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1)教学讲义PPT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0c21c37f1922791688e837.png)
概
痰、饮、水、湿的关系:
述
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清稀为饮,稠浊为痰。
与后世“痰饮”的区别: 《金匮》中“痰饮”重在论饮;后世“痰饮”: 以较稠浊的为痰,清稀的为饮,是痰、饮并 重。
痰饮病与湿病,水气病的鉴别
病位 症状 治法
湿病
痰饮 病
少量水分粘着 于肌肉关节间 一定量的、比 较清稀的水邪 停留于人体的 局部
概 述
2、痰饮病的分类: 还根据水饮病邪轻重、停蓄的长短、病位的深浅,分为:
留饮:水饮久留而不去 伏饮:水饮深伏而难行 微饮:水饮之轻微者
属四饮范畴
概 述
3、痰饮病总的病机:肺、脾、肾、三焦气化功 能失调,水液潴留。 痰饮病症状多端,常见咳、喘、满、呕、悸、 眩、痛、肿等。 4、痰饮病治疗大法:以温药和之。
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一)、成因与脉证
《伤寒论· 辨太阳病》71条在论及太阳病大汗 出后,胃津不足,“欲得饮水者,”提到要 “少少与饮之”,以“令胃气和则愈。” 何 况脾胃虚弱之人,更不宜一时“饮水多”。
(一)、成因与脉证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脉 《金匮》弦脉的主病:痉病、疟病、腹满寒疝病和 虚劳病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目的要求
3 2 1
掌握痰饮病 的治疗原则 与辨证论治。
了解痰饮的
概念;
熟悉痰饮的 成因,致病 特点与辨证 分类;
学习重点
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重点掌握原文:
2 、15、16、17、18、22、23、24、25、
28、30。
概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27197f7931b765ce0508140d.png)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https://img.taocdn.com/s3/m/2e041ed8d15abe23482f4d80.png)
提要: 痰饮:饮流胃肠。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悬饮:饮停胁下。 病机:三焦决渎失常。 溢饮:饮溢四肢。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支饮:饮停胸膈。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提要:肺饮(支饮)的脉症。 不弦?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14) 提要:支饮的脉症。 脉平? 12-14条,论述痰饮脉象有偏弦、不弦、脉平?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11) 提要:饮伏膈上,阻遏心肺之阳;外邪引动,内 外相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提要:痰饮病的总治则。 当以温药:1.痰饮成因 2.饮为阴邪 3.温运消饮 温药作用:1.振奋阳气 2.开发腠理 3.通行水道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分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症状:咳嗽、喘满、呕吐涎沫、痞坚、悸、眩、 痛、肿等。源自痰饮病常见咳嗽,故合于一篇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12上) 提要: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脉偏弦者飲也。 (12下) 提要: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仲景首创
汉晋唐
宋代
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 部位。水之为病,水肿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 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 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2ed7549fcf84b9d529ea7aa1.png)
精品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痰饮与咳嗽的关系及与咳 嗽上气的区别,支饮变证的治疗。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第2、15、16、17、18、21、22、
23、24条。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 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 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 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 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 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 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 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己①一作 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歴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10)
【释义】
以上三条论述留饮在心下、胁下、胸中的脉症。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 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 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 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 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 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 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 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439f2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68.png)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今天,我们接下来讲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篇,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篇章,而且,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的条文有41条,我将用6个学时争取讲30几条,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串讲,这样使条文能够主题鲜明。
本篇就讲痰饮病,为什么还提到咳嗽?我们在第七篇,已经专门讲了肺系疾患里面,有关的咳嗽病证,特别还有咳嗽上气涉及肺胀的内容。
而这里面,它特指的咳嗽,一定是和痰饮相关的,是痰饮所致的一类咳嗽。
