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案1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2.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2. 图表的种类和特点;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提问:我们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什么?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例来说明数据的重要性;2. 介绍图表的种类和特点,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通过实例展示;3. 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如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学科;2. 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图表的种类和特点;2.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来解决问题?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练习题;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图表的种类和特点。

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八人教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和谐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势图概括我国地势、地势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依照地势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要紧特点。

2.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

3.在地势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4.通过地势图总结我国地势多种多样的特点。

5.分析不同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猎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差不多地理观念。

【重点与难点】1.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

2.要紧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分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势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敞第二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大江为何东去?春水为何东流?这与我国的地势、地势有何联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学习(一)地势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敞1.地势类型多样:我国幅员宽敞,地势类型多样。

有纵横交错的山地,气概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

2.要紧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拓展延伸:我国的要紧山脉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

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牛顿三定律,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定义。

二、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三、牛顿三定律(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分享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牛顿三定律。

四、动手实践(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学习牛顿三定律,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二章第1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二章第1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第二章第1节《技术与设计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②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③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形成设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一些案例,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新的技术产品、新的工艺往往都由设计开始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②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思辨成长,最终领会到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打破设计神秘感,形成正确的技术设计观。

②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辨正关系和技术革新对设计的影响2、难点:理解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侧重点的不同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三、教学准备:1.上网下载蜜蜂建筑的蜂房图。

2.收集手机和自行车演变的图片以及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3.准备一些实物如:手机、电熨斗和电吹风等。

4. 制作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图:蜜蜂建筑的蜂房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物课上有没有学过蜜蜂建筑的巢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色?[学生]:思考、回答:……蜜蜂的蜂房是由无数个六边形巢室构成,每个巢室边挨着边,紧密的连在一起,没有一点空隙,巢室的基部由六个三角形组成六角锥。

[教师补充]:蜂巢的这种六边形结构早就被科学家们证明是用料最少、容量最大的结构。

[教师陈述]:马克思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是把它建成了〞请问,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动物的活动是由它从物种遗传而来的本能所决定的,而人类的劳动,那么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人类从事任何活动,事先都要有所谋划和构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5.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对分裂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资料,并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细胞是不能无限度生长的。

2.通过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的视频,了解细胞分裂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相关资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胞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

课前准备课件、有关细胞分裂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生物体是通过什么方式由小变大的么?细胞会生长吗,它是怎样生长的呢?今天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识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定义。

3.能够概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4.知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二、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56-57,找到以下问题答案:(一)出示自学目标1.生物体的生长与什么分不开?什么叫细胞的生长?2.细胞能无限生长吗?为什么?3.说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及其过程。

4.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5.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变化的?6.通过细胞分裂,新细胞与原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有没有变化?(二)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5分钟),教师提示用笔画出重点。

(三)学生汇报学习成果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参考答案见课件)2.教师讲解并对学生的汇报做出评价。

3.教师重点讲解染色体的变化。

4.学生相互之间复述细胞的分裂过程(5分钟)课堂小结1.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

2.细胞生长:细胞增大。

3.细胞分裂:细胞增倍。

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预习: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4.我的疑问:做一做:请几位同学分别说“我爱学物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是谁呢?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呢?【学点一】音调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酒瓶中装有不同的水,弹奏《小星星》。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学生预习良好。

培养学生主动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 大小应大致相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音调就 _______ 。

(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 跟踪练习: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1 2分组实验,动手探究学生将探究实验中的所得所思所想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趣和求知欲。

通过学生现场感受,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到______。

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学点二】响度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第二章旅客运输 教案(1)

第二章旅客运输 教案(1)

《铁路客运规章》理论课教案第二章旅客运输课时:2学时授课人:■本章技能目标:1.掌握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含义及凭证是什么?2.旅客、承运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3.车票有何作用?其分类情况如何?4.车票的发售条件是怎样规定的?5.购买学生票的条件是什么?■本章重点:1.购买学生票的条件,哪些情况不能购买学生票?2.旅客的乘车条件。

