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本分析诗歌翻译的标准和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杨大亮(5—),男,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教授。
武 敏(8—),女,河南省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4卷 2007年6月
从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本分析诗歌翻译的标准和流派
杨大亮 武敏
摘 要:诗歌翻译是加强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诗歌可译但是难译。在中国诗歌翻译过程中大致存在三个不同的流派:把韵诗译成散文,把韵诗译成自由诗,把韵诗译成韵诗。笔者认为韵诗就应当译成韵诗,在韵律和风格上与原诗保持最佳对等,并且保持原文在思想性,音乐性,语言性等方面的艺术风貌。最好的译本是能够把诗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能在译语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体现出在内容上信,在语言上达,在风格上近似原文,并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三美。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标准;翻译流派
欣赏诗歌是对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乃至一种文化最深入最本质的理解,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比以往更多的外国学者乃至普通读者表示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国内译者意识到有责任把中国诗歌更好地介绍到国外,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译本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由于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表达,从而导致这些译本互不相同,各有千秋,并且充分体现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流派。每个流派的翻译重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
一、诗歌的可译性
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型,诗歌具有丰富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诗歌翻译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一类,因为译者不仅要翻译原诗的意思,还要在形式韵律上保持原诗的风格。诗歌可译与否一直是文学翻译领域争论的主题之一。概括地说,存在两种观点:认为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和坚持诗歌可译的观点。认为诗歌不可译的学者很多,例如17世纪的John Denham 认为“诗歌具有很微妙的精髓,如果把诗歌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这种精髓就会消失殆尽”。美国诗人Robe rt Frost 也认为“诗歌是一种在翻译中会消失的东西”。他们对于诗歌翻译都表现出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诗歌是一种很难琢磨很难表达并且不能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文体。
事实上,诗歌翻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翻译出来的译本也很有影响力。18世纪末至19世纪,风靡欧洲的莎士比亚诗行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确实,在许多国家,和原诗相比,人们会更多地阅读译诗。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翻译界已经涌现出了各种语言的译本。这样一些事实可以证明诗歌是可译的。Ba ssnett 曾经说过:“译者使用的诗歌意象是变化和新生,而不是消失和腐朽。虽然诗歌不能完
全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但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的种子会在新的土壤中发芽,长成新苗,而这正是译者的任务。”诗歌翻译就像是播种新苗,但被贴上了文化的标签,诗歌就不能在不同的文化中完全对等,这也给诗歌翻译增加了难度。因此,诗歌是可译的,但是想要译好却很难。为什么译诗难?刘重德曾总结过两点原因:第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仍然存在差异。除了语言上的差异还有生活环境,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第二,诗歌要求语言的精美,艺术观念的清新和风格的独特。换句话说,诗歌要求在形式,韵律和意思上体现美感。但是这三方面的美很难再现。
在诗歌翻译界还存在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认为诗歌不可译的学者却也在一直进行诗歌翻译活动。Percy
B ysshe She lly 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是却
留下了多篇诗歌译作。这也是诗歌可译的很好例证。诗歌是可译的,不仅因为诗歌翻译活动一直在进行,还因为诗歌是属于全世界的,不是唯一属于哪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的。虽然诗歌翻译实践很艰辛,诗歌翻译理论界也存在很多理论上的争议,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已经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并且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诗歌翻译的标准
诗歌可译但是难译。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于诗歌翻译活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标准方面。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再到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等等,不同说法不同侧重点的诗歌翻译标准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国语言和汉语诗歌有深入的理解,需要保持原文在思想性、音乐性、语言
—
—:192192901
性等方面的艺术风貌。最好的译本是能够把诗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能在译语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好的译文要做到在内容上信,在语言上达,在风格上近似原文,并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三美。
三、诗歌翻译的流派
中外诗歌翻译史上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译本和著名的译者,但是对于诗歌翻译理论译者们和翻译理论家们很少能达成共识,通常他们都有各自不一的看法。在中国诗歌翻译过程中大致存在三个不同流派的译者:把韵诗译成散文,把韵诗译成自由诗,把韵诗译成韵诗。一般来说是根据译者对原诗不同的关注点来划分这三个流派的。前两个流派的译者看重原诗的意象和意思,而第三个流派的译者则强调汉语诗歌的韵律特征。这些因素也是他们各自认为在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最本质精华的方面。
11把韵诗译成散文。在诗歌翻译史上曾经一度盛行把韵诗译成散文。通常这些译文语言优美并忠实于原诗。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译文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因为散文既不能反映出诗的语言和措辞,又不能再现诗的韵律和特征。翁显良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翁显良认为译诗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原诗进行复制,译诗不仅要在表层上和原诗近似,更要在精髓上和原诗近似。此外译诗不应该受到原诗形式的限制。译文是不是押韵,是不是用诗行的形式来写是没有区别的。译诗的形式应该相当灵活。王认为对于译诗形式的追求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原诗精髓的背离,反之对原诗精髓而不是形式的追求却能使译诗保持并体现原诗的本质精华。例如翁显良翻译的《静夜思》译本:
No sta lg i a
A s p l a sh of white on my bed r oo m fl oor.Hoa rfrost?
