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https://img.taocdn.com/s3/m/926f4bc4cc7931b765ce15ee.png)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c83a2c9ec3d5bbfc0a74bd.png)
第一章绪论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790b4295727a5e9856a61f6.png)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
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一、感觉概述(★考点:2007-6、2010-77、2011-4 )1. 感觉的测量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
这就是韦伯定律。
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ddaa14581b6bd97f19ea50.png)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834b562b160b4e767fcffd.png)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上册)第3、4章
![心理学导论(上册)第3、4章](https://img.taocdn.com/s3/m/f5b750e9866fb84ae55c8dc4.png)
第3章 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
3.1 脑与意识 意识:是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它使我们能够将各种来源的信息汇集在一 起,反省过去并规划未来。 认知神经科学:对与心理过程相关的脑活动的交叉学科研究 3.1.1 双重加工:心理的双通道 双重加工 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态度都在两个水平上进行加工:有意识、经过 思考的“大路”和无意识、自动的“小路”。今天的研究者称之为双重加工 我们的心理具有分离的意识通道和无意识通道,它们可以进行双重加工 ——同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3.1.2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我们的意识只能集中于我们的体验的有限方面 鸡尾酒会效应:人能够从众多的声音中选择性地注意其中一个声音
在睡觉时会间歇性地停止呼吸。在窒息一分钟左右后,血氧降低会迫 使睡眠者醒来并且用鼻子呼吸空气数秒钟。这个过程可以在一个晚上 重复数百次,从而剥夺了患者的慢波睡眠。睡眠者第二天想不起来这 些。
夜惊
多发生于儿童。睡眠者可能坐起或者四处走动,无条理地说话,心跳 和呼吸次数加倍,并且看起来非常恐惧。夜惊者在这些情况下很少会 完全醒来,并且在第二天早上几乎回忆不起任何东西
3.3.2 催眠状态的解释 催眠是一种社会现象 催眠现象是正常的社会和认知过程的延伸 合法情境中的权威人士能够诱导人们——无论是否被催眠——做出一些不 可能的行为 催眠是一种分离的意识形态 希尔加德:催眠不仅涉及社会影响,而且涉及一种特殊的双重加工的分离 状态——意识的不同层面的分离
3.4 药物与意识 3.4.1 耐受、依赖与成瘾 3.4.2 批判性思考:成瘾 3.4.3 精神活性药物的类型 抑制剂是诸如酒精、巴比妥酸盐(镇静剂)以及鸦片这类镇定神经活动和减 缓身体机能的物质。 酒精 减缓神经加工:低剂量的酒精能够通过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而让饮 酒者放松下来 干扰记忆:酒精会干扰记忆形成,重度饮酒对于脑和认知的影响可以 是长期的 降低自我觉知和自我控制 预期效应:当人们相信酒精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并且相信(不论正确与否)自己一直在饮酒,那他们就会表现出相应 的行为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e698c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0.png)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与《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两份笔记(综合+对比)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与《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两份笔记(综合+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2093d4683d049649b6658d9.png)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与《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综合对比版说明:现在的心理学考研基础课中,这两本书是重点,很多研友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比二者的异同。
本资料先分别详细总结了两本书的知识点和脉络,资料的最后把两本书中不一样的地方总结了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黄希庭心理学笔记之课后名词解释完整版
![黄希庭心理学笔记之课后名词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e27c2f580216fc700afd7c.png)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10个)心理学(psychology)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或: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本性。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有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mental qualities)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unconscious)指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11个)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的整体性(un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人格的独特性(uniqueness of personality)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1bf51916fc700abb68fc38.png)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1e66706529647d2628520a.png)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第一节概述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两种年龄的关系: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一、出生前的发展胚芽阶段:受精后的两周.胚胎期:第三到八周.胎儿阶段:第九周之后。
二、婴儿期的发展(一)体能发展1、身体和脑的发展出生后的两年内身体发育的速度最快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最快营养和感觉及认知刺激是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2、反射和运动技能(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包括个体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出生到三个月2、重复连续音节阶段:四到八个月3、不同连续音节阶段:九个月到一岁4、单词句阶段:一岁到一岁半5、一岁三个月到一岁四个月,词成为主要的发音和交际手段,连续音节退居次要地位。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四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d45e06b307e87100f6963c.png)
团体影响力
醒状态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但却
的 3 个表现
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社会懈怠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被视为一个
总体是,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拔河、欢呼呐喊等)
当团体规模增大时,社会懈怠程度就越大,解决方法是是每个
人的贡献都得以被评价
去个性化 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
5、 大众氛围 (P130)
①舆论 ②风俗 ③时尚
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社会压力 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模式 特点是自发性和持久性 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 特点是反传统性(包括新奇原则和立异原则),一时性
2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1、 环境 (P101 /106 /110)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空气质量
