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一)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处置程序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处置程序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处置程序大多数化学品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极易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的事故。
制订完备的应急预案,了解化学品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程序,可有效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本节主要探讨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时现场的基本处置程序。
处置程序(一)隔离、疏散1.建立警戒区域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扩散的情况或火焰热辐射所涉及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建立警戒区域时应注意以下几项:(1)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2)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3)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
2.紧急疏散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紧急疏散时应注意:(1)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2)应向侧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3)不要在低洼处滞留;(4)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同时,为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事故现场应当保持紧急出口畅通,并有明显标志。
(二)应急防护在突发化学事故后,必须在各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 - 指挥下实施紧急救援。
为避免和减少群众及救援分队的伤亡和提高救援效果,必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在实施化学应急救援时,既要为中毒伤员脱离事发区域提供个人防护,又要为实施救援的人员提供执行各类任务时合适的防护器材。
只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器材和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就能减轻或避免受化学品的伤害。
其基本原则是:专业技术防护和群众性防护相结合,制式防护器材与简易防护器材相结合。
参加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考虑自身防护问题,否则有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现场火灾事故的人员疏散指令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现场火灾事故的人员疏散指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频率逐渐增加,火灾事故成为其中最危险且最常见的一种。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现场,火灾发生时,人员的疏散至关重要。
本指令将详细介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现场火灾事故的人员疏散方案,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1. 火灾事故应急响应程序1.1 当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立即触发应急响应程序。
1.2 启动火灾报警系统并立即通知现场所有人员,采取警报、广播等方式传达疏散指令。
1.3 确保所有人员停止工作,立即采取疏散措施。
1.4 通知应急救援队伍,启动灭火措施,并确保消防器材的正常运行状态。
2. 疏散流程2.1 一级疏散2.1.1 一级疏散是指火灾事故发生后,人员离开自己的工作区域,前往指定的疏散通道。
2.1.2 根据现场标识指示,人员直接从工作区域向疏散通道方向疏散,不得返回取人身物品。
2.1.3 在疏散过程中,应自觉排队有序,保持冷静,不得推搡和踩踏。
2.1.4 到达安全地点后,人员应按照安排有序集结,等待进一步指示。
2.2 二级疏散2.2.1 当一级疏散过程中发现火势变大或者疏散通道受阻时,应触发二级疏散。
2.2.2 二级疏散是指人员根据指示,从原疏散通道转移到备用疏散通道或指定逃生通道。
2.2.3 在二级疏散中,人员须加快行动速度,保持队形,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
2.2.4 到达安全地点后,人员应按照安排有序集结,等待进一步指示。
3. 员工培训与演练3.1 为了确保每个员工能够熟悉疏散流程,应定期进行员工培训与演练。
3.2 员工培训应包括疏散流程、火灾逃生技巧、防范火灾的基本知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3 演练应分为定期演练和突发状况演练两种方式,以提高员工在火灾发生时应急处理的能力。
3.4 定期演练应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突发状况演练应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以真实模拟火灾事故。
4. 火灾逃生注意事项4.1 火灾逃生时应尽量避免吸入有毒烟雾,佩戴湿毛巾或防烟面具保护呼吸道。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
编号:SM-ZD-34921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及事故可能影响区域。
一、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事故现场0~500m的区域。
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有危险化学品扩散,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
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
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它危险化学品、清除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的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
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
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二、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距事故现场500~1000m的区域。
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物品损坏。
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控制交通、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化学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