■本章难点:购买学生票的条件,哪些情况不能购买学生票?一、整章授课思路【90分钟】(一)本章课程目标(3分钟)1.掌握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含义及凭证是什么?2.旅客、承运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3.车票有何作用?其分类情况如何?4.车票的发售条件是怎样规定的?5.购买学生票的条件是什么?(二)上课之前跟同学讨论的3个问题?(6分钟)1.大家知道车票的票面包含有哪些信息吗?2.学生票的购买条件有哪些?3.无票乘车拒绝补票怎么处理?(三)铁路旅客运输合同 PPT P6-P12 (10分钟)1.含义:铁路旅客运输合同是明确承运人与旅客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基本凭证是车票。

起运地承运人与旅客订立的旅客运输合同,对所涉及的承运人都有连带关系,具有同等约束力。

2.承运人是指与运送旅客有关的铁路运输企业。

铁路车站、列车及与运营有关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的行为代表承运人。

3.旅客是指持有铁路有效乘车凭证的人和同行的免费乘车儿童。

根据铁路货物运输合同押运货物的人视为旅客。

4.旅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权利(1)依据车票票面记载的内容乘车。

(2)要求承运人提供与车票等级相适应的服务并保障其旅行安全。

(3)对运送期间发生的身体损害有权要求承运人赔偿。

(4)对运送期间因承运人过错造成的随身携带物品损失有权要求承运人赔偿。

2.义务(1)支付运输费用;当场核对票款,妥善保管车票,保持票面信息完整可识别。

(2)遵守国家法令和铁路运输规章制度,听从铁路车站、列车工作人员的引导,按照车站的引导标志进、出站。

高中物理 教科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 教科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学 习 目 标知 识 脉 络(教师用书独具)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重点)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等概念,会对它们进行定量计算.(重点)3.知道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定义,知道线速度与周期、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重点、难点)一、形形色色的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的圆周运动. 二、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1.线速度(1)大小:线速度是描述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通过的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ΔsΔt.(2)方向:线速度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线速度方向就是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2.角速度(1)定义:角速度是描述圆周运动的特有概念.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2)公式:ω=ΔφΔt.(3)单位:角速度的单位是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3.周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用T 表示,其国际制单位为秒(s). 三、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 1.r 、T 、v 、ω之间的关系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是T ,则 (1)线速度v =2πr T.(2)角速度ω=2πT.(3)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为v =r ω. 2.转速(1)转速是指转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常用符号n 表示. (2)单位:转/秒(r/s)或转/分(r/min). (3)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是ω=2πn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 ) (3)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同时,角速度及转速都相同.( ) (5)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周期越长,转动越快. ( )(6)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角速度不变情况下,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 )【提示】 (1)√ (2)× (3)× (4)√ (5)× (6)√ 2.(多选)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D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BD [这里的“匀速”,不是“匀速度”,也不是“匀变速”,而是速率不变,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是一种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的变速运动,故B 、D 正确.]3.(多选)甲、乙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它们的角速度之比为3∶1,线速度之比为2∶3,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半径之比为2∶9B .它们的半径之比为1∶2C .它们的周期之比为2∶3D .