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https://img.taocdn.com/s3/m/dfe672f5b9f3f90f77c61b03.png)
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形式1、霍乱本病的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5日,以1~2日为最常见。
多以突然腹泻开始,继而呕吐。
一般无明显腹痛,无里急后重感。
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
呕吐多不伴有恶心,喷射样,其内容物与大便性状相似。
由于严重泻吐引起体液与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红蛋白及血浆比重显著增高,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患者出现全身性电解质紊乱。
若能及时妥善地治疗,可转危为安,逐步恢复正常。
2、病毒性肝炎(1)、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水)史;出现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可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
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可伴有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2)、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 ALT 和 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HBsAg 阳性。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可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3)、丙型病毒性肝炎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或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或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或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等: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或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眼科医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应急预案 (2)
![眼科医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应急预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d05e67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5.png)
眼科医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应急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眼科疾病,其防治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发现和诊断:要加强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熟悉程度。
通过常规眼科检查,及早发现患者眼结膜出血的症状和体征。
2. 隔离患者:对于已确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继续传播病菌。
患者应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眼部分泌物。
3. 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医务人员和患者本人应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触摸眼部、用干净的纸巾盖住口鼻等。
4. 口服抗病毒药物: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患者可以口服
抗病毒药物,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5. 眼部治疗:通过眼部冷敷、滴眼液、眼药膏等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炎症反应。
6. 病情观察和随访:对于确诊的患者,应定期跟踪观察病
情的变化,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治应急预案仅为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的
建议和相关的医学指南来确定。
同时,预防措施也十分重要,如定期洗手、避免接触有病人体液的物品,以及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https://img.taocdn.com/s3/m/2e0def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b.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第一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防治知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起病急骤,传染性极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泪液和眼分泌物传播,接触传染源后2~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主要症状:眼睛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结膜和球结膜高度充血,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该病病程短1~2周,无特殊有效疗法,但预后良好, 无视力损害,一般无后遗症。
一、传播途径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常使“一人得病,全家受累,一处传染,四方蔓延”之势。
二、预防措施1、“红眼病”人最好在家休息一周以上,不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参加各种集会,避免传染其他人。
2、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
3、病人的洗脸用具单独使用,病人的泪水及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通过接触带有病人眼分泌物的物件使健康人得病。
4、禁止一支眼药水多人使用。
5、养成个人爱眼卫生,不擦眼、勤洗手、毛巾和面盆分开使用的卫生习惯。
三、治疗原则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
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
1、4%吗啉双胍、0.1%三氮唑核苷滴眼剂、0.5%利福平膏进行治疗。
2、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清洗。
3、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薰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4、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治疗效果,但可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厦门市海沧职业中专学校医务室2007年9月第二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防控知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防控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9-1715:03:2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769eb758fb770bf78a55ce.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预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
它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为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玉溪市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确保在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调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预警分级根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散发、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进程及特点,将预警分为四级:Ⅳ级预警、Ⅲ级预警、Ⅱ级预警和Ⅰ级预警。
