例如在桌子旁边进食,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安全性。
进食环境
总结词
穿衣是共济失调患者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对于保持患者清洁和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训练方案制定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运动功能评估等。
评估
制定计划
实施
监测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康复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策略
![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562cb5fa0116c175e0e488f.png)
• 共济失调步态的康复对于患者,医生和治疗师来说,仍然 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退行性小脑疾病
• 个性化的运动训练还应该包括多种训练模式(双重任务训 练、眼球运动等)
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策略
共济失调
• 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以及持续 时间均出现异常
• 表现为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动 作明显
• ADL受限、醉汉步态、震颤(意向性、姿势性、静止性)、轮替运 动障碍、辨距不良、肌张力低下、书写障碍、运动转换障碍、协同 运动障碍(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 碍
Frenkel训练
• 瑞士神经学家Heinrich Sebastian Frenkel教授是为了改善 肢体本体感觉和共济失调尤其是小脑,而逐渐增加难度的 一组训练
• 其基础是利用障碍部位残存的感觉系统,特别是利用视觉、 听觉和触觉的代偿来管理随意运动,以不同的协调运动模 式,控制重心变化,建立新的平衡
小脑的功能
• 在人类中,小脑在运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也可能 涉及到一些诸如注意力和语言的功能,以及调节恐惧和愉 悦的反应,但是它与运动相关的功能是最密切的
小脑的功能
• 小脑就功能而言,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前庭小脑、脊髓 小脑和皮质小脑
• 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和正常姿势 • 脊髓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对骨骼肌张力的调节 • 皮质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协调
双重任务-认知与运动任务的交互
• 一般来说,神经损伤患者的步态障碍在行走时同时进行认 知任务时会加重
• 有证据表明外侧小脑参与认知过程,如工作记忆 • 认知平衡双重任务训练被定义为同时或交替性进行两项或
儿童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方法
![儿童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46499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9.png)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人的关爱和指导对共济失调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专业指导
治疗团队会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训练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沟通交流
家长要与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孩子的进展情况,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学校融合和社区参与
学校融合
支持共济失调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个性化教学,促进同伴互动和社交融合。
社区资源整合
利用社区内康复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资源,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康复训练和社交场景。
家庭支持网络
建立家长互助小组,组织家庭活动,加强家校社会的联系和支持。
公众意识提升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儿童共济失调的认知和接纳,消除偏见和歧视。
医养结合的重要意义
医疗资源有效利用
医养结合可以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
言语障碍
部分儿童共济失调患者还会出现语言不清晰、句子组织混乱等言语障碍问题。
共济失调的成因及分类
神经系统损伤
共济失调通常由于大脑、小脑或脊髓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
遗传因素
一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儿童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如亨廷顿舞蹈症等。
代谢障碍
由于营养缺乏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维生素缺乏也会引起共济失调。
提升诊疗质量
医养结合可以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提高诊疗质量和护理水平。
促进老年人健康
医养结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及时发现并预防疾病,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
降低社会成本
医养结合可以减少重复就医、减轻家属负担,降低整体医疗和养老社会成本。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
【共济失调】比较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比较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8841c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6.png)
【共济失调】比较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慢性病,目前无良好药物,主要还在于康复训练。
由于是慢性病,训练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我们很f多患者通过长期坚持锻炼能自己独立行走了,每天正常三个小时锻炼,最低也要一小时,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看电视或者身体空闲不要忘记锻炼。
病魔是弹簧,你弱它就强。
一:平衡能力的锻炼1:金鸡独立,单脚站立。
2:画一条线沿着走,或者倒着走。
3:下肢站立不动,扭动上肢。
二:身体力量的训练,这个我就不多说了训练时注意拉开筋骨,比如压腿,仰卧起坐,深蹲,蹲马步,跺脚,双腿并立,上肢双手交叉触摸地面。
最好是做一套瑜伽,或者太极。
三:口腔和语言能力训练口含豆粒每天坚持朗读一篇文章。
每天和别人多交流,伸舌头训练,让舌头来回动,试图舔鼻子和下巴状,有利于改善和水被呛。
四:视力的训练每天不要看屏幕太久,双手摩擦发热后,遮盖眼镜待冷却后,双手向后擦刮眼镜,每天做眼保健操。
五:其他锻炼方法1:按摩脚趾(位置在大脚趾内测根部,和二脚趾连接处,这个地方是小脑脑干反射区,可以刺激小脑)做36次,可以使萎缩的小脑膨胀起来,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并且不要怕疼。
2:拍打百会穴(位置在双耳间延长线与头部中线相交的凹处,前顶后1 .5寸处,顶中央漩毛处)拍打150次。
这不但活动手臂,还可以刺激脑部皮层刺激脑部激能逐渐复活。
3:十指干梳头120下,这对打通头部脉络有好处,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头昏头疼都有好处,4:双手掌互相摩擦20下以上然后捂住眼镜,待手掌冷却用手掌后部摩刮眼镜12下,这对眼镜明亮,视力恢复有好处。
5:干洗脸60次可预防脸部皱纹,预防老年斑,6:前后上下擦耳朵120次,耳朵也是人体各个俗语反射区,一开始会疼说明你身体相应部位有疾病。
这个动作对保持停机预防高血压有好处。
7:两手拍打后脖子各60次,脖子是头部和身体的唯一通道,脑部供血的顺畅与否关系到大小脑是否萎缩,或者加速萎缩的关键作用,这个动作可以刺激颈椎保持通畅的输血功能,增加脑供血,供养,有利于防止颈椎病,特别是对后脑勺下的小脑部位要尽量搓的有发热感为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 功能可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特点 是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病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行 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 正常。其特点是:眩晕、呕吐、眼球震颤明显,可出现双 上肢自发性指误;前庭功能检查如内耳变温(冷热水)试 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病变越接近内耳迷路,共 济失调症状越明显。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1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常见病症康复
第四节 共济失调康复
一、概述
共济失调(ataxia)是因小脑、本 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 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可 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 势、步态和语言障碍。临床上可分 为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和前庭 性共济失调。
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一旦患者姿势已正 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 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 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 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 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①患者双 足平行地站着;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 (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 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5)肌张力减低:见于急性小脑病变。可导致姿势或 体位维持障碍,较小的力量即可使肢体移动,运动幅度增 大,行走时上肢摆动的幅度增大,腱反射呈钟摆样。患者 前臂在抵抗外力收缩时,如果外力突然撤去,患者前臂不 能立即放松,而出现不能控制的打击动作即回弹现象 (rebound phenomenon)。 2.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 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系,故当大脑损害时也可出现 共济失调,但大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不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症 状明显,较少伴发眼球震颤。 (1)额叶性共济失调: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时,表现如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 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除有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外,常
