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成人失眠的专家共识
近年来,针对成人暴发性心肌炎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以期找到更有效的 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其中一项试验结果显示,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抗病毒 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另一项试验表明,对于暴发性心肌炎患 者,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然而,由于 暴发性心肌炎的罕见性及临床试验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现有结论并 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3、心理治疗:中国民族医药学认为,情志失调是失眠的重要病因之一。因 此,心理治疗在失眠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专家们推荐运用传统心理疗法,如认 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睡眠质量。
四、中国民族医药治疗失眠症的 特点
1、强调整体观念:中国民族医药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治疗失眠症需 从调理整体入手,患者的全面健康状况。
参考内容
引言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以心肌组织严重炎症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在成人 中,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虽较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临床 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广泛。本次演示就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定义与病因、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治疗 原则、预防措施及临床试验及其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 提供有益的参考。
5、心脏移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作为挽救 生命的手段。
预防措施
预防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措施包括:增强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对于已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 病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临床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感谢观看
治疗原则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临床上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其中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的共病率最高。
研究显示70% 的焦虑障碍患者伴失眠,而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共病率则高达84.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呈现出双向作用关系,即:抑郁、焦虑是失眠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而失眠患者新发抑郁的概率是无失眠者的3~4 倍,新发焦虑障碍的概率高近6倍,且失眠还会加重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使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受损加重。
总之,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互为风险因素,在临床上失眠往往先于或者同步伴随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曲唑酮在许多国家作为抗抑郁药使用广泛,在精神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用于治疗多种精神障碍和失眠。
鉴于失眠与抑郁、焦虑存在的交互作用,对失眠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更应重视共病的综合管理,2016年《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和2017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都推荐曲唑酮用于治疗失眠,尤其是抑郁/焦虑伴发的失眠。
为了规范曲唑酮在失眠领域的应用,特编写本专家共识。
一曲唑酮的分子特性曲唑酮(Trazodone)属苯基哌嗪和三唑并吡啶衍生物。
临床将其归为5- 羟色胺(5-HT2 )拮抗剂/ 再摄取抑制剂(SARI)类抗抑郁药物。
该药物可作用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具有阻断5-HT2A/2C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和组胺受体1(H1 )的作用,也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5-HT 转运体,阻断5-HT的再摄取,见图1。
曲唑酮与各受体的亲和力有所不同。
受体结合谱显示,曲唑酮对5-HT2A受体亲和力最强,1 mg 即可有效阻断脑内5-HT2A受体,该作用较抑制5-HT 转运体的作用强100 倍。
另外,曲唑酮在低剂量时还可有效阻断H1受体和α1受体。
二曲唑酮的药代动力学曲唑酮口服易吸收,不选择性蓄积于任何组织。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2 h(空腹服药1h达峰,餐后服药则需2h达峰)。
食物对其吸收有一定影响,餐后立即服用会增加吸收量,但最大血药浓度会降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会延长。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一)总体目标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摘要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本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以期能为临床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1, 2]。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3],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3]。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一、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4]。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
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
近期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出台,指出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危害更严重,需要积极处理。
共识介绍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主要表现:(1)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
(2)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或表现为腹胀、恶心、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悸等。
对于失眠者,要注意抑郁和焦虑的核心症状共识指出,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共识推荐,对于疑诊患者,可使用睡眠日记、失眠量表、抑郁量表(如PHQ‐9)、焦虑量表(如HAMA)进行评估。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要注意:(1)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2)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3)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4)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该共识指出,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
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得益于睡眠医学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失眠症数字疗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失眠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技术,亟须临床、科研、监管部门及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失眠症数字疗法的应用形成推荐意见。
