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表现在: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
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五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广州大学2019年研;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具体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安徽大学2019年研;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是帮助和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9、2010年研)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西南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一、名词解释1.小组工作答:小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定义:(1)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小组工作者参与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团体中的决策不是来自团体内或团体外的优势影响,而是来自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
(2)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
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以创造团体。
(3)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2.传统条件反射理论答: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
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3.社会学习理论答: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
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4.系统理论答: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按照帕森斯(Parsons)所述,小组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
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来影响小组发生变化。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7.1 复习笔记一、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1.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1)缘起①小组工作方法的产生与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紧紧相连。
工业化、都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使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居无定所、没有生活保障的移民。
1844年,在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英国伦敦,一位名叫威廉·乔治的商店学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青年会。
之后,针对青年人的各种娱乐性、教育性小组活动不断地开展起来。
②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
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旨在通过组织团体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发展。
之后,更有针对性的相近团体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也于1866年成立。
稍后,一批针对不同对象需要提供服务的团体相继出现。
③1873年,在伦敦成立了以发动居民自助解决移民适应生活问题的第一个睦邻会社“汤恩比馆”。
随后,美国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在犹太移民中发展起来的犹太人社区中心,及青年希伯来人协会等。
这些为贫民设立的睦邻会社,是小组工作发展初期的重要形式。
但在小组工作的发展初期,对这种方法的专业认同是缺乏的,也未被纳入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
(2)小组工作的形成1923年,查德希(Mildred Chadsey)在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小组工作课程。
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定名为“小组工作”(Group Work)。
1935年“全美社会工作会议”接受并讨论社会小组工作的文章。
1936年社会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
在1946年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协会的代表再次强调“迈向专业”的小组工作,使这一意见被大会接受并正式成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这一阶段小组工作的方法继续运用于女工、儿童、老人、成人教育、失业工人等方面的实践,即用小组的方法去促进个人的成长,更以小组的形式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3)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①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发生主导性影响。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八章 社区工作)【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区工作1.什么是社区工作?其目标是什么?答:(1)社区工作的定义社区工作的一般性定义可以叙述为: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社区工作的目标①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a.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b.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c.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d.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e.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f.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g.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②罗斯曼(Rothman)的分类罗斯曼将其概括归纳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
a.任务目标。
社区工作要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些具体任务,达到一些社会福利目标,满足某项社区需要,这就是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
b.社区工作的过程目标是促进社区人士的一般能力,包括建立社区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发掘及培养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加强公民对事务的了解,增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等。
③托马斯(D.N.Thomas)的分类英国学者托马斯认为社区工作有下列两大目标:a.分配资源。
社区工作是组织居民,就他们日常的切身事情争取合理而平均的资源调配,从而令他们的权益得到保证。
b.发动居民。
社区工作可以促进公民权的发展,这包括培养基层居民的政治责任感,即令他们对政治感兴趣,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和技巧去参与政治事务。
同时还包括令居民拥有信心及能力,以影响政党和政府,监督政党或政府的运作。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2.格林伍德答:格林伍德是美国社会福利领域学者,1957年发表了《专业的属性》一文,声称任何职业团体要具备以下5个特质才构成专业:①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②专业权威;③社区的认可;④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⑤一种专业的文化。
根据这一标准,格林伍德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具备了专业的属性,成为一个专业。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答: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约定、预估(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这5个阶段。
(1)约定约定,即确立专业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
当当事人向社会工作机构求助时,社会工作机构就应当对求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的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论确定是否接受该当事人。
如果接受,该当事人即成为案主,接之而来便是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2)预估预估又称“诊断”。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后,预估的工作便开始了。
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与案主遇到的问题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和数据,以了解案主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计划计划,又称“规划”。
它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计算、比较与抉择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归结为设定目标和选择方案两个方面。
(4)干预这一阶段是实际采取行动的阶段。
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反复比较而确定最佳方案后,即将其付诸实施,实际促使案主改变,解决案主问题。
这一阶段是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小组工作)【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1.试述小组工作的涵义。
答:(1)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2)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科伊尔认为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
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
(3)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l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当团体工作人员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时,他便是在进行团体治疗工作。
2.试述小组工作三个主要模式的内容。
答:小组工作三个主要模式的内容为:(1)社会目标模式①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而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
②特点a.社会目标模式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个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b.这种工作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c.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小组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致社会变迁,社会责任得到鼓励,领导能力得到发展,民主的概念在小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实践。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工作方法)【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八章社会工作方法8.1复习笔记随着社会工作实务及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工作领域里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工作研究。
