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96c7e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f.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一、本文概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的《导言》部分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导言》进行解读,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方法论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以期全面揭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黑格尔及其《法哲学原理》一书的概况,包括黑格尔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导言》部分,概述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以及黑格尔在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特色。
我们还将简要提及《导言》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影响奠定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首先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建立在其绝对精神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绝对精神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绝对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无法真正解释历史的实际发展。
相反,马克思强调,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而非抽象的精神概念。
接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伦理的实体。
然而,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对国家的理解,为马克思后来的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的命题。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f19e96a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3.png)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
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
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
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文章以“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开始,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批判首先要批判人民对现实的幻想,。
正如他接着指出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宗教只是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是指对象化为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
因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是人的精神慰藉。
可是“鸦片论”是让很多人困惑的。
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
.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必须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去理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cd91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3.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完成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是探讨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哲学专著。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和写作背景三个方面分析该著作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19世纪初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工人的贫困化、劳动条件的恶化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此外,当时的欧洲还面临着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德国在19世纪初仍处于分裂状态,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等邦国之间存在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冲突。
同时,宗教问题也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思想冲突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思想背景在19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试图通过辩证法和逻辑学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历史的最高目标。
然而,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的,他认为自由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
马克思在接触黑格尔哲学之前,曾受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影响。
康德哲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而费希特哲学则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性。
然而,马克思认为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和空洞,无法真正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他开始转向黑格尔哲学,试图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写作背景马克思在1842年至1843年间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期间接触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
他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5f796fcaaedd3383c4d3e2.png)
• 因此,结合现实,马克思逐渐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德国的思想界 和自己的思想。在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同时,他开始运用唯物辨证的思 想和方法来观察与评价德国的思想和现实,并思考人类的终极目的。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就产生于这样一种思想和社会背景之中。
• •
•
结论 (1)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建立 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的正确逻辑。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周泉
•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形成背景
• • • •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即看 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 《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 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 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 (2)思想状况
• 一方面,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 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另一方面,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 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 极参与政治生 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 予说明和协调。
•
黑格尔的这种思想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立场,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ac4c693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d.png)
简要评述
▪ 一方面,从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来看,《〈黑 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激进的 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完成了 政治上的转变,从而最终完成了“两个转变”;
▪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 来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提出 的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划时 代的历史功绩。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中的 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 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而 “马克思首次 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 马克思和法国激进民主主义者卢格商议合办的 《德法年鉴》经多方努力,于1844年2月在巴黎 出版,但只出版创刊号(1、2期合刊)就停刊了。
▪ 这里有内外两层原因:外因是杂志出版后反响很大, 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普鲁士政府通令封锁边境区, 严禁杂志入境,并令各警察机关, 一旦马克思、 卢格进入普鲁士国境,就予以逮捕。内因是马克 思与卢格在 《德法年鉴》的办刊方针、原则问题 上存在较大分歧。
一、写作背景
▪ 卢格始终囿于人民精神解放的范围,希望德国精 神和法国精神实现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联合,并 通过创办自由出版物,实现政治自由。