本专家共识系统回顾和评价了国内外失眠症数字疗法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综合各领域专家意见,提出了失眠症数字疗法临床应用推荐及针对监管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13条意见,为失眠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失眠症的数字疗法概述(一)失眠症数字疗法定义1. 数字疗法:指由软件驱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方案,用于预防、治疗或管理疾病,改善疾病预后。
数字疗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联合使用。
2. 失眠症数字疗法:由软件程序驱动,为失眠症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数字化诊疗措施,包括数字化评估、治疗和管理等内容。
失眠症数字疗法是数字疗法在失眠症诊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失眠症数字疗法的具体方法失眠症数字疗法将成熟的失眠症治疗方法用数字化的形式(如软件和可穿戴设备等)来呈现,包括数字化失眠症认知行为疗法、数字化失眠症正念疗法、基于虚拟现实的失眠症数字疗法、远程神经生物反馈等。
其中dCBT-I是一套失眠症心理治疗的组合,通常包括心理教育/睡眠卫生、放松训练、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认知疗法等。
(三)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临床价值失眠症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为失眠症诊疗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其对患者、医师、全球医疗保健服务行业的影响深远。
数字疗法基于智能软件远程监控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数字化评估、干预和管理等,实现失眠症的全病程数字化管理,形成院内和院外、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的有效联动。
(四)适应证、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失眠症数字疗法适用于短期失眠症和慢性失眠症患者,包括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人群、精神障碍共病失眠症患者人群、躯体疾病共病失眠症人群以及特殊的失眠症人群(如孕产妇、青少年和老年人等)。
综合医院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专家共识
扩大性自杀:患者先杀掉自己的亲人, 然后再自杀,理由是
“免得我死后他们受苦”
抑郁症——临床表现
作为一种负性情绪, 以丧失感为主要表现:
➢兴趣下降: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觉得没有意思; ➢ 希望下降:希望下降→绝望 ➢无助感: 孤立无援感 ➢自尊与自信下降:自尊自信不足 → 内疚、自责→ 自
癌症
胰腺癌多在发现前4-13个月内出现抑郁症, 可高达 48%。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 家族遗传舞蹈症。
营养(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6(叶酸)缺乏
使用药物: 利血平、口服避孕药、皮质类固醇及ACTH
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滥用
所有躯体疾病, 尤以严重疾病
常见的抑郁症
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TCAs的剂量范围
药名
米帕明(imipramine) 氯米帕明(clomipramine)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多塞平(doxepin) 马普替林(maprotiline)
剂量范围(mg/ 日)
50-200 50-200 50-250 50-250 50-250
TCAs的适应征
或总是试图以躯体疾病来解释病人的精神症状 临床医生工作忙碌,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交谈 一元诊断, 忽视共病的可能性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CCMD-3)
以情绪低落为主征,持续至少2周, 且社会功能受损, 给本
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伴 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明显减退 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
1.卒中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6。7’钆吨l:卒中后1个月至2 年。卒中后抑郁(p08t-8tmke dep瑚8ion,PsD)高发,患病率约 为20%。72%。对486例连续的卒中患者进行的队列研究 发现,在卒中后3—4个月内。任何程度的抑郁患病率为 加.1%.其中重度抑郁为26.0%,轻度抑郁为14.1%。对集 合2178例住院或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的分析显示,重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更新版)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治专家共识组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和多发,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是人类 健康的重大威胁。同时,许多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卒中、阿
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舳cular dementia,VaD)、帕
度抑郁为22%,轻度抑郁为17%。在急性期无抑郁障碍患 者中,2年内的重度抑郁和轻度抑郁患病率分别为14%和 23%。一项集合分析(pool跏alysis)提示,在社区研究中,卒
依赖。
DOI:lO.3760/cma.j.j明n.0578・1426.2011.09.034
通信作者: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f_=济医院神经科
200127
Em丑;l:lliyans@holmail.c伽
万方数据
・800-
史堡出赶苤查!Q!!生!旦笙iQ鲞筮里塑坚!也』!!!!婴丛生:墨!P!!塑曼笪!Q!!。Y!!:!Q:丛!:1
量,且此现象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最为突出。伴发的抑郁焦
虑障碍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远超过癫痫发作频率或程度。 癫痫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伴发焦虑障碍达12 倍,伴发抑郁障碍则达34倍。 6.原发性头痛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皑…J:对712例在头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2 曲唑酮的药理学特性与机制
曲唑酮的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性
化学结构
曲唑酮(Trazodone)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其化学结构 与氯米帕明(Clomipramine)相似,但具有不同的药理学 特性。
药理作用
曲唑酮主要通过抑制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增强5HT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此外 ,曲唑酮还具有抗组胺和抗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可改 善睡眠和减轻焦虑症状。
开展更多临床研究
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 验证曲唑酮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应用 提供有力支持。
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关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 安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THANKS
其他药物治疗
除了曲唑酮外,还有其他多种药物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 药物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睡眠卫生教育、光疗、运动疗法等也可以作为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 焦虑的辅助手段。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睡眠 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意义
曲唑酮的药理作用
01
曲唑酮是一种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的药物,通过调节5-羟
色胺等神经递质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曲唑酮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02
曲唑酮能够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和延长睡眠时间
,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曲唑酮治疗抑郁、焦虑的效果
03
多项研究表明,曲唑酮对抑郁、焦虑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资料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2)要点神经内科教研室张冲焦虑、抑郁是综合医院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曾以躯体不适症状在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就诊。
