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合集下载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过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 见仅有的最坏的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 堆铸币、重量单位不同一和纸币凑成的大 杂烩”
2 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军 事上取得了完全较大的优势,但是,国民政府仍 然无法掌控或者说完全掌控两广、云贵、青海、 宁夏、山西、新疆和西藏等偏远地区,地方派仍 有较强的实力,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 在经济上自行其是 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增 加财政收入,然后消灭异己,强化国家机器,扩 充军事实力
湖南湘潭钢铁厂,年产量10万吨; 湖南茶陵及湖北灵乡铁 矿; 湖北大冶阳新及四川彭县铜矿厂,年产江西天河煤矿,年产量10万吨; 河南禹县煤矿,年产量40万吨; 以及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湖南湘潭飞 机发动机厂、永利煤气厂和天利氮气制 造公司等
参考资料
• 《略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兼谈对抗日战争的作
• • • • • • • •
用》 陈雷 《谈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陈晋文 《略论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抗战》 陈柯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周绍英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颜翠芳 《浅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庄梦兰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申成玉 《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江姗
名词解释: 废两改元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废除银两改用银 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颁发 《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收 付等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使用银 两。持有银两者。可以由中央银行代铸银元, 或者在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兑换银元。废 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演变1910年的《币制则例》和1914年的《国币条例》均确立了银元为唯一主币的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之前,历届政府、银行公会也曾进行了数次废两改元的尝试,但均未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废两改元问题非常重视。

在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与财政会议上通过决议,决定1929年7月1日起实施废两改元,但未如期实现。

直到1932-1933年间,经过政府和商界的多方努力,废两改元、统一货币单位的时机才成熟。

193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并公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重申了银元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的地位。

4月5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令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①。

6月6日,《财政部咨各省市政府文》制订了用赋改征银币办法,按照这项规定,从上海开始,各地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先后议定详细实施办法,进行了废两改元改革②。

废两改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统一货币,便利交易,并利于中央银行纸币的推行,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为之后实行法币制度奠定基础。

关税用金单位计征是重要且成功的改革,中国财政由此免受外国银行投机风波影响,稳定了海关收入,国民政府也由此掌握了大量外汇储备,为1935年11月法币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1933年,金融界酝酿已久的中央造币厂终于建立,但控制权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而非在民族资本家手中,因此国民政府已开始着手加重金融权的控制权,法币改革势在必行。

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迅速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英、美、日等国向中国大肆倾销商品,并广泛的占据了中国的主要原材料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加剧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地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挫败日本,也为了独占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美国开始加速向南京政府资本输出,并逐步在当时的财政中占据了左右全局的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述评陈新余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 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就其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与影响等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1933 年春,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确立了以银元为国币本位单位的新的银本位制, 然而, 废两改元仅仅是着重解决了银本位制下的货币本位单位问题, 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仍未统一, 市面上流通的银行兑换券五花八门, 种类繁多。

辅币的流通也不尽一致, 银角与铜元并行, 仍照其市价行用。

因此, 币制改革的任务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的必要, 此其一。

其二, 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前, 世界主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度, 改行金本位制, 因而白银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普通商品, 其价格也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涨落不定。

中国是用银国, 却不是产银国, 世界银价的波动, 对于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影响极大。

以致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仍需要仰仗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

要彻底摆脱世界银价的波动对于中国货币制度的冲击和影响, 维护国内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流通秩序, 顺应国际流行趋势和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 推行不兑现纸币、实现管理通货制度, 不失为是一个好的办法。

其三, 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但是出于排斥异己和巩固其政权统治的目的和需要, 仍连年发动内战, 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华北的疯狂入侵, 导致其军费开支一直居高不下, 急需要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从而给南京国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据在华美籍财经顾问杨格的统计: 1929 1935 年期间, 仅南京国民政府的军费支出一项, 均已占到其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评析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评析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评析梁玉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进行法币改革。

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消除了通货紧缩,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过去人们多看重政府用不兑换的纸币代替铸币为实行通货膨胀掠夺人民而实行的政策,故对法币改革持否定态度。