它们的周期之比为1∶3 AD [因为v 1v 2=r 1ω1r 2ω2=23,且ω1ω2=3,因此r 1r 2=23×ω2ω1=29,选项A 正确,选项B 错误;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2πω,则T 1T 2=ω2ω1=13,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4.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 、C 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A 、B 两轮用皮带传动,三个轮的半径关系是r A =r C =2r B .若皮带不打滑,求A 、B 、C 三轮边缘上a 、b 、c 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解析] a 、b 两点比较:v a =v b 由v =ωr 得:ωa ∶ωb =r B ∶r A =1∶2b 、c 两点比较ωb =ωc由v =ωr 得:v b ∶v c =r B ∶r C =1∶2 所以ωa ∶ωb ∶ωc =1∶2∶2v a ∶v b ∶v c =1∶1∶2.[答案] 1∶2∶2 1∶1∶2对圆周运动的理解12.描述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理解(1)角速度、周期、转速之间关系的理解: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ω=2πT=2πn知,角速度、周期、转速三个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确定了,其余两个物理量也唯一确定了.(2)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解:由v =ωr 知,r 一定时,v ∝ω;v 一定时,ω∝1r;ω一定时,v ∝r .【例1】 (多选)一小球被细绳拴着,在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为a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运动的角速度ω=aRB .小球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为s =t aRC .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R aD .小球在时间t 内可能发生的最大位移为2R ABD [由a =ω2R 得ω=a R ,t 时间内的路程s =vt =ωRt =t aR ,周期T =2πω=2πRa,圆周上距离最远的两点为直径,则最大位移为2R ,故知A 、B 、D 正确.]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般不打滑,轮子转一周,汽车向前行驶的距离等于车轮的周长.某国产轿车的车轮半径约为30 cm ,当该型号的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面前速率计的指针指在“120 km/h”上,可估算出该车轮的转速约为( )A .1 000 r/sB .1 000 r/minC .1 000 r/hD .2 000 r/sB [由公式ω=2πn ,得v =r ω=2πrn ,其中r =30 cm =0.3 m ,v =120 km/h =1003m/s ,代入得n =1 00018πr/s ,约为1 000 r/min.]“传动装置”问题分析1.同轴转动同轴的圆盘上各点图示相同量角速度:ωA =ωB 周期:T A =T B不同量 线速度:v A v B =r R2.皮带传动两轮边缘或皮带上各点 图示相同量边缘点线速度:v A =v B不同量角速度:ωA ωB =r R周期:T A T B =R r3.齿轮传动两齿轮啮合传动图示相同量 边缘点线速度:v A =v BA 、B 为两齿轮边缘点不同量角速度:ωA ωB =r 2r 1周期:T A T B =r 1r 2【例2】 构示意图,图中A 轮有48齿,B 轮有42齿,C 轮有18齿,D 轮有12齿,则( )A .该车可变换两种不同挡位B .该车可变换五种不同挡位C .当A 轮与D 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 ∶ωD =1∶4D .当A 轮与D 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 ∶ωD =4∶1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1)同轴转动,各轮角速度相等. (2)皮带传动时,线速度相等.C [由题意知,A 轮通过链条分别与C 、D 连接,自行车可有两种速度,B 轮分别与C 、D 连接,又可有两种速度,所以该车可变换四种挡位;当A 与D 组合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A 转一圈,D 转4圈,即ωA ωD =14,选项C 对.]传动问题是圆周运动部分的一种常见题型,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明确什么量相等,什么量不相等,在通常情况下,应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点.(1)绕同一轴转动的各点角速度ω、转速n 和周期T 相等,而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为v =ωr ,与半径r 成正比.(2)在皮带不打滑的情况下,皮带和皮带连接的轮子边缘线速度的大小相等,不打滑的摩擦传动的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也相等,而两传动轮的角速度为ω=\f(v,r ),与半径成反比.2.(多选)如图所示为某一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的半径为r 1,从动轮的半径为r 2,已知主动轮做顺时针转动,转速为n ,转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动轮做顺时针转动B .从动轮做逆时针转动C .从动轮的转速为r 1r 2 n D .从动轮的转速为r 2r 1nBC [根据皮带的缠绕方向知B 正确,由2πnr 1=2πn 2r 2,得n 2=r 1r 2n ,C 项正确.]圆周运动的周期性引起的多解问题1周期中同样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时,必须把各种可能都考虑进去.2.