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学思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
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有教无类的评介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四)论教育目的
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孔子所提的“道”指的是周道,即“修己”“安人”之道。他所幻想的士和君子并不是单纯追求富贵名利的士,而是奴隶制社会的卫道和殉道者。然而,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终极目的。他认为行道有二:
a.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
b.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帮
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
(五)孔子的教学理论体系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论语》,人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
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研成果目。
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技能和技巧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人人格的形成来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就三者而言,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2、教学方法论
孔子“学而知之”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体现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是孔子教学思想的基础。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学思结合
3)虚心、笃实好学态度
4)启发思维
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有近思、叩两端、由薄反约等。
5)时习与温故
(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概说
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纯。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2、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立志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磨而不磷,湿而不缁”《论语·阳货》。2)力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刚毅木(质朴)讷近仁”《论语·子路》。
3)自省与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4)改过迁善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
5)乐道与安仁
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指出了为学和进德的感情和兴趣逐渐加深的三个阶段:知之、乐之与好之。
二、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人性论:素丝说
2、教育作用:推行教育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兼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教育。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3、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标准是夺取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二)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兼爱、尚同、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②科学和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三)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三、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仁政主张
1、制民之产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好的政治是教育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作用:扩充善性,致良知
2、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理想人格:大丈夫
1、特点
①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2、实现途径: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
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已
(五)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