▪ 马克思则认为,普鲁士极其可恶的专制制度已赤 裸裸地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主张 “新思潮的优 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主义地预料未来,而 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此 “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
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 接着马克思分析了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提出无 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伴随 着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中间等级分化和破产, 不得不充实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而无产阶级 的地位决定它必须把消灭私有制作为自己的重要 任务。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然, 是与社会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相一致的。 “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 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 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 有财产,只不过是把…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 为社会的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时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5fc255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a.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时间1. 导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
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想:“哎呀,又是个哲学家,太高深了吧?”别担心,咱们轻松点聊,搞懂它其实没那么难。
黑格尔可是个狠角色,他的想法在哲学界可是刮起了不小的风暴。
而这篇《法哲学批判导言》呢,是他在1821年左右写的,那个时候,正是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1.1 背景介绍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1815年,拿破仑在欧洲掀起的风波渐渐平息,大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政治和法律的意义。
黑格尔在这时候就像一位从容的棋手,瞅准了机会,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觉得法律和道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不能光想着个人的自由,还得考虑整体的利益。
这就好比你在吃火锅的时候,既要享受自己的牛肉,也得想着朋友们的菜品是不是够。
1.2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可真是别出心裁,他喜欢用辩证法来解释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对立统一的思想——比如说,牛肉和海鲜在火锅里相遇,虽然风格不同,但共同组成了美味的火锅。
所以,黑格尔认为,法和道德也在这个辩证关系中互相作用,彼此影响。
这样的想法让他的哲学更加立体,仿佛是把人类思想的拼图拼得更加完整。
2. 黑格尔对法律的看法说到法律,黑格尔可真有一套。
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在他的眼里,法律是社会的“良心”,它让每个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得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就好比一个班级里,大家都想当班长,但得考虑班级的整体利益,不能光顾着自己。
黑格尔这种观点,听上去有点理想主义,但放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2.1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那么,法律和自由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黑格尔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法律框架下追求的自由。
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人都随便在马路上开车,那可真是“见鬼了”。
这时候,法律就像是交通规则,把大家的“自由”引导到安全的方向上。
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的乐趣。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69ef6e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5.png)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黑格尔对法哲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
导言的结构清晰,主要内容包括对现实法律制度的分析和批判。
通过对导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言的批判也引发了对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导言中,黑格尔展示了对法哲学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导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哲学的核心思想,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导言、黑格尔、法哲学、背景、意义、重要性、基本概念、结构、主要内容、批判、启示、现实意义。
1. 引言1.1 导言的背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作为整部著作的引子,承载着重要的背景意义。
导言背景可追溯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引发的法律体系重构。
这一时期,法国的旧有法律秩序被彻底颠覆,法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黑格尔对于这一历史时刻所蕴含的思想启示以及法律权威问题的思考,为其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导言背景还与当时的哲学氛围密切相关。
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康德的道德哲学以及尼采的批判性思想,都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导言中的理论体系构建、哲学思辨等内容,也可以追溯到这些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反映出了当时思想界的热点与争议。
导言的背景除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深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对于法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当时法律体系的批判性思考,都是背景所呈现出来的重要特征。
正是这些背景因素的交织与交互影响,使得导言成为了整部著作的重要开端和引子。
1.2 导言的意义导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整个作品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导言提供了对法哲学的综合性概述,引导读者进入黑格尔的思想世界。
通过导言,读者可以了解作者对法哲学的看法和对现实社会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后文的论证和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10e3d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7.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系,也是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黑格尔思想发展背景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背景处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社会和哲学思潮中。
当时,欧洲社会正处在重大变革的阶段,其中包括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崛起以及德国兴起的民族意识。
这些变革对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也使得德国的哲学家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
此外,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德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超越。
其次,我们来看看黑格尔思想发展的背景。
黑格尔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但他与康德不同,特别是在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看法上。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对现象进行认识,无法超越经验得到事物本质的认识。
而黑格尔则认为,人类认识能力可以超越经验到达事物本质的认识。
他强调了人类思维的自觉性和辩证法的运用,认为思维的运动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逐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这一思想发展背景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动力。
最后,我们来看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具体写作背景。
这部著作分为两卷,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于1807年出版,开创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
而《实践理性批判》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完成出版。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教的时期。
当时,黑格尔受到了尼采和费海尔极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法哲学思想。
他试图通过批判和超越康德的哲学体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回应当时哲学界的挑战。