(二)治疗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做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 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 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 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首先是使位置尽量稳 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 下述的方法引导。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 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 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 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 远端处理患者;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 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 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 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稳坐片刻,就轻轻地 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 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 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 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 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 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 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 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活动范围的运动。
4.意向震颤(intentional tremor)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 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指的精细动 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disequilibrium)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 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二)各型特点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皮质下一个重要的运 动调节中枢,与脊髓、前庭、大脑皮质等有密切的 联系,它并不直接发起运动,而是通过对下行运动 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其功能。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 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 肌张力减用来建立这类患 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 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 保持固定的位置。④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 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做直立运动,因浮力 会加重失平衡。
(三)治疗方法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 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 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 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 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7)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①走和越过 障碍物;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3.改善协调 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 (1)半侧身体共济失调的患者,生活能自理,但转移有困 难,其健侧虽可代偿,但对于重症,仍应给予助行器帮助 建立可靠的平衡为佳。 (2)躯干共济失调者,下肢能进行良好的代偿,为保持稳 定,他们步行时采用宽基底的方法,即两足左右分得更开, 此时四足手杖对他们有帮助。 (3)下肢共济失调者,如训练效果不明显,宜给带前轮的 助行器,这样患者向前推进时不必完全提起它,可改善步 行的稳定性。为防止患者向一侧跌倒,用有平台 型前臂手 托的助行器更好。下肢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基底加宽,为 免踢及助行器,后者应采用超宽型的。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①与节拍器 或音乐同步;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 同步;④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 同步。 (5)为使患者有单腿站立平衡的感觉,治疗师单膝跪在患 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踝背屈、足放在治疗师 大腿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一旦姿势正 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 缩。 (6)为使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 在自己大腿上的足移到正常足跟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 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 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 即所谓躯干性共济失调又称姿势性共济失调, (2)协调运动障碍(incoordination):表现为随意运动 的协调性障碍,一般上肢较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 动作比粗大动作影响明显。表现为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 和协同不能等症状。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肌共济失调可 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及爆发式,表 现为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球运动肌共济运动失调可出现粗大 的共济失调性眼球震颤。尤其是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可出 现双眼来回摆动,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 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 适应后,其上肢的变化同(7)。室内骑电动马和 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效方法。
2.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 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 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 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 为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 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 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 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 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 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 下的训练。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 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0.2~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 性,这样可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对于本体感 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 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 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 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 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②对 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 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 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 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起初活 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制住球以进行帮助。以后 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 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膝上 练习。
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以及精神症 状、强握反射和强直性跖反射等额叶损害表现。 (2)顶叶性共济失调:表现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 闭眼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 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二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不 易早期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 及运动方向,并丧失重要的反射冲动,可产生感觉性共济失 调。其特点是: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 明显,即 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闭 眼时身体立即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摇晃,幅度较大,甚至倾倒; 检查音叉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
三、康复评定
(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 1.指鼻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反弹试验 5跟膝胫试验 6.画线试验 (二)平衡康复评定 1.定性评定 2.定量评定
四、康复治疗
(一)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 ①增强近端稳定性;② 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 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 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 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 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 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