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河道的发展及方法研究

城市生态河道的发展及方法研究

城市生态河道的发展及方法研究城市河道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城市河道的治理经历了从传统方法向生态方法治理的过程。

本文从生态河道的研究现状开始,介绍了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和生态河道的设计要点,并指出国内生态河道研究及实践的问题。

标签:生态河道;发展;方法1、前言一座城市的河道水系就是这座城市的气脉,给了城市灵性,也积淀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过去几十年,河道整治和建设往往片面强调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造成自然河道受到严重人为干预,并存在毁坏河岸湿地与自然植被、随意裁弯取直河岸绿化、人为渠化、护岸断面规则化等倾向,不仅改变了自然河流的生境条件,还阻断了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导致河流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变差、水污染情况加剧。

生态河道的建设旨在通过城市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水景观和亲水空间的营造,以及优秀水文化的有机融入,在充分保障河流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体现河流的社会、人文、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

2、生态河道研究现状对于河道治理,以往人们主要与河道的安全性相斗争,往往忽略了河道的生态性。

国外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生态河道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两个阶段。

自然型河道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80 年代末期)。

1938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礎上,还应该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Near nature control)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瑞士、德国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自然型护岸技术。

可见此阶段生态河道的研究主要在欧洲发展,以自然护岸为特色,着重关注河道的自然状态。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不断发展,很多河道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改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并保护生态环境,各地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和推广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本文将围绕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展开探讨。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概念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是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可持续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

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河道水质、修复生态环境和重塑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二、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1.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常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之一,它通过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手段恢复和建立自然的河道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河道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地区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长江流域一些河段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湿地植物和采用湿地过滤技术,有效改善了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长期受到开发和污染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局面。

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已经成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湿地保护区划、湿地恢复和植被建设等手段,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增强。

3. 河道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污染控制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设水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废水处理工程、整治污染源等手段,旨在净化河道水质、减少污染物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对河道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

4. 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技术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研究

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研究

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则是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万物。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河道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污染、淤积、河岸侵蚀等。

河道整治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如何在整治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河道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防洪减灾。

当河道淤积、狭窄时,洪水的排泄能力会大大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通过整治河道,拓宽河道、清理淤积物,可以增强河道的行洪能力,降低洪水风险。

其次,河道整治能够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畅通的河道可以更好地蓄水、引水,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稳定的水资源。

此外,整治后的河道还可以提升航运能力,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然而,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往往侧重于工程措施,如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硬化的河岸会破坏河流的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裁弯取直可能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特征,影响河流的生态平衡。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保护在河道整治中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型的河道整治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河道整治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需求。

对河道的自然形态、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出符合生态原则的整治方案。

例如,在规划河道宽度时,要预留足够的滩地和湿地,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空间。

其次,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措施。

比如,使用生态护坡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护坡。

生态护坡可以采用植物护坡、石笼护坡等形式,既能保持河岸的稳定性,又能增加河岸的生态功能。

在河道清淤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底栖生物的过度破坏,可以采用环保型的清淤设备和方法。

再者,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排入河道的水质达标。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河道治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河道治理是指对河流进行环境综合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防洪抗灾和利用水资源等多种综合效益。

在我国,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全国性的“清江行动”、“美丽河湖”等重点河湖清理整治工程,大量河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河道治理项目,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预防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未来,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更高需求。

河道治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地政府和企业将继续加大对河道治理的投入,不断完善治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地区的河湖水质依然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和投入。

治理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水平。

河道治理项目的资金来源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各地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合作机制。

我国河道治理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只有各级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加大对河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才能实现河道治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共1029字】第二篇示例:我国河道治理行业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治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河道治理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河道治理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诸多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关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对当前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性植物种类,可以提高水质和河道的生态环境。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湿地植物修复、生态浮床修复等。

湿地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水中污染物质吸附在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的代谢作用而得到净化。

生态浮床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体中蓬勃生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具体应用包括水生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建设等。

水生植被恢复是指通过引种水生植物,使其生长繁茂,形成水生植被带,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湿地建设是指修建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生长和湿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三、养殖及繁衍技术养殖及繁衍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养殖和繁衍水生生物如鱼类、藻类等,可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养殖和繁衍的水生生物可以起到调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补充生态链的作用,从而改善水质和河道环境。

