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第3卷第1期2009年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

基于3S技术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与评价方法研究

肖继东1,2,3,陆锋4,李虎5,张旭1,石玉1,冯志敏1,杨志华1,邢文渊1,

傅华1,李聪1,陈爱京1

(1.新疆生态环境遥感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3.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3;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

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5.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基于3S技术,利用CBERS和EOS/MODIS 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并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指数,如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模型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87;X82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0799(2009)01-0004-05 Method Research on Monitor and Apprais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Based on3S Technology

XIAO Ji-dong1,2,3,LU Feng4,LI Hu5,ZHANG Xu1,SHI Yu1,FENG Zhi-ming1,

YANG Zhi-hua1,XING Wen-yuan1,FU Hua1,LI Cong1,CHENG Ai-jing1

(1.Xinji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Center,Urumqi830002,China;2.Xinjia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Eco-Oasis,Urumqi830046,China;3.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life,Urumqi830053,China;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Geography Science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CAS,Beijing100101,China;5.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The standard documents such as Ecolog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Implementation),Ecology Quality Meteorology Appraisal Standard(Implementation),Ecology Monitor Target System lay foundation for this studying.Based on the3S technology,using CBERS

收稿日期:2008-10-06;修回日期:2008-11-12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计划项目(XJDX0201-2008-07)

作者简介:肖继东(196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安全、环境灾害、农情信息等领域的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工作。

E-mail:xjd_xj@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96585.html,

and EOS/MODIS satellite data,combined with correlated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 in earlier period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the technical method of monitoring and apprais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studied on Xinjiang cases.Firstly,a series of indices such as the moisture index,the vegetation cover index,the network of rivers and lakes density index,the land degeneration index,the disaster index,the biological abundance index and the pollution load index are constructed.Hereby,the ecology quality meteorology monitor model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nthesis monitor model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Key words:3S techn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quality;monitor;appraisal;method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依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志着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和协调的程度。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测定和观察,并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充分认识和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潜在的发展趋势,为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是生态环境预警的基础,也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对空间信息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开发应用新型航空航天遥感传感器,服务于我国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成为我国科技界的重要任务。目前遥感信息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信息源,为大范围、动态、周期性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持和成果精度保证。进一步加强新型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数据的开发利用,开拓遥感卫星应用新领域,建立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的对地观测信息采集与分析平台及其业务运行系统,准确及时地掌握资源与环境变化状况,进而指导人们正确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决策部门和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1.1研究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地理坐标为73°41′~96°18′E,34°32′~49°31′N,东西长2000km,南北宽约1650km,土地面积165.1104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6。

1.2数据获取

采用3S技术和地面监测、统计、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手段,获取生态质量评价所需要的各项数据。2方法

生态质量是指在一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生态质量评价是基于选定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3S技术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

本项研究所建立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是在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构建的综合指数,突出考虑了气候湿润状况以及气象灾害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侧重于气象部门自身优势条件。本项研究所建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是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和污染负荷指数的基础上构建的综合指数,突出考虑了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污染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全面综合。

由于不同的因素对生态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对参评因素进行权重系数测定。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各评价指数均为0~1之间的数,各评价指数乘以100为各评价指数作用分值。

2.1湿润指数

湿润指数系指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比,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K=A R/ET×R/E T

式中,A R/ET为湿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R为降水量,E T为潜在蒸散量。计算值>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K<1时,表示大气降水少于植被生理过程需水量;当K=1时,表示该区域大气降水与植被生理需水达到平衡;当K>1时,表示大气降水大于植被生理过

第3卷第1期2009年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

程需水量,降水条件不成为当地植被生理需水的限制因子,如果K >1,规定K =1。2.2植被覆盖指数

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赋以不同的权重,得出地表覆被状态值,作为生态状态的重要表征之一。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新疆植被分类的实际情况,应用前期植被分类调查成果,建立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评价的方法。植被生态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林地指标是林地面积与辖区区域面积的比值;

(2)草地指标是草地面积与辖区区域面积的比值;

(3)农区指标是耕地面积与园地面积的和与辖区区域面积的比值;

(4)新增植被指标是相对于前期植被调查新增的植被面积与辖区区域面积的比值。植被覆盖指数=A veg ×〔0.5×林地面积×生长期+0.3×草地面积×生长期+0.2×(农田+园地)面积×生长期+1.0×新增植被面积×生长期〕/区域面积。式中:A veg 为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计算值>100时,一律按100计算。生长期为生长天数占评价期天数的百分比。植被覆盖指数各因子权重见表1。

