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内。
根据结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不同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不同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较多的植物主要包括银杏、柑橘、黑枸杞、虎杖等。
其中,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等;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虎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两类。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渗漉、煎煮等,而现代提取方法则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等。
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渗漉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取效率;煎煮法虽然操作简便且提取效率较高,但是不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相比之下,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渗漉法、煎煮法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提取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
在溶剂萃取法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植物原料中萃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离纯化。
渗漉法则是在溶剂渗入植物原料的同时,将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进而收集渗漉液进行分离纯化。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组织中Na+・K+-ATP酶、Ca“.M92+・ATP酶,降低总ATE'
酶活力;显著改善心肌病理损伤程度,降低其病理损伤评 分¨】。以上两种黄酮都可提高SOD活力,增强细胞抗氧化 能力,减少细胞损伤,对心血管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 酮类化合物还可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血糖水平。水飞蓟索 有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保护胰腺的作用,表现在降低胰 腺的MDA水平,升高血和胰腺的谷胱甘肽水平,阻止四氧嘧 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清除自 由基,抑制LDoc氧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降低血糖 等作用对心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直接扩张血 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目前葛根黄酮等 已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4抗肿瘤作用 现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肿瘤作用。1987年,Akiyama 发现大豆异黄酮是一种选择性强、有效的酪氨酸蛋白激酶 (PTK)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 殖。薯蔓黄酮对HL-60细胞株抑制作用较强,20斗g/ml浓 度时抑制率已达70.95%,但机制不明。葛根黄酮可通过上 调Fas抗原、b旺mRNA表达水平,下调bcl.2和上调Bax蛋 白表达,抑制HL-60细胞株增殖,诱导其凋亡【9】。珍珠菜总 黄酮苷对白血病HL-60、K562细胞株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 作用¨…。Flavopiridol通过抑制一氧化氮诱导酶(iNos)的表 达,减少抗凋亡分子NO生成,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凋亡,并且iNOS下调呈easpase蛋白依赖性。Flavopifi. dol主要作用子细胞岗觏中S与G2期,可与细胞麓翅依犊型
duced mthfifis by gi.kgetin,・bml,vone
from西lIlc学o biloba leaves
[JJ,Phma Med,1999,65(5):465-467.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其化学结构包含苯环和苯并环,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黄酮化合物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将综述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其次,黄酮化合物显示出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黄酮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
最后,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
黄酮在中药中的应用黄酮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已被发现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黄酮的中药及其主要应用:1. 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和栀子苷。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炎症性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金银花苷和远志苷。
研究发现,金银花具有抗病毒和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炎等疾病。
3. 柴胡柴胡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柴胡素和骨化素。
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肿瘤和抗抑郁活性,可用于治疗肝癌、抑郁症等疾病。
4. 桑叶桑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桑黄素和槲皮素。
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黄酮的临床应用前景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成分,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酮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
例如,柴胡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黄芩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肝炎、过敏性疾病等;槲皮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展,黄酮有望成为新型的治疗药物。
结论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表明,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1]。
目前,已于5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查耳酮类,双黄酮类及其他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笔者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抗致癌因子、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实现抗癌作用。
Billard等[2]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piridol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降低NO生成,进而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其主要作用于S期与G2期,并能够与细胞周期依赖型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Haddad等[3]考察了26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及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兰英等[4]研究表明,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可显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凋亡,这可能与该成分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G2/M期,且能使G0/G1期细胞趋于同步化相关。
Handayani等[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可通过下调白介素-8(IL-8表达,减少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还原性,可清除各种自由基,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贾东辉等[6]研究表明,从构树叶中提取的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单等[7]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较强清除活性氧能力。
胡琴等[8]发现根黄酮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丙二醛的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芳香环和一个或多个酮基,其分子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等。