(一)Ⅳ级预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呈散发状态,发病水平超过3年同期平均水平2倍以上,或1周内1个州(市)的1个县发生暴发,病例数100~499例。
(二)Ⅲ级预警:1周内1个州(市)的1个县发生暴发,病例数500~1000例;或1个州(市)的2个或2个以上县发生暴发,每个县的病例数均大于100例。
(三)Ⅱ级预警:1周内1个州(市)的1个县发生暴发,病例数大于1000例;或1个州(市)的2个或2个以上县发生暴发,每个县的病例数均大于500例。
(四)Ⅰ级预警:1周内2个或2个以上州(市)发生1000例以上的暴发流行。
三、应急组织及职责(一)组织机构视疫情的预警分级和相应反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技术处置小组,技术处置小组下设疫情组、流调组、临床诊疗组、检验组、消杀组和后勤保障组,开展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健康宣传知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健康宣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95ee2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0.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健康宣传知识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因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症状1.眼红:眼睛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有时眼球、眼睑会有血丝。
2.眼痛:眼部会感到疼痛或刺痛,并且会出现不适感。
3.流泪:眼泪会比平常多,长时间不停。
4.皮疹:有时候会在眼睛附近的皮肤上出现斑疹。
5.视力模糊:视力会变得模糊不清。
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脏手揉眼睛,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眼镜等个人物品。
2.避免眼部受伤:注意避免眼睛受到外伤,避免过度使用眼睛。
3.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用眼容易引起眼部疲劳,要注意适当休息。
4.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避免与生病的人近距离接触,注意室内通风。
5.注意饮食营养:保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增强免疫力。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方法1.眼部休息:减少用眼时间,避免眼睛受到刺激,注意保持眼部卫生。
2.眼药水:可以使用抗菌消炎的眼药水,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避免频繁使用。
3.冷敷:使用冷敷物冷敷患处,以缓解疼痛和红肿。
4.药物治疗:可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病毒或抗菌药物。
5.预防继发感染:避免自行挤压眼睛的分泌物,以免感染传播。
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相关误区1.错误的用眼:盲目使用眼药水或眼膏可能会延长恢复时间。
2.不重视个人卫生:不勤洗手、懒于眼部清洁等行为容易诱发感染。
3.乱用药物:过度使用或滥用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影响后期治疗。
4.缺乏科学知识:了解这个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在面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这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时,了解相关健康宣传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高个人卫生水平、预防接触病毒细菌、避免过度疲劳等措施,可以减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生。
同时,正确治疗和预防感染的方法可以帮助尽快康复。
希望有关健康宣传知识能够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加强预防意识,保护视力健康。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医学参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医学参照)](https://img.taocdn.com/s3/m/af5a8f13cfc789eb172dc896.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1-11-23发布 200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CA24v)。
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本病属丙类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秀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ELISA检测EV70或CA24v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一旦出现病人,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https://img.taocdn.com/s3/m/162113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c.png)
心理护理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孤独和抑郁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
01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
焦虑和恐惧
注意事项
避免传染
01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 巾、手帕等物品
03
避免与他人共用眼 部护理工具
05
避免与他人共用眼 部护理产品
02
避免与他人共用眼 部化妆品
预防: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 触患者
02
避免与他人共 用毛巾、手帕 等物品
03
避免接触受污 染的水源和食 物
04
加强锻炼,提 高免疫力,降 低患病风险
05
护理
眼部护理
1
保持眼部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 眼药水冲洗眼睛,避免用手揉搓眼睛
2
避免刺激:避免强光、烟雾、灰尘等 刺激眼睛
3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x
目录
01
02
03
诊治
护理
注意事项
诊治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了解 患者症状、接触 史等
眼部检查:观察 结膜、角膜等眼 部组织情况
实验室检查:进 行病毒检测、血 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等,了解眼部组织病变情况
鉴别诊断:与其他眼部疾病 进行鉴别诊断,如红眼病、 沙眼等
保持眼部湿润:使用人工泪液或眼药 水保持眼睛湿润
4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睛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物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注意用眼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学校实用公共卫生指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学校实用公共卫生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bce51f8f705cc1755270923.png)
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概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CA24v)[1]。
该病的潜伏期很短,起病急。
1~2h内眼部即眼红、刺痛、沙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双眼同时患病或一只眼发病后很快波及另一只眼,也可出现眼睑水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点状、片状结膜下出血。
