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格之分析(一)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应文杰摘要:陶诗的主导风格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造成这一风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狷”为主的人格取向。
本文拟从人格对风格的影响中探索这一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人格关于陶诗的艺术风格,自六朝以降,学者多有论及。
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说法:清靡、自然、平淡、闲远、朴实、冲和等等。
虽则有这几种说法,但也不过是“自然”二字,所以袁行霈先生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作到了平淡自然的境界,当是不易的,所以历来的评论家都觉得陶诗“邈不可及”。
那么,陶诗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自然之境?洪迈曰“夫率(渊明)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黄彻曰:“渊明所以不及者,盖无心与诽誉、巧拙之间也”,陈模曰:“盖渊明人才素高,胸次洒落”,朱庭玢曰:“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燎而弥粹……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也。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从先天素质上讲,性情真挚,有艺术天赋;2、从后天修养来看,长期的写作实践使其理精气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从写作态度来看,无意为诗,不存祁誉之心,因而没什么得失考虑。
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汉魏晋相延,时代不远,变迁极多,即经见惯,就没有感触……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鲁迅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很卓绝的,但也只能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只需看看谢灵运和颜延之就知道了。
谢灵运与陶渊明并世并称,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匪浅,然而,他二人的诗文却并不“平和”。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并不能作为解释风格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创作主体,去探寻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袁行霈先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说:“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要在他笔下实践这种哲学,又恰好有这个可能的条件……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的整个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析陶渊明的狷隐人格

更 重 要 的 是 ,汲 汲 于 事 功 的 潜 在 鞭 策 造 成 了 陶 渊 明 精 神 的 躁 动 紧 张 ,耿 耿 于 穷 达 使 得 他 的 人 生 陷 入 动 多 滞 碍 的 境 地 。 业 不 成 , 灵 就 会 处 于 一 种 渴 慕 状 态 而 失 去 功 心 平 衡 , 神 就 会 驰 骛 于 外 而 不 是 反 求 诸 己 , 去 自我 生 命 精 失 的真性 情 。每 一次 踏 上仕 途 , 渊 明都 感 到心 为 形役 、 陶 为
一
未 曾 离 开 。《 去 来 兮 辞 》 称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宣 言 。为 了 免 归 堪 于 逢迎 世 俗 , 了顺 应 自己刚直 的 个性 , 了精 神 与心 灵 为 为
的 自由 , 渊明最终 选择 了解 缨弃冕 , 耕 田园 。 陶 躬
受 儒家 文化 影 响积 淀 而成 的社 会 习俗 是 “ 之仕 也 , 士
人 所 羁 , 得 自 由 。 2 岁 起分析 , 彰其 节 。 以 关 键 词 : 渊 明 隐 逸 陶 狷
隐 , 为沽 名钓 誉 , 为 隐忍 待时 , 为 避 世悠 闲 , 或 或 或 或
为求仙 问道 , 的不一 。 于 隐较早 的评 述 源于 《 经 》 目 关 易 坤
297号 旬 又放赍 0年月 上 刊 0
析
陶 渊
明
的
田
狷
隐
人
格
玲
202) 1 0 4
( 京市 第 二十 九 中学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陶 渊 明 的 隐 逸 生 涯 显 露 出鲜 明 的 狷 者 风 度 .
