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山公开课所不能公开的(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
陕西省汉中中学李旭山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0日第四版头条刊出)
人们总是把批评公开课的矛头指向了“作秀”。不同于公开审判,公开课没有律师和陪审团的监督,自然不会遭到当堂反驳;也不同于公开手术,公开课没有以防不测的预备方案,自然无须应付意外的教学内容。所以,公开课就有了作秀的安全保障。公开课可以促进交流,可以锻炼青年教师并成名晋级,作秀也就有了内在的动力。
然而,只有公开课才作秀吗?
如果公开课是老师在作秀的话,那么日常教学则是知识在作秀。公开课老师担心学生不动,然而动起来则有可能是表演,而且即使真动也未必有意义;日常课老师担心学生不懂,尽管懂与不懂学生都能真实地表现或表达,但是即使懂了也未必证明获得了有价值的东西。
公开也罢,日常也罢,“秀”却是不约而同的,“秀”成了中国教学的最大看点。
那么,公开课各种“秀现象”背后不能公开的是什么?公开课的真正启发是什么?公开课又能为课改做些什么?
公开课暴露出的问题恰好是中国课堂教学的问题,因而反思公开课就是反思日常课堂教学,探索公开课健康之路,也就是探索日常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课改公开课中的作秀恰好证明,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进行深水勘探、深水打捞、深水测航、深水躲礁、深水潜行。
我们借着公开课的类型逐一展开评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从组织角度看公开课有:
①同一老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作为学校典型,在其他人其他课不具备讲授公开课的情况下,老拿这种课装门面。
反思:违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将学生当作了道具,既愚弄学生又愚弄听课者。
建议:执教者如不能拒绝上重课,就应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每一次“重复”中,有所新发现,有所新收获,借此显示学无止境的意义,同时也给听课者奉献真正的课堂新意课堂智慧。具体做法是上“加时课”,在原本结束的基础上重新备教、备学。如,上节课由老师提出预设问题,加时课则由学生提出新问题;上节课主要侧重学习领会,那么加时课就应侧重应用实践;上节课完成了本课题的核心讨论,那么加时课就应着力于拓展牵引;上节课完成了学生的展示,那么加时课应对展示进行讨论评价;上节课通过归纳思维获得某一原理,那么加时课就应运用演绎思维将原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日常课,也完全可以上加时课,只要学生的兴趣、热情、潜力指向了深入和开拓,就应该及时捕捉这种加时课的机会,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生成。
②外校借班上课。
反思:学情了解困难,导学无法提前,与任课老师的教学不能衔接,本课堂遗留问题难以处理,拓展的延伸性受到限制,可能出现重上的情况,所借学生大都为优等生和展示欲强的学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议:树立一种观念,课堂现场了解学情是这类课的必要环节;摆脱一种束缚,放弃现成导学案,充分利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练就一种胆量,要有勇气“死”在公开课中,有勇气接受学生陌生挑战。形成一种开放课堂,允许课题、问题留下“尾巴”,允许听课的同行和领导参与,允许同学和在场的所有听课者互动。
③正常进度下的全员公开课,同课异构是这种课型的常见形式。
反思:这种公开课最接近于日常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人为了与众不同,刻意求新求异,过度开发老师而或略了学生;过度发挥优等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
建议:由单纯的研究教材教法,向与研究学生学法结合转变。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决定了课堂的组织与内容生成。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是这种课必须铭记的原则。
④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
反思:弊端和第二种情况一样,尤其是学情的了解更为困难,准备虽少,但要要现场答辩现场打分,评委虽少,但个个是专家,无形中给参赛者造成巨大的压力,压力往往与学生的课堂损失成正比。
建议:热场,短暂热场消除紧张和隔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务实,调动学生表达展示,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扬长,可回避自己的弱项,用自己特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
前三种往往是充分策划、群策群力,全力打造样板课堂、形象课堂;后一种则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测试和检验。
从课型本身来看公开课有:
①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
反思:那些过分熟练的环节流程,往往并不能证明老师授课艺术的纯熟。很多时候,与其说是老师熟练地操纵着环节,还不如说是环节在操纵着老师。在预设的环节中,老师成了课奴,学生则是课奴之课奴。环节为贵,老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异化。此种异化,传统课有之,改革课亦有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建议:必须明确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环节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服务关系决不能倒置。必须摆正孰轻孰重的位置,树立“学生为贵,老师次之,环节为轻”思想。必须确立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教学形式教学环节都应该因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形式决不可大于内容。
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
反思: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却忽略谁在学的问题,解决了预设问题,却忽略了生成问题。总认为预设的经典材料和时尚素材,就是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挤压生成空间,是这种课的最大弊端。
建议:树立“因需施教”的思想,确立预设与生成兼顾的原则,练就特定情境下生成替代预设的勇气。养成鼓励学生现场质疑、现场提供教学素材的习惯。将生成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当作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
③教法、学法,很有“卖点”的。
反思:示范性往往不等同于推广性,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推广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好把握。作为课改名师,在身经百战后,还想追求自己最擅长最独到的做法,甚至追求“仅此一例,无法复制”的效果。这样的课无疑是最好的公开课。然而,作为课改名校的公开课,在组织宣传上追求典型的塑造,自然就追求较好的推广模式。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课改名校的教学资源都比较薄弱,老师的知识结构、学科素养和理论修养,明显落后于传统名校。让学生动起来,是课改名校制胜的唯一法宝,为了保证学生动起来,就必须有模式与环节的硬性要求硬性规定,由此产生的新教法新模式,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有时会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严重对立。
建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扩大教师文化视野,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情,让学生的“动起来,展示起来”,变为“问起来,质疑起来”。课改名校公开课的执教者,更应该多听听其他学校高水平课,哪怕是传统课。使课改名校走出“校长胆子大,老师水平低”的怪圈,使中国课改早日摆脱“农村包围城市”的尴尬。
④教学内容为公认难讲的。
反思:这样的课,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容易形成以老师讲为主的情形。知识点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难点,教学过程的难点,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最终体现为因果逻辑关系的理解或建立。因果关系的逻辑难点,可能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阐释分析类的,可能是因果链条偏长、纵向深度曲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