早期分泌物为水样(浆液性) ,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变为黏液脓性。
该病的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不造成视力损害。
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者。
广州市在学校中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
日常学习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污染粘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群之间直接接触传播,经毛巾、课桌、公共用品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对本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类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
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市以夏秋季为常见。
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1]。
广州于1971年、1981年、1988年分别发生过该病流行。
2007年8月底至10月,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活跃,大多数暴发疫情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所以学校及托幼机构应足够重视,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疫情发生前学校预防工作1、开展健康教育是基础利用墙报、校内广播、讲座、健康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及其家庭了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知识;教育学生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用眼卫生习惯,避免用未洗净的手触摸眼睛,触摸眼睛后要彻底洗手;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不要与他人共用眼药水等可能接触眼部的用品;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进入公共洗浴场所;出现相关症状时,应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807426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e.png)
情况(在符合项打“√”)
方法
1.是
2、否
1.是
2、否
1.是
2、否
查看文件、记录 查看文件 查看文件
1.是
2、否
查看工作记录
部署时间 成立时间 制订时间
备注
经费保 障
培训情 况
是否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和疫情处置给予经费保障 是否储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关药品 是否组织开展了教职工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培训 学校是否开展学生晨检、午检、课间巡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工作
• 4、制定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 度,并落实到位,开展因病缺课报告工作 。
学校与托幼机构疫情报告工作
• 5、当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立 即隔离患儿,并通知家长尽快带往医院就 诊。
• 6、当出现符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 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报告情 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 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 )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
液性。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
• 2、体征
•
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
、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
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流行特点
• 1、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 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
• 2、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手、物、水---眼的途径接触传染 。
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 • 或3、双相血清学检查,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
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 。
疫情判定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280736c5f0e7cd185253609.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WS 217-2008】(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2.1.1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
2.1.2 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手、物、水→眼的途径接触传染。
2.2 临床表现2.2.1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参见附录A)。
2.2.2 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
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2.3 实验室检测2.3.1 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
2.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见B.1)。
2.3.3 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抗原(见B.2)。
2.3.4 双相血清学检查。
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 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见B.3)。
3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结合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作出确诊。
4 诊断4.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2.1、2.2者;4.2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1、2.2和2.3.1项者,4.3 确诊病例同时符合2.1、2.2以及2.3.2、2.3.3、2.3.4中任何一项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ba7812e7375a417866f8f91.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1-11-23发布 200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CA24v)。
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本病属丙类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秀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ELISA检测EV70或CA24v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一旦出现病人,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dc5b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e.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总则1.1背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重要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重要临床特性的传染病。