四、沉积物处理技术沉积物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处理河道中的沉积物,实现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沉积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去泥、泥渣处理等。

人工去泥是指通过人工清理沉积在河道中的淤泥,恢复河道的水流通畅性。

泥渣处理是指对沉积物进行分离、过滤等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以达到修复河道生态的目的。

未来的展望: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提高修复效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生态修复技术与智能科技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因此,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污染河流的成因及危害污染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

三、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则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方法,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或接近其历史状态的过程。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原则、综合治理与分类指导原则。

四、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研究范围从单一污染物的治理扩展到复合污染的整治,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生物、生态和工程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

2. 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水体净化、生物修复、湿地建设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

3. 实践案例: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河、中国的太湖等。

这些案例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污染河流生态修复进展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为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

3. 跨学科合作:生态修复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合作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在环境建设过程中,生态护坡是一种耦合植物和工程应用的护坡形式,它在除了保证传统护坡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外,还可以起到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生态美学性,调节水位,保护生态系统等作用。

因为传统河道护坡长期以来主要关注的是边坡的稳定性与防洪防涝,多采用硬化混凝土河道、修建混凝土护堤等措施。

这类护坡造价成本高昂、景观性不强,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于是兼顾岸坡稳定性与生态性的生态护坡理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生态护坡更加尊重生态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了护坡工程在维持生态稳定中的作用,在恢复自然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坡;研究应用现状;展望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洪涝灾害对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工作。

除了要保证基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

特别是整治农村河道水利工程的工作,要保证施工工程方案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且要兼具前瞻性,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河道水利工程在未来可以造福于民。

1生态护坡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生态护坡工程建造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十分重要,对后续工程的实用性、耐久性、稳定性等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目前,很多工程中为了美学效益仍在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护坡以及框格梁生态护坡,这些工程应用后的植被存活率相对较低,成本偏高,经济性不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在护坡工程建造中,难免会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对水质、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为了实现影响最小化,护坡材料技术亟待改进。

中国大部分护坡技术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是否与中国实际工程应用条件相匹配并没有考虑,以至于存在诸多问题:造价高,护坡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中国应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研究适合中国的新型的护坡材料。

在工程应用中,尽量选取选择当地的自然材料或有生态效益的工程材料,尽量减少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避免工程建设中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一、前言河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水利、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急需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二、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及进展1.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

2001年,我国首次出台了《全国河湖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规划》。

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全国淤地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相关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保障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修复和保护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而在2017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我国7大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在国外,欧美国家对于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英国污水处理技术较为先进,河流净化前的生物检测技术较为成熟;美国西部人口更为集中,其河流生态修复以重点建设河流大坝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主。

另外,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非常频繁,比如东亚-太平洋地区水资源合作组织,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加拿大环境部的跨国河流生态保护计划等。

三、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手段近年来,针对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许多修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修复技术:1. 河道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不同类型植物或动物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断适应和变化的过程。

在河流生态演替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还原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河流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不仅提供了我们日常所需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还为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然而,由于政治、工业、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研究者正致力于研究如何维护和保护河流环境,以确保我们和其他生物的未来。

自然因素对河流的影响是复杂而巨大的。

气候变化、干旱、洪水、火灾和地震等事件都可以影响河流的流量、水质和水的温度,甚至可以改变河道形态。

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主要专注于研究河流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对它们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水文特征和人类的影响进行研究。

近年来,许多新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中,使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

总的来说,河流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物理过程,包括水动力学和河道形态学; 河流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 河流生物学和生态过程; 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环境的影响。

物理过程——水动力学和河道形态学水动力学是研究水在河道中的流动以及与河床和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水动力学的研究旨在理解水下流动的物理过程,如湍流、流体力学和化学作用,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河流生态系统。

同时,河道形态学则研究河流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包括沉积、侵蚀和岩石的挤压等过程。