确定处理方法(1)抓住联系点:明确两个物体参与运动的性质和求解的问题,两个物体参与的两个运动虽然独立进行,但一定有联系点,其联系点一般是时间或位移等,抓住两运动的联系点是解题关键.(2)先特殊后一般:分析问题时可暂时不考虑周期性,表示出一个周期的情况,再根据运动的周期性,在转过的角度θ上再加上2n π,具体n 的取值应视情况而定.【例3】 如图所示,小球A 在半径为R 的光滑圆形槽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它运动到图中的a 点时,在圆形槽中心O 点正上方h 处,有一小球B 沿Oa 方向以某一初速度水平抛出,结果恰好在a 点与A 球相碰,求:(1)B 球抛出时的水平速度多大? (2)A 球运动的线速度最小值为多大?思路点拨:(1)从小球A 运动到a 点开始计时,到在a 点恰好与小球B 相碰,两球运动时间相等.(2)在小球B 平抛到a 点的时间内,小球A 可能运动多个周期.[解析] (1)小球B 做平抛运动,其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小球B 的水平速度为v 0,则R =v 0t①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则h =12gt 2②由①②得v 0=R t =Rg 2h. (2)A 球的线速度取最小值时,A 球刚好转过一圈,B 球落到a 点与A 球相碰,则A 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正好等于B 球的飞行时间,即T =2hg,所以v A =2πRT=2πRg2h . [答案] (1)Rg2h(2)2πR g 2h3.一位同学做飞镖游戏,已知圆盘直径为d ,飞镖距圆盘为L ,且对准圆盘上边缘的A 点水平抛出,初速度为v 0,飞镖抛出的同时,圆盘以垂直圆盘且过盘心O 的水平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若飞镖恰好击中A 点,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dv 20=L 2gB .ωL =π(1+2n )v 0(n =0,1,2,…)C .v 0=ωd2D .dω2=g π2(1+2n )2(n =0,1,2,…)B [当A 点转动到最低点时飞镖恰好击中A 点,L =v 0t ,d =12gt 2,ωt =π(1+2n )(n=0,1,2,…),联立解得ωL =π(1+2n )v 0(n =0,1,2,…),2dv 20=L 2g,2dω2=g π2(1+2n )2(n =0,1,2,…),v 0≠ωd2,B 正确.]1.(多选)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A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的位移都相等 B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C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运动的平均速度都相同D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都相等BD [如图所示,由于线速度大小不变,根据线速度的定义,Δs =v ·Δt ,所以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B 对;但位移x AB 、x BC 大小相等,方向并不相同,平均速度不同,A 、C 错;由角速度的定义ω=ΔφΔt知Δt 相同,Δφ=ωΔt 相同,D 对.]2.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考考场除了不准考生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入场外,手表等计时工具也不准带进考场,考试是通过挂在教室里的时钟计时的,关于正常走时的时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秒针角速度是分针角速度的60倍B .分针角速度是时针角速度的60倍C .秒针周期是时针周期的13 600D .分针的周期是时针的124A [秒针、分针、时针周期分别为T 1=1 min ,T 2=60 min ,T 3=720 min ,所以T 1T 3=1720,T 2T 3=112,选项C 、D 错误.根据ω=2πT ,ω1ω2=T 2T 1=60,ω2ω3=T 3T 2=12,选项A 正确、B 错误.] 3.如图所示,两个摩擦传动的靠背轮,左边是主动轮,右边是从动轮,它们的半径不相等,转动时不打滑.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轮的角速度相等B .两轮转动的周期相同C .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不相等D .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D [靠摩擦传动的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C 错误、D 正确;由v =ωr 得ω=vr,故两轮的角速度不相等,周期也不相同,A 、B 错误.]4.从我国汉代古墓一幅表现纺织女纺纱的情景的壁画上看到(如图),纺车上,一根绳圈连着一个直径很大的纺轮和一个直径很小的纺锤,纺纱女只要轻轻摇动那个巨大的纺轮,那根绳圈就会牵动着另一头的纺锤飞快转动.如果直径之比是100∶1,若纺轮转动1周,则纺锤转动多少周?[解析] 纺轮和纺锤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圆弧长相等,即 线速度相等,v 轮=v 锤,由v =ω·r 知角速度之比ω轮∶ω锤=1∶100即当纺轮转动1周时,纺锤转动100周.[答案] 100周。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第二章认识细胞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基础主干梳理一、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1.单目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2.双目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二、显微镜的使用1.单目显微镜使用步骤:2.双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打开电源:①移动显微镜至实验台边缘15 cm左右,确认目镜和物镜安装完成。