I ra ise my eye s to the moon,the s am e moon.
A s scene s l ong past co m e t o m ind,m y eyes fa ll aga in
on the
s p l a sh of whit e,and my hea rt aches for ho me.
这首诗乍一看像是一首四行诗,但仔细读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是一篇散文。
《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原文是一首四行押韵诗,韵律结构是“aaba”,是一首风格清新,言简意赅的韵诗,体现了秋夜诗人的怀乡之情。
诗歌涉及的主题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用语言来表达简单语言之外的情感,用富有韵律的言词表达浓厚的感情,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静夜思》正体现了诗歌的上述特点。诗人李白用简单明了的诗句表达了深刻浓郁的思乡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诗的前两句描写在异乡的月夜诗人难以入睡,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窗前,让人乍一看误认为是秋霜。后两句描写诗人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风格清新简洁明快,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翁显良的译诗体现出了原诗的精髓之处,用简单明了的言词描述了诗人月夜思乡的情怀,基本符合原诗的风格,但是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释性语言描写,完全没有按照韵诗的韵律格式来表达。
21把韵诗译成自由诗。和第一个流派的译者相比,这个流派的译者支持把中国韵诗译成自由诗。代表译者有Amy Lowe ll,A rthur Wa l ey和W itt e r Bynne r。他们认为保持原诗的韵律特征将会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损坏译诗的意思和精髓的再创造。他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译诗在意思上忠实于原诗是第一位的,这种意思的忠实可以通过再现原诗的意象获得。A rt hurW aley认为对韵律的限制必然会损害语言的活力或是译诗的意思,如果译者在译文中用韵就不可能不以牺牲意思为代价来获得韵律上的美感。他说:“考虑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我一直在试图避免任意翻译意象。”因此这一流派的译者的作品通常是没有严格韵律特征的自由诗体,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他们对于翻译的主张和第一种流派的主张有些近似。唯一的不同是此流派的译者在译诗中体现了诗的形式,而第一种流派的译者在译诗中完全抛弃了诗的形式。这一流派的译者对《静夜思》的译诗如下:
Ver si on by Am y L owell:N i gh t Though ts
I n front of m 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 right.
Iwonde r if tha t can be frost on the fl oor?
I lift up m y head and look a t the full moon,the daz2
zling mo on.
I drop my head,and think of the ho m e of ol d days.
Ver si on byW itter Bynner:In the Qu i et Night
So bri ght a glea 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 r ost already?
L ifting m y head t o l ook,I found tha t it wa s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 in,I thoug h t suddenly of ho m e.
这两首译诗是自由诗体,形式上大致和原诗近似,都是四行诗,并且也基本表现出了原诗的意境和风格,但是没有用韵,不太符合原诗的韵律特征。并且原诗的第二句用一个“疑”字,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感觉,用陈述的语言表达出了疑问的感情,给人一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感觉。但是这两首译诗都用疑问句来表现这个“疑”字,显得有些生硬,并且在形式上也和原诗不太照应。
31把韵诗译成韵诗。第三种流派的译者强调原诗的韵律特征,他们主张把中国韵诗翻译成严格形式上的英语押韵诗。代表译者有著名的Herbert A.Giles,John Turne r,W.J.
F letcher和一些中国译界名人许渊冲,孙大雨,黄新渠等,他们特别注重原诗的音韵和形式的美感。他们不满足于在翻译过程中仅仅体现原诗的意思,他们还尽力把原诗译成韵诗,在押韵节奏等韵律特征方面再现原诗。虽然有时这些译者会被指责由于盲目寻求译诗的音乐性而牺牲了原诗的意思,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原诗的韵律特征是再现原诗美学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译者试图通过保持原诗的韵律从而在风格上和原诗保持最佳对等。但是无论两种语言多么的近似,两种语言下的韵律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译者只注重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