那么大家会想,我上次讲肺胀、讲咳嗽上气病,一类是属于痰,一类是属于饮邪疾患,我觉得,它这里有,比方说内外合邪的,象伏饮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讲了这个条文和有关的方治,你会发现还有一定区别的。
所以,首先来说,痰饮的含义,因为在中医文献里面,特别是张仲景这一篇开始,对饮邪为患的疾病,他实际上所赋予的含义有三个,一个,给饮邪疾患以命名,第二,它是一个病理性产物,第三,它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这是给“饮邪”,我为什么没说“痰”呢,因为,既然要说到命名了,这个“痰”字,实际上念什么呢?念[dan4],当什么讲呢?是水液流动之貌,是水液动盪的样子。
所以,在当时,张仲景对于肺系能够咳出来的,有形之痰称之为“浊”,或者叫做“浊唾”、“唾浊”,这在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它不存在着“痰”的概念,要念成“痰[dan]饮”,所以,你在《千金》、《外台》,所看到的那个字,就有写的癊dan饮,甚至还有的,写这个“淡”dan、“澹”饮,我们这里,张仲景就给写成这个字样了,实际上,概念,从命名上,应当说这个痰饮是广义痰饮,广义的概念,说它是广义,就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
这四饮有哪些呢?痰、悬、溢、支,一会我们涉及原文就会分析的,所以,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这是为广义痰饮。
我们篇名首先提到的痰饮,就是广义痰饮,那么四饮中的这个“痰”,就是指狭义痰饮了,作为狭义痰饮,一定是指饮邪停留在心下,这是它原文里面反复强调的,心下有痰饮,痰饮在心下,就是指狭义痰饮而言,还有,“此肠间有水气”,所以,关于“心下”的概念,我特别指出,就是因为狭义痰饮的原文里面,所提到的,“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因此,确定它的饮停部位,“心下”,应该指胃、“肠间”为肠,作为“心下”的概念,我们学完《金匮》以后,你会发现有的注家说,它是在胸、在膈,包括在胃,我们认为,作为饮邪为患的狭义痰饮,病位一定是在心下的胃,包括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ebd0511fa8956bec0975e382.png)
分析
4.鉴别: 双弦(无力)―寒也―皆大下(下利、攻下) 后善虚 (本虚) 偏弦(有力)―饮也―水饮阴邪偏注于某一局 部,为邪实 (标实)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分析
1.“病人”――什么病? “食少饮多”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的病人。
2.病因病机: 内因――脾胃虚弱运化水谷无力 外因――饮水多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分析
3.脉证: 甚者― 悸 心下悸―水气内停较重者,上凌于心 脐下悸――如:奔豚气病 微者――短气――妨碍气机的升降 脉偏弦,弦而有力。
实者三日复发:仍痞坚结实,是饮结较 重,病重药轻,原方不能胜任。
木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
《心典》:“以坚投坚而坚不破者, 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
第26条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 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 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 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 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8f5d4e575901020206409c16.png)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1.什么是“温药和之”?温补脾肾:补胃阳,燥脾土,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温而不燥:不可过于刚燥、温补,以免伤阴、热化;温寓行消:温药和之:温药配合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刚柔并济)。
病痰饮者,當以温药和之。
(15)2.“温药和之”的机理痰饮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温运消饮;魏荔彤的《本义》:“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二、四饮分类及脉证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1)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2)痰饮:饮流胃肠(脾胃、肠间)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主症: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悬饮:饮停胁下(肝肺)病机:饮停胁下,气机升降失常主症:咳唾引痛(胸胁痛)溢饮:饮溢四肢(脾肺)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主症: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而不汗出支饮:饮停胸膈(心肺)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三、四饮证治(一)痰饮1.饮停心下证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湯。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甘草补脾苓桂剂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等。
2.饮及脾肾证治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7)3.下焦饮逆证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病机: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PPT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最新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b4f605fab069dc512201dc.png)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痞坚-水饮内结,胃气被郁
溢饮 病位
症状 咳病机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严格把握适应症:本方非平常之方,属于攻破之剂,临床应确认是水饮病邪久留的顽疾重症才可使用。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4.方药 泽泻汤
泽泻-重用,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 5 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生饮之源 2
第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主之。
提要 论狭义痰饮饮热交结肠间,聚而成实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分析
1. 病位:肠间 2. 主证:腹满,口舌干燥 3. 病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 4. 治法: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5. 方药:己椒苈黄丸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e099a51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b.png)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精品PPT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e0d9f84b73f242326c5f6b.png)
