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从 众
(三)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 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 疑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 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 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状态时, 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三)人际适应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 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 致。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四节 服 从 •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 自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15-2。
表15-2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第四节 服 从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 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 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 。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 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 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一、基本概念
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三、少数人影响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 一、基本概念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 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 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反应。
(二)依从的定义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 三、少数人影响
莫斯科维奇等人曾反转阿希的经典从众实验范式,探讨 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影响问题(Moscovici et al., 1969),研 究以少数几名假被试(实验同伙人)对作为多数派的真被试 群体施加影响,结果发现,即使在少数派不是特别强大或者 没有很高的威望时,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力。
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 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 系统。
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 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第二节 从 众
(二)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二节 从 众 • 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一)有益从众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好的行为作为行为榜样而激发从众 行为,是引导从众良性效应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不良从众的控制
发展起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力,以使不良的从众倾 向受到控制。 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的错误。
第二节 从 众 • 四、从众的动机
(一)行为参照
第三节 依 从
• 二、 依从诱导策略
(一)“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 加代价。 (三)“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四)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第三节 依 从
第二节 从 众
(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 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第三节 依 从
(三)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增 加。 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自家 人效应”。
(四)情感
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其外在请求的反应 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处 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可能性会 显著提高(侯玉波,2002;张夔,许加明,2006)。
第三节 依 从 • 三、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于不合 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现象显 然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三节 依 从 •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
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 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 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从众、依从和服从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压力源和行为动机不同 。依从和从众影响机制接近,都是因为外在影响而产生的自我行为 选择。从众和依从的区别在于,依从行为的影响源是有意对行为者 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行为的影响源通常并不针对特定 对象施加影响,而是个体感受群体压力之下的自我跟从行为。
服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从众和依从不同,行为的引发具有强制 性,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通常有着规定性的或强迫性的社会角色联 系,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从众和依从行为中,影响原与行 为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性关系束缚。从众者 和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或寻找到自身行为的理由,才会跟从外 部影响而行动。
第二节 从 众 • 五、从众的条件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 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在Asch的研究中,若是有一位实验者的同伙回答正确的 答案,将大大降低从众行为 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为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高个 体对自我判断的信心;减小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
(一)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二)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 ,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三)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四节 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二)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
第四节 服 从
(三)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第四节 服 从
(四)执行者个人特征 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 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
作业与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
2.哪些因素影响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 3.什么是依从?依存的心理规则哪些? 4.试举例说明怎样运用依从诱导策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 行为? 5.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 人服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7. 试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
1
2
3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第二节 从 众 • 二、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二)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三)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第四节 服 从
(二)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被试 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只有 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占总数 的65%
第四节 服 从
• 二、 服从的原因
第二节 从 众
一、阿希的从ຫໍສະໝຸດ Baidu经典研究
二、从众的类型
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
第二节 从 众 • 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 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 一样长的?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
(四)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 2.文化:
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个人 身上是逐步加强的。
第三节 依 从
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二、依从诱导策略
三、被动依从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第三节 依 从 • 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一)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 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 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 潜在的健康利益” (二)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 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第二节 从 众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 于发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 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第二节 从 众
第二节 从 众
2.群体的凝聚力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 务的要求。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 的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从众的概念
*服从和依从的定义 *从众的原因
*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
*依从行为引导技术 *服从的经典实验 *服从的原因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第二节 从 众
第三节 依 从
第四节 服 从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第四节 服 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生 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是教师 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回答错误, 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学生的错误不断 ,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房间 ,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并在其 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有四个电键 ,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教师的房间中, 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学生的相应回答。
(五)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 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 “哪怕是一分钱也有帮助”
“做好人”是人们最稳定的追求之一,为保持自己的利他 主义形象,难以拒绝一点小小的奉献。
数目小到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负担时,拒绝就代表你缺 乏最起码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没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 自我否定而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 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 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一)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 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二)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 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 后果负有责任。
第四节 服 从 •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 为。
建议读物
1. 金盛华,张杰.(1995).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 申荷永.(1999).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 暨南大学 出版社. 3. Myers, D. (200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4. 沙连香. (2002).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Coon, D.,& Mitterer, J. O. (2007).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11th Ed).(心理学导论. 郑钢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