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王腾月李海华高艳杰(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凝聚着传统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建筑民居的智慧㊁对资源环境可持续使用的观念,这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㊁文化交流的密切,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逐渐地摒弃了他们这种原有的㊁优秀的民族特色和民居理念,不断与中原建筑交融 一些并不符合当地气候或习俗的交融㊂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能够使居住者在生活中时时触碰自然㊁且因其村落的地域性和气候的独特性,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这种美好状态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些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㊂关键词西双版纳干栏式建筑民居演变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4)03-0040-03西双版纳树木繁多㊁植被覆盖率高㊁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热带雨林保护区㊂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很多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如云豹㊁眼镜蛇㊁望天木㊁高山榕㊁绞杀藤等,而大象㊁孔雀㊁凤尾竹则是西双版纳的象征㊂其西双版纳傣族著名建筑 干栏式建筑,之前的传统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与发展,逐步成为现在更适合现代化的傣族特色建筑㊂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正面临新的有待开发的机遇㊂与此同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乡村振兴㊁西部大开发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整合其资源上的优势进而转向其经济优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㊂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创造了更加有效的方式㊂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迎合汉文化,一部分傣族人民放弃其原有的许多传统建筑,并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㊂即使有些地方的建筑仍然保存完好,但随着各种科技产品和汉文化的传入,使他们的传统观念大大减少㊂并且随着疫情一直反反复复,西双版纳的传统旅游业也受到重创㊂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形式和特征,思考傣族人民传统民居的智慧体系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是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而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他们的一些传统智慧没有丢,直至现在,他们这些传统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㊂1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的建筑环境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地带,北面有哀牢山㊁无量山这种天然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因此造成了其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足够分明的特点㊂西双版纳自治区地处盆地,河谷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平均气温大概在18~22ħ,又因其地处低于海拔800m的盆地造成其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历年最大温差达到28ħ㊂西双版纳的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午时气候炎热,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㊁进行糖分积累,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水果才芳香馥郁㊁满口生津㊂这种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其竹子的生长茂盛㊂又由于其气候湿热,地面难以直接居住,于是便形成了干栏式建筑㊂一层用于置放杂物㊁畜养牲口;二层用于居住人口㊂这是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大),一层不适宜居住,因此将二层设置为居住地点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竹木构建而成,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层面也是由竹编而成㊂其优点是:①竹编不是完全密闭的,有利于房间的通风㊁祛湿散热㊂②竹编之间总会有细细密密的小孔,这些小孔能够帮助居住的人随时视察一楼饲养家畜的情况;或有贼人到来,主人也能㊃0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作者简介:王腾月(1998-),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设计㊂通讯作者简介:李海华(197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产品设计㊂及时观察到㊂2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民居文化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因其封建领主制度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同时村寨也因为不同人的居住而划分成不同的等级㊂在同一个村寨内,由于他们的祖先相近,每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尤为亲近,这造成了传统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家人之间共处一个卧室的习俗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之间的小家庭其实也反映了大村寨之间的关系㊂西双版纳大村寨之间关系相对浓厚,傣族的村寨是其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他有很多家庭或者家族构成㊂这些家庭或家族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西双版纳原始村寨之间的关系很是亲近㊂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也因其家庭内部和谐而又融洽的关系和其一个家庭的美好愿景,原始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通常都只会建有一个卧室,在这一个卧室内,西双版纳傣族人可能会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㊂他们依照次序卧睡,每人都有一个编制的竹箱用来放置衣物或直接放置在自己的床尾部分㊂所有人在睡觉时头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如果有已婚儿子或招婿的女婿,父母一定会睡在他们夫妻的中间㊂他们并不是按照每一个小家庭的方式来进行卧睡的次序,如果傣族家中有长者,一般情况下是长者睡在里面,其他人按照年龄次序来进行卧睡,因为上者为尊,这样来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如果有儿子媳妇则一般睡在里面㊁女儿女婿则一般是睡在外边(靠门)㊂传统傣族的卧室在没有经过主人允许的情况下,客人是不能进入或者观看的㊂一旦未经主人的允许进入或者观看,都会触犯到相当大的禁忌,甚至有民间说,外人看了傣族人家的卧室,就会被罚做几年苦力,以示惩戒㊂3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传说与习俗在很早以前,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就多居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之中,由于其材料大多由竹子木头构成,又称竹楼㊂传说从前的傣族人居无定所,一般居住在树山或山洞上,有一天来了一个叫的傣族人名叫 帕雅桑木蒂 ,他发现芭蕉叶子等大片的物体可以遮雨,受到了启发便想要用这些森林中现有的物件来建造住所,但是一直失败㊂直到有一天,一位善良的天神被他打动,也期望能为这群人做些什么,化身一只凤凰,飞到他的面前,像人一样大大展开自己五彩的翅膀,寓意人 字型才能挡住侧面飘雨㊂然后,凤凰又站起起来,用双脚支撑身体,暗示房屋应该分上下层, 帕雅桑木蒂 得到暗示之后,终于建造出傣家的高脚竹楼㊂于是傣族竹楼就这样流传下来,可能傣族人民也有根据这些传说来建造傣族竹楼㊂传统傣族人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就是傣族十分重视火塘习俗㊂火塘一般是由木板定制而成的一个方形木盒,这种木盒没有盖子方便生火,在傣族新房建成之际,傣族人一般会把木盒子钉在楼板上,将木盒子内部加上填充物,按压结实后,放置一个铁制的三脚架在上面,这个三脚架就类似汉族早期煤炉上面的铁环,起支撑作用,用来放置炊具来料理食物㊂但对于傣族来说,他们的三脚架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是傣族人民天生对自然有着亲近与幻想,他们将三脚架的每一架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红宝石㊁蓝宝石和吉祥之石㊂傣族人民信奉三脚架上的,每一只小架所代表的宝石都会保护他们㊂傣族人民做饭时,也有一定的习俗㊂他们要求只能够从三脚架的一个脚架生火,火塘在不用时要用锅盖盖住,进行火种保留,火种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㊂但现今,这种习俗已经慢慢消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傣族人民逐渐发现并学会使用了更加方便的电器来做饭生活㊂由于傣族民居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十分大,白天十分温暖,夜晚却十分寒凉,这时候火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㊂在白天火塘用于生火做饭,到了晚上火塘就可以取暖㊂4近现代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更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电器的传入,使得傣族人的住宅不再像传统傣族人一样只为遮风挡雨㊂他们也像汉人一样大大方方的交际,设置了客厅用来待客㊂他们对隐私性的高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卧室的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㊂他们的卧室也渐渐的摒弃了传统的分床不分间习俗,这样卧室中的辈分排序的观念也慢慢消失㊂他们提高了建筑的空间,用吊顶在屋顶形成人字形的方形空间,二层的维护使得结构更加丰满,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㊃14㊃(陶瓷研究)2024年03月陶瓷C