形态学分析有助于我们预测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行为特征。

河流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水文学研究的是河流的水周期和水资源管理,包括气象学、地质学、植被和土壤;流域与河流流量、温度和化学通量; 以及与湖泊、水库和其他水域之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水资源管理旨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河流的水资源,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生态系统。

河流生物学和生态过程河流生物学专注于研究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包括藻类、植物、昆虫、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等。

对河流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生物在河流中的角色和功能。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许多河道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良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许多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淤积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发展高效生态治理技术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现状1.1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治理中。

通过在河道周围建设湿地,不仅可以提供沿岸植物生长的场所,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目前,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城市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采用了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环境。

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是指通过恢复湿地、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重建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湿地恢复、植被恢复、水体调控等方面。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上海市对苏州河进行了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通过植被种植、水质改善等措施,使得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1.3 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河道水质、植被、鱼类等生态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在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监测数据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等方面。

2.1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为例,许多城市在河道附近建设了湿地公园,通过植物种植、水体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

在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面,一些城市还对河道周边进行了绿化、植被保护等工程,增强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人类的 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河流生态系统受到 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为了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本次演示将概括性地介绍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相关研究进 展,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
五、结论
本次演示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生物学问题、技术学问题和管理学问题等方面综 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到,国内外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已经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挑战。生物学问题方面,需要保护和恢复河流 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技术学问题方面,需要结合国内外先进 技术和经验,制定适合当地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案;管理学问题方面,需要加强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2、新技术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环境化学、 环境材料学、生态工程学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通过研发新的化学药剂、环境 材料和生物手段等,改善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状况。
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具体的修复实践和 效果评估。通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进行修复实践和效果监测, 为今后的修复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导。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河流中的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在 地球上,河流生态系统是极为复杂且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的影 响,许多河流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为了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 系统,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和 措施。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者们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实践。例如,在河流污 染治理方面,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治理某地区的污染河流,并对其治理 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

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

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

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生态河道建设,指的是对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的构建,河道内的水生生物生存率能够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是合理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河道的建设与防洪安全相符,文章就将据此展开分析,并分析未来生态型河道的发展趋势。

标签:生态型河道;生态系统;发展趋势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总喜欢依水而居。

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人们薄弱的环保意识,使得水资源被过渡开发,人类过分强调河道的“泄洪、排涝、航运、灌溉”等作用,在修建河坝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混凝土等硬质形态,不重视河流的生态系统,使得河流沿岸的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强调建设生态型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河道环境的改善也更加重视。

建设生态型河道已经成为当前河道建设的主流思想,文章就将展开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发展人类在近几个世纪以来,通过对河道系统的控制和改变来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充分发挥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作用,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河流干涸、污染现象严重,河内许多珍惜物种的生存遭受巨大的危害,甚至灭绝。

河道沿岸的失地也面临萎缩消失的危险,一些地方的水土流失给民众的生活带去巨大的灾难。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虽然造福百姓,但同时也给河流生态系统带去巨大的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开始认识到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有针对性的改善河流的水质,并延伸至恢复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

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河道不再只是具备简单的水文特性和水力学特性,更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系统。

河道生态系统的维护,对于河道健康至关重要,民众在生活中也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一点。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一大标识,未来也将成为河道建设的主流。

2、生态型河道建设规划设计原则(一)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河流生态系统支持着流域的社会经济,修复河流生态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给予强大的物质保障,而河流的生态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浅述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对策

浅述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对策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传统的河道治理技术手段单一,缺乏综合性和生态性考虑。
法律法规不完善
河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管理力度不够,无法有效遏 制污染和破坏行为。
03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尊重河道的自然属 性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
未来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愈发严重,河道治理难度加大 ;同时,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遇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河道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 障;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为河道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
效果
03 莱茵河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河流
,生物多样性恢复,沿岸经济 发展。
案例二
澳大利亚墨累河治理
04
治理措施
05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加强水质
监测与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系 统。
效果
06 墨累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
为澳大利亚生态河流典范。
国内外案例对比与启示
共同点 重视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
河道治理应着眼于长远,确保治理效果能 够持久,同时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Hale Waihona Puke 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河道治理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水文、 地质、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 定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治理应满足不同河段的功能需求,如 防洪、排水、生态保护等,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差异化治理。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技术措施