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
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危化安全区域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危险化学品储存、生产、使用、运输等区域。
三、职责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监督实施本制度,并对各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3. 员工应遵守本制度,自觉维护安全区域秩序,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四、安全区域划分1. 易燃易爆区域: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品、气体的区域,如储罐区、反应釜区、灌装区等。
2. 有毒有害区域:存放有毒有害化学品、气体的区域,如仓库、实验室、装卸区等。
3. 一般区域:存放非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及辅助设备的区域,如办公区、生活区等。
五、安全措施1. 人员管理:各区域应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本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
员工进入安全区域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2. 设备管理:各区域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禁止使用损坏、老化、无安全防护装置的设备。
3. 火源管理:禁止在易燃易爆区域使用明火、吸烟、焚烧等行为。
动火作业需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4. 电气管理:各区域电气线路、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防止漏电、短路等事故发生。
禁止私拉乱接电线、使用不合格的电器设备。
5. 消防管理:各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维护。
消防器材使用后应及时补充,确保消防设施完好。
6. 通风管理:各区域应保持良好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7. 物品管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应分类存放,不得与其他物品混放。
禁止在安全区域内堆放易燃物品、油布、油棉丝纱等。
8. 运输管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加装阻火器,禁止使用汽油、苯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工具及衣物。
六、监督检查1. 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应急预案为了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内发生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
火灾、爆炸、毒物重特大事故是指在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过程中,由于自然、人为、技术或设备的原因而引发的等重特大事故。
二、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三)快速反应,联动处置。
(四)专群结合,资源整合。
(五)科学施救,降低损失。
三、组织机构:(一)成立公司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抢救指挥部: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公司经理担任总指挥,公司分管生产安全的副经理担任常务副总指挥,设备安全部部长担任副总指挥,事发单位主要领导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各成员手机必须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
四、工作职责:(一)公司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1、决定启动公司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组织指挥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成立事故现场救援组;3、紧急指挥调度应急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设施设备,指挥调度、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急救援工作;4、对应急救援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实施监督和指导;5、及时向通州区安监局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必要时请示通州区启动通州区处置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6、寻求通州区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决策咨询和建议;7、寻求通州区专家组有关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信息研判等工作;8、请求通州区给予火灾、爆炸、毒物泄漏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
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在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时,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疏散与撤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进行探讨,以提供相关参考。
一、事故现场评估和预警在化学品事故发生后,首先需要进行现场评估和预警。
通过监测设备、气象数据、天气预报等手段,及时了解事故扩散的范围和速度,预测可能的危险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制定相应的人员疏散和撤离计划。
二、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计划制定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计划是确保事故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
根据事故现场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制定详细的疏散和撤离步骤,确保人员安全快速地离开危险区域。
此外,还需要明确人员疏散的路径和出口,并对可能的拥堵点进行预测和处理,确保道路畅通。
三、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在事故发生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是十分关键的。
应急救援人员需迅速组织人员按照疏散和撤离计划进行行动,并指引人员沿着安全通道有序地疏散。
同时,应注意避免人员出现惊慌和踩踏等情况,确保疏散的顺利进行。
四、人员安全撤离的技巧和方法在人员疏散和撤离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人员顺利安全地撤离。
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恐慌会使人员失去理智和判断力,增加伤亡的可能性。