综上所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历史背景、黑格尔思想发展背景和具体写作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处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社会和哲学思潮之中,黑格尔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但他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看法与康德不同,他认为人类思维可以通过辩证法的运用超越经验认识事物本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 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 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98a38d6137ee06eff918e7.png)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 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一、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1、社会历史背景(1)德国社会状况: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bb9b8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d.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摘要: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内容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启示和影响正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3 年底1844 年1 月撰写的一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旨在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未来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是德国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德国哲学陷入了抽象和脱离实际的困境,无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有效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试图唤醒德国人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反思,为未来的社会变革打下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1.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将国家和法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忽视了它们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唯心主义倾向导致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抽象和脱离实际。
2.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神秘主义: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法哲学通过将国家和法律神秘化,掩盖了它们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这种神秘主义使得黑格尔法哲学难以被理解和应用。
3.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保守主义: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将国家和法律看作是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忽视了它们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种保守主义使得黑格尔法哲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启示和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提出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变革的紧密结合,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1804e7bb68a98270fefad7.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念书报告一、篇名及作者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二、第一版社及版次写于 1843 年终 -1844 年 1 月,载于 1844 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第一版社1956 年第一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52-467 页。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背景: 1841 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课与研究工作,何如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一样看法的知识分子严禁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断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梦想,转而决定经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以后马克思任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时期,他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边接受过来的对于国家和法的看法与客观现实生活天壤之别,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进了马克思去注意被过去法律思想家所小看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一定进行自我批评,即对深入他心里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评,以消除追求法的真谛的巨大思想阻碍。
经过大批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 年终到 1844 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作为马克思在其初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文件,是其第一部批评黑格尔哲学的著作。
它是一部拥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之作,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不行代替的作用。
而《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当时还未达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评》的第一版而撰写。
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看法,经过对现有宗教以及德国社会制度的思虑,侧重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学和国家哲学,揭穿了德国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限制性,提出了德国的出路即进行以哲学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中心的解放运动。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3dbf0b6c85ec3a87c2c517.png)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而提到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内涵。
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其实这样的“深层次”也还仅仅是表层而已,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反复阅读,感觉很受启发,有所感触。
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cc506b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9.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目录一、引言: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重要性二、德国对宗教的批判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三、宗教的本质1.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2.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四、宗教与世界的关系1.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2.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五、宗教批判的实质1.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2.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六、结论: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胚芽正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创作的一篇重要文章,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在德国的哲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的批判尤为激烈。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在马克思眼中,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83d84b694a7302768e993991.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整体与结构细解政论性著作。
写于1843年,马克思时年25岁,发表于1844年《德法年鉴》。
是马克思尚未提出共产主义思想时期的著作,从题目来看,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从背景来说,起因于对德国现实的不满,黑格尔哲学的反感。
那我们从文章入手,看一下马克思到底说了些什么。
文章结构:一共有48自然段,有的仅仅是一句话,一个问题,就成一自然段。
1-7自然段:论宗教。
8-21自然段:德国的现状。
22-27自然段:德国的理论。
28-48自然段:德国的“怎么办?”——武器的批判第一个话题:论宗教。
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是出自本文,在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关于宗教问题在当时社会的发展。
德国在宗教领域出了很多大师,确切地说,是在反宗教方面出了很多大师。
首先是马丁路德,他属于16世纪的改革家,推出了宗教改革,后来影响到了加尔文的荷兰宗教改革,据恩格斯评价,加尔文的改革比较彻底,宗教的组成是“完全民主共和的”,并由此推动了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
而路德改革拖了一条“庸人的辫子”,仅仅取消了教皇的统治,而又把诸侯的统治加在老百姓身上,这个马克思在文中有论述,一会就能谈到。
另外一个有名的认识叫做施特劳斯,他写了一本著作《耶稣传》。
从名字看就很有意思。