e r a m i c s窗户㊂火塘原始的功能就是为食材提供烹饪条件,以便做饭和夜间供暖,又由于原始傣族中没有其他可以烹饪和夜间供暖的条件㊂火塘既能保证人们吃好,又能保证人们夜间不被着凉生病,因此,原始或糖在人们生活和心中具有非常神圣而又重要的意义㊂但随着文化的传入和一些具有高科技的电器传入,火塘也渐渐地不再具有神秘的气息,因为家用电器做饭更方便快捷,而火塘则需要生火㊁控火;甚至对比家用电器火塘会产生更大的空气污染,火塘逐渐被抛弃,有的甚至被放置在了一楼㊂傣族人民开始关注他们一层空间的利用,通过对一楼空间功能更加细致的划分,使得傣族民居的发展更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㊂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傣族人民的教化使得其传统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对于其火塘,甚至寨子中寨心㊁水井等传统上具有神圣意义的空间,也慢慢的去形式,甚至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进行布置,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㊂与此同时,由于西双版纳地区与泰国距离较近,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并受到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追捧㊂他们不再相信生活中处处有鬼神,处处崇敬的心态,反而把自己对信仰的崇拜放到了佛寺中去㊂佛寺成为西双版纳傣族人主要的祭祀场所㊂与此同时,家庭内部的火塘或其他相对让人产生崇敬心理的家用物品的迷信色彩也逐渐消失㊂5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演变发展过程中仍不可抛弃的智慧体系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直到今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㊂它的智慧体系功不可没 地域性:地处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㊁昼夜温差大;可持续性: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建材使用的是当地生长茂盛和生长周期较短的竹子和一些木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西双版纳傣族人热爱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从不轻易做伤害自然的事情,甚至在使用一些竹子作为建材之后,一定会播种新的种子进行绿化㊂这种优秀而又传统的三位一体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智慧体系使得西双版纳傣族人一直绵延至今并经久不衰㊂笔者认为,未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发展最重要的点就是在保护其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来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其气候原因和生物多样性等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景观,使得其旅游业相对发达㊂傣族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及开发方面,维持村民原有日常生活的同时以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保护其原有建筑生态,展示其特有的民族特色,用其优秀的生态理念和热爱自然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㊁环保的生活,来打造出金牌旅游规划项目㊂保留自己原有民居智慧体系㊁吸收汉文化,使用高新技术电器的同时不遗忘保护,使得传统智慧与当代科技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得傣族民居不断发展进步且适宜,打造出真正传统且优质㊁绿色的傣族民居㊂参考文献[1]平蕾.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2]王欣.西双版纳城市化进程中的 再地方化 实践与族群关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6):51-58. [3]杨开院,周鸿腾.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设计元素之比较 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与兰屿雅美族地下屋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10):4-10.[4]李雨绮.西双版纳度假酒店地域性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5]塔万.老挝北部与西双版纳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6]王文淞.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景来村傣族民居建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7]马瑞.浅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J].住宅科技,2015,35(8):35-37.[8]王仕睿.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9]杨柳.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157-159. [10]周俊俊.基于设计价值论的设计价值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1]鲁昌曾.论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之美学特质[J].语文教学之友,2013(10):25.[12]李楠,文佳.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西双版纳城子寨的新民居更新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3,5(2):41-45.[13]张文明.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与民居建筑中的宗教元素[J].美术大观,2012(10):79.[14]刘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与更新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㊃24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研究)2024年03月。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报告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报告
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建筑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是对傣族建筑方案的分析报告。
傣族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柱架结构和砖木结构。
房屋的建造根据地势和风向进行布局,采取高矮错落的方式,使每一栋房屋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和空气。
房屋的屋顶多采用斜坡式设计,可以有效排水,防止积水。
傣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房屋的外墙常常涂抹上鲜艳的颜色,与周围的绿树和花草形成鲜明对比。
房屋常常建造在高起的平台上,以避免洪水的侵蚀,并且在平台上种植花草,增添了美观和生机。
傣族建筑还注重功能和实用性。
房屋内部常常有多个房间,用于不同的用途,比如起居室、卧室和厨房等。
房屋的布局合理,使得每个房间都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另外,房屋的内部装饰也充满傣族特色,常常使用彩绘和木雕来装饰墙壁和家具。
傣族建筑方案还考虑到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傣族人民信奉南传佛教,因此房屋内常常设置有佛龛和供奉佛像的空间。
此外,傣族屋顶的特殊设计也与傣族的信仰有关,屋顶常常设计成像莲花一样的形状,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总体来说,傣族建筑方案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充满了艺术和美学的元素。
傣族
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傣族文化的窗口。
希望通过对傣族建筑方案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傣族的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 傣家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居 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 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 。