临床各科医师由于缺乏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培训和经验,不能识别和处理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焦虑和抑郁障碍病人,常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和浪费医疗资源。
定义焦虑、焦虑状态、焦虑障碍焦虑通常是一种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属于人体防御性的心理反应,多数不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状态:是一组症状综合征,包括下文要提及的躯体性焦虑症状、精神性焦虑症状以及坐立不安等运动性焦虑症状,个体有与处境不相符的情绪体验,可伴睡眠困难。
属病理性,一般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障碍:即焦虑症,是一类疾病诊断,症状持续、痛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功能,并导致异常行为,需要治疗。
焦虑障碍又可按其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若干类别,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障碍等。
二、抑郁、抑郁状态、抑郁障碍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兴趣降低。
一般为正常心理反应,持续时问短,多数不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状态:是一组症状综合征,以显著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丧失兴趣或愉快感,表现有情绪、行为和躯体症状,一般为病理性,持续时间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障碍:即抑郁症,是一类疾病诊断。
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影响社会功能,一般需要治疗。
本共识中所用“焦虑”和“抑郁”术语主要是指焦虑和抑郁状态,即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所能承受的程度或自我调整能力,对其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但这种焦虑、抑郁并不一定达到或符合精神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一、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中常见焦虑、抑郁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临床上很常见。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抑郁障碍是指抑郁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抑郁障碍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障碍[4]。
三)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伴随着身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
焦虑障碍是指焦虑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物质或情境相关的焦虑障碍和未分类的焦虑障碍[4]。
二、失眠、抑郁、焦虑的流行病学失眠、抑郁、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失眠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10%~30%,女性高于男性;抑郁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3%~5%,女性高于男性;焦虑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2%~5%,女性高于男性[5,6]。
此外,失眠、抑郁、焦虑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失眠是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而抑郁和焦虑也是失眠的危险因素[1,2,7]。
三、失眠、抑郁、焦虑的诊断一)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睡眠记录,包括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维持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睡眠惯、睡眠障碍的持续时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药物所致的失眠。
失眠诊断的标准为: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持续时间≥3个月,每周≥3次,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8]。
二)抑郁的诊断抑郁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症状评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导言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出现失眠、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诊断与治疗,特制定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导方针。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我们的临床经验,诊断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应满足以下标准:- 失眠:持续睡眠困难,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每周至少三个晚上持续存在,已持续超过一个月;- 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感、自责感等抑郁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焦虑:持续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等焦虑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诊疗流程1. 详细询问: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详细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影响;2.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确定诊断和严重程度;3. 多学科协作:可结合心理学、神经内科、妇科等专科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4.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惯来缓解失眠、抑郁和焦虑;5.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和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6. 非药物治疗: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白噪音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帮助改善失眠、抑郁和焦虑症状;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2. 家庭支持:重视家庭支持体系,鼓励患者与家人沟通和接受支持;3. 生活方式改善: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适度运动和良好饮食;4. 避免药物滥用:警惕患者自行滥用镇静催眠药物,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依赖和滥用;5.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帮助患者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机制和治疗过程。
焦虑躯体症状专家共识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失眠、疼痛、乏力、全身不适、异常感觉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是焦虑、抑郁与躯体化患者的常见躯体症状和主要就诊原因,情感症状往往被躯体症状掩盖,难以引起重视。
综合医院医生不能正确识别处理,造成患者病情迁延,辗转各处就诊,大量消耗医疗资源,损害社会功能,甚至加剧医患矛盾。
如何快速识别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并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成为综合医院医生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美国精神病联合会、加拿大焦虑障碍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等专业学会制定的最新指南,结合我国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形成本共识,以期为广大综合医院临床医生提供借鉴与帮助。
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在综合医院相当普遍,国外研究发现超过50%的初级保健诊所就诊患者。
存在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症状。