其次,在疏散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安全通道和路径,避免拥挤和危险区域。
同时,要与他人保持联系,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撤离。
五、特殊人群的疏散和撤离在化学品事故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人群的疏散和撤离。
比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需要特殊照顾和关爱的人群。
应急救援人员需根据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救援和疏散措施,确保他们的安全。
六、事故后的安全防护人员疏散和安全撤离只是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的一部分,在事故后,还需要进行安全防护工作。
这包括现场的清理和消毒,事故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事故后的事故预防工作等。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措施,才能确保事故的及时处理和预防。
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
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
张宏哲;赵永华;姜春明;张海峰
【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8(18)1
【摘要】针对有毒化学品事故,要求能迅速地对可能产生危险的区域进行辨识,尽快地确定安全区域的范围并告知有关人员进行疏散。
笔者在分析应急救援指南(ERG)、立即致死浓度(IDLH)、紧急反应计划指南(ERPG)、关心浓度限值(LOC)等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有毒化学品的各种暴露极限浓度对初始隔离区、防护区、热区、暖区、
冷区进行了划分,并对事故影响范围内人员疏散的原则进行了界定。
该原则既能够
满足现场救援的实际需求,又能保证周围群众及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人身安全。
【总页数】5页(P46-49)
【关键词】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应急救援
【作者】张宏哲;赵永华;姜春明;张海峰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928.03
【相关文献】
1.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最佳疏散路径研究 [J], 李向欣
2.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初始警戒距离与人员疏散距离的风险分析 [J], 刘彬
3.恐怖袭击下有毒气体泄漏事故人员疏散路径研究 [J], 贺政纲;黄娟
4.论地下商场防火划分区域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 [J], 任苗苗
5.瓦斯爆炸事故有毒有害气体传播规律研究及危险区域划分 [J], 崔文创;郭辉;申鹏;于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紧急情况下的危险区域划定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紧急情况下的危险区域划定一、引言危险化学品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应急处置是至关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划定危险区域是应急处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紧急情况下,如何划定危险区域。
二、1.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特点在紧急情况下,首先需要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特点。
包括事故发生的化学品种类、性质、危险级别以及事故规模等。
只有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划定危险区域。
2.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危险区域范围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是划定危险区域的重要步骤。
风险评估需要考虑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对人员安全的威胁程度以及事故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确定危险区域范围。
3. 考虑事故的扩散范围和影响因素危险化学品事故往往会导致化学品泄漏、火灾或爆炸等,因此在确定危险区域时,需要考虑事故的扩散范围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包括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周边设施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加准确地划定危险区域。
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划定现代技术手段在危险区域的划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获取事故现场的实时图像和视频资料,以辅助划定危险区域。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事故现场进行精准定位和辅助判断。
5. 标识危险区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划定危险区域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标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
标识可以包括警示标志、隔离栏杆等,以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危险。
同时,需要建立专门的警戒区域,设置专人进行监控和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出入,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
三、结论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是一项复杂而紧急的任务,其中划定危险区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了解事故现场特点、进行风险评估、考虑事故扩散范围和影响因素、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划定以及标识和采取必要措施,可以确保及时准确地划定危险区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1. 引言在工业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有发生。
危险化学品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是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探讨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员疏散与安全撤离。
2. 急需人员疏散的判断标准在危化品事故现场,首先需要明确紧急情况下哪些人员需要立即疏散。
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2.1 火势蔓延速度火势蔓延速度是判断紧急情况的关键指标之一。