我们知道的宗教经典是《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其它的一些基本上是一些议论信仰的、感悟的著作,经院哲学又提倡盲目的信仰,不提倡研究,甚至禁止研究。
因此在宗教研究领域来说,是不能出现异端的,像布鲁诺,就被烧死了。
应该是噤若寒蝉。
而这个施特劳斯却要写耶稣,而且写来写去,又把?《圣经》牵扯进来了,说圣经不是神赐,而是早期基督教团队的集体创作。
这下炸营了!这就等于否定了圣经的神圣性。
再次一个,可以扯上费尔巴哈。
他的功劳在于进一步指出了,所谓的宗教,不过是人们对尘世的恐惧的拟人化表达。
神性就是人性,进一步把宗教的虚幻性揭示出来了,要从革命性来说,比施特劳斯更加进了一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df](https://img.taocdn.com/s3/m/be5ea81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6.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未完成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撰写的,是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和发挥了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社会目标,清晰地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1844年以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
《导言》就是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
列宁曾指出,这篇文章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完成。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从1835年起至1844年止,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开展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从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考察法国工人运动所获得的新观点、新见解,写成了《导言》一文,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7d49ac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d.png)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主要探讨法哲学和国家的问题。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对国家的批判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国家批判,即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和对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我们来探讨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将国家理解为“理性的观念”和“现实的道德”。
他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共同意志和行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理性自觉的体现。
在国家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格和自由,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与此黑格尔也将国家理解为“现实的道德”,即国家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使人们能够在社会中和谐共处。
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既包括理性的观念,又包括现实的道德,将国家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性和道德的共同体。
我们来探讨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国家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认为国家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黑格尔指出国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他批判国家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腐败现象,认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黑格尔对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指出现行的法律制度可能不完善、不公正,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
黑格尔对国家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批判,认为国家的道德发展不够完善,缺乏对公民的真正关怀和保障。
黑格尔对国家批判的内在逻辑是从权力、法律和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指出国家存在一些制度问题和道德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我们来探讨对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国家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完善的,是人们理性意志的产物,因此国家的发展是有一个方向和趋势的。
具体来说,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是朝着更加公正和完善的社会体制发展的。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剖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剖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8676c8ccbff121dc368308.png)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剖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学时期的马克思怀抱理性进化论,成长在十九世纪初德意志这块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在当时的德国属于少数例外的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从开始对黑格尔的痴迷追崇,继之不断清算批判,接着在辩证超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坚定地站在无神论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之上,最终完成了思路和意识形态的两次飞跃。
作为马克思早期探索的理论结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虽然使用了带有费尔巴哈色彩的或依旧是黑格尔的表述,虽然文中涉及的经济学批判尚显不成熟、不成体系,但已深深地打上了唯物主义的色彩,预示着一个必然撼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即将启程。
刚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马克思,因主编《莱茵报》的职业需要广泛地接触到资本主义现实,也不可避免地涉足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然而,当时大行于世的英法自由主义哲学和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并不能对此给予合理的答案。
加之德国现实与德国哲学的巨大反差激发了他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马克思将他从社会退回书斋的理论研究成果《克罗茨纳赫笔记》等与观察德法工人运动的实践成果整合,凝炼成《导言》。
此文主要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展开论述,在吸收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德国现实的滞后性,进而提出德国历史进程三重解放的科学论断。
一、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赋予哲学的新历史使命,从青年黑格尔派将批判归结为宗教批判的批判路径中跳了出来,把搏斗式的批判矛头直指德国现实。
他指出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羞耻部分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关系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迫使它们跳起舞来并号召猛烈地向现代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成的怪胎普鲁士专制开火,把实实在在的引入德国滞后的现实,从而开辟了将宗教批判转为批判再到社会批判的批判路径,从而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开辟了现实路径。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41561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9.png)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58谈谈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分析 张 洁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1843年马克思在离开《莱茵报》后开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他认真研究了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历史,并引发了对德国历史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
马克思把德国的历史问题归结为“时代错乱”,并着重分析了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为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代错乱;宗教改革;德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258-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3年夏天。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由此引发了对德国历史遗留问题及当时现状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德国当时面临的是一个错乱的时代,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影响了德国哲学和德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马克思自身的思想,成为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的重要历史背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多次提到德国的“时代错乱”问题。
马克思所言的“时代错乱”,是相比较英法,尤其是法国的发展状况而言的,同时也是德国自身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社会,而德国还处在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中,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力量非常强大。