其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也备受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
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食物、中草药等方式摄入黄酮类化合物,从而获得其益处。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保健作用。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对于发现新药物、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不仅对药物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对食品、护肤品等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深化对其在医药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
其分子结构包含两个苯环和一个含有酮基的杂环,常见的结构特点包括芳香性、酮基、双键等。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8 ] 孟宪丽 ,张艺 ,李建亚等. 淫羊藿总黄酮对老年大鼠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1998, 14 ( 4) : 10 -
13 [ 9 ] 孙俊 ,钱大青 ,秦兵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
作用 [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 7 (10) : 869 - 871 [ 10 ] 李向荣. 植物黄酮类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J ]. 国外
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0, 27 (6) : 331 - 332 [ 11 ] 王丽娟 ,景朋 ,姚娴等. 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总内酯对帕金森病
[ 5 ] 张黎 ,陈志武 ,王俞等. 银杏叶总黄酮抗炎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 J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36 (5) : 350
[ 6 ] 于小红 ,李淑华 ,李树伟等 ,蜂胶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 究 [ J ]. 中医药信息 , 2001, 18 ( 4) : 53 - 54
作者简介 :黄爱玲 (1971 - ) ,女 ,安徽淮北人 ,教育硕士 ,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 。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1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营实中的营实苷 A 有止泻作用 。异甘草素及大 豆素均有类似罂粟碱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大豆苷 、葛 根黄素等葛根黄酮类成分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 症状 。此外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 、平喘的作用 。银 杏黄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保护作用 [9 ] 。植物黄酮类有 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10 ] 。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 经系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以抗抑郁和抗焦虑等精神 调节活性为主 ,其作用机理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途径 [11 ] 。 近来的研究证明蕨菜黄酮具有解铅中毒的作用 [12 ] 。 8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免疫 、抗衰老作用的可能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样化学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包括大豆、红葡萄酒、水果、蔬菜等。
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多种生物活性而被广泛研究,特别是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抵御自由基产生的氧化损害。
众所周知,自由基是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主要因素,而氧化损伤又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有望在治疗多种有氧化损伤相关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降低血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来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
据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减少脂肪存储和氧化损伤,以预防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 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阻断癌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和转移。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肿瘤。
4. 具有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发挥抗炎作用,该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酶和激素的活性以减少一些慢性疾病中炎性的反应;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
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炎症相关的疾病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总体而言,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多样,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药理作用的具体机制及其剂量、剂型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曹纬国
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 12): 2241—2247Acta Bot . Boreal .-Occident. Sin.文章编号: 1000-4025( 2003) 12-2241-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曹纬国1, 2,刘志勤1,邵云1,陶燕铎*(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1)摘要: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构效关系中图分类号: Q 946. 8文献标识码: AA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oidsC AO Wei -g uo1, 2 , LIU Zhi -qin1 , SHAO Yun1 , T AO Yan-duo*( 1 No rthw 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 emy of Sciences , Xining 810001, China; 2 Graduate Sch ool of the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1,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 rizes the recent status of flav o noid co mpounds in pha rmaco logica l research. Ex pa tiating bioactiv ity and pha rm acolog ical functio ns of flav o noid com pounds, the thesis po sts som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 nship of flav onoid com po und co ncern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m echa nism of actio n, and bring s fo rw ard prospect about it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 n research.:;;-Key words flav onoids compounds pha rmaco logica l effect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通讯联系人. Co rrespond ence to: T AO Yian-ze.黄酮类化合物( flav onoids com po und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 poly pheno lic收稿日期: 2003-01-2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3-07-0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十五预研项目作者简介:曹纬国( 1978- ) ,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co mpo unds)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1 ],具有以下骨架:C6 -C3 -C6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是此基本结构的衍生物,且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常见的取代基有-O H、-O CH3以及萜类侧链等,目前发现的已达8000余种.