表1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

2.3水网密度指数

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

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生态系统的决定因素。计算方法为:

水网密度指数=A riv ×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 1ak ×(1.0×湖库水域面积+0.7×永久性冰雪面积+0.3×季节性积雪面积)/区域面积+A res ×水资源量/区域面积。水网密度指数各因子权重见表2。

式中:A riv 为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 1ak 为水覆盖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 res 为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计算值>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表2

水网密度指数分权重

其中水域面积采用评价时段内平均水域面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面积;永久性冰雪面积,一般采用旬可视面积在上一年度的最小值代

替,对于拥有EOS/MODIS 资料的初始年份(2002年)可采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永久性冰雪面积数据;季节性积雪面积采用旬可视面积在评价时段内的平均值。2.4

土地退化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指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盐渍化、冻融的面积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比重。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土地退化因素及程度分级见表3。

表3土地退化因素及程度分级表

土地退化指数=A ero (0.10×土地退化等级1无变化的面积+0.20×土地退化等级2无变化的面积+0.30×土地退化等级3无变化的面积+0.40×土地退化等级4无变化的面积+0.0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1的面积+0.1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2的面积+0.2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3的面积+0.3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4的面积+0.4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5的面积)/区域面积。

土地退化指数各因子的权重见表4和表5。

式中:A ero 为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表4土地退化等级分权重

表5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级别分权重

植被类型权重

结构类型权重

有林地0.6灌林地0.25疏林地0.15高覆盖0.6中覆盖0.3低

覆盖

0.1

水田

0.7

旱田

0.3

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农田+园地)面积新增植被面积

高覆盖0.6

中覆盖0.3

低覆盖0.1

0.50.30.2 1.0类型权重

水域面积1.0

永久性冰雪面积

0.7

季节性积雪面积

0.3

程度无明显退化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风蚀01234

水蚀01234

盐渍化01234

冻融01234

土地退化的等级

权重系数

10.10

20.20

30.30

40.40

土地退化等级变化的级别

权重系数

10.05

20.15

30.25

40.35

50.45

2.5灾害指数

灾害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农田、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遭受气象灾害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包括:干旱、洪涝、渍害、雹灾、低温冷害、霜冻、雪灾、高温热害、风灾、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等。灾害指数DIS=∑(Si),式中Si为各灾害因子指数:干旱、洪涝等。

Si=A Si(0.1×轻度灾害面积)/区域面积+(0.3×中度灾害面积)/区域面积+(0.6×重度灾害面积)/区域面积+(1.0×毁灭性灾害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 Si为灾害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灾害强度权重见表6。

表6灾害指数分权重

2.6生物丰度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见表7。

表7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方法:

生物丰度指数=A 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 bio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7污染负荷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的分权重见表8。

表8污染负荷指数分权重

污染负荷指数的计算方法:

污染负荷指数=(A S02×0.4×S02排放量+A S01×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 COD×0.4×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A S02为S02的归一化系数;A S01为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 COD为COD的归一化系数。计算值> 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2.8生态质量评价

2.8.1生态质量气象评价

根据不同属性指标对总体生态质量的影响方向不同,对全部指标属性进行正向化处理。5项指标中,2项为负项指标,因此将负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1-负项指标)。负向指标主要包括: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数据同化后全部数据的大小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现状相同的优劣变化趋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权重见表9。

生态气象评价指数=湿润指数×权重系数+植被覆盖指数×权重系数+水网密度指数×权重系数+(1-土地退化指数)×权重系数+(1-灾害指数)×权重系数表9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权重表

根据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Meteorological Index,EQMI),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表10)。

表10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分级

2.8.2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计算方法:

指标

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

0.3

植被覆盖指数

0.2

水网密度指数

0.25

土地退化指数

0.15

污染负荷指数

0.1

表11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系数轻度

0.1

中度

0.3

重度

0.6

毁灭性

1.0

污染指标权重二氧化硫(SO2)

0.4

化学需氧量(COD)