•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 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 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 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 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 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 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 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 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 建造,称为竹楼。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 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 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傣家竹楼的建筑形制
•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 干栏式建筑。竹 干栏式 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 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 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 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 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春米、织布的地 方。
•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 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 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 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 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 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 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 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 地方,在堂屋的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 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 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 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 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 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 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 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等国家。
傣族建筑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深厚的人文环境关系。
本文将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入手,探讨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傣族文化。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建筑形式。
傣族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房屋多为单层或二层木质悬楼,采用斗拱和榫卯结构连接,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层次感。
屋顶多为瓦顶或斗拱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古典风格。
其次是建筑材料。
傣族建筑多使用竹子、木材等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建造,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傣族建筑的外墙和地面多以彩绘或铺装植物纹样,装饰风格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
最后是建筑功能。
傣族建筑一般分为正房、侧房和厨房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符合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
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其人文环境。
傣族是一个热爱自然、尊重传统文化的民族,其建筑设计风格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是自然环境。
傣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带,其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了通风透光、防水防潮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使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舒适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是宗教信仰。
傣族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其建筑多以佛教寺庙和宫殿为蓝本,外观典雅壮观,内部装饰也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体现了傣族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敬。
最后是文化习俗。
傣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传统习俗,许多建筑设计都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水灯节、泼水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给予了傣族建筑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也使建筑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化的影响,傣族传统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部分傣族传统建筑因为材料老化和维护成本高昂,已经逐渐被混凝土建筑所替代,导致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傣族传统建筑被改造成为商业化的景点或者酒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傣族建筑方案

傣族建筑方案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建筑是其独特的文化瑰宝,融合了传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傣族建筑方案。
傣族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独栋、连栋和宫殿式建筑。
在傣族传统建筑中,建筑物主要由房屋、楼房和城墙组成。
房屋通常由木材建造而成,屋顶采用独特的双坡式设计,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傣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阳台,也称“走廊”,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台通常设置在二楼,为居民提供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设计上通常采用雕刻、彩绘等手法,以展示傣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傣族建筑的外观装饰丰富多彩,常采用彩绘、雕刻、壁画等艺术形式。
彩绘多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手工技艺精湛。
雕刻以植物纹样为主题,形象生动。
壁画则讲述着傣族的各种传说和民间故事,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傣族建筑方案还需要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傣族人民崇尚自然,建筑环境的和谐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在设计中会考虑到环境的特征和要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美丽的生活空间。
傣族建筑方案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物通常具有防风、遮阳、防潮等功能,以适应当地多雨、高温、多风的气候特点。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合理,考虑到了家庭和社区的需要。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傣族建筑有着独特的传统,主要使用木材以及石头和泥土等自然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还能够保证建筑的结构和质量。
总之,傣族建筑方案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考虑建筑的形式、功能、装饰和环境要求,傣族建筑方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感受到傣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屋面结构既有技术分析

*・ ● t
臻
&
厦教烟 的问题 ,既美观又 实用。 由于 傣族 民居所持 有 屋 面形式 .使得
Dai bambo us Wih te s o ho es t h
A b r od T o h m o [f t he tofi 1e s eour s e ̄o Ih on fXs u gbO …