本章将依次对这些方法作扼要的介绍。
一、个案工作1.个案工作的概念及发展(1)个案工作定义个案工作是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巧为基础,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帮助案主处理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进案主的社会福利。
(2)个案工作的发展①萌芽时期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个案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l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美普遍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
该会社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把个人贫穷的原因归结于个人道德的沦丧或不肯努力,但从人道主义出发,社会又有责任去帮助这些个人。
因而,慈善组织会社聘用“友善访问员”走访这些贫穷家庭,查证它们有无受助的必要,并通过道德说教及其他方式给予协助。
这个时期可以视为个案工作的萌芽时期,其特点在于重视个人的道德。
②第二个发展阶段慈善组织会社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个案工作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当时的社会工作者认识到,案主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个人而在于社会。
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不仅重视问题的个人方面的原因,而且更加重视问题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③第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是个案工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当时案主的问题多属于心理或精神的方面,单靠改善社会环境并不能完全奏效。
加之,当时精神病学及心理分析学的蓬勃发展给个案工作以强烈的影响,因而,社会工作者开始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胜于社会环境,甚至形成了社会工作中的“精神医学的洪流”。
④第四个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个案工作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所面对的案主的问题呈多样性景象,其中有心理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同时亦有心理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综合而成的。
王思斌《社会行政》笔记和典型题详解(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1)理论渊源“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①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有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个解释强调人的劳动能力和身心素质,这些能力对组织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②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所具备的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另一种能力是后天获得的,由个人努力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人力资本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形式才能形成。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大都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从这点看,两者是有联系的。
区别:人力资本侧重强调劳动者在提升能力时所作的投资,注重成本收益的分析。
人力资源则是指由于劳动者拥有的各种劳动能力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注重投入产出的分析。
资源是存量概念,资本则是兼有存量和流量的一个概念。
④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过程中的五大职能之一,是管理者对与一定的物力相适应的人力所执行的招聘、培训、考核、报酬以及协调各种关系的职能或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a.萌芽阶段,即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末至l9世纪末)。
随着劳动分工思想的提出,对工人管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奠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
b.建立阶段,即科学管理时代(20世纪初至30年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如工作分析、招聘录用和员工培训等。
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提出的古典管理理论对人力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反省阶段,即人际关系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人际关系理论开创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的时代,强调企业内员工个体是“社会人”,极大丰富了人事管理的内容。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 95 页
第 96 页
第 97 页
第 98 页
第 99 页
第 100 页
第 101 页
第 102 页
第 103 页
第 104 页
第 105 页
第 106 页
第 107 页
第 108 页
第 109 页
第 110 页
第 111 页
第 112 页
第 113 页
第 114 页
第 134 页
第 135 页
第 136 页
第 137 页
第 138 页
第 139 页
第 140 页
第 141 页
第 142 页
第 143 页
第 144 页
第 145 页
第 146 页
第 147 页
第 148 页
第 149 页
第 150 页
第 151 页
第 152 页
第 210 页
第 211 页
第 212 页
第 213 页
第 214 页
第 215 页
第 216 页
第 217 页
第 218 页
第 219 页
第 220 页
第 221 页
第 222 页
第 223 页
第 224 页
第 225 页
第 226 页
第 227 页
第 228 页
第 172 页
第 173 页
第 174 页
第 175 页
第 176 页
第 177 页
第 178 页
第 179 页
第 180 页
第 181 页
第 182 页
第 183 页
第 184 页
第 185 页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课后习题(7-11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工作过程1.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答: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的原因是:(1)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变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集中地表现在它既助人,又超越助人,通过预防和解决社会生活能力缺乏或丧失以及社会功能失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达到“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目的,“改变”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①社会工作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社会变迁是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大规模的变化。
社会工作就是针对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从事的促进有计划社会变迁的活动。
②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的,为了达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改造,一是制度的改造,此即社会工作的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
这样一个变迁过程需要从环境和人两方面入手,换句话说,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个人和群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计划变迁的社会工作之所以是一个社会过程,其道理还在于,个人和群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则是一个社会过程,这是由个人或系统的问题与整个社会问题之问的关系所决定的。
④个人与系统的改变是一个过程社会工作帮助社会系统与个人提升社会功能,解决或预防问题,需要经过结构化的操作,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改变的目的,这也说明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a.助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通过助人关系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讨论如何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改变态度和行为,才能在过程中逐渐产生改变的作用,达到助人的目标。
b.改变是一个过程。
社会工作中的改变不是突变,而是量变的积累过程,是服务对象逐步形成自我改变意识的过程。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三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2.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那些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章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10.1复习笔记一、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地位1.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社会工作教育对于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工作教育(也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由专门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向相关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知识和理论、施行专门训练,使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伦理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要求的过程。
这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工作所要处理的问题的复杂性和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①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人们去解决各种问题,但是最能反映出社会工作价值的是它能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
②有效地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有效实践,在于它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③对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事人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④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工作界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过程,双方是平等的互动关系。
(2)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工作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的增加,社会工作教育也不断得到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社会工作教育也形成体系。