但黄酮类化合物因结构不同,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差异2242西北植物学报23卷很大,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 C-7位羟基糖苷化和C-2-C-3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降低,而A、B、C三环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其特定的药理活性[2 ],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生物活性.2 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2. 1 抗癌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癌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柚皮苷、杨梅黄酮和芹菜配基等.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许多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DN A解链断裂,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而达到抗癌的目的.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m ol /L- 1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 与脂质过氧化基( 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 3] .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如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 PKC)的活性,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 ].黄芩苷( baicalein)能强烈抑制 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Ⅱ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 apig enin)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此作用在除去芹菜苷配基24h后可被逆转[5 ]. Bro w nson D M研究发现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6 ].此外,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证明,槲皮素能有效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使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通过羟基化,水解失去致癌活性,起到抗癌的效果.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 SAR)研究表明: 黄酮抗癌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如C-2-C-3位双键,酚羟基取代模式及数目和羟基甲氧基取代以及B环上存在邻二酚羟基,都影响其抗癌效果[7 ].朱振勤等[8 ]研究了12种黄酮的构效关系发现:羟基在B环上时比羟基在A环上具有更强的抗自由基能力; C-3位的羟基或配糖体也影响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 此外,一般来说,查尔酮A环C-4位羟基是对蛋白激酶C( PKC)抑制的必要基团,当其被修饰后,往往会引起黄酮类对PKC抑制活性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2. 2 抗心脑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最早发现的降压药是芦丁,以后又陆续发现黄芩苷、海棠素、刺槐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都是有效的降压药,另外槲皮素、葛根素、山奈酚、黄芩素、茶多酚、芸香苷等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能产生正性影响以及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 PDE)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心乐片主要成分为大豆总黄酮,可以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并有减慢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和降低血压等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耗氧和供养的平衡[9 ],可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平滑肌细胞膜外Ca2+内流和细胞内Ca2+释放有关. 甲基黄酮醇胺盐酸盐 ( M FA)前期研究表明: M FA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实验性心肌梗塞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抑制钾钙引起的兔主动脉条及平滑肌收缩[10 ].此外淫羊藿苷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大豆黄酮有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用大豆蛋白来饲养动物(家兔、大鼠、仓鼠、猪、狒狒、豚鼠)均能观察到血浆胆固醇的降低.大剂量葛根素( 500 mg / kg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可使血糖有明显地降低[12 ],另外山楂中分离的槲皮素-3-葡萄糖苷、牡荆素-4-鼠李糖苷和槲皮素也具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13 ];朱向明、赵振东研究发现茶多酚( green tea poly pheno ls, G TPs)具[11 ]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GTPs能降低血甘油三脂( TG)、胆固醇 ( 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3C) ,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降低载脂蛋白apoB100和升高a po A1,影响LDL的氧化修饰等,另外枸杞黄酮等也有降血脂的作用.此外,槲皮素还有抗凝血作用.人血小板细胞骨架主要由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α-辅肌蛋白组成,它们组成的微丝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宋芝娟等[15 ]就槲皮素对血小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槲皮素二硫酸酯二钠可强烈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肌动蛋白聚集, IC50可达到30μmo l /L.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槲皮素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广泛的理论、应用价值.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恶之源,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极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构效关系的核心,其中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与此类化合物中的羰基和A环C-4羟基有关. Chan在黄酮和黄酮醇舒张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试验中研究得出: C-3位的羟基取代对黄酮醇刺激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发现A环缺少羟基时会提高黄酮对血管的舒张能力[16 ].2. 3 抗炎镇痛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临床可用来治疗脓肿溃疡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疾病等,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药中已有此类产品.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炎作用,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氨基乙酰香豆素( g lycyco uma rin)有较强的消炎和抗变态作用,比磺胺和抗生素的药效要好.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 6-二羟基3, 5-二甲氧基酮( CX)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 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7].日本学者小菅卓夫等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成分liquiritin[18 ],已经作为消化性溃疡药收入到日本医药品集中.药理实验证明棠茶总黄酮给药对巴豆油和角叉菜胶引起的急性炎症和纸片埋藏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9 ].