普通可在2~3 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纪组人群均可发病。
重要通过接触传输,传染性极强,传输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造成流行或暴发。
1.2编制目的为确保我一旦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能快速查清因素,并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控制和扑灭疫情。
2分级原则根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疾病的特性,以及我历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状况,拟定1周内一种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暴发疫情。
按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畴,将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普通(Ⅳ级)疫情,依次用红色、橙色、蓝色和黄色进行预警,分别实施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
2.2.1Ⅰ级疫情:1 周内在我半数以上县(、区)出现20 起以上、持续发生的暴发疫情,且疫情涉及邻近地,并有大范畴蔓延趋势。
2.2.2Ⅱ级疫情:1 周内在2 个以上县(、区)出现10 起以上暴发疫情,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3Ⅲ级疫情:1 周内在2 个毗邻的县(、区)出现5 起以上暴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4Ⅳ级疫情:1 周内在1 个县(、区)范畴内出现2 起以上暴发疫情。
3应急响应(1)Ⅳ级疫情发生时,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应立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确认,报告并请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综合评定。
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负责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解决与报告。
必要时,请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Ⅲ级及Ⅱ级疫情发生时,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应立刻组织专业队伍,会同疫情发生地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开展疫情的现场调查、解决与报告。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处置技术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处置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5b9511031126edb6f1a10d6.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处置技术措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是由肠道病毒70型或(和)科萨奇病毒A24型变种所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
(一)症状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自病毒进入眼部到出现症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当患者感到眼部不适后1-2小时内眼睑红肿,2-3天内红肿达到高峰。
病人的感觉是眼刺痒到刺痛,眼内异物感明显并有烧灼感,怕光、流泪、眼睑沉重、睁眼困难、眼部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性,重者呈血性。
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病毒。
检查病眼见到睑、球结合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严重者球结膜全部为鲜红色,角膜常被累及,但只是上皮层呈多发性点状剥脱,一般不形成溃疡。
在眼部明显红肿的同时,多数病人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有低热、头痛、鼻塞、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的耳前淋巴结肿大。
如果没有继发的细菌感染,病程一般为10天至2周左右即可自愈,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然而也有少数病人,在病中出现发热、肌痛、肢体(以下肢为多见)弛缓性麻痹,这是病毒侵害神经系统发生了脊髓神经根炎的合并症。
有脊髓神经根合并症者,少数会残留不同程度的终身麻痹。
(二)诊断凡急起双眼显著红肿,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应作为疑似病例。
检查发现睑、球结合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或伴有角膜上皮层多发性点状剥脱者,即为诊断病例。
如在流行地区与类似病人有接触史者诊断更为肯定。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能作为确诊依据,但一般诊断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
(三)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目前尚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
国内有报告,使用干扰素滴眼或0.1%三氮唑核苷滴眼药等,但疗效尚不肯定。
(四)预防与控制办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尚无疫苗可用,主要采用切断传播途径和消毒含病毒污染物的方法。
本病病毒存在于眼及其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当病毒侵入健眼而传播,一旦染上病毒,一天内急起发病。
病毒还可存在于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中。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理技术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理技术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7ecd1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7.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理技术预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理技术预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EV70)或(和)科萨奇病毒A24型(coxA24)变种所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
为规范我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卫生部制定的《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制定本技术预案。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
以急性期病人为主,其次是健康病原携带者。
病人整个急性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从眼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患眼-手或物-健眼)和水传播(患眼-水-健眼)为主。
此外CA24v可从患者咽部、粪便中检出,EV70偶尔从粪便分离,提示通过飞沫、粪便传播的可能性。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由于可由不同病毒引起,故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见于世界各地。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流行常发生在夏季炎热潮湿季节,我国几次大流行都发生在夏末秋初,可能与人们游泳、沐浴、擦汗、擦脸的机会多有关。
发病周期性不祥。
无年龄性别差异,1988年我国大流行时,1-70随均可发病。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二、临床特点潜伏期数小时至48小时,平均21小时。
