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篇】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改革)
一.列举重大改革
(一)古代史
中: 外: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大化改新 查理马特采邑改革
(二)近现代史
中:
戊戌变法、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系列改革
我来展示
一、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 1、 20世纪20年代, 列宁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08淮安)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⑴图1的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推行的有利于社会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⑴新经济政策。 ⑵图2中的人物实行的改革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⑶图3中的人物为推动本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什么伟大 决策? ⑶改革开放。 ⑷上述三位人物的改革得以取得成效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⑷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思想领域 的影响
恢复经济.维护 制度.宝贵经验
我来展示
时间 人物
背景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列宁
过时的政策使苏 俄经济恶化
中国改革开放
1956年
1986年
1978年
邓小平
内容
影响 认识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 文革导致中国 经济形势严峻 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内改革农.城 农工商业分配 对外开放 增强综合国力 恢复、巩固、借鉴 提高国际地位
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 哪些?
因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3.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 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优秀品质; 5.善于吸取和借鉴先进文化和不同制度的优越性。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攻略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解析)
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封建性质的改革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观点1: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顺应历史的改革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如俄国农奴制改革;与历史不适应的改革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观点2:如何评价和学习改革家们。
改革家们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远见卓识和过人的胆量,还具有顽强的意志和魄力以及为改革献身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改革家们的这些优良品质和精神,首先要从现在开始,学习做人、学习做事。
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D.推行县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严惩贪污受贿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4.“劳动者要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必然要付出巨额的代价,当他们刚刚跳出牢笼,面临的将是无形的枷锁。
”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十月革命C.日本明治维新D.俄国1861年改革5.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进行改革的内容都涉及()A.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教育B.实行君主立宪制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废除封建制度二、非选择题6.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1)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什么运动?分别举出军事工业、新式海军各一例。
七年级上册历史改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改革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历史学习中,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中国历史上,改革往往代表着国家的转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改革可以带来新的机遇,也可以带来新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改革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改制、唐朝变法。
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改革尝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 货币制度的改革商鞅在货币制度方面做出了改革,采用轻重钱、轻重秤制度,统一了货币系统,推广了铸铁钱。
2. 土地制度的改革商鞅取消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制度,实行了平均地权制度,并设置了土地公有制,使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3. 司法制度的改革商鞅增设中央司法机构,统一了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加强了对社会秩序的管理。
二、汉武帝改制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主要包括:1. 行省制的推行汉武帝设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行省,让地方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从而加强了地方的管理能力。
2. 职官制的改革汉武帝废除了千乘之制,改成了九品中正制,让官员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来选拔,从而确保了政府的良好运行。
3. 经济政策的改革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实行土地放贷政策,开垦荒地,以及减税、赈济灾民等,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唐朝变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在唐朝时期,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
主要有:1. 科举制度的改革唐玄宗废除了唐高宗时期的科举制度,采用了新的进士科考试,让人才可以更公平地进入政府体制。
2. 军制的改革唐玄宗改革了唐代的军制,增加了禁军,减少了地方军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军队的控制。
3. 货币制度的改革唐玄宗在货币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新造币,增发货币,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货币管理。
结语改革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汉武帝改制、唐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运动。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热点十 古今中外改革
热点十古今中外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性质,使秦国向封建社会过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
)3、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失败,客观上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4、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5、新中国农村改革(1)1950—1952年土地改革(2)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社(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3)1987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7、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都改变了社会性质)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3、美国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了社会性质)三、角度设问1.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仍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现状?(1)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只是有了初步的发展;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2)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根深蒂固;(3)明治政府大刀阔斧地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未触及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4)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期间正是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之时,不可能让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我国为什么要不断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社会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要注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
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这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
初三复习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改革的专题.doc
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侯晓莲中国古代史一、管仲改革(春秋)作用:使秦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二、商鞅变法(战国)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5、推行________________ 6、统一度量衡作用: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孝文帝改革(北魏)内容:1、迁都2、实行(穿汉服、说汉语、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四、忽必烈改制(兀朝)内容:]、建立___________ 2、推行作用: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
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内容(了解)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中国现代史1、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标志: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土地有地主所有制改为农民所有制作用:废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大改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始的标志:1978年^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在农村实行,在城市重点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世界古代史大化改新(日本)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制国家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世界近代史:1、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内容:农民获得自由;需要高价赎买土地使用权;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作用: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明治维新(日本)目的:富国强兵内容:废藩置县;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实行兵制,建立常备军;文明开化作用: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世界现代史1、罗斯福新政(美国)内容: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核心基础)作用: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历史九年级改革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改革知识点历史九年级教材中的改革知识点是学生们所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下面将对历史九年级中的改革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改革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也是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对提升社会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改革过程中,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内容有所扩展,选拔标准逐渐提高,从而为文人士子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中国开展的一项现代化改革。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涉及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年兴起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该运动旨在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但由于各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也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朽和不堪一击的弱点。