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的探讨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护岸特征及分类,接着分析了生态护岸技术,最后对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工程;发展1 引言当前城市发展迅速,城市景观越来越多样化,河流与滨水成为美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景观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文明中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城市建设理念日趋国际化的影响下,城市河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河道护岸工程的生态美观性需求也日益提升。

河流水系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建设发展却越来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提升的需要,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活动的破坏,河道两岸与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亟需得到改善与治理。

2 生态护岸特征及分类生态型护岸是传统型护岸的改进,更加突出河岸的生态功能,符合河岸生态的一般规律。

在设计理念上,除安全性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生态建设,且考虑生态完整性及居民亲水性要求;在河道形态上,岸线蜿蜒柔顺,断面形态呈多样性;材料一般为天然石及植物材料;后期管理维护工作相对容易。

关于生态护岸的分类至今尚不统一,比如按照不同构成机理护岸自然原型生态护岸、河工学生态护岸和改良型重力式生态护岸。

按照不同结构形态将生态护岸划分为全自然护岸、半自然护岸和仿自然护岸。

按照不同材质将生态护岸划分为无砂砼、三维土工网垫植草、格宾石笼、生态袋和生态砖等类型。

自然生态型护岸是指以最小限度的人为干扰保护原生态岸坡自然属性,或将受人类而破坏受损的岸坡恢复至近自然原生态岸坡。

而人工生态型护岸是利用工程措施,采用植物与天然或人工材料结合,形成一个有别于河段所在区域河床和岸带基质类型,拥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和类似自然护岸的生态功能。

坡面既有抗冲刷能力,又为植物生长提供基质。

人工生态护岸多用于对护岸抗冲击能力要求较高,或坡岸陡峭,不适合修建自然生态护岸。

目前城市河道多以人工生态护岸为主。

3 生态护岸技术3.1 土工复合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耐久性和渗透性,可与岸坡土体、护坡植被构成稳定的防护体系。

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水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和其中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等不同类型的水体。

水生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生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水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维持着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水生物种正面临着灭绝或濒危的风险。

因此,更加深入的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变化和保护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另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是借助新技术手段来开展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已经应用到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规模的水生生态系统,开展遥感影像的分析和解译工作,帮助了解系统的动态变化。

基于DNA的元宏基因组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和功能。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此外,跨学科研究也是未来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的趋势之一、水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要求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合作。

例如,生态学家、地球科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可以共同开展研究,以了解水生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合作将能够提供更加综合和综合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与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利用新技术、开展跨学科研究等方面。

生态河道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生态河道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生态河道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摘要:生态河道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

了解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河道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河道构建措施,实践生态河道构建体系。

从而为城市及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依据,使河道整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使整治后河道生态系统更具有可持续性,发挥其最大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生态河道建设;治理1.生态河道的建设1.1生态型河道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了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设置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1.2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石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生态功能的本来面貌。

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自然衔接,堤岸有陡峭、平缓的多种型式,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

一般来说,河道断面的宽窄和深浅变化能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河道调节洪水,削弱洪峰的作用,从防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的水质。

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争取沿岸居民的支持与参与,特别是在日常维护上,依赖当地的志愿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

河道整治文献综述河道整治是指对河道进行改善和管理,以提高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河道整治工作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出发,对河道整治的现状、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国内外河道整治研究现状在国外,河道整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其长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河道整治工作已经被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欧洲国家在河道整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对我国的河道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河道整治工作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许多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河道整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规划和政策,以推动我国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河道整治方法与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以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物体为主要修复介质,通过它们的生长、代谢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和土地进行修复和改良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效果好、效果显著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一些河道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

2. 工程控制技术工程控制技术是一种基于工程手段对河道进行整治和修复的技术。

其主要手段包括河道清淤、河床修整、围堰防洪、人工湿地建设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水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减缓洪水的冲击,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三、河道整治的效果评价1. 生态环境恢复河道整治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对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和工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资源利用效益提升河道整治不仅可以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也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通过整治工程的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的水量和水质,为城市和农田提供更多的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沟渠发展趋势

