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2008.11

目录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

1.2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1)

1.3 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4 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5 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

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 (3)

1.7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 (4)

二、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4)

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 (5)

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6)

4.1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6)

4.2 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 (7)

4.3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 (8)

4.4 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 (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主导地位,工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十五”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跻身全国前五,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确立,工业化进程向中高级迈进。进入“十一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追求的新目标。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

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基本且最为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就越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以上美元。

为了准确衡量我市所处的阶段,需要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元为单位,按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8.2791:1计算(采用1998年年平均

汇率),2007年苏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根据数字判断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1.3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升幅大于第三产业。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比重转入稳定或有所下降。

2007年苏州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7:63.7:34.6。根据西蒙.库兹涅茨判断标准,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1.4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当工业化进入中期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处于31.4%-24.2%之间、第二产业处于36.0%-40.8%之间、第三产业处于32.6%-35.0%之间。

从苏州市的情况看,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构成为7.0:63.5:29.5,对应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状况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下图为1978 - 2007年从事三次产业人数比例)

1.5从工业内部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按照产业经济的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将出现阶段性变化:在重工业化阶段,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工业为重心;在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则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消费资料工业的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间的比值提出了著名的“霍夫

曼定理”。根据霍夫曼工业化发展四阶段经验学说,霍夫曼比例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第一阶段为5(±1),第二阶段为2.5(±1),第三阶段为1(±0.5),

第四阶段为1以下。很显然,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

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业比值为68.7,呈现重工业化。近似霍夫曼比率(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45,可见,我市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中第三阶段中、后期。

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

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

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

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

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

32.0%以下;工业化初期在32.0-36.4%;工业化中期在36.4-49.9%;工业化成熟期在49.9-65.2%;工业化后期在65.2%以上。

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