②打开电源。

(2)对光调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

③双眼注视目镜,调节光源调节旋钮,直到看到圆形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①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旋开压片夹固定。

②调节移动手轮,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4)调焦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直到物镜距离玻片标本2~3 mm。

②双眼注视目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直到看到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三、显微镜的成像1.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低倍物镜下和高倍物镜下观察到物像的区别:物镜 图示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物像 大小细胞 数目视野 范围视野 亮度低 倍 镜远①小③多⑤大亮高 倍 镜近②大④少⑥小暗【归纳提升】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使用步骤的区别不同点 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镜观察方式只有一个目镜,观察者只能通过一只眼睛来观察标本配备两个目镜,观察者可以同时通过两只眼睛来观察标本调整焦距 转动准焦螺旋升降的是镜筒 转动准焦螺旋升降的是载物台【辨易错】1.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物像顺时针转动,则实际上物体也是顺时针转动而不是逆时针转动。

2.易错字词书写: 准焦螺旋....__________载.物台__________遮.光器__________【识图解】1.降看物镜升看目镜(1)降镜筒:眼睛注视物镜,直至物镜快要接近玻片标本。

(2)找物像:眼睛注视目镜内,缓慢上升镜筒。

2.区分物镜和目镜(1)物镜有螺纹,目镜没有螺纹。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二、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三、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教案[1]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教案[1]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一、授课课题:§2.1 椭圆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与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四、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五、教学方法:尝试,探究六、教学手段(教学用具):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学情分析: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在椭圆上,则22222591104464a a b b a b ⎧⎧+==⎪⎪⇒⎨⎨=⎪⎪⎩-=⎩. 例2 如图,在圆22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分析:点P 在圆22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方程.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221259x y +=上动点,求线段AP 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M 为线段AP 的中点,∴112622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22111259x y +=,∴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3112594x y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解法剖析:设点(),M x y ,则()55AM y k x x =≠-+,()55BM yk x x =≠-;代入点M 的集合有4559y y x x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C 在移动,且AC BC k k k ⨯=,且0k <,试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与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 值在变化时,线段AB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三.随堂练习第45页1、2、3、4、四.课堂小结1.椭圆的定义,应注意什么问题? 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应注意什么问题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七.教学反思(手写)一、授课课题:§2.1.2椭圆的几何性质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2)能够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顶点坐标、离心率并能根据其性质画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圆锥曲线作方法上的准备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与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三、教学重点: 椭圆的几何性质. 通过几何性质求椭圆方程并画图 四、教学难点: 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五、教学方法:尝试,探究六、教学手段(教学用具):课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学情分析:一.课题导入复习:1.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焦点坐标,焦距.2.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讲授新课(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在解析几何里,是利用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我们现在利用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来研究其几何性质.]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0(12222>>=+b a by a x1.范围[我们要研究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范围,就是研究椭圆在哪个区域里,只要讨论方程中x ,y 的范围就知道了.] 问题1 方程中x 、y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知,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不等式22a x ≤1, 22by ≤1 即 x 2≤a 2, y 2≤b 2 所以 ≤a , ≤b即 -a ≤x ≤a, -b ≤y ≤b这说明椭圆位于直线x =±a, y =±b 所围成的矩形里。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方法;
2. 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物质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区分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二章内容;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讲解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种类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按化学性质分类、按物理性质分类和按来源分类。

结合实例和图表讲解各种分类方法的具体内容。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类实验,如溶解性实验、导电性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
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认识各种物质的性质。

四、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理解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像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环保意识。

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教案 (1)

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教案 (1)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知识与技能】1.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及有理数的分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教材第23页“议一议”上方的内容【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竞赛引入,使学生初步认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问题1教材第23页“议一议”的内容【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负数的例子,进一步认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归纳结论】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个量规定为正的,用正数来表示,而把与这个量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负数来表示。

问题2教材第24页“议一议”上面“例”的内容【教学说明】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正负数,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归纳结论】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就表示与其意义相反的量;同理,若负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正数就表示与其意义相反的量.2。

有理数的分类问题3我们学过了哪些数?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教学说明】学生回忆学过的数,思考怎样进行分类,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归纳结论】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填空:(1)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约8844m,记为+8844m,那么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m,记为;(2)如果支出1800元记为—1800元,那么收入3。

