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aea13667ec102de2bd89f3.png)
1、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
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60f56d0b1c59eef8c7b45e.png)
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
在印度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尼赫鲁的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
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尼赫鲁主张取消种姓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教育与科技,实行科教兴国。
*44、苏加诺主义1941年苏加诺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
(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
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
”这里面的信仰神道,是包含了宗教宽容思想的。
即,既提倡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允许他们信仰其他宗教。
45、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叙利亚)46、依附理论(拉美学者:普雷维什)47、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48、戴维营会议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
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
会谈中双方就苏美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49、戴高乐主义 P资26950、哈尔斯坦主义 P资27051、新东方政策 P资27052、波兹南事件 P资27353、匈牙利事件 P资27354、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当年三四月间,他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并通过了以改革为基调的《行动纲领》。
该纲领宣布:要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坚持法制;实行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
随后,捷克的改革运动日益展开,政治生活日趋活跃,民主气氛迅速笼罩全国。
世界现代史的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534b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e.png)
世界现代史的名词解释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历经一系列重大事件,引发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
这些名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了解世界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名词,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全球发生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始于美国,随后迅速传播到其他各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贫困扩大等问题。
大萧条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金融体系和政府干预的反思。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由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与盟军国家(包括英国、苏联、美国等)之间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
三、冷战(Cold War)冷战是二战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隐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虽然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但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非常高,全球各地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都受到了影响。
冷战对世界格局以及各国军备竞赛和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清除资产阶级势力和推进共产主义革命。
然而,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和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五、第三世界(Third World)第三世界是指在冷战期间,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主要位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社会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世界对全球南北关系、经济发展以及南方国家的团结和互助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eccf1c883d049649a66582f.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b33ab1ea76e58fafab003ce.png)
名词解释(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f8e8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3.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73e77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e.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3eb97eb84ae45c3b358c3f.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
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
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7540e181c758f5f61f67ae.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b45cfd360cba1aa811dae8.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 20世纪初的的世界美西战争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
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牙撤军后,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
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将帝国扩大到亚洲。
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
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
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91d934376baf1ffc4fad6c.png)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
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由杜鲁门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4.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来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 2 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该首先来自欧洲;4. 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4ec76eb84ae45c3b358c5f.png)
1. 《朴次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739e9060b4e767f5acfce80.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日德兰海战、马恩河战役、凡尔
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威尔逊十四点、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国联
盟约、《圣日耳曼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第二章: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第三章:
阿姆利则惨案、《罗拉特法》、食盐进军、圣雄甘地、甘地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主义
第四章:
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延债宣言、鲁尔危机、《洛桑协定》、小协约国、《洛迦诺
公约》
第五章:
《非战公约》、向罗马进军、啤酒馆暴动、《授权法》、二二六事件
第六章:
大清洗运动、蒙德主义、《华格纳法》、斯特莱沙会议、《英德海军协定》、斯大林
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苏芬战争、敦刻尔克大撤退、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珍珠港事件、《租借法》、《大西洋宪章》、阿卡亚迪会议、《联合国
家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77db47e518964bcf847c9a.png)
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
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8 美国借口缅因号舰爆炸事件,向西班牙宣战,并进攻西数殖民地。
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