耿东升等实验发现雪莲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可是小鼠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20 ]. Onw ukaeme N D从尼日利亚的民族植物药Baphia nitida Lo dd. 中用层析法得到的黄酮 ,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1 ].另外黄芪[25 ][24 ][14 ]苷、查尔酮等也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机制是在于其抑制前列腺素( PG)和白三烯C4( LTC4)的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当中发现,银杏双黄酮的抗炎活性随甲基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另外, Pa ntho ng等对姜科植物Boesenbergia Pandurata 中的 14个黄酮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实验发现,黄酮和黄烷酮A环的5和7位有甲氧基时,显示最强的抗炎活性; C环2和3位的双键对活性并不重要; 5位上有羟基时活性明显降低; C环3位甲氧基对活性无影响; B环上的甲氧基可使抗炎活性有中等程度的降低.黄烷酮5和7位有羟基存在则无活性;无吡喃环可使查尔酮的活性大大降低.黄酮类化合物亲脂性可能是影响抗炎活性的主要因素,因为亲脂性对抑制脂氧化酶是必须的[22 ]. Sar to r L等通过27种黄酮化合物抑制白细胞胰肽酶 E和白明胶酶的试验发现,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活性对应的结构是由C-3位为羟基或半酰基、B环上的有3个羟基、C-4 `位上有一个羟基、并且C-2、C-3位是双键结合的;抑制白明胶酶的作用是由A环或B环的3个羟基决定的 ,并且 C-3位的半酰基是必需的[23 ] .2. 4 免疫调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 N K)、LAK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影响胸腺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据研究,沙棘总黄酮( T FH)能增加T细胞百分率、胸腺指数、脾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 SRFC) ,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SRFC减少,并且在低浓度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淋转) ,高浓度时抑制淋转,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淫羊藿总黄酮( T FE)对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和羟基脲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另外,王亚平等的红细胞粘附花环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槲皮素腹腔注射50、100 mg· kg- 1能显著提高IL-2的产生和活性,提高N K 细胞的杀伤效应,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使红细胞膜表面C3b受体活化[26 ].杨贤强等研究发现,茶多酚使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相对重量和细胞数增加,同时免疫淋巴细胞的粘瘤指数( ATI)和钻瘤指数( ETI)明显提高,表明茶多酚促进了免疫力低下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27].在这2244 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3卷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从枸杞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可以显著地增加小鼠免疫器官 (胸腺和脾脏 )的重量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我们开发的枸杞叶产品—— 红鼎天精茶已投放市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 据资料报道 ,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 ( 1)与免疫器官 (胸腺或脾脏 )或免疫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而影响免疫功能. 目前的一些实验资料支持这一观点 ,尤其在抗癌作用方面 ,植物雌激素通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 ,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 大豆黄酮与染料木素对免疫系统 (尤其是 T 淋巴细胞 )的雌激素受体有相似的亲和力 ,大豆黄酮能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其白细胞介素 2( IL-2)和白细胞介素 3( IL-3)的产生 ,而相同剂量的染料木素却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这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2)调节垂体分泌 GH 和 PRL,降低体内的 SS 水平. 临床和实验早有报道 ,在巨人症时可见胸腺和淋巴组织增生 ,切除大鼠垂体后胸腺生长立即停止 ,长成后胸腺重量不及正常的一半 . GH 和 PRL 的免疫学效应主要是通过受体实现的 ,已发现在人、猴、大鼠、小鼠、豚鼠、兔、绵羊、牛、鸽和蛙等淋巴组织中存在 GH 和 PRL 受体.另外 GH 和 PRL 又可促进胸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胸腺素 ,通过胸腺素来间接调节免疫功能 .2. 5 雌激素样作用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能够调节内分泌 ,主要表现在其降血糖作用 ,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等方面.近年来 ,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理是: 胰脏分泌胰岛素失调引起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 另外醛糖还原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的改变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 荻田善三郎证实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 , BAI 有较强的抗胰蛋白酶作用 , 其 IC 50为 5× 10- 7 m ol / L,而黄芩以外的其它 6种黄酮类成分的抗胰蛋白酶作用弱 ,其IC 50为 10- 5 mo l / L,推测其抑制胰蛋白酶作用与其结构中黄酮骨架邻接的羟基有关 . Soto 等实验证明水飞蓟素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对胰岛的损伤其保护性作用 ,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表现在降低胰岛的血清丙二醛 ( M DA)水平、升高血液和胰岛的谷胱甘肽 ( GSH)水平 ,同时组织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 .[29 ][28 ][33 ][32 ][30 ]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雌激素样作用,和甾类激素一样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效应,通过与雌激素受体亲和或抑制其中一些酶来发挥作用.在妊娠期大豆黄酮能显著地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的重量、DN A与 RN A以及 RN A /DN A值 , 同时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细胞浆雌二醇数目和亲和力.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与生长因子一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它通过控制性激素的释放或促进性腺的作用或阻碍性激素的代谢或提高雌激素活性的途径来加快子宫的生长.近年来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75~300mg /kg 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3个月,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 W /LD)和骨密度( BM 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 s-E2)水平,并有提高骨 Ca、骨 P的趋势. 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s-ALP)降低,股骨骨密度升高.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 TRS% )和形成表面百分率( T FS% )等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体积百分率( TBV% )明显提高[31 ].黄酮类化合物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一,它既可抑制前列腺素E2( 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又能抑制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即抑制[3H ]-脯氨酸进入可消化的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中,并在低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非胶原蛋白的合成,高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胶原蛋白合成,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骨病;其二,它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最终抑制骨再吸收而治疗骨质疏松;其三,它能抑制饮食中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降低.