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自百度百科)
12美苏冷战
![12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0bdb0f0190c69ec3d5bb756e.png)
第12课 美 苏 冷 战 (1947-1991年)
美国国旗
苏联国旗
冷战高潮时的柏林街头精彩一幕:坦克零距离对峙!
1947年,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一本叫《冷战》的小 册子,此后,“冷战”一词便广泛为美国报界和政界所采用。 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国家义对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 经济上封锁,政治、外交、情报上对抗,甚至延伸到了体育领域。
华约签字仪式场景
(二)冷战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1949年,美国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约。 1955年苏联与东欧7国签订《华沙条约》,华约成立。 2、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对峙,强化了美苏之间的冷战。
华约集团成员国军队举行的军事演习
(三)美苏冷战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美苏处于均势,表现为: (1)1948年和1958年的两次柏林危机;
VS
设在莫斯科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大楼
(二)冷战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1949年,美国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约。
北约成立和签字仪式
北约的标志:北极星旗
(二)冷战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1949年,美国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约。 1955年苏联与东欧7国签订《华沙条约》,华约成立。
柏林封锁期间美国飞 机运载食品到西柏林 第一次柏林危机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修 建的柏林墙 (1961年)
(三)美苏冷战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美苏处于均势,表现为: (1)1948年和1958年的两次柏林危机; (2)1950-1953年朝鲜战争;
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美苏冷战
![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5de5da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4.png)
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美苏冷战
为您整理“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美苏冷战”,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美苏冷战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 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
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
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894049e0a58da0116c1749af.png)
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干涉别国的
内政,控制别国,遏制苏联,遏 制共产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 国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 主义的转变。由于其公开打出了 反共、反苏的旗号,因此标志着 美苏战时的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从成图为废片墟和的伦材敦料中,你一获片得狼藉了的哪柏林些信息?
1938—1948年,英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为,
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也全部丧失。
史 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
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
回 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 战争结束时,国债高达237亿英镑。
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多万法郎,
放 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
历 美国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 力量,垄断了核武器,美国的军队人数最多达
“第四条 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 认为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 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 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第五条 各
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 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 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
------- 《北大西洋公约》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 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 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 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 集体自卫的权力,个别地或通过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其为他必北缔要约约的国方和的式华协,约议包括,是使以什用一武切么装它部认 样的集团队,吗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
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友好互助合作条约》
2、表现
政治: 杜鲁门主义 经济: 马歇尔计划 军事: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 、 结 合 的史 漫实 画, 。解 说 教 材 中
另一方面: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
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1e3c750cbb68a98271fefac3.png)
美苏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历史九年级美苏冷战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美苏冷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9bd1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d.png)
历史九年级美苏冷战知识点美苏冷战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对抗之一。
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关于这场冷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一些核心概念的分析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冷战的背景与起因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二战胜利后,世界出现了两极格局,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崛起,酝酿了一场冷战的蓄势。
起因是由于二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物质资源、军事实力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彼此逐渐形成对立。
第二部分:冷战时期的核心概念1. 战略互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通过核武器的威慑力达到战略平衡,即以“互相毁灭”为基础,确保双方都不敢发动全面核战争。
这种“核平衡”为双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
2. 拉尔斯顿线:美国国务卿拉尔斯顿于1947年提出了“拉尔斯顿线”外交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援助和外交手段,压制苏联的扩张势力。
这一政策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制定了框架。
3. 影响力范围:美苏冷战时期,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通过军事干涉、政治援助和经济合作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外交手段和干涉他国内政是两个主要方面。
第三部分: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1. 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之一。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苏联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援助韩国。
战争形成了东西方阵营的鲜明对峙,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大陆的延伸。
2.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美苏冷战期间达到最高峰的事件之一。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宣称这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双方陷入了核战争的边缘。
最终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了这一危机。
3. 非正规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非正规战争,即通过间谍活动、代理人战争和秘密行动等手段争夺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阿富汗的入侵,美国支持阿富汗游击队的抵抗。
第四部分: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的结束主要归功于苏联的解体。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f2b1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9.png)