仕 途上 势 必难 以前 行 。
狷 与 隐 交 织 , 分 因 果 。 文 试 对 陶 渊 明 的 狷 隐人 格 加 以 难 本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山水画家、政治家。
他的人格和文风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
人格方面,陶渊明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
他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和启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和侵犯。
他的思想理念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体内心的净化和修炼,强调自律、自省和自由,反对官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这些人格特点贯穿了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生涯。
文风方面,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流传广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文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想象力,以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文体表现。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清丽自然为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散文和书信则以率真、自然、清新、深刻为特点,反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哎,说起陶渊明这个人,那真是咱中华大地上一颗独特的星星,闪得既不亮眼也不张扬,但那股子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劲儿,愣是让后世无数人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喝了蜜似的甜。
你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官场,就跟现在的职场差不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谁都想往上爬,爬到那金字塔尖尖上。
可陶渊明呢,人家不一样,他就跟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似的,对那些个权势富贵,一点不眼馋,反而觉得跟那笼子里的金丝雀似的,不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简直就是陶渊明生活的写照。
每天早晨,太阳刚露出个笑脸,他就提着个小篮子,慢悠悠地走到东边那片菊花地里,一朵朵、一簇簇地挑着最艳的摘。
那花儿啊,也像是知道他的心思,开得格外灿烂。
摘累了,他就往旁边的大石头上一坐,眯着眼睛,往远处那连绵不绝的山峦看去,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
这哪是干活啊,简直就是享受人生嘛!还有啊,陶渊明这家伙,特会享受生活的小确幸。
他不像那些个达官贵人,整天不是山珍海味就是绫罗绸缎。
人家啊,就爱吃那自家种的粗茶淡饭,偶尔来点野菜,那也是美得很。
晚上呢,就点上一盏小油灯,拿本破旧的诗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那认真的样子,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似的。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那份坚持和勇气。
在那个年代,放弃官位,回归田园,那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可陶渊明呢,说走就走,一点不含糊。
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这话一出,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听得人心潮澎湃。
从此以后,他就成了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代名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而且啊,陶渊明这人还特别有爱心。
他写的那些诗啊,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看到乡亲们受苦受难,他比谁都着急;看到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他又比谁都高兴。
这种跟老百姓心贴心、共命运的情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和气度。
所以啊,陶渊明这个人啊,虽然生活在千年前,但他的人格魅力却穿越时空的阻隔,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
他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享受生活的小确幸、坚持自我、关爱他人……这些品质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人格理想

的杰 出代 表 ,他身 上有我们 熟识
的几 重 名 片 : 其一 “ 田 园荒 芜 胡
凡脱俗 , 同时又是一 个伏笔 , 其 中
“ 少无 ” “ 性本 ” 是诗人 E t 后 进 入 官
不归 ?” 《 归去来兮 辞》 , 但我 们不
要 就 此 误 认 为 陶 渊 明 要 去 做 农
巷中, 鸡 鸣 桑 树 颠 。 户庭 无 尘 杂 ,
自我 , 自在 的寻找 。其三 “ 不 为五
斗米折腰 ” , 这 实 质 是 追 求 一 种 人 格 美 ,也 成 为 日后 中 国 文 人 士 大 夫 仕 途 失 意 后 的 精 神 归 宿 。下 面
虚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
性 本 之 情 ,明 确 了 自 己 的人 格 追
求。
定 去 做 官 ,而 是 夹 在 两 者 之 间
“ 少无 适 俗 韵 , 性 本 爱 丘 山 。”
的读 书人 , 比较追求个 人主义 , 代
表 一 种 生 活 的 品位 , 生命 的态度 。 陶渊 明 就 是 文 人 阶 层 “ 魏 晋风流 ”
《 瓦尔登 湖》 讲过的“ 我 愿 意 深 深 地扎入生活 , 吮尽 生 活 的 骨 髓 , 过
汉乐府《 鸡 鸣》 “ 鸡鸣高树 颠 , 狗吠
深宫 中” , 却将 原诗描 绘 的盛 世之
景化 用 出农村 独 有 的生 活气 息 。 同 时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的 动 景 与 堂 前
得扎实 , 简单 , 把一切 不属于生 活
讲 在 南 野 开 垦 荒 地 ,保 持 拙 朴 本
生 境界 ,这也 是陶诗 虽然素 淡却
陶渊明的性格养成

陶渊明的性格养成陶渊明的性格养成陶渊明,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欣赏和宠爱。
那么,陶渊明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陶渊明注意修身养性。
他从小就对道德伦理有着高度的追求,努力培育自己的品德。
他经常阅读儒家经典,学习优秀的道德模范。
同时,他也乐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怀他人的困难和需要。
通过这些经受,他培育了自己的和善、宽容和正直的品质。
陶渊明喜爱自然。
他对大自然的痴迷和喜爱成为了他性格中不行分割的一部分。
他经常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
在田园间,他与花草树木相亲相爱,体会着大自然的奇妙和奇妙。