国内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在综合医院就诊患者分别为8%、12%、4%,远高于一般人群患病率。
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可涉及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运动等多个系统,是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哮喘、癌症等躯体疾病发生或进展的危险因素。
我国综合医院医生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识别诊断率低,合理治疗率更低。
综合医院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多采用"状态"和"障碍"等,本共识参考相关指南及疾病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实践,首先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状态"和"障碍"等临床诊断用语进行区分与描述,有助于临床使用。
"状态"一般指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承受或调节能力,对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需要医学处理的状况(如"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躯体化更多诊断为"躯体化"或"躯体化症状");"障碍"则符合精神科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失眠问题。
失眠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针对成人失眠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失眠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1. 失眠问题的定义和范围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失眠问题的定义和范围。
根据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失眠是指在夜间无法获得足够睡眠或睡眠质量不佳,导致白天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失眠问题在我国成年人群中十分普遍,给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失眠问题的诊断标准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对失眠问题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根据指南内容,失眠问题主要通过个体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不佳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来确定。
这些诊断标准的提出,有助于医生和个体更准确地认识和诊断失眠问题,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基础。
3. 失眠问题的影响和危害失眠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睡眠障碍,它还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长期的失眠问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重视失眠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4. 失眠问题的治疗方法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行为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提出,为个体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工具,以应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失眠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非长久之计,应该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方法。
5. 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失眠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治疗方法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调整。
如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习惯、积极的心态等,都对改善失眠问题有积极作用。
也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失眠问题。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我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解读,我们对失眠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治疗共识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
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 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 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内外专家非常重视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
为了规范失眠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制订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草案), 经过国内各位神经科及精神科专家的多次讨论与修改,达成了以下专家共识。
一、失眠的定义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 (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 ( 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 h; ( 5)日间残留效应( diurnal residual effects) : 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二、失眠的分类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 (2)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 (3)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
三、失眠的诊断失眠是一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睡眠障碍,该病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患者就该问题求医,有70%的患者甚至未向医师提及症状。
这就迫切要求临床医师提高失眠的诊疗水平。
另外,还应考虑一些仅以失眠为表现的神经精神疾患及其他躯体疾病。
其中一般情况包括临床症状、睡眠习惯(询问患者本人及知情者)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 ;专项睡眠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包括: (1)睡眠日记、睡眠问卷、视觉类比量表(VAS)等; ( 2 )多导睡眠图( PSG) ; (3)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 ; (4)体动记录仪( actigraph) ; (5)催眠药物使用情况;(6)其他(包括睡眠剥夺脑电图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周,对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给予积极治疗。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本共识中的“抑郁”包括“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三)焦虑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焦虑概念包括“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是紧张和担心;客观表现可以为运动性不安,如搓手、来回走动等。
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状态”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的主诉,包括肌肉紧张、头部不适,以及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焦虑状态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导致了个体、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者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需要积极进行临床处理。
本共识中的“焦虑”包括“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二、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一)失眠与抑郁的关系失眠和抑郁在症状学和疾病层面密切相关。
失眠和抑郁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出现,互为因果。
失眠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抑郁,失眠也可以是抑郁的临床表现。