治法: 利水消饮补脾
【临床应用举隅】
l凡病机为饮盛上泛的眩晕,无论何病,都可运用。 l高脂血症、中耳积液、化脓性中耳炎等,与水湿上 泛有关者,有较好疗效。 l临床常随疾病加味 ü治眩晕,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常选加钩藤、石菖 蒲、菊花、酸枣仁等; ü治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蒲; ü治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明子等。 ü应用本方,须留意 原方中 泽泻:白术=5:2
金匮要略讲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n 概述 Ø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Ø 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留饮——重在久留 伏饮——重在难于根除、具有发作性。
问曰: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有 痰饮,有悬饮,有 溢饮,有支饮。(一)
四饮脉证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饮后水流 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二)
四饮脉证
【解析】
提要:论述四饮主症与病机 l狭义痰饮
病机—脾运不健,饮走胃肠 主症
饮偏在胃——背冷如掌大、胸胁支满、呕吐清水 涎沫而不渴、眩晕、短气、心下痞 满、心下悸
饮偏在肠——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大便秘结或 溏泄涎沫、脐下悸
与狭义痰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l悬饮 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 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与悬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证治——脾胃阳虚饮停证
【解析】
Ø 病机归纳: 脾胃阳虚,饮停心下,升降失常。
Ø 证候分析与补充: l 胸胁支满 l 目眩 l 背冷如掌大 l 短气 l 心悸 l 小便不利 l 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润,甚至水滑 l 脉沉紧或沉弦或弦滑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ppt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8d9cf7ccbff121dd3683fb.png)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一、概述
1.内容
3.分类
2.含义
根据饮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四种: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方药:己椒苈黄丸。
ppt课件
22
二、原文学习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三)治则
方解:己椒苈黄丸。
防己-通利三焦
(四)证治 -痰饮
椒目-温通利水
葶苈子-开肺气
• 通利大肠
大黄-荡涤肠胃 白蜜-甘缓药力
辛宣苦泄 宣上 分消于前 运中
攻坚决壅 导水下 推饮于后 行
前后分 消
ppt课件
23
二、原文学习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三)治则 (四)证治
饮溢四肢-溢饮。
[条文11]:饮邪内伏,发作有时之症。
3.预后
[条文34]:
ppt课件
12
二、原文学习 (一)病因病机
(三)治则
(二)辨证
[条文15]: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
痰饮病为什么要用温药? 何谓“温药和之”? 本篇中痰饮病的具体治法有哪些?
ppt课件
13
二、原文学习 (一)病因病机
ppt课件
7
一、概述 1.内容2.含义3.分类4.病机
痰、饮、水、湿的关系:5.治法6.痰饮水湿的概念
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清稀为饮,稠浊为痰。
痰饮病与水气病:
7.现代医学范畴:
ppt课件
8
二、原文学习
最新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b28fab1711cc7930b71673.png)
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2.肾虚停饮
❖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7)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
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 【主症】 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 ❖ 【病因病机】 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
因素。
❖
❖ 三、证治
❖ (一)狭义痰饮
❖ 1.脾虚停饮
❖ 【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
❖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 【主症】 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
❖ 【病因病机】 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
❖
胸胁支撑胀满— 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
❖
胃气不降,饮邪上逆。
❖
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
❖
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
❖ 【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 苓桂术甘汤:
❖
茯苓—淡渗利水饮;
❖
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
❖
白术—健脾燥湿;
❖
甘草—和中益气。
❖
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
气。肾阳虚,既不能温化水饮,又不能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故短气, 小便不利。 ❖ 【治法】 温肾化饮。 ❖ 【方药】 肾气丸。方药组成与分析见虚劳病中。
❖ 【讨论】
❖
微饮当指素患痰饮,平时症状表现轻微者。
❖
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
也是治脾、治肾的代表方,更是治本的代表方,两方都能促进饮邪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痰饮导致的症状。另外,虽定 名痰饮病,但以论饮证为主。《杂病广要》谓: “古方详于 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 。痰饮病较为抽象,涉 及范围极为广泛。
❖
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记