屋 部丹对于整栋建筑 的影响程度大 为 增加。 统计表明 , 一栋 建筑面积 2 0 6 m 的傣族传统 民 ,其屋面展 开面积就达到 7 2 m 。 当 20 相 于 建筑 面积的8 %。由 此可见, 合理的屋 5 面结 设计和适宜的结 构 料选择,对提高傣 材 族民 的舒适性、以厦新 民 建设节能、节材 居 屠 等方 都 有重要的意R。 面 具
术精髓 的重要前 提。
中目分粪号 T 2 u 5
1 傣 族 民 居晨 面 主 ■ 拄术 特 征
傣 族E居 的屋顶 部分从 面 看类似 于
吏幸抽 号
# 要
… 7 9 3X
接 H * 佩 *# 建 特 色 t 要 * i 一 . * * 一 日 苷 m n i 日 有 # 坦
p er r os op p op ed 0mor at al o s em e r  ̄n of y t r s byt e u i ew b h s ng of n am b [ t cf r oo r oo s r u e u
K eywors Do elnc H s OO 1 l e d l h i ou eR f¥uc ̄r r
构件名转
主 体 构
甩■ ( m
屋槊鄯分木材用量与主体缮掏术村用量对比
E
屋 部
槔 枭 台计木材月■ 口源自其进行恪 葺或拆装 但在 漫长的 使用过程 中傣旗 居民逐 渐发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民居分析傣家竹楼

傣 家 竹 楼
竹 楼 轴 测 图
竹 楼 平 面 图
官家竹楼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 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 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 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 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 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 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 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 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 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雨成相伐建窗用日楼 季;帮来筑楼茅夜中 后但,大极板草燃央 须也数竹为全铺烧是 加易日,便部盖不一 以腐间约易用,熄个 修,便集,竹梁。火 补每可邻只制柱屋塘 。年造里须成门顶, 。
屋边处用上七 檐倾;竹层八 稍斜其篱近尺 傣 高,余隔梯, 族 则屋为出处四 固 两檐一主有无 有 侧及大人一遮 的 开于敞卧露栏 典 有楼间室台, 型 小板,并,牛 建 窗,屋兼转马 筑 ,一顶重进拴 。 后般不要为束 下 面无甚钱长于 层 开窗高物形柱 高 一。,存大上 约 门若两储房。 。 ,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良的青年叫帕 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 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 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小狗,雨水很大, 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深受启发,建了 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 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 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 层的高脚房。帕雅桑目蒂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 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后来就代代相传,成了漂 亮具有特色的傣家竹楼。现在,这个传说还流传在 傣家人的口中。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建筑方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这个案例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传统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
这个村落位于一个热带雨林的山脚下,周围被茂密的森林和多条山涧环绕。
这个村落建筑方案以融合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念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傣族人民的居住需求。
该村落的建筑方案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房屋、庭院和公共建筑。
房屋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矮屋形式,采用木结构和竹节建造。
这种建造方式可以适应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凉爽。
房屋的外墙一般采用木板或竹条,而屋顶则以茅草覆盖,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阳光和雨水侵蚀,又能透过屋顶的小孔让阳光和雨水滋养居住者。
庭院是傣族人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也是村落中重要的集会地点。
庭院一般呈方形,被高墙围绕,可以提供隐私和安全。
四周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环境。
庭院中间一般有一个小池塘或水井,供居民取水和娱乐。
庭院的地面铺有鹅卵石,既美观又耐用。
庭院的布局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公共建筑是傣族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寺庙、学校、议事堂等。
这些建筑一般坐落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宗教、教育和社交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其他建筑一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寺庙是傣族人民信仰的中心,一般呈木结构,以鲜艳的彩绘和华丽的装饰。
学校是傣族人民接受教育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多层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总的来说,这个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依赖。
他们通过木结构、竹节和茅草的运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这个建筑方案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傣族民居研究

云南民居类型:一、干栏式: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州,怒江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及红河州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二、井干式三、土掌房四、合院式五、其他形式傣族简介:在我国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世代居住着一个勤弥美丽的民族一傣族,他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别致优美的傣族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胡芭。
西观饭纳的傣族民居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属于十分古老的建筑形式一干栏式建筑,为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的建筑分布很厂,除我国华南地区外,目前东南亚一带也颇为流行,甚至内蒙古、黑龙江北部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及保力解亚等亚寒带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建筑。
由于气候和生活习惯等条件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平面简洁而开朗,近方形的平面面为常见的典型平面,其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仅有一幢主房;另一类为主辅房屋结合,除主房外,附设谷仓。
傣族民居主要由上面的堂屋、卧室、前廊、展(傣族称晒台为展)、楼梯以及下面的架空柱层构成。
功能简单明了,适应个体经济特点。
民居规模大小常以楼下若干木柱来表示,一般民居40-50根,多者70-80根。
柱距1.5米左右.排距约3米。
底层木柱承全部楼层重量,四周无墙,下圈养牲畜家禽,放置农具、柴草、谷囤及其它杂物等。
底房常作为家庭副业生产场地,制作工具、制糕点等均在此进行。
夏季时,楼下十分凉爽,常见妇女围聚在一起,做针纷舌、聊天。
屋前部有楼梯一座,直通楼上前廊。
前廊四周无墙,仅有重檐屋面遮阳避雨,明亮、通风。
白天室内阴暗炎热,廊既能遮阳避雨,又很开敞,外檐处设靠椅或铺室于其上,是日间乘凉、进餐、待客等等的好地方。
自然气候与建筑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具亚热带气候,终年无霜雪,雨水调匀,年平均温度为21℃,年降雨量在1000一1700米之间,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l1月一4月)和湿季(5月一10月)之别。
该地区日照强烈,河谷纵横相对湿度大,属热带气侯.建筑方面,主要是解决夏季的炎热和防潮湿、防洪(澜抢江在湿季常常出现暴涨现象)。
傣族民居——竹楼解析