0.4

固体废物

0.2

指标

权重系数

湿润指数

0.25

植被覆盖指数

0.30

水网密度指数

0.20

土地退化指数

0.15

灾害指数

0.1

级别

指数

状态

EQMI≥50

植被覆盖

度好,降水

充足,生物

多样性好,

生态系统

稳定,最适

合人类生

存。

30≤EQMI<50

植被覆盖度

较好,降水正

常,生物多样

性较好,适合

人类生存。

一般

20≤EQMI<30

植被覆盖度处

于中等水平,

降水不足,生

物多样性一般

水平,较适合

人类生存,但

偶尔有不适人

类生存的制约

性因子出现。

较差

10≤EQMI<20

植被覆盖较

差,严重干旱

少雨,物种较

少,存在着明

显限制人类生

存的因素。

EQMI<10

条件较恶

劣,极端干

旱少雨,多

属戈壁、沙

漠、盐碱

地、秃山,

不适合人

类长期生

存。

生态系统权重

结构类型分权重

0.1

0.3

0.6

1

绿

0.6

绿

0.5

0.3

0.2

0.1

0.3

湿

0.6

0.05

森林面积

0.5

水域面积

0.3

草地面积

0.15

其它

0.05

第3卷第1期2009年2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3×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100-污染负荷指数)。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表12)。

表12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3结论

经实践表明,基于3S 技术,利用CBERS 和

EOS/MODIS 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和探索的一整套多源信息复合处理集成变更基础上的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测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气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部门进行区域生态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监测评价精度高、业务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在《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编制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数据分类指标体系及数据字典,为

建立新疆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系统以及生态环境

质量综合监测评价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数据字典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基础。

基于3S 技术,利用CBERS 和EOS/MODIS 卫星数据结合前期相关专业调查成果和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在构建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的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测评价的数据信息平台,为深入研究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规律,推动“数字资源、数字生态、数字环境”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S].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2]中国气象局.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S].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3]来欣,张永明,李虎,肖继东,等.新疆国土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4]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干旱区资源环境与绿洲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6]樊自立.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7]刘纪远,庄大方,凌杨荣.基于GIS 的中国东北植被综合分类研究[J].遥感学报,1998,1(3):285-291.

[8]

刘卫国,龚建华,方红亮.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知识获取及其在遥感影像植被分类中的应用研究.遥感学报,1998,2(3):234-240.

级别指数状态

优EQI ≥75

植被覆盖度好,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

良55≤EQI<75

植被覆盖度较好,生物多样性较好,适合人类生存。一般35≤EQI<55

植被覆盖度处于中等水平,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偶尔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较差20≤EQI<35

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差EQI<20

条件较恶劣,多属戈壁、沙漠、盐碱地、秃山或高寒山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为适应新媒体形势需要,《沙漠与绿洲气象》建立了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从2008年2月20日开始试运行。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稿件处理等可直接通过《沙漠与绿洲气象》编辑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96585.html, 进行。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