如果火势扩散速度较快,迅速超出人员疏散的范围,则需要进行紧急撤离。
2.2 气体泄漏程度危险化学品事故中,有些化学品会产生有毒气体,若气体泄漏程度较高,已超过安全常规操作限度,则需要立即疏散人员。
2.3 爆炸风险在一些危险化学品事故中,存在着爆炸的风险。
若爆炸的潜在危险较大,无法通过控制风险达到可控状态,则需要紧急疏散。
3. 疏散方案与组织一旦确认需要进行紧急人员疏散,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疏散方案并组织实施。
3.1 制定疏散方案针对危化品事故不同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疏散方案。
方案中应包括撤离路线、疏散方式、责任分工、疏散集结点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需考虑救生器材的准备和应急通信设备的建立,以保障疏散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
3.2 组织疏散实施在组织疏散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工明确,确保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任务清晰。
同时,应建立快速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指令的传达和执行。
在疏散过程中,还需注意疏散路线的安全状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4. 安全撤离的注意事项除了疏散人员,危化品事故现场还需要进行安全撤离工作。
以下是在安全撤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4.1 依据风向确定撤离方向在化学品事故中,有些化学品会产生有毒气体。
在安全撤离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对风向确定撤离方向,避免撤离过程中对人员造成伤害。
4.2 避免拥挤和踩踏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因为恐慌而导致拥挤和踩踏。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2021.02科学技术创新毒物名称 车间最高容许浓度 轻度区边界浓度 中度区边界浓度 重度区边界浓度 一氧化碳 30 60 120 500 氯气 1 3-9 90 300 氨30 80 300 1000 硫化氢 10 70 300 700 氰化氢 0.3 10 50 150 光气 0.5 4 30 100 二氧化硫 15 30 100 600 氯化氢 15 30-40 150 800 苯 40 200 3000 20000 二硫化碳 10 1000 3000 12000 甲醛 3 4-5 20 100 汽油 3501000400010000注:表2中未列出的物质的边界浓度可参照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编著的《污染空气的紧急反应计划指南》推荐的边界浓度确定,其中ERPG-1为轻度危险区边界浓度(进行警戒或就地防护指导),ERPG-2为中度危险区边界浓度(警戒疏散或就地防护指导),ERPG-3为重度危险区边界浓度(疏散)。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宋宁郑园(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消防中心,北京102500)危险化学品,特别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发生泄漏事故后,如不能及时对现场进行警戒并疏散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将危及现场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
如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高桥镇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罗家16H 井发生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疏散转移6.5万人;又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江苏淮安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液氯槽车大量泄漏,导致高速公路周边28名村民中度死亡,350人住院治疗,270人留院观察,疏散村民15000余人。
目前,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主要有经验法、仪器测定法、理论计算法和计算机模拟计算法。
1依据经验数值设置初始隔离区和下风方向防护区1.1初始隔离区和隔离距离初始隔离区是指事故周围的区域。
该区域内的人员可能吸入其蒸气而危及生命。
初始隔离区是一个以泄漏源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其半径称为初始隔离距离。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
安全管理编号:LX-FS-A62644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及事故可能影响区域。
一、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事故现场0~500m的区域。
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有危险化学品扩散,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
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
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它危险化学品、清除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的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
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
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二、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距事故现场500~1000m的区域。
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物品损坏。
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word版)
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完整正式规范)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0 引言化学品事故发生后, 首要任务是对现场的人员进行疏散, 确定安全距离, 建立安全区域。
从保护人员安全的观点看, 当然是把安全距离拉得越远越好。
然而在现场救援中, 除了考虑安全因素外, 还应考虑如何尽快地处置事故、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
因此, 需要建立确定安全区域的定量分析方法, 该安全区域既能够满足现场救援的实际需求, 又能保证周围的群众及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人身安全。
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比较成熟的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确定方法。