关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内分泌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抗氧化作用与抑制酶活性是调节内分泌的关键.在研究其抗糖尿病作用时,结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B环C-2、C-3位上 -O H, C-2、 C-3位双键及糖基取代基上-O H发挥主要作用 ,查尔酮还与 C环开环有关.而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 ,发挥作用的结构功能基团是苯并γ吡喃酮,其中C-7位羟基和C-4位羟基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2. 6 抑菌抗病毒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5的肯定,这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如银杏黄酮、槲皮素、桑色素( mo rin)、山奈酚、木樨草素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Xu H X 验证了 7种结构类型的 38种黄酮对具有抵制抗生素作用细菌的抑制活性,试验发现杨梅酮( Iuteo lin)和毛地黄黄酮( my ricetin)抑菌作用明显,杨梅酮可以显著地抑制Burkholderia cepacia生长繁殖.甘草黄酮化合物licochalcone A、lic-ocha lco ne B、 g labridin、 g labrene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葡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对酵母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高于链霉菌,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远低于链霉素.我们在对白刺研究过程中发现,从白刺中提取的总黄酮对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正在进一步地研究中.石钺、石任兵等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时,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是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的主要物质基础.黄芩素( baicalein, BAI)是黄芩中抗菌的有效成分,研究表明, BAI对多种革兰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许兰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 BAI还具有抗艾滋病病毒( HIV )的作用,能诱导感染HIV 的细胞发生凋亡. 有学者通过细胞培养发现BAI可抑制艾滋病病毒 ( HIV-1) ,并抑制逆转录酶( HIV-1 RT) . 但是 ,如果 BAI的 C-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 RT的活性,说明6羟基为抑制HIV-1 RT活性所必需.另外Gastrillo等报道了甲基槲皮素能选择性地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 A合成 ,有效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 38] .Alcaraz L E选用了 18种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黄酮 ,进行抑制抗甲氧苯青霉素的细菌试验 ,发现查尔酮C-2位和黄烷酮C-5位上存在羟基时会加强其抑菌活性,当羟基被甲氧基取代时,就会降低其抗菌活性. Hu C Q等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抗HIV病毒的构效关系时,选用了35种黄酮,其中8种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验证其抑制HIV病毒在H9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发现5, 7-二羟黄酮( chrysin)具有最强的抗HIV病毒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C-5和C-7位存在羟基,同时C-2和C-3通过双键连接时,就具有抑制HIV病毒的活[39 ] [37 ][36 ][35 ][41 ] [34 ]性;如果B环上有羟基或卤素取代时,就会增加此黄酮的毒性,并且会引起活性的降低[40 ].2. 7 抗氧化抗衰老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关于衰老机理的自由基学说认为,机体内的自由基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促成.随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而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已有实验证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如茶多酚、槲皮素、芹黄素、木犀草素、儿茶素、芦丁等.研究其构效关系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强,并且C-5、C-7位酚羟基是其保持活性所必需的,这两处的酚羟基与过渡金属络合有关系,并发现C-7位羟基有较强的酸性时有利于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2. 8 抗辐射电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引起产生的自由基容易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具有抗辐射的能力.赵雪英等在槲皮素抗辐射损伤作用实验中观测60Co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骨髓DN A和脾LPO 含量, 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辐射抗性,增加受照小鼠骨髓DN A的含量,降低脾脏LPO的含量[42 ],证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3展望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而黄酮类化合物更是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并且作用位点较多,因而对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关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弄清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黄酮是一类含有双苯丙烯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较强的药用活性。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
除此之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广泛存在于中药中,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炎症反应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大黄素可以抑制炎症介质IL-6、IL-1β和TNF-α的产生,还可以减少白细胞浸润,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2. 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研究表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如芦丁、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等。
3. 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如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等。
二、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1. 栀子栀子为常见的中药材,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栀子苷和栀子花苷。
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病毒等作用。
此外,栀子还可以用于治疗肝炎、黄疸、溃疡等疾病。
2. 金银花金银花为民间常用的解毒、清热、解暑的中药材,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金银花苷和咽炎苷。
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能够有效地对抗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
3. 芦荟芦荟为常见的中药材,主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异鼠李素等。
研究表明,芦荟具有抗炎、保护肝脏、增强免疫等作用,还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等。
总之,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并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认识逐渐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为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在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以下是其中的主要进展。
1. 抗氧化作用
黄酮具有强抗氧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抑制自由基产生。
研究表明,黄酮通过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维护细胞的稳态,减缓衰老进程,预防氧化应激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2. 抗炎作用