12月美西签订了《巴黎和约》,合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支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赔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
普拉特修正案Platt Amendment1901年,美国提出关于古巴宪法问题的修正案。
印有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普拉特提出,故名。
规定:美国有权对古巴进行干涉,古巴为美国提供简历煤站和海军基地所需的土地,未经美国同意,古巴不得与任何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不得把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国家。
限制古巴举借外债,美国有权干涉古巴事物的权利。
古巴制宪会议被迫把该修正案作为古巴先发的附件,该修正案实际上是古巴完全沦为美国的保护国,沦为美国“统而不治”的殖民地。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26任总统。
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
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罗斯福推论Roosvelt corollary:是20世纪初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d07fe5277232f60ddcca177.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杨帆整理编辑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
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
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
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c8a20a0740be1e650e9ad7.png)
5、《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植物。但苏俄成功地推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成了一纸空文。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3、卡普暴动
于1920年3月在柏林发生的由W.卡普领导的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保皇党未遂政变。它是由东普鲁士地方长官极右派头目卡普在国防军吕特维茨将军及议会外一批极右政客的支持下发动的。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为实施《凡尔赛和约》的解除武装条款,德国政府被迫把当时40万人的两海军旅被裁减兵员所引起的不满情绪,发起暴动,企图迫部队裁减为10万人。帝制派军人利用勒文费尔德和埃尔哈特使政府收回裁减国防军的命令。1920年3月13日埃尔哈特海军旅开进柏林。F.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卡普根据吕特维茨的指令成立临时政府,自任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 。后德国工人举行的大罢工挫伤和打败了暴动分子,3月17日叛乱被平息,卡普逃往瑞典,政变失败。
16、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于1924年4月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1.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2.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3.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4.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第一年赔偿10亿金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以后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5.由美英向德国贷款;6.德国经济应受协约国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扬格计划所取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31351e59eef8c75fbfb351.png)
《和平法令》指1917年11月8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外交法令,是苏俄第一个重要的外交政策法令。
法令的主要内容是:(1)主张和平与谈判,揭露和谴责帝国主义战争;(2)宣布苏俄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公布帝俄政府与临时政府所批准或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3)呼吁英法德觉悟工人帮助苏维埃政权将和平与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和平法令》是苏俄纲领性外交文件,是苏维埃国家发国内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和平民主的国际法原则,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外交的掠夺本质,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战情绪的增长,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慌,《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它使国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布列斯特和约》指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旨在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屈辱性和约。
当时苏俄内外交困,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而协约国集团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其两败俱伤。
因此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
由于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导致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攻苏俄。
为了保卫革命,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使初建的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苏俄政府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条约规定:(1)波兰、立陶宛等地脱离俄国;(2)乌克兰和芬兰独立;(3)俄军撤出卡尔斯、阿尔达汉等地;(4)俄国军队完全复员。
同年8月的补充条款规定苏俄要赔款60亿马克。
《布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条约,使苏俄丧失大片领土;但和约使苏俄终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和平环境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也得以免于两线作战。
《布约》只是苏俄暂时的对敌妥协,1918年11月,德国战败,苏俄立即宣布废除该约。
《英苏贸易协定》指1921年3月英苏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
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苏俄采取各种外交措施,争取改变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f87db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2.“门户开放”照会3.《朴茨茅斯和约》4.劳动解放社5.提拉克青年土耳其党6.第一次巴尔干战争7.无限制潜艇战8.《四月提纲》9.科尔尼洛夫叛乱10.和平法令11.基尔水兵起义12.威克斯通牒13.“十四点计划”14.巴黎和会15.五国海军协定16.九国公约17.威斯敏斯特法18.“小协约国”19.魏玛宪法20.职团制21.“协调外交”22.道威斯计划23.《莱因保安公约》24.《非战公约》25.新经济政策26.甘地主义27.《黑海海峡公约》28.凯末尔主义29.华夫脱运动30.卡德纳斯31.非暴力抵抗运动32.国会纵火案33.授权法34.日本军部35.二.二六事件36.《国策基准》37.反共产国际协定38.渥太华经济会议39.英德海军协定40.“马提翁协议”41.“百日新政”42.“华格纳法”43.中立法44.霍尔—赖伐尔协定45.九国公约会议46.“不干涉”协定47.“钢铁同盟”4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9.“东方战线”50.奇怪的战争51.敦刻尔克大撤退52.租借法案53.大西洋宪章54.联合国家宣言55.诺曼底登陆56.德黑兰会议57.开罗宣言58.雅尔塔会议59.波茨坦公告60.英日同盟61.英法协约62.日俄战争63.英俄协约64.伦敦条约(1915)65.马恩河会战66.索姆河战役67.凡尔登战役68.俄国临时政府69.四月危机70.土地法令71.布列斯特和约72.余粮收集制73.战时共产主义74.喀琅施塔得叛乱75.粮食税76.吉斯林77.苏台德日尔曼人党78.苏台德事件79.贝纳斯80.汉莱因81.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82.库恩·贝拉83.奥地利共和国84.季米也洛夫85.德国十一月革命86.柏林一月战斗87.魏玛共和国88.卡普暴动89.鲁尔事件90.纳粹党91.第三帝国92.冲锋队93.党卫队94.维希政府95.罗姆暴动96.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97.国家法西斯党98.墨索里尼进军罗马99.劳动职团法100.英国1926年总罢工101.英镑集团102.汤因比103.火十字团104.法国人民阵线105.自由法国106.西班牙人民阵线107.西班牙内战108.国际纵队109.紧急银行法110.联邦紧急救济法111.全国产业复兴法112.农业经济调整法113.犹存社114.皇道派115.统制派116.五一五事件117.罗拉特法118.阿姆利则惨案119.食盐长征120.凡尔赛条约121.圣日尔曼条约122.纳伊条约123.特里亚农条约124.色佛尔条约125.国际联盟126.洛桑条约127.华盛顿会议128.杨格计划129.胡佛《缓债宣言》130.布鲁塞尔会131.天津租界危机132.国际不干涉委员会133.轴心国134.德国吞并奥地利135.慕尼黑协定136.英法苏三国谈判137.马奇诺防线138.莫斯科保卫战139.珍珠港事件140.斯大林格勒大会战141.北非之战142.阿拉曼战役143.中途岛海战144.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45.第二战场下编146.布雷顿森林体系1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8.世界银行14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50.“两个挂钩”原则151.《克莱顿计划》152.