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历史沉淀期的延长,人们更应看到它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银本位经济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改革,这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

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法币的出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货币支撑,对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一自晚清以来,我国的货币制度极其混乱。

不但银两、银元并用,而且重量成色比价无一定标准。

当时国内流通的货币中,仅金属货币就有有银两、银元、制钱、铜元等,纸币既有国内纸币又有外国银行钞票。

清政府虽然在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本位制,但由于辛亥革命的发生而未能实行。

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行《国币条例》,确立了银本位制度,并对国币的单位、种类、数量、成色、铸发权及流通办法做了明确的规定,至1915年7月,全国普遍开始推行新币,这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新币的实行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而且许多货币也只能在特定的地域内流通,这对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非常不利。

截至1927年,全国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货币共达170种之多,如海关用的关平和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化、汉口的洋例等。

这些“银两”只是记账的标准,实际并无现货。

除了主币之外,铜元作为辅币,其流通状况更加混乱,更胜滥铸成风。

[1]对于国内货币乱象,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工商界力图改变这一现状。

1917-1920年,全国商会联合会、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以及许多学者如经济学家马寅初等先后提议设立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从1928年到1949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银行业从北洋政府时期的畸形发展走向集中,出现了地区性的银行集团。

通过政治与金融的交融斗争,以实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目的为前提,逐步形成了以四行两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中心的全国金融体系,由通过废两政元、法币政策策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金融统制,完成了官僚金融资本的垄断。

且随着政治统治的衰落,滥发纸币造成的恶性通货币膨胀,使国民党政府的货币走向崩溃,从而彻底瓦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货币制度。

一、货币发行权的垄断1928年中央银行改制后,就利用它所享有的四项特权:发行货币,铸造硬币,经理国库,办理公债,迅速发挥它的金融中心的作用,开展金融垄断活动。

在国民党政治权力的支持下,金融垄断地位不断提高,财富积累成倍增长。

如1936年与1928年比较,资产增长23.18倍,从1541万元增加到6.4亿元。

存款猛增41.48倍,发行纸币增长25.64倍;纯益增长21.76倍。

而且利用政府颁布的种种金融法规,逐步限制和收缩其他中国银行业、银钱业纸币的发行,到1936年,中、中、交发行的纸币占全国发行量的75.98%,其它发行仅占24.02%。

另外,许多无发行权的银行,可同有发行权的银行订约,付给发行行60%的现金准备和40%的证券准备,领券代发。

这种领券代发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多发钞票,增加资金来源,充实资金力量。

从而加强中央银行对领券行的控制。

1935年,成立了中国农民银行,与中、中、交三行并列四行”。

它们都享有中央银行的特权,共同构成官僚资本的金融支柱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四联总处”的权力转移作用,逐步增强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把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银行,进一步加深了官僚资产的集中和垄断。

二、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自银两和银元并行本位以来,中国货币市场遭到外国银行控制和钱庄的操纵与盘剥。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事件始末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事件始末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一、事件背景(1)国际背景:1.世界通货的金本位制对我国汇率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放弃金银复本位制,纷纷采用金本位制。

我国以及少数国家仍然保持银本位,即白银在我国是通货,而在国际市场上则是商品。

因此,我国外汇极易受到国际市场上金银比价的影响。

而实际上,纵观20 世纪30年代之前(即币制改革前),国际市场上的金银比价确是我国外汇决定中的最基本的因素。

我国实行银本位制,但我国自己并不生产白银,我国不能左右世界银价的走势,相反,我国的银价主要随世界白银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沉浮。

2.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对我国汇率的影响20 世纪30 年代是世界金本位制崩溃的时期,自1931 年9 月20 日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后,世界与英镑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先后放弃金本位。

这时我国仍然坚持银本位制,我国白银对外的汇率便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传统的金银比价,为真实汇率,二是白银与各国纸币的兑换率,为名义汇率。