四、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群众运动。
此次运动旨在抗议巴黎和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呼吁国家的民主和自由。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始,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发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运动的目标是推翻传统的封建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该改革目的在于实现农村土地的公有化,消除封建地主的剥削,促进农民的发展。
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以上是历史九年级教材中的部分改革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改革事件,了解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专题一、改革篇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外重大改革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中外改革的比较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不同点:结果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1)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3、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2024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15个重要改革 知识清单
【中国部分】(9个)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篇】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篇】历史1中国古代上的改革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等。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坚持以能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标准来评价,而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成功或失败下定论;二是注意把握改革原因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具体表现上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改革具体背景迥异,但其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三要注意中国古代改革的复杂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必然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而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使改革之路曲折而又艰难;四要注意决定改革成败因素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间的力量对比,改革方针策略是否得当,改革家个人因素等;五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三、复习要点阐述(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要求打破束缚,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4)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初中历史专题讲解专题六改革
专题六 改革
经验教训类
2. 概括中外改革的经验教训。 (1)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发展生产力。 (3)改革必须行之有效且能顺应人民愿望。 (4)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及历史经验。
专题六 改革
【文科综合设问】
专题六 改革
专题响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1)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 (2)采取顺应民意的措施。 (3)善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 (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5)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6)得到政府、人民等强有力的支持。
专题六 改革
4. 改革者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做贡献。 (2)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3)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3.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一 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外重大改革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外重大改革专题综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知识精要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内容:前期、后期。
(5)评价: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戊戌变法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初三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3)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支持。 (4)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5)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定。
6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3)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措施行之有效,并不断深
化,改革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返回
第二部分 整合专题 提升应用
THANK YOU
(1)顺应改革趋势,改革措施不当; (2)改革领导人个人的局限性; (3)国际环境对改革不利; (4)改革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5)旧势力强大; (6)国家最高领导人态度不坚定。
5 改革成功的影响
(1)缓和了社会矛盾,克服了社会危机; (2)改革推动了社会大发展和进步; (3)改革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改善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 (5)巩固了国家统治。
1.按照时间划分
时期
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70~ 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
时间
影响
1985年 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978年
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2.按照改革性质划分
性质
改革事例
地主阶级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
9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改革篇
持续时间:1929—1933年
经 济 大 危
首发国:美国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范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机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失业率激增,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背景: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时间:1933年
罗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
斯 福 新 政
新政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调整,采用国家干预经
启示 改适 革合 是国 社情 会和 发生 展产 的力 动发 力展
水 平 的
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调整
封建阶级改革: 一、商鞅变法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2、内容:
政治:建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
3、影响: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局限性: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资产阶级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 背景(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 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 3. 时间: 1861 年。 4. 目的: 巩固沙皇的统治。 5. 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 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
7.启示(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日本:幕府统治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
通过俄国、日本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
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或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善于改革,勇于制度创新,重科技。
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课件(39张PPT).ppt
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 实行变法。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2.时间、地点、国家:公元前356年,秦国秦孝公。
3.变法主持者:商鞅(卫国人) 4.目 的: 富国强兵 。
商鞅变法舌战群臣图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 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平均征税
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借贷;利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息偏高, 农民负担
依然沉重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 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 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课堂拓展】 Q: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 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
联姻 等。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
56对革..性 作互孝质用为文::因帝一促果改场进革关地了系的主民认;阶族识③级交:改自融①革上先必,而进须也下必符增的然合强封战历了建胜史北改落发魏革后展的;的;实潮②力流民。、族顺融应合民与政化和意孝治 运 户;文调改 动帝制革 ,,改。 包变其 括革主 :官要 推制内 行和容 均律是 田令汉 制,
斗又力得,到一了跃秦成孝公为的最支强持盛。的(诸6)侯取信国于,民为,以得后到百秦姓统信一任全。国敢于奠同定旧了势力斗-争公。元前
基础。
338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5世纪 2.背景:
(1)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文 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 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2)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 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 平比汉族落后; (3)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 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人教新课标版.