生态沟渠发展趋势

生态沟渠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沟渠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排水设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生态沟渠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沟渠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生态沟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生态沟渠的概述生态沟渠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修复和水利工程技术的排水设施,通过模拟自然水体的自净机制,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生态沟渠具有以下特点:1.保护生态环境:通过降低水流速度、拦截悬浮物和消减污染物,生态沟渠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止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净化水质:生态沟渠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的自然净化,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

3.改善生物多样性:生态沟渠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4.美化景观:生态沟渠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物,营造优美的水景,提升环境品质。

三、生态沟渠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需求的提高,生态沟渠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多元化功能拓展:生态沟渠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雨水收集、景观营造、休闲游憩等多功能方向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殊需求,设计师将更加注重创新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方案,使生态沟渠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3.智能监控与管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生态沟渠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

4.强化科研支撑:加大对生态沟渠相关科研项目的投入,深入研究其净化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技术等关键问题,为生态沟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5.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制定和完善生态沟渠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生态沟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确保其建设质量和效果。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

污染河流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河流污染主要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生活污水等。

长期以来,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2. 研究领域目前,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水文学、水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生物学等。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模拟、现场试验和长期监测等。

实验室模拟主要用于探究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现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现场试验则是在实际河流中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和验证。

长期监测则是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展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疏浚清淤、底泥修复、水体置换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近年来,新型物理修复技术如纳米材料吸附、超声波降解等也逐渐应用于河流生态修复中。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如微生物、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低其浓度。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3. 生态工程措施生态工程措施包括湿地建设、河道整治、滨水绿化等。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近年来,生态工程措施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河道治理的生态变化调查报告

河道治理的生态变化调查报告

河道治理后,水质明显改善,各项污染指标如COD、BOD、NH3-N
等均显著下降。
02
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随着水质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
泳生物等。
03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河道治理对周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改善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状况。
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
1 2
植物多样性增加
河道治理后,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如水草、 芦苇等。
动物多样性增加
随着水质改善和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水生动物 多样性也增加,如鱼类、贝类、昆虫等。
对周边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3
河道治理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增加 。
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变化评估
空气质量改善
01
河道治理后,周边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如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下
降。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02
河道治理后,周边土壤质量也得到改善,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
监管不到位
河道治理后的监管不到位,存在非法采砂、乱排乱放等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
03
生态变化调查
水质变化调查
01
水质检测指标
包括pH、浊度、总悬浮物、氨氮、总磷、重金属等。
02
水质变化趋势
比较治理前后的水质数据,分析水质改善或恶化的原因和程度。
03
水质变化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
探究河道水质变化与周边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
量下降。
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03
河道治理后,周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05
生态变化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的结论
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经过治理后的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污染物含量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1期2008年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 l ofNan ji n g Forestry Un i v ersity(Natura l Sciences Ed ition)Vo.l 32,No .1Jan .,2008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高晓琴,姜 姜,张金池*(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生态河道建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建设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生态河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并分别从生态河道影响因素、河流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河道工程实践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生态河道研究和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生态河道;发展历史;综述中图分类号:S157;T V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08)01-0103-04R esear ch advan ce and devel op i ng tendency of ecol ogica l r i verGAO X i ao 2qin ,JI ANG Jiang ,Z HANG Ji n 2ch i*(Coll ege of Forest Res ou rces and Environm en tNanji ng Forestry Un i vers i ty ,N an ji ng 210037,Ch i na)Ab str act :A lo ng with t he soc ial deve l op m ent ,m 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d that co nven tiona lwater co nse rvancy project caused corrupti on of aquatic environ m ent ,and l ose of river .s ecol ogical functi ons .F ro m 1930s ,m any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theory of ecol ogica l river and appli catio n technology .The i m portant pro gress was obta i ned .The ecol ogical r i ver t heory and appli catio n technol ogy were revie wed .Accord i ng to practi ca l s i tuati on of Chi na ,t he directi on of ecol ogica lri ve r constructi on and research was suggested .K ey wor ds :Ecol ogical r i ve r ;H istory of deve l op m ent ;R evi ew 收稿日期:2006-12-30 修回日期:2007-12-01基金项目:江苏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2006013)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生。