黄酮对于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研究表明,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性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减弱肝脏由化学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对于炎症、过敏等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抗菌作用
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主要表现为可抑制某些食源性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黄酮还可在有机酸的作用下,在保鲜和消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黄酮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增殖和抗转移作用,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和增殖来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可作为肿瘤化疗的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和范围,拓展黄酮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 黄 酮 类 化 合物 功 链晌 砜 究进 展
皖 南 医学院 天然 药化教研 室 刘 炎
黄酮 类化合物广 泛存在于蔬菜 、 水果 、 牧草 和药用植 物中 , 是植物 在长 期 自然选择过程 中产生 的一些 次级代谢产 物 , 以游离 态或与糖结 合 为苷 的形式 存在 , 们不 仅数 量 、 类繁 多 , 它 种 而且 结构类 型 复杂多 样 。大量 现代研究 证明 , 黄酮类化合物能防治呼吸系统 的疾病 , 防治血 管硬化 , 具有 清除 自由基 , 降低血糖 , 抗氧化 , 抗突变 , 抗癌 , 抗肿瘤 以及 提 高免疫能力 等功能 , 还有 许多 的黄酮 类化合物被证 明具有抗 H V病 I 毒活性的重要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谱 的药理活性 和较低毒性 , 近年来 , 黄酮类化合物 的研究进入 了一个新 的层次 。 1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的 功 能 结 构 、 黄酮类化 合物是 一类多 酚化合 物( l h nl cm o n s, p y eo co pu d)主要是 op i 指 以 2 苯 基色原酮 (- h nlcrm n ) 一 2 p e y ho o e 为基本母核 的类 化合物 , 前 — 目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中央 的三碳链相互作用连 接而成 的一系列 C一 C C一 化 合 物 下 图 : 如
24 疫 调 节 作 用 .免
天然 的黄酮 类化合物多 是此基本结构 的衍 生物 , 多以糖苷形式 且 存在, 常见 的取代 基有一 H、O H 以及萜类 侧链等 , O 一C 目前发 现的 已达 80 余 种 。但黄酮类 化合物 因结构 不同 , 00 表现 出来 的生物活性差别很 大, 研究证 明 : 黄酮类化 合物分子 中心 的 、 B不饱 和吡喃酮是其具有 各 种生物活性的关键 , C 位羟基糖苷化和 C 、 C 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 酮类化合物 的生物活性 降低 , A、 、 而 B c三环 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 了其 特定 的药理 活性 , 而决 定了其不 同生物活性 。 从 2 药理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22卷第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2,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C ollege Feb .20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梅1, 曹稳根2(1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多酚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 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105-03收稿日期:2006-08-26作者简介:王晓梅(1963-),女,安徽宿州人,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性。
黄酮类化合物亦称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均有一个三环的核心,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 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连接[2]。
根据C 环的氧化状况和B 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如芦丁、槲皮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陈皮苷;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花色素类,如飞燕草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查耳酮类,如红花苷;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又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类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4,5]。
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O 2・-)、羟自由基(・O H )、烷氧自由基(R O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目录
•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研究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前景与挑战
01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 物,它们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苯环通过碳碳键连接而 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 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叶、豆类和 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该方法利用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 沉淀物,将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 物质分离。常见的沉淀分离法包 括盐析法、共沉淀法等。
04
萃取分离法
该方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溶 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黄酮类化合 物与其他物质分离。常见的萃取分 离法包括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 。
06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 究前景与挑战
03
黄酮类化合物在疾病治疗中 的应用
关节炎治疗
抑制炎症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减轻疼痛和肿胀。
调节免疫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 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促进软骨修复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修复,对骨关节炎等疾 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延缓衰老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延长寿命,保持身体健康。
心血管保护作用
01
降低血压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压,对高血 压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02
降低血脂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和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
这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分布广泛,尤其在水果、蔬菜、茶、红酒以及某些药用植物中含量丰富。
黄酮类化合物不仅赋予了这些植物鲜明的色泽和香气,更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抗病毒、心血管保护等。
这些生理活性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到现代的生物合成、化学合成以及纳米技术等,都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详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及它们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提取分离技术和现代的合成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我们将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赋予了这类化合物多种生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益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抗氧化损伤,维护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