失眠和抑郁的某些症状相互重叠,如动力或精力下降、心境恶劣、认知活动迟缓、社交功能损害及躯体化症状等。
临床上往往很难判断失眠与抑郁(症状或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要失眠和抑郁的症状严重到具有主观痛苦并影响社会功能,均应给予积极的临床干预。
(二)失眠与焦虑的关系失眠与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交互,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失眠引发的焦虑,焦虑促发的失眠或失眠与焦虑共病,因果难分。
广义上,失眠与焦虑共病可以包含单纯的失眠与焦虑障碍的部分症状,是单纯失眠与焦虑的临床症状的并集。
(三)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失眠不仅表现为生理紊乱,也表现为心理紊乱。
患者因长期受失眠折磨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而抑郁、焦虑的出现又会助长患者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造成失眠长期存在。
抑郁合并焦虑显示出更多的精神病理症状,有慢性化倾向,表现出较重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较高的自杀概率,且预后较差。
失眠与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失眠患者常同时合并有抑郁和焦虑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是难辨因果的,可以肯定的是,三者共存时将会产生额外的不良影响,严重损害健康,生活质量更差,因此需要更加积极的干预。
临床常见的同时存在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患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失眠伴抑郁症状:失眠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控制失眠症状可改善抑郁症状。
2. 失眠伴焦虑症状:失眠伴焦虑症状多由心理应激事件引发,与失眠造成的主观痛苦、日间功能损害和对失眠的错误认知等有关。
治疗失眠可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3. 失眠与抑郁障碍共病:失眠和抑郁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失眠与抑郁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4. 失眠与焦虑障碍共病:失眠和焦虑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并且二者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5. 失眠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既有失眠的诊断,抑郁和焦虑也都分别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6. 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应激及脑功能、神经生化、内分泌等改变均可引起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
脑卒中、帕金森病、痴呆、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可明显增加失眠和抑郁、焦虑的风险。
三、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失眠、抑郁和焦虑均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全世界约有1/3的人有失眠症状,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其中约50%的患者为慢性病程。
综合医院抑郁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2%,失眠是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
一项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失眠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出现了抑郁发作。
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伴有持续失眠的抑郁患者有65%复发,而无失眠患者的复发率仅为13%。
部分抑郁患者在情绪症状缓解后仍残留失眠,且残留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生活质量更差,更易产生自杀观念。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
虽然失眠常与焦虑共病,但却有相对独立且叠加的特点。
失眠可以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亦然。
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评估和诊断一、临床特点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起始困难(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以及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损害、社交能力下降等。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
多伴有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力不足或疲劳感、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躯体疼痛、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运动性不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躯体化症状(消化系统:腹胀、恶心,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二、评估方法失眠和抑郁、焦虑均为主观感受,对失眠和抑郁、焦虑进行病史采集、量表及客观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病史采集是评估的第一步,量表评估是症状量化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途径,客观检查是排查共病的可靠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评估失眠的同时需要评估抑郁、焦虑,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持续动态评估,通常每2周进行1次评估,症状缓解后每个月进行1次评估。
病情波动、换药和停药时,需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和情绪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此外,还需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躯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检查。
中止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定期进行评估。
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分析治疗效果和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一)问诊技巧发现失眠和抑郁、焦虑的线索,应进一步问诊以明确症状。
需要注意,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询问是否存在主观体验的失眠及其表现形式,如是否有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早醒,其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如何。
(2)询问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3)询问是否存在日间功能损害,如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劳、动力下降、社交或职业能力下降等。
(4)询问睡眠卫生习惯、有无酒精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
(5)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6)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不稳定性躯体状况,是否存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了解亲属中是否有精神异常史。
(7)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二)睡眠日记与量表1. 睡眠日记:临床常使用睡眠日记评估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发现导致失眠迁延不愈的行为,并监测治疗效果。
可由家人协助患者完成,连续记录2周。
记录患者的每日上床时间、总卧床时间、早晨觉醒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每次觉醒的持续时间,估计睡眠潜伏期(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午休情况、日间用药情况和自我体验。
睡眠日记临床实用性强、敏感度高,可在2~3 min内完成,且不受地点的限制,所提供的报告及行为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
2. 失眠量表评估:推荐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对失眠进行评估。
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用于评估睡眠相关的认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