载;《本经》有:“留饮痰澼(癖)”记载。
❖ 【治法】 补脾制饮。【方药】 泽泻汤
❖ 【方析】 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饮上犯。此二味标本兼 顾,可使饮消逆降,眩冒自解。
❖ 【临床应用】
❖ 杨氏用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疗效甚好。55例均以头 晕目眩为主症,伴恶心呕吐者21例,肢体浮肿者19例,高 血压者7例,兼外感者8例。药用泽泻30~50g,白术10~ 15g。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肢体浮肿者加茯苓;高血 压者加钩藤、菊花;寒饮内盛者加干姜;兼外感者合小柴 胡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最少者1剂,最多者9 剂,随访1~2年未复发者44例;偶有复发再服药而效者8 例;反复发作,再服药仍有效者3例。
❖
杨氏提出:运用本方,据病情之轻重,重用泽泻
(3~6倍于白术之量),则疗效甚好。本方药简力宏,凡水
饮痰浊所致之眩晕,用之多可获效。[杨福盛.泽泻汤治疗
眩晕5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8,﹙6﹚:14]
❖ 4.下焦水逆 ❖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
之。(31) ❖ 【主症】 体格消瘦,脐下悸动欲逆,口吐涎沫,头目眩晕,小便
气。肾阳虚,既不能温化水饮,又不能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故短气, 小便不利。 ❖ 【治法】 温肾化饮。 ❖ 【方药】 肾气丸。方药组成与分析见虚劳病中。
❖ 【讨论】
❖
微饮当指素患痰饮,平时症状表现轻微者。
❖
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
也是治脾、治肾的代表方,更是治本的代表方,两方都能促进饮邪运
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
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
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
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
❖ 3.浊阴上犯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 【主症】 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
❖
痰饮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有四饮,即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饮中的痰饮即狭义痰饮。 四
饮之命名是据痰饮停留部位和主症所决定。
❖ 其他所谓的微饮、留饮、伏饮,是针对痰饮病程长短、 病情轻重、以及痰饮病邪留伏深浅而命名;所谓水在五脏, 实际是指水饮波及五脏后,产生与五脏相关之症。以上名称 所指病证,分别均可用四饮加以概括归类。
❖ 尤在泾云:“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 转而乍见玄黑也”(《心典》)。即苦冒眩为一时性神志障碍,视物旋 转,眼前发黑。
❖ 【病因病机】 为饮停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水饮停留, 故心下支撑胀满。饮邪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其人苦冒眩;亦为脾 虚不能制约浊阴上犯,又不能升发清阳以滋润清窍。
❖
广义痰饮症状除咳吐出有形的痰涎水饮外,常见症状有:咳、喘、
呕、满、痛、肿、悸、眩等,即所谓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本篇研究
的着眼点。
❖
痰饮病概念:主要为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等脏腑气化与宣泄运转
功能失调,使津液凝聚蓄积局部脏腑经络导致的疾病。
❖
痰饮发生原因:如风寒湿侵袭,体内阳气郁闭,则影响津液的输
散敷布而成痰饮;或素体内伤,阳气不足,即无力运化津液而成痰饮。
因素。
❖
❖ 三、证治
❖ (一)狭义痰饮
❖ 1.脾虚停饮
❖ 【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
❖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 【主症】 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
❖ 【病因病机】 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
❖
胸胁支撑胀满— 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
化或气化而出,此反映了平时以治本的原则。
❖
李彣说:“水饮停积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因肾主水,
为胃之关,肾虚,关门不利,故积饮于中。此利小便,为行饮要法,
苓桂术甘汤内有白术、茯苓补土以利小便,脾土旺则饮自行,此治脾
虚饮停之剂也;肾气丸内有茯苓、泽泻补肾以利小便,关门通则饮自
去,此治肾虚停饮之剂也。然肺主气,短气有微饮,是肺气虚滞,不
不利。 ❖ 【病因病机】 为素有水饮结于下焦,膀恍气化不行。 ❖ 体格消瘦为病情较久,饮食精微变为痰饮,肌肤失之充养。水饮停
于下焦,本可从小便就近而去,因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无去 路,反而欲向上冲逆,故见脐下悸动,口吐涎沫。水饮上逆清窍,影 响清阳上升,故头目眩晕。 ❖ 水饮动于下,脐下悸;逆于中,吐涎沫;犯于上,巔眩。 ❖ 【治法】 化气行水。【方药】 五苓散 ❖ 【方析】 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淡渗利水化饮,使水饮从 小便而去;桂枝通化膀胱之阳,可化气行水,温通水道。 ❖ 本方以淡渗利小便为主,可达饮去阳通,气化转入正常。
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2.肾虚停饮
❖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7)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
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 【主症】 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 ❖ 【病因病机】 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
❖
胃气不降,饮邪上逆。
❖
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
❖
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
❖ 【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 苓桂术甘汤:
❖
茯苓—淡渗利水饮;
❖
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
❖
白术—健脾燥湿;
❖
甘草—和中益气。
❖
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
❖
人体正常津液运化敷布,主要依赖肺脾肾,因肺主宣化,脾主运
化,肾主气化,此三脏阳气充裕,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津液布化,其
中尤以脾肾之阳至关重要。
❖
李时珍所谓的: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
即从病理角度反映了这种关系。
❖
脏腑阳气虚弱,可产生痰饮,痰饮形成后,又能致阳气更虚,或
导致新的疾病。所以,痰饮是原发疾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