阿拉伯国家联盟153.“凯恩斯计划”154.“怀特计划”155.“曼哈顿计划”156.美国的“世界主义”外交理论157.雅尔塔体系158.“雅尔塔公式”159.《世界人权宣言》160.世界和平理事会161.尼赫鲁主义162.苏加诺主义163.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64.泛非运动165.纽伦堡审判166.“铁幕”演说167.“八千字长电报”168.杜鲁门主义169.第一次柏林危机170.马歇尔计划171.“第四点计划”172.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73.“范登堡决议”174.“北约”175.1954年10月巴黎协定176.美日安全保证条约177.“道奇路线”178.东南亚条约组织179.巴格达条约组织180.“共产党情报局”181.“经互会”182.“华约”183.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4.《蒙巴顿方案》185.恩克鲁玛186.“非洲年”187.“加纳模式”188.猪湾事件189.游击中心主义190.“特种战争”191.印巴分治192.“北部湾事件”193.亚非会议194.“万隆精神”195.不结盟运动196.“七十七国集团”197.“欧佩克”198.四国首脑会议(1955)199.《圆桌会议协定》(印度尼西亚)200.《泰丁斯—麦克杜菲法》201.《昂山—艾德礼协定》202.《贝尔福宣言》(1917)203.第一次中东战争204.埃及“自由军官组织”205.第二次中东战争206.艾森豪威尔主义207.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208.“哈尔斯坦主义”209.第二次柏林危机210.戴维营会谈211.“灵活反应战略”212.柏林墙事件213.古巴导弹危机214.葛拉斯堡会议215.欧洲煤钢联营协定216.罗马条约(1957)217.欧洲经济共同体218.七国自由贸易区219.三环外交政策220.戴高乐主义221.“新东方政策”222.“金庙事件223.印度“绿色革命”224.印尼“9.30事件”225.“东盟”226.南亚区域合作联盟227.“六五战争”228.“斋月战争”229.“戴维营协议”230.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231.伊朗白色革命232.伊朗伊斯兰革命233.两伊战争234.海湾战争235.“班图斯坦计划”236.“发展主义”理论237.庇隆主义238.《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239.马岛战争240.尼克松主义241.“现实威慑战略”242.欧安会243.中欧裁军会议244.星球大战计划245.美苏中导条约246.“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247.“尤里卡计划”248.《北大西洋关系宣言》249.洛美协定250.251.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环太平洋合作构想”252.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25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2bce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重要阶段,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词。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些关键的名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秩序。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1921 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然而,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经济大危机”:1929 1933 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
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它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大危机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通过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兴建公共工程等手段,使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法西斯主义”:一种极端的独裁和恐怖统治的政治思潮和运动。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
法西斯主义主张通过暴力和侵略手段实现其政治目标,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
从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 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
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士兵伤亡。
3、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参谋长施里芬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
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采取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
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4、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
在起义过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3、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
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
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4、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5、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
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6、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第三章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2、凡尔赛合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年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订立《凡尔赛条约》。
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
《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只是暂时性的削弱了德国的势力,为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与会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
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充分验证了以上说法的正确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5、《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
《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它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
6、《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5 :3 :1."75 :1."75这一总原则。
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
《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
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7、《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所达成的国际协定。
公约提出,1."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2."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3."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
《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8、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9、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
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其内容包括:德国赔款由第一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
英美为稳定德国经济,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
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
稳固其赔款来源。
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其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
10、"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
由美国人杨格策划制定。
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
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
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
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11、"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
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12、"拉巴洛协定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在热那亚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苏等29个国家和英国的5个自治领。
1922年4月16日,苏德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签订了双边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