这种与自然的亲热接触,培育了他的豁达、乐观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注意心态的调整。
无论是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他都能保持安静、淡定的心态。
他明白人生的起伏是不行避开的,所以他选择从容面对一切。
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际关系。
这种乐观的心态使得他能够克服困难,面对挫折,坚持自己的信念。
陶渊明具备思索的力量。
他勇于质疑权威,思索问题。
他不盲从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观点,而是依据自己的推断和价值观去思索。
这种思索的力量使得他能够超越时代的束缚,提出新奇的观点,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乐观的影响。
所以陶渊明的性格养成得益于他的修身养性、喜爱自然、调整心态以及思索的力量。
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物,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宝。
我们可以从他的性格养成中吸取阅历,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陶渊明的人格塑造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清高潇洒的人格魅力和自主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敬重的文化偶像。
他的人格塑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格塑造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与追求。
他在自然界中寻求灵感和安静,以此来滋养自己的心灵。
他喜爱独拘束山林间行走,倾听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这种对自然的喜爱,不仅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平和的憧憬。
他在自然的怀抱中查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与世俗的喧嚣保持距离,坚守内心的与自由。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摘要】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可惜结果备尝沉浮之苦,虽曾寄身仕宦,但终究露失望之态;晚年看淡仕途与人生,转而将济世的大理想抱负化作对”桃花源”安宁社会的向往,但其内心的品格无疑不表露于其诗句之中。
本文就生平故事和作品的分析,来论述一下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诗风一、前言陶渊明因《桃花源记》闻名天下,在当今中国几乎从懵懂学童到耄耋老人无不知陶渊明的大名;《桃花源记》以虚拟现实的手法,将一个武陵人迷路,误入一独特之地的行踪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描述,从发现到小住、从平淡到惊奇,直至离开桃源又返途寻找等事件加以渲染,彻彻底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派别、没有剥削,人们自得其乐的“和谐”社会场景;陶渊明的这种描述恰恰与当时的社会黑暗相对比,及其鲜明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没有压迫、没有上下等级之分的和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虽则只是采用“科幻”般的虚拟情节,却隐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无奈苦闷的心境。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陶渊明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大气势大磅礴的修辞和渲染,他只是小桥流水般轻言细述,时刻能让读者体会到其平淡醇美的意境和朴素自然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他的诗句,在其晚年大多数取自于农村田园风光,用直叙的手法、白描的手段讲述一段情感真挚的故事;很自然很流畅地引领读者不知不觉之中,去和他一起畅游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以自身品质内涵而塑造出自身感官形象的人物,数数并没有几个,而陶渊明绝对就是当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二、陶渊明的人格有一个典故,可谓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东晋后期的陶渊明,其实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名人之后,其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
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

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以其人格的至高境界“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了一堆照耀古今的烽火”。
陶渊明之伟大,不仅在其“自然”“任真”的人格追求,更在于其理想人格的建构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
从陶渊明在平常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通情感的深情投入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孤高自傲与世隔绝的人,而是一个朴素实在的极富人情味的人,他也以其真淳的人格影响了不止一代文人,而这深情醇厚的人情味正是他高尚人格中更显魅力的的另一面。
而从另一方面看,陶渊明的诗品与他的人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当中所反映的也是一种纯真的“自然”,拥有一种古朴的味道,陶诗中拥有“真”、“淡”、“简”的特征。
这是在其他诗当中很难寻觅到的,而正是因为陶渊明的人格才使他形成了这种风格,当然这当中也和他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卷入政治旋涡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丢掉性命,陶渊明生活的正是这个时期,战乱不断、国家分裂,但他却没有因此颓唐放浪。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间,他先后五次出仕,为实现兼济夭下的理想而努力。
宋人葛立方说“世人论渊明,皆以其专用肥遁,初无康济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尝求其集,若云…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鸯翩思远霭。
茬蒋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其自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
士之出处,未易为世俗言也。
”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确实道出了渊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他济世报国的宏图大志。
但五次出仕的经历证明,在那个时代,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是不可能的。