这一特性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还表现出抗炎活性。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的介质释放和信号转导,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论文:《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谭秦莉,刘冬,李玉宝,彭代银(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黄酮类化合物亦称为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哺酮(C)相连接。
许多植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
笔者就近3年来相关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改善糖和脂代谢1.1降血糖吕雄文等发现老鹰茶总黄酮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可能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保护胰岛B细胞或促进受损p细胞修复、抑制过多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周晓霞等研究显示黄芩茎叶总黄酮对注射四氧嘧啶导致的糖尿病小鼠有明显防止血糖升高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水平。
高剂量黄芩茎叶总黄酮(200mg/kg)能明显减少糖尿病小鼠的食物摄入量、饮水量,升高小鼠血清超氧化酶歧化物(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其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防治糖尿病的机制之一。
康英英等-一发现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明黄芪总黄酮有可能减少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1.2降血脂苏曼曼等发现分蘖葱头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升高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01.TC)、三酰甘(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10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index.A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I)L)水平,并能明显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黄酮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很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具有药物活性及食品功能成分。
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黄酮及其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
一、黄酮的概述黄酮是一种大的类别,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是一种大多含有芳香环结构的结构相似的天然化合物。
黄酮主要存在于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植物中,如苹果、梨、葡萄、茶叶、豆类、杏、桃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药理作用,如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过敏、调节内分泌等。
二、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1、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癌活性,其抗癌机制可能是多种,如细胞周期调节、凋亡诱导、抗氧化能力等。
近年来在黑蒜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可用于开发抗癌药物的基础研究。
2、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肺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3、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脏疾病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4、抗过敏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皮肤过敏、血管过敏等症状,能够对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三、黄酮相关中药的研究进展1、杞子杞子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异黄酮、山黄酮等,其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压、抗肝损害、抗过敏等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炎等疾病。
2、苦参苦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酮苷、异黄酮和黄酮醇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苦参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下呼吸道感染、肝炎等。
3、鱼腥草鱼腥草是一种印度传统草药,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异黄酮、黄酮苷和黄酮醇等,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抗过敏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化合物在多种植物中都有发现,如水果、蔬菜、草药和茶等,对人类健康有着潜在的益处。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抗肿瘤活性的发现、抗肿瘤机制的探索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等方面。
我们将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点、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方法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将总结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主要研究成果,揭示其作用机制和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
我们也将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以期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大量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展现出显著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显示出其潜在的抗肿瘤应用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通过干扰细胞周期的正常进程,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将肿瘤细胞阻滞在特定的细胞周期阶段,从而抑制其增殖。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触发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在机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其对信号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多种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NF-κB等,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影响基因表达、抑制血管生成等方式来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中[1],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
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bioflavonoids),以前主要是指基本母核结构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s)类化合物,目前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3](图1)。
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花色素类以及黄烷酮类等[4]。
2 药理作用2.1 防癌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5].物理化学等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的DNA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由基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6].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 mol/L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
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与脂质过氧化(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7]。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