专题复习(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1、概述: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②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改革的性质: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2、奴隶社会性质的:①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②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公民大会)3、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影响:①经济发展②战斗力增强③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内容):①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1985年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在小型企业采用改组和联合前苏联的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年(背景):斯大林逝世(内容):政治和经济方面。
(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年 (背景):苏联面临经济停滞局面。
内容:先重点改革经济体制又转到政治方面实行多党制。
(影响):生活水平下降,国家权力分散,分裂趋势加强。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外历史上的文化成就⒈文字①象形文字发明人:古埃及人②楔形文字发明人:苏美尔人③甲骨文-- (中国商朝)金文 ---- (商周)大篆 ----- (西周晚期)竹帛书 ---- (战国)小篆隶书 ----(秦朝)⒉历史学:⒋文学:①诗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被称为“先驱”其作品有《神曲》中国唐代诗人:李白著有《朝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被称为“诗仙”;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著有《秦中吟》《新乐府》②宋词: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创“豪放派”介于南北宋之间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把“豪放派”风格发扬光大。
③戏剧:元朝关汉卿著有《窦娥冤》古希腊悲剧家:索夫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希腊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里面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在近代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地主阶级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
”(1)支持者: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度量衡。
②军事方面(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③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受到阻力最大):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统治,顺应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
(3)内容:494年他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最终失败。
在近代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三)新中国的改革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
历程:①战国商鞅变法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1953~ 1956年三大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
→④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大搞“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1中国古代上的改革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张居正改革等。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坚持以能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标准来评价,而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成功或失败下定论;二是注意把握改革原因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具体表现上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改革具体背景迥异,但其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三要注意中国古代改革的复杂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必然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而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使改革之路曲折而又艰难;四要注意决定改革成败因素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间的力量对比,改革方针策略是否得当,改革家个人因素等;五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三、复习要点阐述(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要求打破束缚,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4)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
(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3、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
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①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③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吴起军事改革: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一“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3)改革影响:李悝、吴起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改革共同构成了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4)战国变法整体特点: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他国所鄙视,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宣传变法和改革精神。
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这就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是努力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这就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力提供了保证,但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3)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根据“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
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同时,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动。
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就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4)推行县制,将全国分为41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4、结果及影响(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变法的许多具体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总之,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5、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刑。
刑法过于严苛,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
386年,拓跋琏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北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北魏制度建设不完善,宗主督护制不仅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而且由于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导致农民负担沉重而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等重要制度。
①均田制:a.条件: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
b.内容: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并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②三长制:a.内容:北魏废除了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
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b.影响: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俸禄制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
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
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已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影响: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①原因:a.北魏原先的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威胁。
b.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北魏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
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
c.平城保守势力强大,迁都洛阳可以减少改革阻力。
②巧计迁都: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
③迁都之争:孝文帝的迁都活动引起了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极力反对迁都。
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保守势力,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④迁都意义:a.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b.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政策①移风易俗:a.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b.改汉姓,“定姓族”(肯定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确认鲜卑贵族的士族身份)。
c.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联姻,纯粹是政治性的结合。
孝文帝正是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d.宣布以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人们说鲜卑语。
②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