陶渊明无法忍受污浊仕途时其真谆人格的“矫厉”,他向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的生活,渴望自己能如“羁鸟”、“池鱼”般回到“旧林”、“故渊”。
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表达了这种愿望“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陶渊明认为在田园中,能保持自己真谆的人格和霜柏一样的节操。
陶渊明归隐及创作的心理结构

陶渊明归隐及创作的心理结构说到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
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隐士,他的归隐历来都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他以他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构筑一个崭新的审美境界。
本文试从其心理结构分析他归隐的原因和创作心路。
一、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在陶渊明的深层心理中,存在着双重人格。
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人士和骄前代之风之失面形成的人格理想。
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之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和心理情结。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被后人推崇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1]的一代名人。
史书记载,他管辖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出现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
陶侃一生清正廉明,殁后既没留下丰厚的资产,也没有像当代军阀那样军权世袭。
但是,陶公却给子孙留下了良好的品德楷模。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经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安城太守。
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青壮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
《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正是借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奉上天之承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效于君亲,生信义于民乡间”[2]可见他的志向是积极的。
后来,家道中落,使他失去了官宦子弟的身份,但陶渊明并不自以为是寒门,相反,他对祖辈的公德是十分看重甚至有意标榜的。
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父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这表明他正是从家族荣耀角度来考虑人生出处的问题的。
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进身的机会,自�就修身进德,读圣贤之书,履仁义之道,慕忠孝之节,实指望有所作为的他越来越清醒地看到现实官场中到处布满了阴险的陷阱,整个社会腐败不堪。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真善美的隐士许多人都不理解陶渊明为何要选择辞官归田,不理解他的诗作为何如此的平淡,似乎没有一丝的盐味。
当我读完陶渊明的诗作后,慢慢的我懂了,真正的美丽在于生活本身,因为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俗语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田。
这并非说隐于田者为小隐,隐于市者便为大隐。
而是说的是人的心境。
如若心隐则即使闹市也如归隐田园,而若心喧即使归隐田园也如在闹市般不得宁静。
而陶渊明正是那种心隐,人也隐的人,是位隐于田的大隐。
他的诗自成一格,宁静且志远,诗如其人也。
我们就来具体解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诗词清新自然,像春雨后泥土的芬芳,不带一丝的娇柔之情,感情真挚质朴,且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举他的《杂诗.其一》品读。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此首小诗直率,坦白,且经得起人咀嚼。
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深深的思考。
“尘”,眼前之景,信手拈来。
把人生比喻成浮尘,随风飘散,又飘落,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
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需珍视之。
后面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即众生平等。
这也和他生长在一个玄学佛学氛围有一定关系。
即使他看不上这样一班谈玄人物,即使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在儒学。
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贵贱之分”的意思相仿。
换而言之,既然都是兄弟,既然人无贵贱,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更无压迫和被压迫,统治,被统治之念,完全的“共产主义”境界。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后辈,以“斗酒千金”的豪言闻诸于世的李太白先生。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高兴,愉悦的时候,就要尽情的欢乐,尽情的放纵。
尽情的让心跳荡,让心激动。
人生毕竟短暂,可贵。
但是这种激动,这种欢乐是否是该任意为之,是否是成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之乡呢?答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部著名著作,由陶渊明精心策划而成。
他不仅给世界留下了一万多首美丽的古典诗歌,而且建构了一个大而完整的家族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分为五类:诗、文、和歌、讽和赋。
他的诗风独特,既有苍凉抒情,又有诗歌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他充满幻想、诗情流动、古今相映,令人沉醉,其诗句描绘出细致的自然画面。
他文句传神,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对比,让人感到非常深刻的触动,他的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纯粹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是一位有着特殊人格的人物。
他不仅具有内心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着灵魂的深度探索和广阔的眼界。
当他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无论是对于尊卑高低还是对善恶的辨别,他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毅力和唯一的思路。