美苏冷战的知识点总结美苏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长期、激烈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虽然两国没有实际开战,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角力和竞争。
冷战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是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处理上出现了意见分歧。
苏联坚持要求取得更多的补偿和对德国的严厉惩罚,而美国则希望重建德国和日本,并且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并实现世界和平。
2. 苏联的威胁。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迅速扩张,控制了东欧诸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并通过建立东欧阵线,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3. 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非常激烈。
美国代表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而苏联代表共产主义和集权主义,两国之间的对立使得世界被划分为了东西两个阵营。
4. 资源和技术的竞争。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双方都在研发核武器、导弹、飞机、潜艇、太空技术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5. 欧洲的分裂和统一。
冷战时期,欧洲被冷战的局势所左右。
东德与西德、东欧与西欧、东西柏林在长期的对立中被分裂。
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和柏林墙的倒塌,欧洲才迎来了统一和和平。
6. 亚洲和非洲的独立运动。
冷战期间,亚洲和非洲发生了多个国家的独立运动。
这些国家一方面受到了美国或苏联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大国之间的角力和斗争的场所。
7.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次重要事件,美苏两国险些陷入全面核战争。
这次事件使得美苏双方在军事和外交上寻求了一定的平衡和妥协。
8.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场,美国和苏联利用越南进行了一场代理战争。
越战的结果使得美国在国际上声誉受损,也间接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
9. 《战略武器限制条约》(SALT)和《中程导弹条约》(INF)。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美苏“冷战”课件2岳麓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美苏“冷战”课件2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1e523a25c52cc58bd6beb2.png)
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
尔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是不
工业美生国产经量济占、世政界治2、/3 军外事贸实出力口强额大占,世成界为1资/3 本黄主金义储世备界量盟占主世。界3/4 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
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
界。”
美国欲称霸世界。
历史探源:盟友为何成敌人?
苏军总数达1140万
年产作战飞机40,000架
•
8、人类在20世纪上半叶连续遭到两次
世界大战的浩劫后,下半叶又陷入长达40多
年“冷战”的磨难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1)冷战时期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 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对峙。
• (2)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不断把 人类推向战争边缘。试指出冷战对峙中的三
次危机。
•
(3)你认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和平的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两大阵营的对峙
美国为首的资 苏联为首的社
本主义阵营
会主义阵营
冷战开始 1947,杜鲁门主义 情报局 (政)
冷战对峙: 马歇尔计划 1949,北 约
经互会 (经) 1955,华 约(军)
冷战激化: 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致苏美对抗,最终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
团 A、①②④
B、②③④
A
美苏冷战doc资料
![美苏冷战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be9abbfcfc789eb162dc87b.png)
知
识 结
过程
构 序幕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
美国为首的阵营
邱吉尔“铁幕”演 说(1946)
苏鲁门主义(1947)开始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
情报局(1947)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组织(1949)
华约组织(1955)
激化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和平解决。双方都在避免将自身处于毁灭的境地
赫鲁晓夫
扳手腕反映美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
肯尼迪
图中两个人物 分别是谁?
二、冷战概况
1、序幕:铁幕演说 2、标志:杜鲁门主义(政治) 3、对峙:经济;军事
4、激化: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5、发展: 1) 70年代:关系缓和。(优势在苏联) 2) 80年代:关系紧张。(里根“星球大战”) 3)80年代中:关系缓和。(优势在美国) 6、结束: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
第20课 美 苏 冷 战
“冷战”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 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 产主义。
温故知新
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的关系 怎么样?
A.1942年,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1944年6月,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开 辟欧洲第二战场,配合苏军对德作战。
二、冷战概况 1、序幕:铁幕演说 2、标志:杜鲁门主义 3、对峙: 经济: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情报局”和“经互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
华沙条约组织(《友好互助条约》)
冰岛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https://img.taocdn.com/s3/m/b595d4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e.png)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美苏冷战背景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和情报上的对抗。
这场对抗从1947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冷战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被二极格局所主导,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
然而,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存在巨大分歧,两者开始形成敌对关系。
2.苏联试图通过扩展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势力范围来推动世界革命,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推广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3.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军备竞赛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的经济重建,而苏联试图通过占领东欧国家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4.两国之间的间谍活动也是冷战背景的一部分。
美国和苏联都在对方的国内设置间谍,试图获取对方的机密情报。
美苏冷战的主要事件1.贝尔林围墙的建立(1961年):为了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德,苏联支持下的东德政府建立了贝尔林围墙。
这一事件象征着冷战中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分裂。
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一场严重危机。
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苏联同意撤回导弹。
3.越南战争(1955-1975年):冷战期间,美国介入了越南内战,试图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
然而,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这对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4.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维护其在中亚地区的利益。
然而,这场战争对苏联造成了沉重的损失,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美苏冷战的后果1.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导致了两国军事开支的巨大增加。
2.冷战中,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来推动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4.冷战的结束也为国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初中历史:第16课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件(最新版)
![初中历史:第16课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件(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abd8e0a1c7aa00b42acb01.png)
②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西欧资产阶级的统治
对抗苏联 称霸世界
2.目的: 控制西欧
3.客观作用: 恢复西欧经济,稳定政局
马歇尔计划
图片中的“夹 板”和“小树”分 别代表什么?