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创建。一个 风雨交加的早晨,他突然发现有只金凤凰飞来落在离他不远的 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一副欲飞之势。 帕雅桑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突然想出了建盖高脚竹楼的主 意,按凤凰低头垂尾张翅之姿,建盖了“烘亨”竹楼。后来才 演变为现在的竹楼。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岩肯的傣家青年,为让傣家人能住上 舒适的房子,他请了 99位老人一起商量了 99天,还没设计出 来。这时,三国蜀相诸葛亮来到这里,岩肯向他请教。他想了 想,先在地上插上几支筷子,又脱下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说: 就照这个样子盖吧!于是傣家竹楼就像顶支撑着的大帽子,晒 台像帽冠。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 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 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 是比神仙还逍遥。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 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 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 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 在梦中。
第一代指的是五十 、六十年代以前
第二代指的是七十年代以前 第三代指的是八十年代以前 第四代指的是九十年代以前 第五代指的是2000年代以前 第六代指的是当今的年代
第一代
民居-茅草片竹楼,全是用竹子和 茅草片建盖的竹楼。整栋房子不 用一颗钉子和铁丝,连竹篱笆的 花样都还未编。
第二代
傣家竹楼是铁皮顶、编花竹笆。 这些竹笆的花样都有其意义:
村寨里的每一户都用竹篱围成单独的院落,院内种植 热带果木。房屋多用竹子建造,所以称为“竹楼”。 竹楼平面近方形,为了通风散热和防潮,底层架空, 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从木楼梯登上前廊,是进 入室内的过渡空间,前廊有顶,周围以栏杆围合,空 气流通,光线良好,是主人待客、纳凉和日常活动的 地方。外有露天的晒台,用来存放水罐、晾晒衣物。 室内是堂屋和卧室,堂屋内设火塘,煮饭烧茶,供一 家人团聚。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

论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人文环境的关系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建筑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与人文环境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从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傣族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庙宇和园林三类,这些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傣族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多为抬檐式,采用石砌地基,墙壁用竹片或砖瓦砌成。
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或瓦片,能够很好地抵御炎热的天气。
傣族庙宇建筑多为平面一字形或多进路殿式,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屋顶覆盖着琉璃瓦,整体造型庄严肃穆。
傣族园林主要以水为中心,布局随意,造景奇特,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如山、水、林、石等元素,形成独特的景观。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与其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傣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环境多选址于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山水环绕、风景如画,因此傣族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自然元素,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因此傣族建筑注重防潮排水,房屋多为高跷式建筑,以避免洪涝、湿气和蚊虫侵扰。
傣族的宗教信仰深厚,他们在建筑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如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屋顶覆盖瓦片或琉璃瓦,供奉神像和祭祀神龛,反映了傣族人民对信仰的虔诚。
傣族建筑特点还与其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举行各种集会和庆祝活动,因此他们的民居多建有宽敞的客厅和舞台,以方便举办各种活动,这反映了傣族人民乐观豁达、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傣族的民间建筑多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反映了傣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傣族建筑的设计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傣族建筑在追求实用和美观的更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烙印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
傣族建筑不仅是傣族人民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更是他们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江城等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与傣族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有木结构和竹结构两种。
木结构的民居常见于山区,一般由硬木搭建而成,具有牢固耐久的特点。
竹结构的民居则常见于平原地区,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材制作成框架,再用竹编或者木板进行填充。
傣族民居通常呈长方形,分为上层和下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则用作仓库、养殖牲畜等。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一方面可以有效防雨,另一方面也符合傣族的信仰,认为坡屋顶可以贮存家中的好运气。
傣族居住习俗秉持着“无害于己人,利于人他”的原则。
他们尊重自然,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
在房屋的修建中,傣族人常将房屋建在开阔高地上,既可避免洪水的侵袭,又可利用地势的高低差保持房屋内部的通风和照明。
傣族人还会按照风水的原则来选址,选择距离河流、山脉的距离、风向等因素都会被考虑进去。
傣族人民居有着严格的规矩和传统。
在傣族家中,门槛是一道重要的障碍,傣族人认为门槛可以隔离家中的恶神。
进入家中必须跨过门槛,而不是直接踏入。
傣族人的厨房与卧室分开,并且厨房与客厅相连,因为傣族人认为食物和卧室不宜放在一起。
傣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承。
在建房的过程中,傣族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传统文化都会被融入保证了傣族民居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傣族人还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泼水节、傣族歌舞、新年祭祀等,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也为傣族人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与傣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紧密相关。
通过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傣族民居的魅力,以及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

浅析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傣族民居建筑特点摘要: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
傣族民居的演变是傣族人民为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破坏传统建筑,我们应该懂得、尊重这种必然。
关键词: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建筑特点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空间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正如诺曼福斯特(N Foster)所说:“无论何时,建筑都是社会价值和社会技术发展变化的反映。
”[1] 傣族民居建筑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为主。
“干栏”式建筑曾为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建筑形式,曾风靡华夏大地,后来却逐渐消失。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教授曾指出:“干栏式建筑,今天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仅在许多兄弟民族地区仍继续存在。
”现在全世界唯一存在并保存完好的竹楼只有在西双版纳才能找到。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如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钢筋、水泥、钢材、琉璃瓦等现代材料的身影。
材料和技术在整个建筑文化的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外来文化的入侵,尤其是汉文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影响,更使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呈现从封闭到开放,从井然有序到自由多样的演变特点。
一、傣族民居建筑形态分析传统的傣族竹楼多为方形,座东北,朝向西南(全寨建筑朝同一方向)。
竹楼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
