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
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叶朗:《美学原理》)
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
教材上有点意思的说法:1 将美学原理和美学史结合起来;(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2 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多看一些艺术史方面的书籍(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3 独立思考。我的看法:1 克服思维惰性,读美学理论;2 多看艺术作品,甚至参与创作;3 找几个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朋友,经常交流,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简单说来: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页19页)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页23)
克罗齐:直觉说。“美的根源在于心灵”。“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页24)
“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蛇形线最美。
博克:《论崇高与美》。“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美的外形很有灵效地引起某种程度的爱,就像冰或火很有灵效地产生冷或热的感觉一样。”(页28)“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溶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这些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页28)
狄德罗:“美是关系”。“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页28)狄德罗将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页29)
第三节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页29)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美:农民喜欢健壮的少女,脸色鲜嫩红润;上流社会以手足纤细、脸色苍白为美;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喜欢美丽、富有表情的眼睛。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