如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黄芩苷能强烈抑制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此作用在除去芹菜苷配基24h后可被逆转[8]。
Brownson D M 研究发现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
此外,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证明,槲皮素能有效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使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通过羟基化,水解失去致癌活性,起到抗癌的效果。
2.2 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已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干预细胞信号转导和促进抑癌基因表达等途径来实现。
尽管黄酮类化合物发挥抗肿瘤活性时,均有A环与受体的负电荷中心结合、C环与受体的正电荷中心结合、其它部分通过氢键与受体发生作用的共性[9],但因其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活性。
如以不同糖基取代时,其抗肿瘤、抗氧化作用效果的差别就会很大。
Silvia等[10,11]如采用CoMFA分析模式[15]设计合成了9个黄酮类衍生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试,期望研发出一批新颖的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
结果表明,化合物4f对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略优于市售药物法倔唑(fadrozole)。
2.3 抗心脑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
最早发现的降压药是芦丁,以后又陆续发现黄芩苷、海棠素、刺槐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都是有效的降压药,另外槲皮素、葛根素、山奈酚、黄芩素、茶多酚、芸香苷等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能产生正性影响以及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PDE)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
“心乐片”主要成分为大豆总黄酮,可以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并有减慢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和降低血压等作用。
有利于改善心肌耗氧和供养的平衡[12]可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
2.4 抗骨质疏松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骨病和骨质疏松等病症[13~16],其作用机理在于[17]:其一,它既可以抑制前列腺素E2(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又能抑制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通过调节使其含量趋于平衡,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骨病;其次,它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最终抑制骨再吸收而治疗骨质疏松症:其三,它还能抑制饮食中缺钙和维生素D 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降低[18]。
2.5 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是引起癌症、衰老、心血管等退变性疾病的罪恶之源.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烷氧自由基(RO▪)等。
Sadik等[19~24]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的功能。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脂质过氧化[29]和刺激抗氧化酶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在于它能有效阻止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三个阶段,即与O2-反应阻止自由基引发;与金属离子螯合阻止·OH 的生成;与脂质过氧化基ROO ▪反应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
2.6 抗辐射电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引起产生的自由基容易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抗由基的作用因而具有抗辐射的能力。
赵雪英等在槲皮素抗辐射损伤作用实验中观测60Co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骨髓DNA和脾LPO含量,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辐射抗性,增加受照小鼠骨髓DNA的含量,降低脾脏LPO的含量,证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3 展望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
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而黄酮类化合物更是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
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并且作用位点较多,因而对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
特别应加强关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弄清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1Modmoto,M.:Tanimoto,K.;Nakano.S.;Ozaki,T.:Nakano,A.:Komai,K.,Agnc.FoodChem.2003,51,389.2Saija’A.;Scalese,M.:Lanza’M.;Marzullo,D.;BoIlina'F.;Castelli.F.Free RadicafBiof.Med.1995,J9,48 1.3Simons.A.L.;Renouf,M.:Hendrich,S.;Murphy,P.A.^Agdc.Food Chem.2005,53,4258.4Tang,J.-G.M.S.Thesi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2004 (in Chinese).(汤建国,硕士论文,湖南大学,长沙,2004.)5 Zhang,T.;Kan,J.-Q.;Chert,Z.-D.Chin Food Additives2∞3,83(3),17(in Chinese).(张氽,阚建全,陈宗道,中国食品添加荆,2003,83(3),17.)6 Zhang,T.;Kan.J.-Q.:Chen,Z.·D.Food Res.Dev.2003,24(3),38(in Chinese).(张汆,阚建全,陈宗道,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3) 38).7KUO S M, LEA VITT P S,LIN C P. Dietary flavonoids interact with trace metals and affect metallothionein level in human intestinal cells[J].Biol.TraceElem.Res.,1998,6,62,(3):135—153。
8Huang,H.一Y.;Cha,X.一L.Chin.J.New Drugs Clin.Rein.2002,21(7),428(in Chinese).黄华艺,查锡良。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7):428-433.9 Ma,B.;Li,M.一L.;Zhou,Z.一D.;Chert,F.Chem.Res.Appl.2∞2。
14(2).149(in Chinese).(马波,李梦龙,周在德,陈放,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2),149.) 10ecanatini,M.;Bisi,A.;Cavalli,A.;Belluti,F.;Gobbi,S.;Rampa,A.;Valenti,P.;Palzer,M.;Palusczak,A.;Hart-mann.R.W.,Med.Chem.2001,44(5),672.11Gobbi,S.;Caralli,A.;Rampa,A.;Belluti,F.;Piazzi,L.;Paluszcak,A.;Hartmann,R.W.;Recanatini,M.;Bisi,A.,Med.Chem.2似晦,49(15)。
4777.12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1—276.13Bacciottini,L.:Falchetti,A.;Pampalorti,B.;Bartolini,E;Carossino,A.M.;Brandi,M.L.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2006.219.14Wang,H.;Mao,Y.WO 2004089389。
2004【Chem.Abstr.2004,141,320l33】.15BoRing,N.WO2004069774,20114【Chem.Abstr.211114,141,206960】.16Reinwaid,S.;Weaver,C.M.Z Nat.Prod.2帅6.69(3),450.17Chen.H.;Liu,Z..C.;Yah,X.一G.;Liu,Y.Food Scf.2007,3,261(in Chinese).(陈红,刘振春,阎晓刚,刘洋,食品科学,2007,3,261.)18 Yang,M.一Q.;Chen,W.;Feng,L.Soy.Sci.2006,3,320(in Chinese).(杨茂区,陈伟,冯磊,大豆科学,2晰,3,320.)19 Zhao,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