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用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地理七年级上册和亚洲地理复习提纲

一、地球与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站得高看得远;月食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和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出的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表面的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北极:地轴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一般情况下判断经纬网图,规律是:越往西(左)度数越大为西经W;越往东(右)度数越大为东经E。越往北(上)度数越大为北纬N,越往南(下)度数越大为南纬S。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之间为西半球,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之间为

例3:东西半球的界线的是:A.180º,0ºB.160ºW,20ºE C.160ºE,20ºW D.赤道

★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东西半球的判断方法:不是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20°W以东到160°E之间为东半球,没在这个范围就是西半球。

低纬:0~30度,中纬:30~60度,高纬:60~90度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周期为24小时,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现象为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公转的特点: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5度的夹角,地轴北端指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〇因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能够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〇五带所以划分。

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有太阳直射的区域的边界是南北回归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p11(1.9)图说明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右图ABCD分别为哪四个节气?

夏至:(6-22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获得太阳辐射最多,昼长夜短,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范围为北极圈以北,南半球为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获得太阳辐射最小,昼短夜长,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范围为南极圈以南。

夏至到秋分之间:(6-22至9-23):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白天变短,黑夜变长,但还是昼长夜短,北极地区极昼的范围在缩小,南半球白天变长黑夜变短,但还是昼短夜长。南极地区极夜的范围在缩小。

秋分(9-23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一样多,两极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到冬至之间(9-23

到12-22)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昼短夜长,北极地区极昼的范围从无到逐渐扩大,南半球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昼长夜短。南极地区极夜的范围从无到逐渐扩大。

冬至:(12-22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半球为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

度角最大,获得太阳辐射最多,昼长夜短,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范围为南极圈以南,

北半球为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昼短夜长,北极地

区有极夜现象范围为北极圈以北。

冬至到春分之间(12-22到3-21)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白天

变长,黑夜变短,但还是昼短夜长,北极地区极夜的范围在缩小,南半球白天变短

黑夜变长,但还是昼长夜短。南极地区极昼的范围在缩小。

春分(3-21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

热量一样多,两极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到夏至之间(3-21到6-22)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在扩大。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重要的纬线:赤道0º,北回归线23.5 ºN北极圈66.5 ºN,南回归

线23.5ºS南极圈66.5 ºS

三、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使用地图辨别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

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

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使用地图量算距离:最好将比例尺由1厘米:××厘米化简成为1CM :××千米的形式。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0变成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水准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 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大、等高线数值

越大,海拔越高,数值小,则海拔低;四周小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缓坡反之。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世界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相关概念:面积较大的陆地是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是岛屿;半岛陆地伸各海洋的突出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主要大洲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亚洲(白令海峡)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赤道穿越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是亚洲,有位于寒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南极洲

二、★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一是地质运动二是海平面的升降,和气候变化相关,三是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证据主要有:大陆轮廓的相似性,生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的过程:两亿年前是一个整体,六千五百万年前开始分离,到现在分离开来。 ★板块构造学说:世界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持续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带多火山地震。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有的张裂,有的挤压。

板块的运动:发生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的扩张(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地中海缩小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运动的结果)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最大的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风力是风的强弱,风向是风的来向,风标的风尾对着的方向就是风向。

识别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

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阴:指天空中经常有云的情况;晴:天空无云或去很少。 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判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大。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对人体健康越有害,影响越严重。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是大气的冷热水准,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中,通风避免太阳直射,离地面一点五米高。

气温的测定:气温的表示符号℃,读法“摄氏度”,气温的观测及平均气温的计算(每天观测多次,然后再取平均值。气温日变化:最高气温(1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得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中纬度地带同纬度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海拔因素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