启用可提高编辑部办公效率,方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缩短出版周期。

在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启用阶段,编辑部将保留原有的工作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本编辑部垂询和反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彭筱峻袁文芳朱艳芳 (江西省宜春市环科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1区分几个重要的概念 1.1生态与环境 中文/生态环境0一词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0这一说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保护生态平衡0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0。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生态环境0从此成为法定名词。但以后,黄先生发现这个提法不当,在自己的文中明确地说:/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0 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2005年提出应改正/生态环境0这一提法。他们认为/生态0是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客体,而环境则是一个客体,把环境与生态叠加使用是不妥的。/生态环境0的准确表达应当是/自然环境0,外文没有/生态环境0或/生态的环境0的说法,5大百6中将/生态环境0译为/eco l og ical env i ron m ent0,是中国人的造词,未见于国外的科学著作。同时,/生态环境0所要表达的/自然环境0,是广义环境的一部分,还不能包括全部环境问题,例如,不能包含人类活动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因此,将/生态环境0译成外文时,一般只能改译为/生态与环境0。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当用/环境与生态0,或归总为/环境0。 1.2环境监测 根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给出的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 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3生态监测 目前,关于生态监测的定义尚不统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持这种观点的认为,生态监测就是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的反应,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刘培哲,1989)。 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其观点是,从学科上看,生态监测属于生物监测的一部分,但因它涉及的范围远比生物学科广泛、综合,因此可把生态监测独立于生物监测之外(王焕校等,1986)。 生物监测包括着生态监测。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生物监测就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从生物学组建水平观点出发,各级水平上都可以有反应,但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沈韫芬等, 1990)。 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监测还是生态监测,都是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都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这无疑又都属于生态学研究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凡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称为生态监测。就是被视为生物监测开创者的科尔克威茨和马森也不主张简单地使用他们的生物表,强调不要根据某种生物,而应该根据其生物群落来评价环境。目前人们所说的生物监测,实际上大多都是生态监测。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潘辉 来源:《环境与发展》2020年第10期 摘要:首先对3S技术做出了介绍,然后对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的内容展开了探析,最后对生态环境监测中3S技术的实际运用做出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0-0-02 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96585.html,15-1369/X.2020.10.061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3S technology,then explores the content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3S techn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Ecosystem 1 3S技术综述 1.1 RS技术 RS技术是指从很远的距离就能够感应到监测目标的反射,以及能够感应到电磁波、肉眼能够看到的光源等,在此基础上实行的监测和辨别技术。这项技术也可以被称为遥感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工作机理是借助于遥感卫星、精准程度高的拍摄设施来搜集地层表面上的地理数据信息,从而通过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监测系统里面。这样便能够完成区域空间中大范围的地理数据信息的拍摄,同时还能够确保监测所得的地理数据信息拥有一定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具备了监测结果准确性高等特点,还能够对拍摄的地理数据信息实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可以自动地将地形图绘制出来。 1.2 GIS技术 GIS技术也可被为地理信息技术,同时这项技术中涵盖了很多学科的常识,运用这项技术可以搜集、剖析、处理地理区域空间范围之内全部的数据信息,然后可以将测量得出的数据信息结果在电脑中以数据信息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该模型中可以随时对数据信息做出调整和更新,所以,当前已经普遍将该技术运用在了许多领域里面。 1.3 GPS技术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文书特制)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 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 度,测定SO 2、NO x 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 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 2 、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 1 引言 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理论分析 2.1.1 空气中SO 2 的测定原理 测定空气中SO 2 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剖析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 更新时间:2015-10-23 10:39 来源:新环境作者: 阅读:1619 网友评论0条问题一.哪些上收?哪些下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环境保护部将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环保部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事权上收,上收的是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那么,适度二字,该怎么理解? 第一,上收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并不是全部生态环境质量要素。 我国的环境监测国家网已初步建成,基本可以覆盖全部环境要素,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环境、噪声、生态环境以及国控污染源等。在众多要素中,适度上收的是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其中,水环境仅仅限于地表水,并不包含地下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职责在国土与水利部门。至于其他要素,如生态、噪声、酸雨、辐射等等,仍按原来监测模式运行。 第二,上收属于国控性质的监测站点。遵循“谁考核、谁监测”的改革原则,地控点,如省控点和市控点,环保部都不上收。但是,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相应上收地控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其监测数据用于地方政府对下级的考核。 以北京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为例,国控监测站点共有12个,市控监测站点共有35个。属于环保部上收事权范畴的只是前者,后者的事权依然保留在北京市,具体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负责。 特别地,上收事权不包括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这部分事权不仅不上收,而且要下放。 问题二.对地方环保部门意味着什么? 对地方环保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将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的监测事权上交给中央,另一方面,也要相应上收下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相对而言,前者是解脱,后者是解放。 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工作,不仅需要投入运营资金,还要安排专人专职。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人力、财力都比较缺乏,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对他们来说,环保部上收事权,显然是一种解脱。卸掉这些任务之后,可以节省下不少精力,面对本就繁重的其他监测任务。 不过,对于这种解脱,有的地方可能还不太乐意,甚至会有点小纠结。为什么呢?因为监测结果是用于考核的。原来是地方监测,国家考核,也就是说,国家考核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1纳污水体概况 本工程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由厂总排水口经中州支渠渠尾向南约1km于后纸庄村附近排入洛河。洛河为常年有水河流,水质功能区划为皿类水质,洛河于偃师市境内公路桥设置有洛阳市市控断面,在本次工程排水入洛河处下游约8Km。 4.1.2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考虑工程完成后所排放的废水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及纳污水体的功能要求,结合评价所掌握的纳污水体水文资料及纳污情况,本次评价地表水监测设置4个监测断面。各个监测断面的位置及功能详见表4-1和附图1。表4-1 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 4.1.3监测因子 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因子。同时测定水温和流量等水文参数。