房顶为歇山式,脊短,坡陡,覆以茅草、瓦块。
瓦的上方有钩,依次挂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的木条。
下有坡屋面(即偏厦),有重檐屋顶遮阳挡雨。
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栖人,下层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
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西双版纳傣族采用这种形式的建筑,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傣族竹楼简介

傣族竹楼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缅甸等地。
傣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其中的竹楼更是成为傣族文化的一大象征。
傣族竹楼是傣族传统民居建筑,采用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生态环保的特点。
傣族竹楼通常建在水边、山腰等风景秀丽的地方,是傣族人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傣族竹楼的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多为一层或两层,屋顶呈斜坡状,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竹楼檐上常挂着五彩的风铃,随风摇曳,唱着悦耳的歌谣。
傣族竹楼内部布局合理,主要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客厅是家庭聚会、待客的场所,通常摆放着竹编家具、花瓶、香炉等装饰品。
卧室是主人休息的地方,床铺和被褥都选用竹制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厨房是家庭烹饪的地方,灶台、锅碗瓢盆等厨具都是精心制作的竹制品。
傣族竹楼的建造技艺源远流长,经过数代傣族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傣族竹楼采用纯天然的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和加工,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撕裂、抗虫蛀等特性,可以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受损坏,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傣族竹楼设计巧妙,结构稳固,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环保节能,符合现代人对宜居环境的追求。
傣族竹楼是一种开放式建筑,通风透光效果好,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竹子具有很高的抑菌消毒能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
傣族竹楼不仅在建筑技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装饰艺术上也有独特的表现。
傣族人善于利用竹子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竹篮、竹编、竹雕等,这些装饰品被悬挂在竹楼内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感受到傣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傣族竹楼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成为傣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傣族竹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替代,但是傣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依然不减,他们将竭尽所能保护和传承傣族竹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建筑风格描述

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独特,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熏陶。
以下是对西双版纳建筑风格的描述:
1. 自然融合:
- 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筑通常采用当地的材料,如竹子、木材和石头,这些材料不仅便于获取,而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
- 建筑设计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如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因此在建筑的通风和散热方面有独到之处。
2. 民族特色:
- 西双版纳地区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如傣族、布朗族等,他们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但都充满了民族风情。
例如,傣族的建筑常常采用竹木结构,屋顶坡度大,以便于排水和散热。
- 建筑外观装饰丰富,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竹编和彩绘,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而且富有象征意义。
3. 宗教影响:
- 佛教对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也有明显影响。
例如,傣族寺庙(奘房)的设计和装饰就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通常具有华丽的尖顶和精美的雕刻。
4.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
一些新的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又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如混凝土和钢铁。
5. 可持续性:
- 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注重可持续发展。
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可再生材料,且在设计上考虑到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是一种融合了自然、民族、宗教和现代元素的独特建筑艺术,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哲学,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图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图一、引言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深受当地气候、地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对傣族建筑方案进行分析,并通过绘制分析图来展现其特点。
二、傣族建筑的特点1. 建筑形式多样傣族建筑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木结构建筑、竹结构建筑和土木结构建筑等。
其中,木结构建筑常见于傣族村寨,主要用于住宅和寺庙等重要场所;竹结构建筑多见于农田边缘,用于临时居住和农作物存放;土木结构建筑则多用于修建道路和防洪设施。
2. 建筑材料丰富傣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竹子、土坯和石料等。
傣族建筑师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精心挑选材料进行建筑,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要求。
例如,木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结构稳定性,适合用于建造寺庙和住宅等大型建筑。
3. 独特的建筑风格傣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闻名,常见的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式、楼阁式和民居式等。
殿堂式建筑主要用于寺庙和宗教场所,外观宏伟庄重,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楼阁式建筑多见于城市和村落的重要场所,结构复杂而精致;民居式建筑则多采用平房或楼房形式,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三、傣族建筑方案分析图傣族建筑方案分析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傣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是一份傣族建筑方案分析图:傣族建筑特点说明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结构、竹结构和土木结构等建筑材料丰富,主要有木材、竹子、土坯和石料等建筑风格独特,包括殿堂式、楼阁式和民居式等地理环境适应热带气候和山地地形要求功能用途寺庙、住宅、农田边缘等装饰特点注重雕刻、彩绘和雕花等,精美细致通过以上分析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傣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傣族建筑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材料以及独特的风格而著名。
此外,傣族建筑也注重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要求,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四、结论傣族建筑方案的分析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傣族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傣族建筑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及邻近的缅甸、老挝等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傣族传统民居主要采用木结构、竹制墙和茅草屋顶,形式简单而又实用,符合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