①所谓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办学权利和教育规范、教育层级及各层级间关系、教学基本过程、修业标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规定并得以实施。
②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具体地表现为学科、专业、层次几个方面。
③社会工作培养的主要不是理论人才和研究人才,而是能够解决具体社会问题、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专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
④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工作学校协会(IASSW)。
其功能是促进各会员国、成员学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进行教学交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
作为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思想有关。
西方文化有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现代慈善活动和社会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接着在19世纪内,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促进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资本主义也剧烈地改变着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制造着严重的社会对立,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这种现象不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人士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使人们免于痛苦。
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如下:(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决历史上积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民生问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6.1复习笔记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1.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1)玛丽·芮奇蒙的看法社会个案工作的开山鼻祖玛丽·芮奇蒙(M.Richmond)指出,社会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和家庭为着手点,透过对个人和家庭及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和家庭关系的调适”。
可见,在玛丽·芮奇蒙看来,个案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有效地适应环境。
(2)鲍尔斯的看法鲍尔斯(S·Bowers)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它使用有关人类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来启发和运用个人蕴含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
(3)综合玛丽·芮奇蒙和鲍尔斯的看法,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可概括为:①方法要素,是一种助人的方法;②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过程要素,是一个面对面的工作过程;④科学与艺术要素,立足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艺术化运用;⑤双向性要素,调动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服务,以协助个人和家庭对其所处社会环境进行调适。
2.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1)高登·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在她的《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指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她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
社会个案工作可以定义为一种与人工作的艺术,即社会工作者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以达到个人对社会的更好适应状态。
她认为个案工作的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力量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与态度,它还提供个人自我发展的机会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世界”。
(2)弗洛伦斯·霍丽斯(Florence Hollis)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一心理”的治疗方法,它既承认功能失调的内在心理原因,也承认外部的社会原因,并努力促使个人和家庭更好地去满足其需要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品】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
一、名词解释 1.优势视角(华东理工大学 2019 年研;中国政法大学 2019 年研;中央民族大学 2019 年研;福州大学 2019 年研;重庆大学 2019 年研;贵州大学 2019 年研;青岛大学 2019 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 年研) 答: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 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他们就 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之中看到希望 和转变的种子。优势视角的宗旨是: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赋、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 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优势视角/能力视角的实践意味着,社会工作所做的一切,都要 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 们的梦想;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 务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具有的优势。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维持着持续、交流的关系。 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 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相互塑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 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有直接服务角色和间接服务角色: (1)直接服务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是指实务工作者面对面接触处在需要情境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 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 ①支持者。当案主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这时,社会工作者就扮 演一个支持者的角色。能否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以心理上的支持,就在于工作者能否以一种 恰当的方式表达理解与支持; ②指导者。给予案主指导或忠告,是社会工作者一个经常性的角色。忠告只是一种建议, 一种提议,给案主提示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而不是代替案主做决定与行动; ③治疗者。社会工作者作为治疗者或辅导员的角色有很长的历史,甚至某些时期还是社 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它是回应某一时期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
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
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
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
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考研真题目录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社会工作价值休系与理论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社会工作方法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社区工作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社会行政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编社会工作实务第十章儿童社会工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老年社会工作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妇女社会工作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家庭社会工作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医务社会工作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六章残疾人社会工作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七章矫正社会工作17.1 笔记整理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八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九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编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二十章社会工作教育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一章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二章社会工作研究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附录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代码651)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代码650)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课后习题(1-6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1.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1)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最本质的特征。
①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目的的活动,这种利他的活动不是服务提供者获取私利的手段或工具,而是目标本身。
社会工作所说的服务是直接或间接向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的、精神的或生活上的帮助。
②社会工作具有实务特征。
实务也称实践,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它强调具体地去做,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行动、实施服务。
(2)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困境人士、弱势群体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要有效地帮助他们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作就是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的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之长器。
①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是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的方法,它们被称为直接社会工作方法。