16万元记为;(3)如果某天股市中某种股票上涨0。

8%,记为+0.8%,那么另一种股票下跌0。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教案.pdf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教案.pdf

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3)一、教材分析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

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四、学情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都给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通过教师的设疑,从计算机动画入手,以“探究式”教学过程为思路,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推理、对比,引导自己探索减数分裂过程的有关知识,形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思维空间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

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师按教材P23-24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

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或染色的木棍、植物枝条等替代品)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精品教案1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精品教案1

地形和地势教案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学时)
教学过程、内容(含教与学的方法)
第二章群论
有了前一章的准备工作以后,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抽象代数中重要的代数系统——群.
群是一个只有一种代数运算的代数系统,我们知道,一个代数运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是可以由我们选择的,可用o,也可用.群的代数运算普通为方便起见,不用o来表示,而用普通乘法的符号来表示,就是我们不写a b,而写ab.因此,我们就把一个群的代数运算叫做乘法.当然一个群的乘法一般不是普通的乘法.如向量空间的加法一样.
§2.1 群的定义
群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的很多性质可以作为它的定义.荷兰数学家罗伦茨(1853-1928)曾举出了40个以上的群的定义.有的不用乘法而用除法来定义,常见的是我们书上的两种(或三种).
一、群的第一定义
1. 定义 设G 是一个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
I .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是封闭的;
II .结合律成立:,,,()()a b c G a bc ab c ∀∈=有;
III .,a b G ∀∈,方程ax b =和ya b =都在G 里有解.
则称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注意:1.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G 称为一个群胚.
2.满足I ,II 的代数系统G 称为半群.
3.群是:一个集合,一种运算,三条公理.
2. 例
例1.{}G g =,乘法:gg g =,则G 对于这个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G 是闭的;
Ⅱ. ()()g gg gg g g ==;
Ⅲ. gx g = 有解,就是g
y g g = 有解,就是g .
例2.整数加群:Z G =,乘法是普通加法,则G 对于普通加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两个整数相加还是一个整数;
Ⅱ. 整数相加适合结合律;
Ⅲ. ,a b G ∀∈方程ax b =和ya b =在G 中有整数解.
例3.G =,乘法是普通减法,则G 对于普通减法来说不作成群.因为:I ,III 成立,但II 不成立:3-(2-1)≠(3-2)-1.
例4.*G =,乘法是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不作成群.因为:I ,II 成立,但III 不成立:32x =没有整数解.
例5.*G =,乘法是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3. 性质:若G 是一个群,则
IV .e G ∃∈,使a G ∀∈有ea a =(这个e 叫做G 的一个左单位元).
[证明] 由II ,对于一个固定的元b ,yb b =在G 里有解.取一个解e :
eb b =.a G ∀∈,又由III ,bx a =有解c :bc a =,()ea ebc eb c bc a ∴====.这就证明了e 的存在.
V .a G ∀∈,1a G -∃∈使1a a e -=(1a -叫做a 的一个左逆元,e 是一个固定的左单位元).
[证明] 由III ,ya e =有解1a -:1a a e -=.
命题1. 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非空集合,则I ,II ,III ⇒ I ,II ,IV ,V.