噪声 社会密度与拥挤
自然灾害 文化传统
拷贝世界 网络
气温 空气污染
与暴力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长期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 染综合征
产生拥挤综合征,出现头疼、记忆失调、视 觉和听觉削弱,身体易疲劳等症状 出现灾难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文化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其成
评价 反应的主动性,是合理的
但是,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有失偏颇
把个人的生态系统分为 5 个子系统:微系统(与个体直
接的、面对面的水平上的交流的系统)、中系统(个体位
布朗芬布伦纳的 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外系统(两个或者更多的环
生态系统理论★ 境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不包含这个个体)、
1
4、 心理环境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779abda1c7aa00b52acb7e.png)
精品文档.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https://img.taocdn.com/s3/m/a7fcf6d96c85ec3a86c2c5a7.png)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和_____ 。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_ _,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 ;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 三个基本特征上。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 ____ 三项基本原则。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 , _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 设计研究方案C. 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 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 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 调查法C. 个案法D. 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 中介变量C. 反应变量D. 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 相关的强度D. 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36ef2e9844769eae109eda6.png)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第4 章测验的常模和分数的说明1 、导出分数:原始分数的意义需有参照意义标准才能表达出来,在心理测验中,这种标准是由原始分数构成的分布转换而来的分数,就叫导出分数。
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
2 、常见的导出分数分:常模参照分数、内容参照分数、结果参照分数。
3 、常模团体:做心理测验,得到的测验分数需要做出有意义的说明,因而参考标准不可缺少。
导出分数是由原始分数转换而来,而原始分数由被试完成测验后得到,因此,许多被试构成的人群确实是构成参照标准的被试团体,也叫参照团体,或叫常模团体。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4 、常模样本:找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代表目标总体,也代表常模总体。
那个用来代表常模总体的样本,确实是常模样本。
常模样本必须具备常模总体的差不多特点。
5 、常模样本的容量:总体的数目。
一样情形,最小样本为30 ~ 100 个。
要是全国性的常模,一样地要求有2000 ~ 3000 人为宜。
6 、取样确实是:从目标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一样地有两类取样方法: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具体说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7 、常模分数:确实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那么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8 、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通常所说的常模。
它是说明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人们常常会忽略常模的时刻性。
常模分数和常模均会随时刻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常模必须经常修订。
9 、常模的表示方法:表格法和图示法。
〔1 〕表格法确实是转换表法。
这种表示常模分数分布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它有三个要素: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常模样本的特点描述。
〔2 〕图示法确实是剖面图法。
10 、参照常模的说明分数是:将被试的分数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以常模样本中的相对等级或相对位置来表示。
另一种常见法是以常模性质分,可分为:进展常模〔反映心理进展程〕、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常模。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https://img.taocdn.com/s3/m/4b775cc6f8c75fbfc77db296.png)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6bab2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e.png)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2.1 实验方法1.2.2 观察方法1.2.3 调查方法----------------------------------------------------------第二章:感知与知觉2.1 感知的基本过程2.1.1 接收刺激2.1.2 转换刺激2.1.3 解释刺激2.2 知觉的基本概念2.2.1 形成心理图像2.2.2 感知与现实的关系2.3 感知与知觉的变异与差异2.3.1 文化因素对感知的影响2.3.2 个体差异对感知的影响----------------------------------------------------------第三章:学习与记忆3.1 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3.1.1 帕弗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3.2 习得与强化3.2.1 正向强化3.2.2 负向强化3.3 记忆的类型与过程3.3.1 意识记忆3.3.2 非意识记忆3.3.3 记忆的编码、储存与提取----------------------------------------------------------第四章:思维与解决问题4.1 思维的基本概念4.2 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4.2.1 试错法4.2.2 归纳法4.2.3 演绎法4.3 人类思维的局限性4.3.1 影响思维的心理偏差4.3.2 惰性思维的影响----------------------------------------------------------第五章:情绪与情感5.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5.2 情绪的产生与调节5.3 情感的分类与表达方式5.3.1 基本情绪的分类5.3.2 非基本情绪的表达方式----------------------------------------------------------第六章:人格与自我6.1 人格的定义与理论6.2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征6.3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的发展6.4 人格的变迁与塑造----------------------------------------------------------第七章: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7.1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分类7.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7.2.1 社会认知与社会比较7.2.2 社会规范与社会影响7.3 群体行为的形成与发展7.3.1 群体心理与社会互动7.3.2 非理性群体行为----------------------------------------------------------第八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8.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8.2 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与症状8.2.1 焦虑与抑郁8.2.2 强迫症与恐惧症8.3 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8.3.1 心理评估与诊断8.3.2 心理治疗与干预----------------------------------------------------------附件:附件一、心理学实验记录表附件二、相关案例分析报告附件三、心理测量问卷及结果分析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A:相关注释A。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f622cc683c4bb4cf6ecd1c7.png)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2186550ad02de80d4d84057.png)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