②社会行政通过实施政策或运作社会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属于间接社会工作方法。
依靠这些方法和它们的结合,社会工作者提供着独特而有效的服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从实际服务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实践就是对这些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正是因为工作方法在社会服务中所处的基础和中心位置,所以说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
(3)社会工作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要科学地助人,科学性是其重要特点。
①社会工作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科学分析之上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主要不是以帮助解决人们日常的、简单的困难为己任,而是主要面对那些复杂的难题。
对于扶老携幼,可能任何人都可以做。
但是对城市失业者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等问题的解决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好的。
社会工作常常介入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1.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
答: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论述如下:(1)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小组工作者参与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团体中的决策不是来自团体内或团体外的优势影响,而是来自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
经由小组工作者的操作,协助团体同其他团体和社区建立关系,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加强社区内不同文化、宗教、经济或特殊团体间的互谅,参与社会向民主的目标迈进。
(2)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
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以创造团体。
(3)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当团体工作人员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成团体时,他便是在进行团体治疗工作。
2.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的内容。
答:在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较有影响的是三大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①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而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
②模式特点:a.社会目标模式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b.这种工作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c.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小组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致社会变迁,社会责任得到鼓励,领导能力得到发展,民主的概念在小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实践。
(2)治疗模式①治疗模式也称临床模式,小组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
②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
③治疗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的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3)互动模式①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
②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3.试述卡兰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答:小组工作的理论研究者提出,小组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由卡兰德等人提出的小组发展阶段模式是众多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1)阶段I——前属期阶段这是小组的开始。
小组成员刚刚开始进入小组,试图尝试与素不相识的他人建立初步的关系,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地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会有助于促进成员考察、改善外部条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工作者鼓励成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
社会工作者在这时可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成员们相互了解的项目,帮助他们成为熟人,但成员之间还比较难以合作。
(2)阶段Ⅱ——权力和控制期成员们与其他人慢慢熟悉之后,开始发现在小组中如何得到安全感和回报,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增大,会形成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不同的角色、地位、关系,并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
个别成员如果不能从小组中感受到安全和满足就会在这个阶段退出。
但同时,对成员来说,无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考察和斗争、有意或无意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的机会也都会增大。
(3)阶段Ⅲ——亲密期这个阶段,小组成员开始更为亲密了。
他们更开放,关心小组,关心其他成员,投入增强。
成员们开始公开地比较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会出现同胞式的竞争,也会发生从家庭成员到小组成员的移情,同时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4)阶段Ⅳ——分辨期(差异期)这是形成良好小组的时期。
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
家庭式的情感减弱,小组的规范和标准成为行为的参考。
成员之间权力的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能够相互支持,自由地沟通。
成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5)阶段V——分离期这个阶段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
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
在转移和打破已经建立的成员间的默契关系中会出现许多焦虑,如内聚、反对小组解散、情绪反复、逃避现实等。
4.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答:社会控制是一个描述小组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主要包括小组规范、角色、地位等控制手段。
(1)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①规范涉及一切为小组成员所接受的行为模式。
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按照小组目标期望而表现的行为给予肯定,对偏离期望的行为给予处罚的方法,对小组成员的行为形成约束,起到稳定小组的效果。
②小组规范有两种:一是由小组成员自己发展起来的规范,二是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
由小组成员发展的规范是小组成员通过对成员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形成的,随着小组的发展而发展,可以传授给任何一个小组成员。
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有两种途径,既可以根据小组的目的和在了解小组成员的期望后去推动规范的发展,也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规范,经过明确的陈述或社会工作者的示范行为使其被小组成员接受。
③发展规范还需要评估已有的规范。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高凝聚力可以提高规范的效果。
在规范妨碍小组活动或规范的存在导致不合需要的行为时,改变规范会有助于小组成员的改变。
(2)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①在小组的社会控制中,恰当地利用角色,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
②通过改变和使用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学会预期的行为。
通过同小组成员讨论他们在小组中现有的角色,分清角色的责任和特权,调整小组成员对角色的期望,学习体验新的角色,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界定和调整。
(3)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①小组凝聚力是小组成员希望留在小组中的程度。
凝聚力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使他们对小组活动充满兴趣,从小组中感受到他们的声望和地位。
②提高凝聚力有助于促进小组的发展。
限制小组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特征的小组成员、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建立和调整小组目标、发展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责任心、在小组中形成相互信任和和谐的气氛,会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小组目标。
5.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答:香港理工大学何洁云的《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归纳了科诺卡(Konop.ka,1972)建议的用于指导社会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性。
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每个成员的独特差异以及他们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问题。
对每个成员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合的介入方法,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目标。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
这是对小组的个别化原则。
每个人的差异使得由人组成的小组也有差异,小组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互动模式。
社会工作者对不同的小组同样要采用不同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3)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
社会工作者可以有自己看待他人的价值观念,但他不需对他们的行为和品行表示赞同与否,应该完整地接纳每一个人,包括他的长处与不足。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在社会工作者和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有目的地去建立专业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发展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以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6)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
社会工作者必须对小组过程了如指掌,为实现小组目标对其适当、及时地予以修正,创建具有促进转变的支持性环境。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可并接受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异,帮助和鼓励每个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小组活动,不应该使他感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