傣族民居一般分为“三间两堂”、“四合五天”等不同的布局形式,整体建筑结构有序而紧凑,风格古朴而又具有地方特色。
1. “三间两堂”“三间两堂”是傣族传统民居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布局通常包括三个房间和两个天井,房间之间相连,而两个天井则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
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增加房屋的采光通风效果,而且还能使房屋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2. “四合五天”“四合五天”是傣族传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布局通常是由四个房间围合而成,中间有一块露天的院落,天空的阳光可以透过院落照射到四周的房间内,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
院落也可以用来晒晒谷物、晒晒衣物,是傣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傣族的居住习俗傣族人民在民居的居住习俗中也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注重家庭的和睦和团结,非常讲究礼仪和人际关系。
傣族的男女在居住习俗中有着明显的分工,男人一般负责田间劳作和建筑修缮,而女人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傣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摔跤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娱乐和锻炼身体,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在家居布置方面,傣族人民也有着独特的传统。
他们喜欢用花草装饰自己的家园,尤其是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上花朵,用以寓意繁荣和幸福。
傣族人还喜欢用织物、编织品等手工艺品装饰房屋,增加了房屋的艺术氛围。
三、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变革,大量的传统建筑逐渐被废弃或者改造,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摘要:“傣族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但由于西双版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竹楼傣族民居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是傣族人民聚集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聚落不仅是一种空间系统概念,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的交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傣族民居之前,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特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傣族村寨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地区,由于西双版纳地处中国的南部边界且交通不发达,则造成了该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还有一些原始的聚落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边缘且山地较多,所以地形地貌特征和然环境对西双版纳傣族聚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聚落地址的选择,聚落的整体形态往往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平坦之处,依河流南北流向而建,使地理环境更加适合耕作生存,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和成长。
傣族聚落一般由几十至几百户的家庭共同组成,聚落中设有寨门、寨心、佛寺和民居等部分。
寨心是聚落的灵魂,傣族聚落以寨心向外发散。
寨心一般是一块平整的地面,在其中心放置红色的石头或者种植乔木,聚落里的居民会在寨心进行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活动。
寨门是聚落的出入口,一般会在聚落的东、南、西、北四个相对应的方向设置,传统的傣族聚落很少有围墙,仅仅是通过寨门来进行聚落边界的限定。
傣族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每个村寨都会建设佛寺让村民去进行祭拜、礼佛。
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佛寺建筑会建在聚落中较高的位置或者大门入口处等容易让人注意的地方。
2、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特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被当地人称之为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干栏式民居保存数量较多的民族。
傣族民居

傣 族 竹 楼
夕 阳 下 的 傣 族 人 家
竹 楼 小 院
竹 楼 类 别 及 特 点
① 傣族主要聚居地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瑞丽地区的民居传统形式为"干阑"式建筑,俗称"竹楼"。"干阑"建筑主要 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放杂物。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 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另据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颇具风 趣。有一则传说是这样说的: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底建宫殿时,万物都来帮忙,龙、野狗、等教他做楼梯、 立柱子、做穿梁,终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狗柱"等称呼。一说:故事诸葛亮到达傣 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 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就象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相貌冠。虽为传说,也说明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 楼居的干阑建筑。 ② 西双版纳竹楼的主房平面组成一般由上层的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及下面的架空层(架空层还有 高低之分,高的约在180~250cm之间,底的约在60~80cm之间)组成。从平面上看一般有:方形平面;曲尺 形平面(它是在方形平面的基础上将堂屋一角扩大而成);凸形平面(它是将堂屋扩大而成);横向分隔, 各房间长宽比例接近方形。还有一种是主房和辅楼结合的竹楼,辅楼一般都为谷仓,谷仓的修建一般有三种 形式:谷仓建于堂屋一侧;古仓建于前廊侧;古仓与主房不直接相连,建于晒台一侧。 ③ 德宏州瑞丽地区的傣族一般为水傣,瑞丽竹楼与西双版纳组楼形式上有较大差异,更具"竹楼"特色,它由 干阑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干阑是住房,平房是厨房。干阑平面为长方形,布局灵活、富于变化。于西双版纳 民居不同点是无披檐屋面,堂屋外墙开窗,用空气对流来降低室内温度。德宏州房屋构成的形式有下面几种: l 德宏州竹楼的主房平面形式可分三类:长方形平面;曲尺平面(在长方形平面的基础上,于堂屋一侧建卧室 数间,两排房屋并列成曲尺形。);椭圆形平面。 l 厨房一般建于主房的后部或是侧面。 l 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在晒台一角单独修建佛堂,这样拜佛的时候较清静。 ④ 德宏州潞西地区的傣族称傣那,一般称作旱傣。民居多为平房,一般有正房、厨房、谷仓、畜舍等几个部 分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房屋用料为土培墙瓦顶或草顶。不论布局与用料均似汉族民居。受经济条件限 制,一时无力一次建成三合院、四合院者,则预留地基备以后扩建。 ⑤ 傣族至今居住干阑式建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防潮湿: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架空楼房,利于通风 散湿,较为干燥。2、利散热通风:气候本已炎热,又在室内设火塘炊事,墙壁楼板等用竹篾或木板,均有较 大缝隙,可散热排烟,通风良好。3、避虫兽:西双版纳森林丰茂,野生动物甚多,危害人类,楼居较为安全。 4、避洪水:傣族住于坝区,每年雨量集中,常遇洪水泛滥,楼下架空,利于洪水通过,可减少危险。傣 族 民 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
发表时间:2019-07-31T13:59:32.26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4期作者:牛云龙
[导读] 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牛云龙
身份证号:3406211995****0832
摘要:“傣族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但由于西双版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竹楼傣族民居
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