如:北美交通运输部门针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故, 给出了数千种化学品的首次隔离和防护距离, 为救援指挥人员以及现场处理人员做出初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一百多种化学品的应急疏散和防护距离, 并每年增加7种新化学品的资料。
近几年, 我国也翻译和引进了一些有毒害化学品方面的资料。
然而, 那些资料比较零散, 还不能形成系统的方案、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通过分析国外先进的化学事故安全距离、区域的确定方法, 结合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多年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的经验, 提出了确定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距离、区域的程序及实施人员疏散的原则。
1 初始安全区化学品泄漏后, 若接触泄漏物或吸入其蒸气可能会危及生命, 有必要确定初始安全区, 以供现场应急人员在专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前作应急参考。
1.1 初始安全区的定义初始安全区包括初始隔离区和防护区, 是指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 为了保护公众免受伤害, 在事故源周围及其下风向需要控制的区域。
该区域可在有技术资料的应急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之前, 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首次的指导。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隔离与疏散方案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隔离与疏散方案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的泄漏物如果大量进入自然界中,必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
如何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气象条件,迅速确定隔离与疏散距离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抢险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隔离与疏散区域确定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隔离与疏散区域确定应根据毒物对人的急性毒性数据,适当考虑爆炸极限和防护器材等其他因素,确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危险区。
(一)重度危险区在重度危险区滞留人员将会发生严重症状,不脱离该区,不经紧急救治,30min内有生命危险;只有少数佩戴氧气面具或隔绝式面具,并穿着防毒衣的人员才能进入该区;该区边界浓度相对高些。
一般应尽量缩小重度危险区。
(二)中度危险区在中度危险区滞留人员将会发生较严重的症状,但经及时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抢险救援人员戴过滤式面具,可不穿防毒衣,能够活动2~3h;中度危险区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抢险队伍救人的主要区域。
(三)轻度危险区在轻度危险区内,有害物质浓度稍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车间最高容许浓度,在抢险现场不宜增大轻度危险区,以免增加救援力量;有轻度刺激,在其中活动能耐受较长时间,脱离染毒环境后,经一般治疗基本能自行恢复;在该区,抢险救援人员可对群众只作原则指导。
根据上述原则,常见危险化学品事故泄漏毒物危险区边界浓度,可参见表1。
表1常见危险化学品事故泄漏毒物危险区边界浓度(四)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警戒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现场的警戒对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
现场警戒区的确定往往需要在开始就要进行,其大小要根据泄漏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现场的地理环境、警戒力量的多少、气象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然而,在抢险救援工作的开始,现场警戒区的大小一般是先根据泄漏的物质性质和泄漏量来估计,此后,可再根据事故发展情况和现场处置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警戒区的估计因泄漏物质燃爆性及毒害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的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策略
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的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策略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是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现场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时,迅速而有效地疏散和撤离人员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就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事前准备要做好现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的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工作,事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企业应制定详细的疏散和撤离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此外,应对现场进行合理布局,设置明显的疏散出口和路线指示标志,并做好事故应急通道的维护。
二、紧急疏散策略紧急疏散是指在事故发生后,将人员有序地转移至安全区域或撤离现场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紧急疏散策略:1. 集中疏散策略:将所有人员迅速聚集到事故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或指定地点,然后统一撤离现场。
2. 分散疏散策略:根据现场情况和人员数量,将人员分散至多个安全区域,以避免人员集聚造成的危险。
3. 逐级疏散策略: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分批疏散人员。
先疏散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然后再疏散附近区域的人员,逐步向远离事故现场的地方撤离。
三、人员撤离策略人员撤离是为了尽快将现场人员安全转移至远离事故区域的指定安全地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员撤离策略:1. 徒步撤离:对于小范围事故或疏散距离不远的情况,可采取步行撤离的方式,确保人员安全远离事故现场。
2. 水路撤离:对于事故发生在水域附近的情况,可以利用船只或救生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行人员撤离。
3. 空中撤离:对于高楼、大型建筑物等情况,可以利用直升机、救援飞机等空中交通工具进行人员撤离。