*通讯作者:张金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n f u jczhang @si n a .co m .cn 。

引文格式:高晓琴,姜 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032106.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依水而居的人们因环保意识薄弱、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再加传统的水利工程只注重河道的/泄洪、排涝、航运、灌溉0等作用,修闸建坝,过多地采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使自然水体形态的渠道化或水池化和水岸的混凝土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锐减,河道生态系统退化[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0,/人水和谐发展0、/建立生态型社会0等。

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河道环境,修复和构建生态型河道已引起环保、生态、水利等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2]。

笔者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生态河道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建设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生态河道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河道的提出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床内流水水体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3]。

河床生态系统主要由河床内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组成。

生态河道的构建起源于生态修复。

但生态河道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4],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生104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态河道的研究是一新的领域,它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生物学、地貌学等相关学科。

2生态河道研究现状211生态河道发展历史对河道的治理,过去人们主要与河道的安全性相斗争,往往忽略了河道的生态性。

国外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生态河道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型河道和生态型河道两个阶段。

(1)自然型河道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

人们提出河道治理要接近自然。

如1938年德国的Seif 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0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础上,还应该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5]。

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0,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Near nature control)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6]。

瑞士、德国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自然型护岸0技术。

可见,此阶段生态河道的研究主要在欧洲发展,以自然护岸为特色,着重关注河道的自然状态。

(2)生态型河道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

河道治理中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恢复问题,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河道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627]。

董哲仁提出了/生态水工学(Eco2H ydraulic Engi n eeri n g)0的概念,他认为水工学应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建立和发展生态水工学,在满足人们对水的各种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存性的要求,恢复与建设洁净的水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在对河流形态多样性的研究中指出: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和恢复河流多样性,以满足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8]。

212生态河道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生态河道构建中,相关因子的作用和影响日趋明显,为生态河道机理研究创造了条件,国内外相关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

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

Geoff rey Petts等学者先后研究河道工程的环境敏感性问题,分析了河道断面形式、弯曲程度、两岸护坡、滩地开发与保护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对防洪、排涝、抗旱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河流水动力特性、泥沙淤积对河床稳定的影响[9]。

Shepherd B等先后研究了河道两岸植物、森林、水生生物对水体污染物质的截留容量和净化效应[10212]。

王超等通过对江苏如泰运河农村段和城区段的对比观测,研究发现河道两岸芦苇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截流作用,城区护坡工程破坏了河道两岸湿地,对水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3]。

通过水岸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水岸带植物,特别是植物多样性和优化组合是退化水岸带恢复与重建的关键[14]。

董哲仁指出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8]。

应该说,生态河道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对生态河道相关因子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任务之一。

213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河流生态恢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

美国的M itsch等将Ecological engi n eeri n g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0[15],正式诞生了生态工程这一理论。

之后,又不断论证了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奠定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Geoffrey P等人提出了系统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理论与技术[9]。

Pabst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6]。

Kern K等研究了河道生态修复途径,建议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结构形式,减缓人类活动对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16]。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热潮。

郑天柱等应用生态工程学理论,探讨河道生态恢复机理,指出满足河流生态需水量是缺水地区恢复河流生态的关键[17]。

杨海军等也提出退化水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适于生物生存的生境缀块构建研究、适于生物生存的生态修复材料研究以及水岸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自组织机理研究[18]。

针对各国学者对河流生态恢复目标有不同的见解和定义,根据我国的国情,董哲仁提出在研究和实施河流生态恢复时,要立足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19]。

从国内外河流生态恢复的研究情况看,对河流的生态恢复已得到认同。

但河流生态恢复是河床水体生态的恢复和河岸带生态恢复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对生态河道的研究尺度和内容上应进行拓展。

孙东亚等在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恢复研究中,从人类活动影响的大尺度特征、河流特性、河流水污染、水陆交错带几个方面对在流域尺度下进行河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我国现阶段河流修复中的首要任务是遏制流域内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水污染[2]。

214 生态河道实践工程的研究在生态河道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河道实践工程。

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20]。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名称,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0,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0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0,美国则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