4.1.4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18 日进行,连续3天,每天采样一次,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4.1.5监测分析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 版)、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监测技术要求,采取全过程质控措施,具体分析方法见表4-2。 表4-2 地表水水质监测及分析方法 4.1.6评价标准 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本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皿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详见表4-3。 4.1.7评价因子 根据纳污水体的实际状况和本次工程废水特点,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因子,水温、流量仅在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摘要:水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水体采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水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所进行的鉴定分析与动态监测, 依靠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水环境质量作出系统的评价判断。随着人们对于水环境安 全的日益重视,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环境监测管理,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掌握水资源质量与污染情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的重要内容,这对于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环境监测。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前提,通过对水中污染物 的监测分析,寻找污染源,并进行水污染程度分级,对保障人们用水安全有着重 要的意义。 1 水环境监测发展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以及水污染给我 国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南方水 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用水紧张。合理用水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有 着很高的依赖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各大江、大河和 湖波等水源区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详尽的技术规范,在监测点布置、水样采集和运输等工作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动 化水环境监测系统也已经开始运行发挥作用。 2 水环境监测现状 2.1 不满足环境预警相关要求。通过水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质的自动监控,在高科技的协助之下让监测信息技术整合得以实现,同时将水文和气 象特征对环境的利用空间和承载能力进行科学预警,如此一来便需要保证管理能 够实现高效运行。但由于现在我国的水环境监测系统不是非常完善,加上部门责 任义务不明确,使得在监测范围之内所形成的信息并不科学。 2.2 无法适应监测分析形式以及水环境情况。目前,在进行水资源监测时,其监测标准里面还并无对废水监测的分析方式进行逐项的规定,同时也没有满足监 测分析标准化最低的要求。现如今,在污水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相关要求里面对近 百余项污染物展开了控制,然而现在的分析方式并不配套。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水 污染物中欠缺快速、简单的分析方式,导致应急监测不能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 分析和判断。 2.3 不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环境监测把同一生态流域由多个部门进行管辖,进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再加上水资源管理人员太过重视辖区范围内的利益, 而对全流域利益欠缺考虑,并未深人流域管理概念。使区域控制和流域控制实现 有机结合,还需要确保水资源的监管系统具备长期性,按照不同河段、流域以及 不同水利工程影响经济的程度来对流域内管理任务和权限进行统一,并尽可能做 到权利、责任、利益的统一。 2.4 较少的水环境评价和监测指标。水环境监测开展的依据便是水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水环境的质量标准,它的标准限值和监测项目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导向和依据。现如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包括饮用水水源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以 及基本项目。事实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在全国渠道、水库、运河、湖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9-06-20T09:02:36.0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一祁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如何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部门,不仅需要依法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还需要从技术层面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环境监测不到位,很多工作都是在纸面上进行的。可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环境保护不够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还非常不足,解决当前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问题已成为环境监测部门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创新模式 一、环境监测现状 环境监测工作近些年发展迅速,首先也体现在监测队伍上。随着当前环境管理以及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同时我国自动环境监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由于当前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相关技术上深度研发,并且很多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环境容量排放许可、空气污染预测等技术在近些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由于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对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工作首先因为对工作内涵理解不充分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队伍的建设上缺乏专业人才,环境监测在人才的引进以及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也使得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在人员的配备上逐渐老化,并且结构上也不合理。尤其是缺乏一些复合型的高级监测人才,当下需要有效地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也在不断地产生,而对于环境监测来说,就是需要不断更新监测技术以及监测理念。但是在监测队伍上不仅人员少,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并且设备技术也跟不上需求,这也就使得很多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目标。 2、资源配置不当 环境监测工作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更加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作为支持,但是如果缺乏仪器设备,就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即使具有更高技能的监测人员,没有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没有投入有效的资金,因此也就无法针对相应的设备进行配套建设。并且在资源的配置手续以及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较低 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需要硬件。然而,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首先,用于环境监测的实验室环境较差,这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敏感性。一些监测实验室的某些条件甚至达不到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次,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相对陈旧,一些设备经常不能及时维护,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误差较大。以上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技术加工效率。 4、监控设备管理系统不完善 环境监测设备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的水平。然而,由于环境监测设备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先进设备无法及时应用于环境监测,无法发挥实际效果。设备闲置率居高不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5、环境监管工作被弱化 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足,是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技术对于监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因为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并且在理念上以及人员的配备上都没有达到要求,也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建设。很多时候都是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模式作为主要监测手段。同时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没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三、环境监测创新模式分析 1、加强制度保障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制度作为约束。要加强环境监测的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在相关工作中落实责任制,要能够追责到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落实责任措施。对于没有履行职责或者相关措施没有开展到位的单位应该追究单位以及人员的责任。其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要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环境。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对于在工作中一些失职渎职的现象,要严厉惩处。最后做好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内部,要能够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质量体系来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位,要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技术需要科学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有助于提升监测技术的效率的可靠性。可以说,建设环境监测站对于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在资金投入方面,环境监测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财政上的支持,通过增加先进的设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减少因设备缺陷造成监测结果的误差。此外,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工作责任和意识,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要注重从高校吸纳环境监测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专项的合作、交流等,共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实力。 4、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持,人力资源也成为各个行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不断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监测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传统的监测只能解决局部的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3S 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高新技术。文章对环境监测的意义和我国环境监测现状以及3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3S技术; 环境监测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环境监测的研究工作与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环境的监测由传统的实地监测发展到了如今的信息化监测,而生态环境的信息化监测主要基于3S 技术; 3S 技术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变迁及进一步探讨人类本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强大技术支撑。3S技术具有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等优良特点; 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1】。为此,我们就环境监测的意

