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面的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面的多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之言语也,其辞约而义丰,其韵律悠扬,意蕴深远。

然自汉魏以降,言文之别日甚一日,后世学者,欲窥古人之奥,必先精通文言。

然文言文面,晦涩难懂,翻译之难,犹如登天。

故吾辈欲阐扬文言之美,必先探求其翻译之术。

今试论文言文面之多种翻译方法,以飨读者。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直译文言文,力求保持原句之意。

此法简明易懂,便于初学者掌握。

然文言文之精妙,往往在于其含蓄、典雅,直译易失其韵味。

故直译法虽为常用,但不宜滥用。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不拘泥于文言文之字面意思,而追求传达其精神实质。

此法强调“意”之传达,而非“文”之复制。

意译法能使文言文焕发新的生命力,但需注意,意译之度不宜过宽,以免失真。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

此法有助于读者理解文言文之内涵,但注释过多,易使文章显得冗长。

四、对译法对译法,即以文言文对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此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能使译文更加地道。

然对译法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士难以驾驭。

五、语序调整法文言文之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对语序进行调整。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流畅,但需注意,调整语序时,不可改变原文之意。

六、修辞手法转换法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翻译时需将这些手法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修辞手法。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但需注意,转换过程中,不可破坏原文之意。

七、文化背景补充法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需对文化背景进行补充说明。

此法有助于读者领略文言文之美,但需注意,补充过多,易使译文显得累赘。

八、综合运用法翻译文言文,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如先以直译法求得大意,再以意译法润色,最后以注释法补充。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

总之,文言文面之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学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和译文需求,灵活运用。

然无论何种方法,皆需遵循“忠实、通顺、易懂”的原则,方能使文言文之美得以传承。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是:对、换、留、删、补、调。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原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首先是“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需要将其翻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其次是“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在翻译时,需要先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1)省主语。

例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翻译形式,需要资深的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以下介绍了6个基本方法供参考:1. 逐字翻译逐字翻译是最基础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用于词语和词组的翻译。

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理解,将每个字都找到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

逐字翻译可能会使得翻译结果的语序不够通顺,但有助于保留原文的古典韵味。

2. 词语置换翻译词语置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部分词语或短语用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形式进行替换。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词语,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文特色。

3. 句式倒换翻译句式倒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调整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结构。

倒换句式有助于减少表达上的歧义,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要注意保留文言文的特点,不过度进行结构转换。

4. 补充解释翻译文言文中常含有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具备明确含义的词语和短语。

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补充,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注释、脚注等方式实现。

5. 上下联结翻译上下联结翻译是指通过掌握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注意衔接前后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逻辑思路,提高整体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6. 诗意再现翻译文言文中常有富有诗意和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用现代汉语进行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在翻译时,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重新表达出原文中的诗意或情感。

以上6个基本方法不是孤立的,实际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综合运用其中的多种方法。

创作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使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语文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

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而意赅,辞藻华美,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解词翻译,乃学文言文之关键。

兹将文言文解词翻译之法,略述如下:一、字面解释法字面解释法,即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词语。

此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思明确的实词。

如“日”字,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时间、日子等。

在文言文中,“日”字多指时间,如“日暮途穷”,即指太阳落山,天色已晚。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因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色”,在“面色如土”中,指脸色;在“色香味俱佳”中,指颜色。

因此,解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音韵分析法音韵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音韵特点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因音韵相近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如“马”与“吗”,“衣”与“夷”等。

通过音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四、词性分析法词性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词性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其词性往往与今文不同。

如“行”,在文言文中多为动词,如“行路”,“行礼”;而在今文中,多为名词,如“行列”,“行踪”。

因此,解词时需注意词性的变化。

五、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文言文中,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六、成语典故法成语典故法,即根据成语中的典故来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传说。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了解成语的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七、类推法类推法,即根据同类词语的含义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相近,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其含义。

如“青”与“碧”,“绿”与“翠”等。

通过类推,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解词能力。

八、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即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常见词语的整理,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提高解词的准确性。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划、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冬,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岀。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逍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髙;“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而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 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左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泄,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而作状语。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

文言文,古人之言,载道载史,传情传意。

然时代变迁,语言亦变,今人读之,多有隔阂。

故而,翻译文言文成为一门艺术,亦是一门学问。

以下六法,可助学者在翻译文言文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直接翻译文言文,力求字字落实,不增不减。

此法适用于文意清晰、词句明确之文言文。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此法虽简明,但易失原文之韵味。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文意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法适用于文意含蓄、词句繁复之文言文。

如《庄子·逍遥游》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意译为:“大鹏鸟一旦乘风而起,便扶摇直上九万里。

”此法虽能传达原文之意,但可能失去原文的修辞效果。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一些生僻字词、地名、人名等进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此法适用于古文注释较为匮乏的文言文。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力拔山兮气盖世。

”注释为:“力能拔山,气盖一时。

”此法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但注释过多可能影响译文的流畅性。

四、比较法比较法,即通过对比原文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找出差异,从而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原文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差异较大的文言文。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比较现代汉语表达,可译为:“雎鸠叫声关关,栖息在河中的沙洲上。

”此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综合法综合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结合直译、意译、注释、比较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较为复杂的情况。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可综合直译、意译和注释,译为:“当年我出征时,杨柳依依;如今我归来,雨雪纷飞。

”此法能兼顾原文韵味和现代汉语表达,使译文更加生动。

六、情境法情境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根据原文的背景、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摘要】文言翻译是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题型,要把握好这类题型,我们必须记住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准确翻译关键字词,熟练掌握特殊句式,这样才能抓住文言翻译的采分点,做好这道题。

【关键词】文言翻译关键词特殊句式
一、文言翻译遵循的要求、原则
1.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式对等的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意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对译法。

2.删减法。

3.保留法。

4.增补法。

5.调整法。

抓住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1)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
句中的关键词语。

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代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实词)及起重要作用的虚词等,翻译时,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

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的丢掉了。

代词: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词,翻译应联系上下文,明确代词所指代的人、事、物。

例1:隶莫敢至乡落——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的。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

例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有特殊用法的实词:
①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向也。

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01年全国卷)
③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07山东卷)
译文:王戎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④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 (07安徽卷)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翻译时,要把古今形同义异的词区分开,准确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例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07浙江卷)
译文: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例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07广东卷)
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德:感激,感恩)
例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例4:在郡多有出息。

(99年全国卷)
译文:在郡内放有很多高利贷。

例5: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07江苏卷)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例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04海南卷)
虚词
①在语气、结构方面起辅助作用。

②有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关系,对此虚词必须做出明确的交代。

如: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例2:因宾客至蔺相,为不用恩焉。

(2)抓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

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5年天津卷)
分析:这是一个“……者,……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翻译成“……,是……”,否则就要丢分。

例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2005年福建卷)
分析:前者是个被动句,后者属于介词结构后置,两个句式都必须翻译出来。

例3: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3分)
(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
例4: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07湖南卷)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小结:翻译口诀
保持对应,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比喻借代,互文婉曲。

言简紧缩,繁笔铺叙。

释解当头,活用注意。

多种用法,古今联系。

保留古名,删除无意。

替换改变,补齐略句。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得分要点,关键词句。

练习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②子布,袁表诸人各爱妻子。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人马烧溺死者上千。

⑤世凯悦之,欲结以恩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