在漫画中,马歇 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 成长的支柱。
2019/3/25 9
马歇尔计划
2019/3/25
10
二、冷战的表现
(三)北约的建立
称霸世界
7
二、冷战的表现
(二)马歇尔计划
【资料回放】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 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 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愿意协 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将得到美国政府的 乔治· 卡特里克· 马歇尔 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 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 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 1.背景:
第16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
“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目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 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
冷战(COLD WAR)的含义:
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 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 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 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 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4.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 控制了东欧地 区
一、冷战信号的发出——“铁幕”演说
主张(实质):遏制 苏联,对抗共产主义 运动
考点81 美苏“冷战”
![考点81 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728aeffb04a1b0717fd5dd69.png)
③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 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 “冷战 ”全面开始。 ④影响:标志着 影响:标志着“ 冷战” ——“ 杜鲁门主义 ”的延伸, “冷战 ”的一个重要策略 �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 的延伸,“ 冷战” :1948 年 4 月 2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 》 材料八 材料八: 美国国会通过了《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 115 条。它规 定,西欧国家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与双边协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 —— 经济合作总署(ECA)同意;必须用美国贷款的一部分资金,生 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计划而设置的机构 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计划而设置的机构—— ——经济合作总署( 产美国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各国撤销关税壁垒或减低关税率,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次日,杜鲁门总统签署 。 该法案。美国国会同意在 12 个月内给欧洲经济援助 53 亿美元,加上军事援助 1.5 亿美元,后来又逐年追加 亿美元,后来又逐年追加。 计划原定期限 5 年。1951 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 。在 “ 马歇尔计划 ” 名义下 , 美 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在“马歇尔计划” 名义下, ,其中赠款占 88%,余为贷款 。英、法、意、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 60%。 国对欧洲拨款共 131.5 亿美元 亿美元, 余为贷款。 通过马歇尔计划,欧洲的经济和市场完全受美国分割和控制,美国经济霸权完全确立。值得一提的是,马歇 尔计划本来是准备把苏联也纳入计划之中,但是苏联予以拒绝。 以下是一组由苏联漫画家创作的漫画,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冷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苏冷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174ee00b172ded630a1cb66f.png)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美苏冷战冷战: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的“冷战”政策:(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高三历史知识点苏美冷战
![高三历史知识点苏美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b32e83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4.png)
高三历史知识点苏美冷战苏美冷战冷战是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持续紧张关系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对于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历史学科考试的复习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三历史知识点中的苏美冷战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原因苏美冷战的起因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和政治制度之争。
一方面,苏联试图通过占领东欧国家,并迅速推行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张势力范围,将其看作是自身生存和安全的必要手段。
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反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并试图通过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示范效应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由此,冷战谱写了苏美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二、冷战的主要事件与对抗1. 杜鲁门主义与杜鲁门宣言杜鲁门主义是指哈里·S·杜鲁门政府的对外政策。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中提出了一揽子对外援助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国家稳定经济、恢复重建,并抵制共产主义的侵略。
其中包括希腊和土耳其援助计划,以及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宣言则将冷战责任归咎于苏联,并宣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2. 柏林封锁与柏林空中运输1948年,苏联封锁了进入柏林的所有道路和铁路,试图将柏林纳入东德领土。
面对苏联的封锁,美国、英国和法国联合发起了柏林空中运输行动,通过空运投送必需品和物资给柏林居民,最终成功阻止了苏联的封锁企图。
3. 韩战与美苏代理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成为冷战期间苏美之间的一次代理战争。
苏联支持朝鲜战争,而美国则出兵支援韩国。
尽管这场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苏美之间的全面冲突,但它凸显了冷战期间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敌对态势和冲突。
4.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举动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对此作出了坚决回应,宣布封锁古巴,并准备对苏联进行军事打击。
冷战与两大阵营
![冷战与两大阵营](https://img.taocdn.com/s3/m/5404941801f69e3143329468.png)
美苏冷战与两大阵营关系简析冷战是美苏及其为首的两大阵营集团在二战后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段时期,采取的除直接军事对抗外的一切对抗手段的斗争。
它是与热战相对应、贯穿于1947年至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时而形势严峻、两国激烈对抗,时而表现为长时间的缓和。
冷战的出现是各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主导了战后整个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美苏两国在二战后逐渐由合作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立。
这一结果其实在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显露端倪(美苏双方在战后不同的利益要求——苏联要求维护国家安全、划定势力范围、确保战后优势地位,而美国则构想实施全球扩张战略)。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西斯国家的相继投降,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
但由于美苏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数次,因而尽管双方有时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甚至在局部地区导致“热战”,但最终都未演化成直接的军事对抗。
