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作者:刘红云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9期

摘要: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它的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必须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历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历史学科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价值观

Abstract: The course of history is the most basic humanities; it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history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ideological realm of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s unlimited space, as long as teachers at captur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istory will become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istory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view of value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家庭、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素质有所下降,如何进行好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关系如何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在学习过程中,正常情感的发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为了实现中学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也必须加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探究,不到之处,恳请同仁指点。

一、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过去性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当中历史

事物的客观进程。例如,在学习有关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中关于北京人的知识中,请同学们用“假如我是北京人”为题书写合乎史实的想象发挥的历史论文,以培养学生对先祖艰难进取促进社会进步的正确理解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明朝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以激发出学生对当时的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并学习他们执著追求、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以情动人与以史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中学时代,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

笔者刚刚从教的时候,在教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一课的“推行奴化教育”一目时,曾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中国少年虽备受日军摧残,仍拒绝学日语的事迹,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听完故事后却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竟然在课堂上就提出:“他真傻,嘴里念着日语,心里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既保住了性命,又同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了吗?”

笔者非常失落:这不是阿Q精神的再现吗?难道这个中国少年的事迹过时了?教师不该讲了?经过课后进一步的反思,笔者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使学生对沦陷区亡国奴的生活背景做深入的了解、感知。既然他们缺乏关于殖民地的情境体会,自然也就不能生发出对就义少年的同情和理解,领悟不到“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价值观。

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运用同类素材的时候,还应注意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丰富、发展学生不同的情感与观念。例如,同样是学习科技领域的历史,在介绍孙思邈时,强调在他临终前又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激发学生对这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患者、终身探索医学奥秘的医生的敬仰之情──孙思邈是当之无愧的“药王”。而在介绍徐光启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注意:由于古代中国的封建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强烈而持久的民族优越感,固步自封,难能可贵的是徐光启认识到并接受了明朝科技开始落后于欧洲的现实,从而奋发图强,谦逊求学。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上流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向,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重视与共鸣,从而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