他勤奋学习,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想象力,在文学上多元化自己的思维,将他的智慧和思想倾注到作品当中。
由于陶渊明的个性突出,他的文学影响巨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在人物刻画和文字抒情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力,在文学艺术中提出了深刻而极富革命性的点子,从而使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走向了人文观念水平的飞跃。
他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令当代人们发觉自己有责任、使命和使命心重新被启发,以便能够更好地参与人生的活动,更好地为实现真正的幸福努力。
总而言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先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诗歌之美、文学之匠,充满了灵魂的抒情,给人以普遍的快乐、感动和启发,更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他的古典诗歌令读者受益匪浅,令这个世界更美好,令人们反思自身人生,着眼于真善美,在平凡中追寻最美、最真价值。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陶渊明(陶潜,365-42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和人格特点的简要分析:1.归隐思想:陶渊明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归隐思想。
他强调返璞归真,远离尘嚣和权谋的激烈竞争,重拾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粹。
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隐居退避世俗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宁静和纯真生活的欣喜之情。
2.自然与人道的和谐: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然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考。
他重视自然和人的相互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慰藉和启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
3.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他深感时代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对国家社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人格特点:1.温和宽厚:陶渊明以温和宽厚的人格著称,他待人和善,乐于助人。
他倡导以和为贵,主张不争不抢,与人为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清高洁白: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追求心灵的明净和思想的清高。
他以傲然自持的姿态,不受外在的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
3.审美情趣:陶渊明鉴赏力极高,对自然美和人文美有着敏锐的感受。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诉求。
综合而言,陶渊明的思想强调归隐理想、自然与人道的和谐,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愁;他的人格特点包括温和宽厚、清高洁白和审美情趣。
这些思想和人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道德楷模。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蔡阿聪【摘要】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
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
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诗人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困境,迫使诗人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
自卑情结使诗人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
【关键词】陶渊明;理想人格;现实人格【作者简介】蔡阿聪,漳州师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时下对陶渊明的研究现象分析偏多,即使寻找现象背后原因,也多从社会政治入手,很少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人格结构及作品风格形成之因。
而这正是本篇论文的中心。
一考诸年谱,渊明生平可注意者有二:一是家世衰微;二是早孤贫病。
渊明曾祖侃,《晋书》本传称其“早孤贫,为县吏。
”然靠一生勤恪,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苏峻乱起,侃被推为诸军盟主。
乱平,其威望势位已在顾命之臣庾亮、王导之上。
《晋书·陶侃传》:“庾亮,不有高名,以明穆皇后之兄受顾命之重。
苏峻之祸,职亮是由,及石头平,惧侃致讨。
亮用温峤谋,诣侃拜谢。
侃遽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王导入石头城,令取故节,侃笑曰:‘苏武节似不如是。
’导有惭色。
”又,成帝咸和四年(329),后将军郭默矫诏杀江州刺史刘胤,隔年春,胤首至建康。
司徒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大赦,枭胤首于大航,以默为江州刺史。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太尉侃闻之,投袂而起:‘此必诈也。
’即将兵讨之。
默遣使送妓妾及绢,并写中诏呈侃。
参佐多谏曰:‘默不被诏,岂敢为此!若欲进军,宜待诏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陶渊明作为后世文人极力推崇的诗人之一,当是因为其拥有不同常人的人格魅力。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魅力产生的渊源进行探析,并从他的两大主要人格魅力——“真”和“高洁不屈”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为后世的士大夫筑建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即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他的人格魅力也如同一副清凉剂,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清除思想上的垃圾,引起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
标签:陶渊明;人格魅力;真;高洁不屈陶渊明(365-427),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东晋社会动乱,玄风盛行,诗坛逐渐为玄言诗所统治。
晋末宋初,佛理又被引入文学创作中。
在这样一个思想空虚,文学贫困的年代,陶渊明却把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
他的诗歌古朴自然,将玄理改为日常生活的哲理,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