也就是说,当英法的无产阶级在为自身解放而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时候,德国的问题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政治制度的现状无疑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状的。
然而,德国哲学的发展却是先进的,相比英法当时的主流哲学,德国哲学更具自身的魅力,更加系统而深刻,展现为一个恢弘庞大的体系。
更重要的是,德国哲学并不屈从于它的政治,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看到了革命的要求,因此德国哲学是先进的,位于时代的前列。
德国的这种政治现状与其思想发展水平存在时间上存在差距的状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错乱”。
造成这种“时代错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起源来说,这种“错乱”应当开始于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他说:“人们必须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
”宗教改革在德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路德用理性来证明教义的合理性,自从他说出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被赋予了解释圣经的权利,理性成了最高的裁判者,这就为德国哲学的理性权威和思想自由提供了基础,思想成了一种权利,而理性的权能变得合法化了。
当时,凡是承认宗教改革的诸侯,都把这种思想自由合法化了,因为只有通过新教的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合法的普鲁士国王,而这种思想自由最终结出的果实就是德国哲学。
然而,“精神的利益必须永远和物质的利益结成联盟”,路德在成为时代的刀剑的同时也必须充当时代的喉舌。
宗教改革在得到普鲁士王公贵族的支持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有利可图。
新教作为一种宗教,其对人们精神统治的本质与世俗王权的统治结合在一起,成为巩固王权和加强政治统治的工具。
宗教改革虽然在原则上确立了理性和自由的地位,但这种自由只在精神领域也就是德国哲学的发展中得以延续,而在现实中则被抹杀。
至此,德国哲学与德国的政治制度便沿着各自的发展道路行进,并且渐行渐远。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谈到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并突出了其消极影响,马克思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批判了路德的宗教改革,“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 路德用信念的奴役制代替了身体的奴役制,他反对农民革命,在事实上埋葬了自由,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以批判德国宗教为开端的,这是因为基督教和旧政权结成了不可分解的同盟,只要基督教对人民群众还发生影响,那么旧政权就不可能被打碎。
马克思要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这种“时代错乱”,就必须从宗教的批判开始。
与德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相比,德国哲学的发展是值得褒奖的。
路德的宗教改革播下了理性和自由的种子,经过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人哲学思想的灌溉,德国本土上已经结出了一批成熟的果实。
德国哲学的发展史被看作是一场精神领域内的革命,它和法国进行的物质革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海涅把康德比作德国的罗伯斯庇尔,称他砍下了上帝的头颅。
“正如在法国每一项权利的正当性都受到了考验一样,在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制度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
” 与德国辉煌而繁荣的哲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
实际上,并不只有马克思看到了这种“时代错乱”,德国哲学本身也在力图扭转这种局面。
小资产阶级企图用理想化了的小生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费希特一方面勇敢批判德国的现实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以农业经济为特征、以社会结构为模式的带有浓厚封建小生产特点的社会理想;资产阶级抬出了改良主义的社会方案,康德、席勒和歌德把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善良意志和美好愿望的实现都推到了虚幻的彼岸世界。
在作者简介:张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2010级硕士。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64.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59魏晋南北朝诗作中拟妇诗论李 静 周晓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高度自觉繁荣发展的时期,这时期诗歌沿着先秦两汉诗歌所开辟的道路发展,虽说就诗歌创作,诗歌内容与前代相比而言更加形象化,然而出现了大量了的拟古之作,在这种拟古作品中又以拟妇女的口吻来抒发感情最为典型,本文就以“拟妇”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拟古;拟妇;美学思考;情感共鸣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259-2一、魏晋“拟作”之多 在近人的文学观念中,拟作乃是被批判的。
文学不能因循守旧,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最关键在于其有自身的闪光点,创新点。
无论是“拟古派”,还是“复古派”在中国古典文学流派中只是昙花一现均能说明“拟作”“复古”并非文学之精髓,如王瑶《拟古与伪作》一文即曾指出后人往往将“拟古”与“伪作”二语相提并论,并多方考辨驳斥,文学的延续不能仅仅依靠模仿、沿袭。
但是,中国诗学都是沿着“继承”与 “发展”这条传统道路延续下去的,如果没有前代文学的积淀,没有对前代文人的学习、借鉴,那么一定不会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
正如陈伯海在《中国文学史学史的构建与发展》中提到“以复古为通变是文学发展的路线”。
无论是《诗经》中情感的原始抒发,还是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创作,均为远古文学的萌芽,均为前代文学的积淀与发展,而“拟古”就是这种学习前人的最典型。
萧统《昭明文选》中特列“杂拟”一目,收录了卢士衡,张孟阳,陶潜,谢灵运,鲍明远,江文通等人的拟古诗作共六十余首,可见在魏晋时期拟古现象之兴盛,佳作数量之多。
魏晋时期,尤其是以曹操攻下邺城并于建安十三年迁邺为转折点,时下文人荟萃,形成了以三曹为核心,网络诸多文人的创作团体。
,邺下文人在“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妙善辞赋”之下“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已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诸子相聚,彼《<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也谈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主张,当然,这些都是他批判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依靠德国现有的哲学思想无法扭转“时代错乱”的局面,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并不能够真正批判德国现有的政治制度,虽然黑格尔哲学保守和抽象的外表下反映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思想,但的德国资产阶阶级的封建性和软弱性导致其不能领导德国革命取得胜利。
问题在于德国先完成哲学再完成革命的道路是否能行得通?显然,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谓的“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的美好愿望只能是幻想。
马克思在为德国现状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德国革命需要一个新的出发点,一种新的可以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一种具有将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理论,从而进行一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革命。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设想,尽管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提及,但他已经敏锐地看到了当时英法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他提出一种新的哲学,呼吁一场新的革命,一场彻底的革命,一场能完全改变德国现状,使之走到英法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真正站到时代前列的革命。
从本质上来说,德国的“时代错乱”体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关系,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是社会变革的契机。
同时,哲学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对矛盾的运动,德国古典哲学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中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德国哲学是深刻的,同时也是孤傲的,缺乏对现实的感召力,在其自身的逻辑发展中已经形成一个完结的体系,无法自己为德国社会孕育一个身体,因此,时代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
以德国的“时代错乱”为缩影,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逻辑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马恩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 亨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M].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7页. [3] 马克思著,熊伟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63年. [4] 亨利希・海涅著,海安译.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M].商务印书馆 1974年.[5]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杨祖陶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6]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责任编辑:杨 锐作者简介:李静,(1988.6-),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