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自病毒进入眼部到出现症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当患者感到眼部不适合1-2小时内眼睑红眼内异物感明显并有烧灼感,怕光、流泪、眼睑沉重、睁眼困难、眼部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性,重者呈血性。
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病毒。
检查病眼见到睑、球结合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严重者球结膜全部为鲜红色,角膜常被累及,但只是上皮层呈多发性点状剥脱,一般不形成溃疡。
有眼部明显红肿的同时,多数病人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有低热、头痛、鼻塞、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的耳前淋巴结肿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84bdd9269dc5022aaea00d6.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
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
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
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
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
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
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 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
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基本知识问答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基本知识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b231f26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9.png)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基本知识问答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染源是什么?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是多长?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人群易感性如何?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起病急,潜伏期短。
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
刺激症状重。
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
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诊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符合病例:在夏秋季,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3小时或1-2天潜伏期,急剧发病或爆发流行性、传播快的急性结膜炎或角结膜炎,具有结膜高度充血、水样分泌物增多、耳前淋巴结肿大,部分伴有角膜上皮性病变等特征,可以作出临床诊断。
另外,对结膜囊的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有助于病毒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病毒A24变种的确定。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治疗?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0.1%疱疹净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干扰素眼液或0.2%阿糖胞苷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环胞苷眼膏或抗生素眼膏。
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
4 第八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4 第八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https://img.taocdn.com/s3/m/86d790f0910ef12d2af9e761.png)
第八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
主要由肠病毒70型(EV70)及柯萨奇A24型病毒变异株(CA24V)引起的,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
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以接触感染为主,如与患者共用毛巾、脸盆、游泳等;在家庭内极易传播,在工厂、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引起爆发;在青少年和壮年中发病率较高。
本病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曾发生过世界性大流行及多次局部地区的爆发。
本病潜伏期短,为18-48小时,球结膜下出血为最显著的症状,伴眼内有异物刺激感、眼部刺痛、结膜肿胀、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
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以后很快影响或传染到另一侧。
7天内症状大部分恢复。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本地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与出血性结膜炎病人有接触史,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可作为临床确诊。
2.眼部病毒分离阳性,可作为病原学确诊。
主要防制措施是加强监测和报告,隔离传染源,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搞好个人及家庭卫生,做好托幼机构及中小学的卫生工作,预防疫情爆发。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1.2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岁□□1.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及保姆⑹饮炊服务业⑺商业服务⑻医务人员⑼工人⑽民工⑾农民⑿干部职员⒀离退人员⒁家务及待业⒂其他(注明)⒃不详□1.5家庭住址:1.6工作单位(学校):1.7联系电话:1.8家庭人数:1.9患病人数:2.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2.2就诊日期年月日2.3就诊单位:2.4诊断:⑴临床诊断⑵病原学诊断□2.5病程:(天)3.临床资料病人有无下列症状?(1 有 0 无)3.1眼刺痒□3.2眼睑沉重□3.3畏光流泪□3.4灼热□3.5视物不清□ 3.6肿胀□ 3.7粘液分泌物□3.8脓性分泌物□3.9结膜充血□ 3.10发热(℃)□ 3.11四肢酸痛□ 3.12乏力□4.流行因素调查(调查病前2天内情况)4.1接触红眼病人:⑴是⑵否□与患者关系:4.2家庭内毛巾:⑴分开⑵不分开□4.3家庭内脸盆:⑴分开⑵不分开□4.4游泳:⑴有⑵无□4.5乘坐公交车:⑴有⑵无□次数:主要乘坐几路车:4.6乘坐出租车:⑴有⑵无□次数:4.7发病期间在家隔离:⑴是⑵否□4.8回家是否洗手:⑴是⑵否□ 4.9是否打电话:⑴是⑵否□使用电话:⑴公用⑵私用⑶两种均有□ 4.10是否使用电脑:⑴是⑵否□使用电脑:⑴公用⑵私用⑶两种均有□ 4.11公共场所乘坐电梯:⑴是⑵否□大约次数:4.12饭店就餐:⑴是⑵否□次数:4.13舞厅或街头跳舞:⑴是⑵否□次数:4.14是否去过网吧:⑴是⑵否□次数:4.15打保龄球:⑴是⑵否□次数:4.16其他公共场所:⑴是⑵否□次数:主要有哪些场所:5.调查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001-11-23发布 200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CA24v)。
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本病属丙类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秀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ELISA检测EV70或CA24v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一旦出现病人,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