除作品之外,他质朴真率、高洁不屈、清高耿介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世的士大夫们筑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也使古往今来的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一、陶渊明人格魅力的渊源陶渊明之所以具有人格魅力,与他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是分不开的。
陶渊明自幼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成长,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其少年时代,他最能赏识大自然的真美,也能表现大自然的真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便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的家庭是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所以他所受到的封建教养,是按照世族家庭的要求,以《诗》、《书》等六经即儒家思想来教育的。
如“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师圣人之遗书”(《感士不遇赋》),等等,说明这一点。
所以儒家的教育对他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主张君子固穷在陶诗里经常出现。
此外,在陶渊明的亲属里,外祖父孟嘉是一位“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慈善老人,欣赏音乐以“渐进自然”作为标准;父亲陶逸是胸襟开阔,随遇而安的开明人士,对政治上的进退得失采取任其自然的达观态度。
洒脱中的圆融,平和中的叛逆——陶渊明人格之我见

N 2,0 9 o, 2 0
九 江 学 院 学 报 Junl f i i gU i r t ora o u a n esy J jn v i
( 总第 1 1 ) 5期 (u O1 1 S m N 5 )
洒脱 中的圆融 , 平和 中 的叛逆
陶 渊 明人 格之 我 见
个封建时代 下的文人 , 仕是其生命 的主旋律 。
陶渊 明是与众不 同的 ,他有着 鲜 明的个性 ,他 勇于追
传 》记 载 :“ 侃早 年孤贫 ,为县吏 ,鄱 阳孝 廉 范逵 ,尝过 侃 ,时无 以待宾 ,其母乃截发 得双爱 ,以易酒肴 ,乐饮 极 欢。 ”此后 ,陶 侃凭 借 着 自己的才 智 先后 做 了江夏 太 守,
关键 词 : 陶渊 明 人 格 中图分类 号 : 0 .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 7 — 50 20 )2 00 (3 1 72 2 A 1 3 48 (09 0 — 07一 0 ) 6
陶 渊明这位中国诗史 上的 “ 头等人物 ” ( 鲁迅语 ) ,留
给我们 的是不尽的争议和遐想 ,在他 的身上 体现 了太 多 的 人生真 谛。对 于陶 渊 明 的人 格 ,不 同客体 有 着 不 同 的感 受。在他的身上有太 多的矛盾 :生 与死 的对 立 ;仕 与隐 的 冲突 ;个性与 圆融 的相对 ;平和与叛 逆的相悖 。然而这 种 种 的矛盾在 陶 渊 明的人 生 哲学 中又 达 到 了一 种完 美 的 统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庶族 的家庭 ,早 年遭受 了丧父 ,并
在物质生 活上 经 受 了贫 困之 苦 ,但 他 的精 神生 活 是 丰 富 的 ,他在 < 五柳先生 传》 中曾 自况 日 : “ 闲静少 言 ,不 慕 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欣然 忘食 。 【陶 渊 ”l
浅谈陶渊明的人格成因

浅谈陶渊明的人格成因作者:李希芝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他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玄儒互补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07-02一、玄儒互补的哲学观与顺化自然的人生观魏晋时期,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士人普遍追求具有玄远气质为外观的人格美,即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为特征的魏晋风流。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嵇康与阮籍。
陶渊明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真率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谈之风。
但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是,他的生活姿态更加自然,更加融入生活。
如《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采菊”,“南山”,“飞鸟”都诣在表达心境——即身在“人境”,心无“车马喧”的境界。
是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王国维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也就是这种身心与外物融于一体的自然之境。
这就是陶渊明式的“风流”,将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放诞极端剔除,为“玄学”人格注入了新的成分:心灵的自由超脱与日常生活自然平和地水乳交融。
除了魏晋风流式的自然真率,陶渊明还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建功立业的抱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便“游好在六经”。
陶渊明人格构成中儒与玄的部分相互交织,使得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
在仕与隐的徘徊中,他最终选择“拂袖归田里”,然而,他的隐遁并未如世人印象中的那么超脱。
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论陶渊明诗中体现的独立人格

论陶渊明诗中体现的独立人格
陶渊明(365-427),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文山会议四友”之一,其诗
文深情抒怀,朴素直抒,令人爱不释手。
其所传递的独立人格,不仅实在而又直接,更反映出一种真挚的内心在追求真理、质朴自由的心态中张扬自我。
陶渊明的诗文所传达的独立人格,主要表现在他对各种议题的处理方式上。
他
的著作《窦娥冤》,让人深深感受到这位伟大的诗人,具有穷兵黩武、屈节痛毒之心,详尽数析八旬窦娥抗命与家国沉沦之说,全以无私、真实且直白的语言叙述,恰合陶渊明坚定不移的独立主义思想。
此外,陶渊明还在诸多诗歌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透彻引人入胜的独立主义
思想,令读者不禁为之叹息。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其豪放诙谐的句式,加上自我突破的思想内容,无疑体现出了陶渊明清醒、自由、放任的独立人格。
陶渊明不仅行文苍苍,更言谈有理,谆善说礼,言论间充满着自由、权威和主权,受益于陶渊明的独立人格,除了使他工作更加高效率外,更使他的思想自我突破,实现社会改革。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独立人格影响着后世,可谓神奇而又重要。
它不仅把我们
带入自由、权威、权力的象牙塔,还能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质朴自由的心态中张扬自我。
受着这样的巨大影响,我们对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应更加仰望其崇高的独立人格,并以其精神为榜样去做一个大器晚成、仁心仁术的独立人格。