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是傣族人民聚集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聚落不仅是一种空间系统概念,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的交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傣族民居之前,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特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傣族村寨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地区,由于西双版纳地处中国的南部边界且交通不发达,则造成了该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还有一些原始的聚落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边缘且山地较多,所以地形地貌特征和然环境对西双版纳傣族聚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聚落地址的选择,聚落的整体形态往往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平坦之处,依河流南北流向而建,使地理环境更加适合耕作生存,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和成长。
傣族聚落一般由几十至几百户的家庭共同组成,聚落中设有寨门、寨心、佛寺和民居等部分。
寨心是聚落的灵魂,傣族聚落以寨心向外发散。
寨心一般是一块平整的地面,在其中心放置红色的石头或者种植乔木,聚落里的居民会在寨心进行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活动。
寨门是聚落的出入口,一般会在聚落的东、南、西、北四个相对应的方向设置,传统的傣族聚落很少有围墙,仅仅是通过寨门来进行聚落边界的限定。
傣族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每个村寨都会建设佛寺让村民去进行祭拜、礼佛。
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佛寺建筑会建在聚落中较高的位置或者大门入口处等容易让人注意的地方。
2、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特征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被当地人称之为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干栏式民居保存数量较多的民族。
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傣族是古越人的后代,因此,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是对古越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傣族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怒江州、德宏州和思茅地区。
因为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被分为西双版纳型竹楼、孟连型傣族竹楼、瑞丽型傣族竹楼。
不同类型的傣族民居的内部空间、外在形式都有所不同。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多采用的是西双版纳型竹楼,当地人称为“烘哼”,是西双版纳傣族聚落中最常见的民居建筑。
明欣阶在《海搓余录》中也有详细介绍:“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木各数间,上覆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为楼板,其下则虚焉。
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
”。
西双版纳型竹楼仍然保持着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形式,多为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因为西双版纳地区高温多雨,雨季易发生洪涝,又多有虫兽的侵扰,所以西双版纳型竹楼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架空层的高度在二米左右,一楼一般用来饲养牲畜和家禽,二层则住人,基本的生活起居全部集中在这一层。
这样架空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水、防潮、防虫、防震。
西双版纳型竹楼采用框架式的结构,由地面开始的柱子和梁来支撑起整个建筑。
立柱一般采用一整根竹子或木材,数十根排列,柱子底部会采用石材作为柱础。
二层楼板一般采用竹片,并在楼板上挖出孔洞,有利于柱子直接穿过楼板,与屋顶相连接。
梁和柱子之间为榫卯连接。
西双版纳型竹楼屋顶多为四面坡的歇山顶,采用坡度较陡的重檐形式,坡度一般为30度、45度和60度,用编织好的草排作为屋顶材料,轮廓变化丰富,能取得较好的遮阳避雨作用。
通过对西双版纳型竹楼的分析,可以发现竹楼与原始的干栏式建筑最为相似,不管是从使用材料还是建筑结构都对其进行着传承发展,不仅满足当地的气候需要,又赋予着满满的民族风情。
3、西双版纳建筑材料的选择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表现出对当地气候环境、地理特征很强的适应性,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在地域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材料进行思考,在尝试中进行选择,从而获得了更加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傣族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采用的是竹材和草排,从傣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中,能够充分的反应材料对于建筑的影响。
从叶棚到竹材、木材、草排到现在的混凝土、瓦片,每一次的改变都体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他们不懈的创造。
傣族民居中最多使用的材料就是竹子了,西双版纳地区比较潮湿且盛产竹子,巨龙竹是大型性丛生植物,也是我国竹类植物重要的起源之一,分布在滇南西双版纳,傣族人称巨龙竹为“歪脚龙竹”、“埋博”,意思为最大的竹子,巨龙竹直径可达到30厘米以上,高可达30米,是世界上最为高大的竹种。
因为巨龙竹的高大粗壮,傣族人就用巨龙竹作为民居当中的梁和柱子等承重构件,利用体型较小的竹子来维护结构和制作楼板。
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建筑的通风非常重要,因为竹子有竹节,在进行拼接时会留有缝隙,从而产生通风的效果,这既是对当地湿热气候的积极适应,也是因地而宜的产物,体现了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傣族民居屋顶所采用的材料则和屋身材料有所不同,傣族民居屋顶多采用茅草和缅瓦进行覆盖。
竹楼屋顶做采用的茅草是拾取在水中浸泡、缠绕和腐烂后形成的整片茅草,然后傣族人将茅草整理编织成草排,用编织的草排铺与屋顶之上,不仅美观整洁还能遮阳避雨。
但是由于茅草排的立面不够工整,导致排水的能力差强人意,因此现代的傣族人族就多采用瓦片来代替茅草排,现代材料的使用给傣族传统民居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改变。
竹材和木材和搭配使用也增加了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为傣族传统民居的多种形态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4、傣族民居的内部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为了满足人们居住活动需求。
自古以来,傣族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以矩形为主,这不仅体现着傣族民居对建筑空间功能性的要求,也受当地的复杂生活条件和封建宗教的影响。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宇宙观是方形的,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有象征意义。
其次,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佛教对于傣族民居的影响非常大,民居中的每根柱子都
被宗教赋予不同的意义,所以传统信仰和原始宗教对傣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傣族民居布局当中,二层空间平面由堂屋、卧室、火塘和前廊组成,形成完整的家人活动空间。
卧室、堂屋、火塘在平面上纵向排列,内部不做分隔,中间有布帘进行遮挡,为一个大通间使用。
堂屋是傣族人起居和待客的地方,是竹楼中的中心部分,一般位于楼梯右转处。
堂屋主要分为做饭、吃饭、接待正式的访客、居住及休息区几个部分。
在传统的傣族民居空间中,火塘(厨房)被赋予神圣意义的,是傣族民居中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具有炊事、取暖、照明的功能。
火塘基本为方形,放置一个三角架,上面放置炊具,主要是做饭的地方,但随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开始发生转变,原始宗教对傣族人民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火塘的位置也慢慢离开室内中心的位置,直接单独成间。
傣族民居的卧室是非常封闭的一个空间,卧室内部会设有家神柱,用来祭祀家神,当地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在逝去以后,灵魂都会留在卧室内,出于对祖先的尊敬,卧室的墙壁不设窗,并且不允许外人进入。
传统傣族民居的内部空间一部分是由卧室和堂屋并列形成的矩形平面,另一个部分则是与卧室和堂屋垂直相接的长方形前廊。
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聚落中邻里走动密切,但由于堂屋没有窗户,内部光线较差并且卧室禁止外人进入,傣族竹楼一楼步入二楼,首先进入的就是前廊空间,所以傣族人民的活动空间多集中在前廊。
在原始的傣族竹楼平面布局中,前廊空间受到各种限制,空间较小。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房屋居住空间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前廊的形式及尺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促使了多种平面类型的民居空间的形成。
傣族传统的民居主要就是由以上功能空间构成,其构成因素与傣族的传统信仰和原始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宗教含义赋予了傣族民居神秘感和独特性。
总结: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现在仍然处在演变过程当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外来文化的全面渗入,越来越多的傣族人民尝试对竹楼进行重建和更新,傣族民居在向现代住宅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加入傣族人民对于地域环境的理解和傣族民俗中的文化因素,对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