义和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情况以及3 S 技术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2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收集自然环境资源信息的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2】。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3】。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定量地测定环境因子及其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变化,分析其环境影响过程与程度的科学活动。环境监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环境监测获得的各类数据为科学依据。环境监测还可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的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发挥其监督职能。 3 环境监测的发展 3.1 起步阶段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定通过了环保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4】。1973年11月17日,国家

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在土木行业的应用 摘要:人类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城市文明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始终与建筑发生密切关系。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设计最直接的表达,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山洞石窟还是现代文明中的大厦高楼,均离不开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而对于追求生态建筑的现代人而言,环境在建筑中的考虑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发重要起来。 关键词:环境监测土木工程环境监测应用绿色施工 Abstract: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nomadic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ong the way,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ivil engineering both ancient cave grottoes and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For the pursui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modern people, enviro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ortion is not ignore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ivi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 Green construction 正文: 环境监测,就是相关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影响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测试、监视,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环境背景、研究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置监测地点、样品采集及送检、对样品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等环节,它是了解环境质量水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简言之,环境监测就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监测,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使人与建筑更加和谐的相处。 例如现如今已成为快速生活标志之一的有轨交通,其建筑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均需要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附件1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促进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定义与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质量的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湖、海洋、农田、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第三条【工作原则和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实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原则。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独立、公正,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四条【地位与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管理体制与部门职责】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对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96585.html,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伍良旭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14期 摘; 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完善是我國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RS、GIS、GPS技术和3S集成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3S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3S技术;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4-0029-02 Abstract: The people's ever-increasing and beautiful life has posed mor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eco-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S, GIS, and GPS technologies and 3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eco-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conjunction with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inally, some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3S technology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environment; 3S technologi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我国非常看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 调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首要任务之一。 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逐渐发展成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无人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共同为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 1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RS技术是指在地面、空中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等,提取有用的信息,实验研究地物的空间形状、位置、大小、性质、变化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对基础信息的实时性、高效性有一定要求,遥感技术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李粉玲等[1]和宋慧敏等[2]分别针对陕西省富县和陕西省渭河市基于两期中等分辨率的

生态环境监测术语标准

1生态环境监测 1.1基础术语 1.1.1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 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确定待测物质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先将待测组分从试样中分离出来,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型式,然后称量该成分的含量。 1.1.2滴定法titration 又称容量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根据所加试剂与待测物质定量反应时的用量,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分析方法。 1.1.3比色法colorimetric method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颜色,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1.1.4电化学法electrochemical method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与待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中电学参数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1.5光谱法spectrometry 根据物质受热能、光能或电能激发后所发出的特征光谱,进行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6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 把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注入到流动着的、非空气间隔的试剂溶液载流中,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盘管,并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生成某种可以检测的物质,再进入检测器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1.1.7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利用环境样品中不同组分在不同相态选择性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1.1.8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根据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9自动监测automatic monitoring 采用自动化测量技术,连续、实时、动态地测量环境质量各项参数和污染物排放各项参数的一种监测手段。 1.1.10标准方法standard method 国家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1.1.11比对监测Comparision Testing 用参比方法对运行中的环境空气(或地表水、废水、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准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