二、群的第二定义
设G 是一个定义了叫做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满足I ,II ,IV ,V ,则称G 对于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
命题2. 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非空集合,则I ,II ,IV ,V ⇒ I ,II ,III.
[证明] 我们分三步来证明:
(i )“一个左逆元一定也是一个右逆元”,这句话现在还不能这么说.
“若1a a e -=,则1aa e -=(e 是左单位元).”因为:由V ,a G '∃∈使1a a e -'=,所以11111111()()()[()]()aa e aa a a aa a a a a a ea a a e --------''''======,即1aa e -=.(注意:这时1a -还不能说是a 的右逆元,因为e 还不一定是右单位元.)
(ii )“一个左单位元一定也是一个右单位元”,即a G ae a ∀∈=有.因为:
11()()ae a a a aa a ea a --====,即ae a =.
(iii ),a b G ∀∈,1V a G -∃∈由,又由I 1a b G -∈.取1x a b -=,则它就是方程ax b =的解,因为:11()()a a b aa b eb b --===.又1V a G -∃∈由又由I 1a b G -∈.取1y ba -=,则它就是方程ya b =的解,因为:11()()ba a b a a be b --===.
故公理I ,II ,III 成立.
命题1和命题2说明群的这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例6.{1,1}G =-,乘法:普通乘法,则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这是因为: Ⅰ. G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是闭的;
II .普通乘法适合结合律,对于G 的元当然也成立;
IV .1G ∃∈,使111,1(1)1⨯=⨯-=-,即1是左单位元;
V .111,(1)(1)1⨯=-⨯-=.
它的乘法表是:
例7.{,}G a b =
则G 是一个群,同例6.
又若{,}G a b =
I 成立显然,II 成立同学自己验证.
IV ,a G x G ax x ∃∈∀∈=使有,,b G x G bx x ∃∈∀∈=使有.
V 不成立对于a 有ba=a ,对于b 有ab=b 但yb=a 无解.所以,V 不成立,G 不成群. III 不成立:方程yb=a 无解.
注意:1. 一般第二定义比第一定义更方便,用的更多;
2. 若成群一般用第二定义,若不成群一般用第一定义
三、群的第三定义与公理比较
定义:设G 是一个定义了乘法的代数运算的非空集合,若满足I ,II 及
IV ' ,e G a G ae a ∃∈∀∈=使有(这个e叫G的一个右单位元).
V ' 11,,a G a G aa e --∀∈∃∈使=(1a -叫做a 的一个右逆元,e 是一个固定的右单位元). 可证I ,II ,III ⇔ I ,II ,IV ',V ',也可证I ,II ,IV ,V ⇔ I ,II ,IV ',V '.
下列各组公理能不能作为群的公理呢?(246C =). (A )I ,II ,IV ,IV '; (B )I ,II ,IV ,V ';
(C )I ,II ,IV ',V ; (D )I ,II ,V ,V '. 答:(A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8.G =,乘法:普通乘法.I ,II 满足,而左右单位元都是1,满足IV ,IV ',但G 不是群.
(B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9.{,}G a b =
I 成立,II 也成立:考虑()()xy z x yz =,当x a =时,()()ay z yz a yz ==;当x b =时,()()by z yz b yz ==.IV 成立:有两个左单位元a ,b :,ax x bx x ==.V '成立:对于给定的左单位元a :a 有右逆元a :aa=a ;b 有右逆元a :ba=a.但G 不构成群.
(C )不能作为群公理:
例10.{,}G a b =
它满足I ,II ,IV ',V ,但不构成群.
(D )不能作为群公理,显然.
四、几个名词和符号
1. 有限群——若群G 的元的个数是一个有限整数.
无限群——若群G 的元的个数不是有限整数.
一个有限群G 的元的个数叫做这个群的阶,记为|G|.
例1、例6是有限群;例2、例5是无限群.
2. 群G 的乘法适合结合律,∴12()n i a a a a G ∈有意义,且属于G.当12n a a a a ====时,我们称12
n n a a a 次
(n 是正整数)是a 的n 次乘方(简称n 次方),记为n
a aa a =或规定11n n a a a a a +⎧=⎪⎨=⎪⎩.
性质:n m n m a a a +=;(),(,)n m nm a a n m =∈.
3. 设G 是一个群,若,a b G ∀∈均有ab=ba ,则称G 是交换群,也叫阿贝尔群.(在群的公理中没有要求交换律成立,所以在一般的群里交换律未必成立,但也有成立的群,这种群叫交换群).
性质:穿脱原理:,a b G ∈(群),111()ab b a ---=.
[作业] 一. 设n n ⨯是实数域上的所有n 级矩阵的集合.根据群的定义判断下列代数系统是否构成群?
1. n n G ⨯=
,乘法:矩阵的加法; 2. n n G ⨯=,乘法:矩阵的乘法;
3. {|,||1}n n G A A A ⨯=∈=,乘法:矩阵的乘法;
4. {|,||0}n n
G A A A ⨯=∈≠,乘法:矩阵的乘法. 二.P 35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