浅论陶渊明的人格

三 、陶渊 明人 格 的深 远 影 响
衔 微 木 ,将 以填 沧 海 ” ( 《 山海 经 》 )表 达 了 诗 人 建 功 读
立 业 的 志 愿 ; “ 栖 失 群 鸟 , 日暮 犹 独 飞 。徘 徊无 定 止 , 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酒 是 陶 渊 明的 终 身 伴 侣 ,他 的 作 品 中几 乎 篇 篇 有 酒 。
安 他在 《 饮酒》组诗序言 中写到: “ 余闲居寡欢 ,兼比夜 已 见 平 生亲 。 ” 李 白那 种 “ 能摧 眉 折 腰 事 权 贵 ” 的思 想 ,
长 , 偶 有 名 酒 , 无 夕 不 饮 。 顾 影 独 尽 , 忽 焉 复 醉 。 既 醉 和 陶渊 明 “ 为五 斗 米折 腰 ” 的精 神 , 更 是一 脉相 承 的 。 不
醉后 佯狂 ,而在于体味酒 中真趣 ,在于酒后复真还淳 ,借 故宅 ,森若君 在前。不慕樽有酒 ,不 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 醉 酒去抒 写 ~个 真实 的 自我 。如 他 的 《 酒 》其 十四 : 饮
利 , 老 死 此 丘 园 ” ( 《 陶 公 旧宅 并 序 》 ) , 由 衷 赞 赏 了 访
园 、 “ 逢 知 己 ” 的 乐 趣 , 以及 参 与 劳作 、 与 民休 戚 的平 仕 , 不 以 求 之 为 嫌 ; 欲 隐 则 隐 , 不 以 去 之 为 高 。 饥 则 扣 酒 等 精神 。 3 松 、菊 意 象 .
门而 乞食 ;饱 则鸡黍 以迎 客 。古今 贤之 ,贵 其真 也 。 ”
( 《 李 简 夫 诗 集 后 》 ) 苏 轼 一 生 把 陶 渊 明 当成 良师 益 书
“ 菊东 篱 下,悠 然 见南 山 ”,在 后人 心 目中,菊 友 , 不但 爱 好 其 诗 ,更 仰 慕 他 的 为 人 。晚 年 苏轼 在 《 苏 采 与
陶渊明人生格言共篇.doc

★陶渊明人生格言_共10篇范文一:陶渊明人格分析陶渊明人格之分析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一)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和“主我”。
“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言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然”,“渊明之‘自然'非近代所谓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含有自由的趣味;以‘自然'为美;以‘自然'化解人生的苦恼,以‘自然'作为医治人生各种弊病的良药。
”(《陶渊明研究》)。
陈寅恪说得更为透辟更为深刻:“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改创之新自然说。
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教不相同。
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之佯狂任诞。
盖主新自然说者不须如主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
”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
”(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
他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萧统《陶渊明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归去来辞序》)。
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确实,对于归隐还
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
“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理。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但是无论出仕还是归隐,它们所围绕的中心都是“真”,因而它们是完全正当的。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园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有‘违己交病'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年春天所写,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田生活。
《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
……独养其志。
”摆脱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官,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的大道。
不料事与愿违,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不是世上没有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了。
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不委曲而累己。
”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首先,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
朝廷多次对他征召,都坚决顶住了:“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晋书·陶渊明传》)。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宋书·陶渊明传》),他是真正不同于“身在江湖,心怀魏阙”之辈的。
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不怠,大有收获。
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
既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
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进而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堂的。
即使是隐士,骨子里对儒家的这一信条也是始终恪守不渝的。
只有渊明是既归隐又力耕的,这正是他任真的体现。
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中写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他自嘲对孔老夫子的“忧道不忧贫”力有未逮,因而就转向躬耕,并对农业劳动信心十足。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隐居为平台而内心另有他求的所谓隐者,要毫不犹豫并持之以恒地操持起为儒家所鄙夷的稼穑之事,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而陶公做到了,“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把躬耕劳动放置在了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成了他的生活凭借和精神寄托。
另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新。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公力耕自养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正如李泽厚所说:“所以只有他(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