四、应对方法在紧急疏散和人员撤离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应对方法以确保人员的安全:1. 组织有序:指挥人员应明确职责,组织疏散和撤离工作,确保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2. 提供警示:利用广播、警报器和喇叭等设备,向现场人员发布疏散和撤离指令,并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信息。
3. 辅助救援:指挥人员应配合救援队伍的工作,对于有特殊需要或无法自行撤离的人员,提供适当的辅助救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划分及人员疏散(一)
0引言
化学品事故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对现场的人员进行疏散,确定安全距离,建立安全区域。
从保护人员安全的观点看,当然是把安全距离拉得越远越好。
然而在现场救援中,除了考虑安全因素外,还应考虑如何尽快地处置事故、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
因此,需要建立确定安全区域的定量分析方法,该安全区域既能够满足现场救援的实际需求,又能保证周围的群众及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人身安全。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比较成熟的化学品事故安全区域的确定方法。
如:北美交通运输部门针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故,给出了数千种化学品的首次隔离和防护距离,为救援指挥人员以及现场处理人员做出初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一百多种化学品的应急疏散和防护距离,并每年增加7种新化学品的资料。
近几年,我国也翻译和引进了一些有毒害化学品方面的资料。
然而,那些资料比较零散,还不能形成系统的方案、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通过分析国外先进的化学事故安全距离、区域的确定方法,结合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多年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的经验,提出了确定有毒化学品事故安全距离、区域的程序及实施人员疏散的原则。
1初始安全区
化学品泄漏后,若接触泄漏物或吸入其蒸气可能会危及生命,有必要确定初始安全区,以供现场应急人员在专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前作应急参考。
1.1初始安全区的定义
初始安全区包括初始隔离区和防护区,是指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后,为了保护公众免受伤害,在事故源周围及其下风向需要控制的区域。
该区域可在有技术资料的应急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之前,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首次的指导。
初始安全区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初始隔离和防护区示意图
初始隔离区是指发生事故时,公众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
是以泄漏源为中心的一个圆周区域,周周的半径即为初始隔离距离。
该区域只允许少数消防特勤官兵和抢险队伍进入。
防护区(疏散区)是指下风向有害气体、蒸气、烟雾或粉尘可能影响的区域,是泄漏源下风方向的正方形区域。
正方形的边长即为下风向疏散距离。
该区域内如果不进行防护,则可能使人致残或产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健康危害,应疏散公众,禁止未防护人员进入或停留。
初始隔离和防护距离是建议用于保护人们避免吸入危险化学品泄漏所致有毒蒸气危害(TIH)的距离,在物质泄漏后头30min就可能产生影响,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距离。
1.2初始安全区的制定原则
1.2.1应急手册查询法
初始安全区、距离可以从北美运输部编写的《应急救援指南手册2004》中查询得到,也可参考国家化学品登记中心编写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速查手册》。
可以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初期隔离距离(InitialIsolationDistance)与保护行动距离(ProtectiveActionDistance)对现场情况进行处置。
其距离又分为小量(等于或低于200L)和大量泄漏(大于200L),更进一步细分为白天及夜晚情境。
如果在泄漏事故中有多个槽罐车、便携式储罐、大钢瓶、大容器泄漏,应考虑增加防护距离。
对于采用防护距离为11.0km的物质,在某种大气压下实际的距离可能会更大。
如果有毒化学品蒸气在峡谷或建筑物之间形成涡流,由于这种涡流与大气混合的机会较少,所采用的距离也应相应增大。
白天发生风向逆转、下雪天或近日落、伴有平稳的风速等情况下发生泄漏时,可能需要增加防护距离。
当存在这些情况时,空气中污染物混合,扩散缓慢,并更多吹向下风向。
另外,如果物质温度或室外气温超过30℃时,对于液体泄漏可能要增大保护距离。
对于遇水反应产生明显有毒气体物质的首次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应引起注意,某些吸入毒性物质(TIH),如三氟化溴、二硫酰(二)氯等,泄漏到水中时会产生另一种TIH。
当遇水反应产生吸入毒性危害的物质泄漏到河流中,污染源可能随着水流流向下游。
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该方法是针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故而制
定的原则,对于储存、生产企业只能作为参考原则,并应由相关专家作出决定。
1.2.2AIHA(美国工业卫生协会)法
可以通过现场的实时有毒气体浓度检测及多方面的参考资料决定安全距离的大小和程度。
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IHA)出版的污染空气的紧急反应计划指南对于采用现场实时浓度监测给出了一个详细的划分原则。
首先给出了3个浓度范围。
ERPG(紧急反应计划指南)-1:是空气中最高浓度,低于该值就可以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能暴露于其中达1h,除了轻微的、短暂的有害于健康的影响或明显感到令人讨厌的气味,而没有其他影响。
ERPG-2:是空气中最高浓度,低于该值就可以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能暴露于其中达1h,除逐步显示出来的不可逆或其他严重的健康影响,或削弱他们采取保护行动的能力,而没有其他影响。
ERPG-3:是空气中最高浓度,低于该值就可以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能暴露于其中达1小时,会逐步显示出危及生命健康的影响。
目前AIHA已公布110余种有毒化学品的ERPG值,并以每年7种的速度增加。
对于没有ERPG值的危险化学品,他们还提出了替代的方案。
AIHA法确定安全距离的程序如下:
1)ERPG值已知:根据ERPG-3确定初始隔离距离,根据ERPG-2确定保护距离。
2)ERPG值未知:根据IDLH值或0.1×LC50值确定初始隔离距离,根据
0.01×LC50值确定保护距离。
其中,立即致死浓度(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是指人员暴露于毒性气体环境30min,尚有能力逃跑,且不致产生不良症状或不可恢复性之健康影响的最大容许浓度。
LC50(LethalConcentration):指试验动物群在一定浓度的化学物质下,暴露一段时间(1~4h)后,观察14天,结果能造成50%试验动物群死亡之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