美苏冷战更多的表现为双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为工具、在维护各自价值观的外衣下、争夺各自的战略利益。
也就是说,美苏冷战并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利益相悖。
虽然冷战一直表现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不过是一个美苏追逐国家利益的外在“幌子”罢了。
冷战的开始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标志。
“杜鲁门主义”第一次把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美国基本国策公诸于世,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美苏同盟正式破裂, 冷战正式开始, 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 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美国在二战中国际地位迅速崛起,苏联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是国际秩序重新洗牌、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表现。
美苏两国在大战后期,维系其合作关系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崩溃,各自的战后战略意图被提上日程,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凸显。
冷战美苏争霸的持久对抗
![冷战美苏争霸的持久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2c01bb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冷战美苏争霸的持久对抗冷战是指从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长期对抗与斗争。
这场持久的对抗对世界格局、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对抗的核心领域、影响以及最终的结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因及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于世界格局的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
在大战结束后,两国立即开始了一个相互协作但又相互警惕的时期。
主要的背景事件包括:1.1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对德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战后的和平与对战争政治结构的争夺使苏联对于后续的事态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
1.2 意识形态冲突美国代表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而苏联代表了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政治制度。
两种意识形态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了美苏间长期的对立与争斗。
1.3 大国争霸与核武竞赛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由于各自利益的冲突与竞争,两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资源与地位。
这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便是核武器的研制和竞赛。
二、冷战的核心领域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2.1 欧洲的分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阵营,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以对抗北约。
西欧国家则成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其中日后形成了欧盟。
2.2 经济与科技的竞争美国和苏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计划帮助欧洲国家重建,而苏联则试图在军事和科技领域追赶美国。
例如,太空竞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两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2.3 第三世界国家的角力美苏两国争夺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冷战期间许多国家陷入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
双方以提供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或支持革命运动等形式争夺这些国家的支持。
美国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及美苏冷战
![美国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及美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0c8efa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7.png)
美国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及美苏冷战一,美国通过参加两次世界大奠定了世界超级强国的基础。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此时协约国和同盟国已大战近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美国走出美洲尝试在世界上扮演主要角色。
(参加一战的美军士兵)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日互相宣战;纳粹德国援引德意日《三国轴心条约》主动对美宣战,美国正式参加二战;(日军偷袭珍珠港)二战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此时距离二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2年多。
此后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主力军之一。
(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二,美国在“冷战”中战胜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指二战后,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在全世界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对抗。
(北约华约对峙图)(1946年3月5日,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虽然分歧严重冲突剧烈,但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双方都尽力避免直接对抗,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苏军撤离阿富汗)其冲突对抗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美国获得冷战最终的胜利)(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机空袭伊拉克)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步骤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
4苏联应对
政治: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经济: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了华约(华沙条约组织)。
5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大韩民国战败后,立即向美国求救,9月15日,麦克阿瑟登上旗舰麦金利山号亲自
督战,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从
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
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
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此外,由于在二战后,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秘密和日本单独媾和。
在
美国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鲜战争中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是二战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
2.越南战争
美国不希望东南亚的一个国家落入共产党手中,1961年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1966年升级为“局部战争”。
美军最终于1973年撤出越南。
3.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为实现其
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
化和军事渗透。
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 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
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
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
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6冷战结束
原因
1.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2.1991年,东欧剧变。
结果
苏联的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格局变为一超多强。
现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未来的格局将是多极化格局,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