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夏秋季为常见。
病人多有明显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2 临床症状及体征
3.2.1 潜伏期短,起病急。
1~2h内眼部即眼红、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刺激症状明显。
双眼同时患病或一只眼发病后很快波及另一只眼。
3.2.2 眼睑水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点状、片状结膜下出血。
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3.2.3 裸眼检查角膜不易发现异常。
荧光素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层见多发点状剥脱。
3.2.4 睑结膜、穹窿部结膜滤泡增生。
3.2.5 耳前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3.2.6 本病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者。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结膜细胞学检查呈单个核细胞反应。
结膜囊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3.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EV70或CA24v(见附录A)。
3.3.3 双相血清学检查。
病人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见附录B)。
3.3.4 结膜刮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病毒抗原。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具备3.1、3.2.1。
3.4.2 临床诊断:具备3.1、3.2。
3.4.3 确诊病例:具备3.1、3.2,同时具备3.3.2、3.3.3或3.3.4三项中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4 处理原则
4.1 传染病报告与调查
4.1.1 眼科门诊出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诊断病例时,医务售货员应向行政科室报告。
医疗单位负责及时报告当地主管卫生、防疫部门,即要做出疫情控制的对策,密切观察疫情,确诊病原,采取措施控制蔓延。
4.1.2 临床典型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在发病1~3日内用结膜拭子在结膜囊、结膜表面涂擦取材,在冷藏条件下(冰瓶4℃以下)送有条件的实验室作病毒分离。
收集双相血清备血清学检查。
4.2 病人的隔离与消毒
患眼泪液、眼分泌物含大量病毒,通过眼-手、物-眼途径直接、间接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
早期发现病人,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是极其重要的。
隔离期7~10日。
4.2.1 病人洗脸用品分巾、分盆,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
污染物煮沸消毒。
4.2.2 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后消毒双手。
4.2.3 医务工作者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及接触患眼用物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
使用的仪器、物品清拭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
4.2.4 本病流行期间,医院设专台门诊,避免交叉感染。
4.3 预防
4.3.1 开展卫生教育,宣传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4.3.2 注意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阻止“红眼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
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由有关部门责令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停止开放。
4.3.3 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4.4 治疗原则
4.4.1 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
4.4.2 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见附录C)。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A1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A1.1 患眼结膜囊泪液、分泌物是分离EV70、CA24v的主要标本。
起病1~5日内排毒,以1~3日为高峰期,随时间延长分离阳性率下降。
标本采集应在起起1~3日以内。
A1.2 用灭菌棉拭子涂擦翻转的上、下睑结膜并拭取泪液立即投入装有灭菌生理盐水或Eagle液或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1.5mL的小试管中。
贴好标签,置冰壶内携至实验室或低温(-20℃~-70℃)冻存。
A2 病毒分离
A2.1 取出标本,无菌条件下揉洗棉拭子,挤压出标本液,加10%青霉毒、链霉素(原浓度青霉毒、链霉素各1万u/mL),置4℃作用2h后用作病毒分离。
A2.2 细胞培养用生长单层的HeLa细胞或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生长液为10%牛血清Eagle液,含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u/mL,pH7.2。
A2.3 倾去细胞管内生长液。
每细胞管接种标本液0.2mL。
每份标本液接种4个细胞管。
加维持液2%胎牛血清Eagle液1mL/管。
余标本液置-70℃冻存。
细胞对照管4管,每管加2%胎牛血清Eagle液1.2mL。
37℃温箱静置培养。
每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3~4天更换维持液一次,连续观察7日。
A2.4 细胞管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分散、胞浆内颗粒增加,最后细胞自管壁脱落,为分离阳性结果。
细胞病变达“+++”时,将细胞收留冻存于-70℃备TCID50滴定及病毒鉴定。
第1代培养见可疑细胞病变时继续传代,待细胞病变稳定出现后-70℃冻存。
第1代培养7日不出现细胞病变时连续盲传3代,如仍无细胞病变则为分离阴性结果。
A3 病毒TCID50滴定
阳性细胞管冻融3次。
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吸取上清,加Eagle液10倍系列稀释为10-1至10-8病毒液,各加入细胞管内,每管0.1mL。
每稀释度4管细
胞。
每管加维持液0.9mL,37℃培养7天观察细胞病变。
按Reed-Muench法计算出分离病毒株的TCID50。
A4 病毒鉴定
用标准抗EV70免疫血清、抗CA24v免疫血清与分离的病毒株,以100个TCID50病毒,20单位标准血清做中和试验。
以抑制细胞病变的免疫血清型别为待鉴定病毒的型别。
附录 B
(标准的附录)
血清学检查
B1 发病1~3日内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发病2~4周采取恢复期血清分别冻存备检。
B2 双相血清56℃,30min灭活后同时与标准病毒株、自患者分离出来的病毒株或本次流行期分离出的病毒株做中和试验、检测血清特异中和抗体滴度增长情况。
固定病毒用量100TCID50与等量系列稀释的血清混合作用后接种细胞板每日观察细胞病变。
中和抗体滴度的判定是以不产生细胞病变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终点效价。
B3 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也表明分离出的病毒是本次流行的结膜炎的病原。
附录 C
(提示的附录)
治疗
C1 抗生素、磺胺药无治疗效果,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C2 基因工程干扰素滴眼剂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C3 4%吗啉双胍(biguanine hydrochloride,ABOB)、0.1%羟苄苯并咪唑(hydroxybenzyl benzimida-zole,HBB)、0.1%三氮唑核苷(virazole)滴眼剂、0.5%利福平膏对有些病毒株有抑毒作用。
C4 眼分泌物多时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
C5 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