心理的生物基础是生而具有的,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
关于心理的生物基础,已在上一章讨论过了。
本章将讨论心理的环境基础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的内容Top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与有机体没有联系的外部世界,对有机体来说,无所谓环境。
个体生命的起源,从受精的一刻开始,通过合子、胚胎(怀孕的第二周至第八周)和胎儿的发展。
有机体就被置于母体的特定环境——子宫里。
显然,每个合子所处的环境(子宫)是不同的。
这种环境对有机体身体和出生后行为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怀孕的头三个月母亲感染风疹常会使婴儿智力落后并县造成身体上的缺陷,如眼白内障或耳聋。
母亲的疲劳或吸烟会刺激胎儿活动。
母亲长时期的情绪激动,还会影响出生后于女的情绪特征。
出生后,人所处的环境纷繁复杂.人和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
没有环境基础。
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
有机体必须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这叫生态平衡。
如果有机体生活的环境超出了他适应的范围,就有死亡的危险.人生活于他所适应的环境里,并对生活环境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
人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包罗宇宙间的一切现象。
对人类环境的分类,无异干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分类,这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等。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
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二、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的适应。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02e7e43551810a6f52486cc.png)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心理环境
理论 (P103)
考夫卡 行为环境论 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现实的环
境)和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
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家
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
关于环境的理论
并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勒温 生活空间论 余人的需求相结合在头脑中实际
发生影响的环境(心理环境)影
响着人的行为
场的引力和斥力
都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强调了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
员的心理特征之间存在关系 文化共同性 人类共同的文化促使人类的
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加工后的 精神产品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网络成瘾(临床心理障碍)、“身份丧失”、虚 拟现实社交环境中的普罗透斯效应(当赋予 不同的角色特点时,个体往往会表现的与这 些特点相一致)
2.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P102)(环境制约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改变)
评价 反应的主动性,是合理的
但是,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有失偏颇
把个人的生态系统分为 5 个子系统:微系统(与个体直
接的、面对面的水平上的交流的系统)、中系统(个体位
布朗芬布伦纳的 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外系统(两个或者更多的环
生态系统理论★ 境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不包含这个个体)、
①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斯特拉顿,利用光学系统倒像装置适应外部世 界的实验)
②其次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 ③最后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
3、社会影响(P121)★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体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从众 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
大系统(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
交互作用关系)、长期系统(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有
社会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有助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
评价 的制约作用
但是,无法进行实证,即如何厘清个体与几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系,大系统如何通过微系统直接作用于个体等方面无法实证
阿希
社会影响
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 (线段判断实验)
的基本模式
倾向
服众 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
米尔格拉姆
行为的倾向
(服从实验)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
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特里普利特
他人在场会引发个体的唤醒状态,这种唤 (儿童绕线实验)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1、 环境 (P101 /106 /110)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空气质量
噪声 社会密度与拥挤
自然灾害 文化传统
拷贝世界 网络
气温 空气污染
与暴力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长期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 染综合征
产生拥挤综合征,出现头疼、记忆失调、视 觉和听觉削弱,身体易疲劳等症状 出现灾难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文化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其成
5、 大众氛围 (P130)
①舆论 ②风俗 ③时尚
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模式 特点是自发性和持久性 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 特点是反传统性(包括新奇原则和立异原则),一时性
2
团体影响力
醒状态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但却
的 3 个表现
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社会懈怠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被视为一个
总体是,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拔河、欢呼呐喊等)
当团体规模增大时,社会懈怠程度就越大,解决方法是是每个
人的贡献都得以被评价
去个性化 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