这个时期银价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货币还是呈下降趋势的,但相对于大多数放弃了金本位的国家来说,白银开始升值。

由于英、美分别在1931 年9 月,1933 年 3 月放弃金本位,同时两国分别以英镑、美元表示的银价开始上升。

之后随着法币改革中外汇汇兑本位制的实行,自1935 年后至1937 年间一直趋于稳定状态。

银元在我国是货币而在放弃银本位制的国家已经成为商品,与其它商品一样,随着供求关系而随时涨落,中国货币必受世界银价的影响,币值极其不稳定。

货币是社会经济的神经,牵一丝而动全身,币值变动,不仅牵动物价,而且影响工商业、财政等整个经济生活。

3.美国的白银政策此外,美国由于受大危机影响以及国内白银集团的推动而推行“白银政策”。

193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白银收购法案》,提高白银价格,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

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 美分, 涨至1935 年5 月的74.42 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 美分以上。

论南京政府1935年法币政策与实施

论南京政府1935年法币政策与实施

论南京政府1935年法币政策与实施作者:纳东琴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4期【摘要】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

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1935年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美国白银政策最终进行了币制改革,这次法币是近代中国人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第一次成功运用经济手段摆脱危机,不仅使中国统一了近代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社会经济的混乱货币,并一举踏入了世界管理通货体系的行列。

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篇章。

在经济制度上是一大进步,导致了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言而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深入研究这一重要举措对我们今天促进我市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法币政策财政危机白银政策一、法币政策实施的背景(一)美国白银政策的实施。

美国是世界上的产银大国,而且控制着世界银产地,南美的银矿,在金本位时代,白银成为世界市场的普通商品,随着世界白银产量增长美国是世界产银大国和白银使用率的降低,银价下跌,成为趋势,这损害了美国银矿业主的利益,世界经济会议后,美国批准了《白银协定》,罗斯福发表了公告,宣布了在协定有效期4年内,美国每年要购白银2千4百多万纯盎司白银。

1933年12月21日,美国公布了银购入法,收购了国内新产白银。

从而使美国国内银价提升;1934年4月16日公布通过了《白银购买法案》在国家货币储蓄中白银与黄金的比列要提高到白银占四分之一为止,约合计11亿多盎司。

美国强市购买压力下,到1935年8月9日,美国政府又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购全国现存白银,从而使得世界银价进一步上升。

(二)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白银政策影响下中国通货紧缩物价惨跌。

银价上涨则中国银币对各国通货汇金上涨,各国通货对中国银币的汇价相应低落,1931-1935年之间,在国际兑换中,中国银元的价值增高了几乎100%。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着手进行币制改革。

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成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次改革从时代背景、消费心理、历史意义等方面做点简单的、尝试性的综述研究。

标签: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现代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国内综述性的成果有香港学者郑会欣先生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上的文章《近年来国内有关币制改革的研究综述》、复旦大学历史系徐锋华的《近二十年来法币改革研究综述》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综合性的成果,使人深受启发。

而吴景平先生的文章《美国和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6 期)等是从对外关系方面论述,给人以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日本学者城山智子教授《再论国民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美国阿瑟*思*杨格《1927年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他们的见解也非常独到。

这些研究摆脱了意思形态的束缚,其结论更加客观。

但目前很少有人用现代化的观念去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是否具有消费心理或社会需求的因素,更是无人问津。

本文旨在此方面有所突。

二、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依靠、经济上依附英美等国的中国也难逃厄运。

南京法币政策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京法币政策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 使得中国本来就不统一的货币制度, 变得更加复 杂化了, 到二十年代还是多种不同的银两、 铜币和形形色 银元、
了汇率的稳定和 贸易顺差门
关键词 : 南京政府 法币 影响
以后中国社会 、 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代表了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 , 出于 自身 的利益, 虽实行了货币制度的改革, 却使得旧中国的货币与 金融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又有所发展, 不仅给中国广大 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 窒息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把整个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一、 法币改革 内容
设” 策略, 这些高校的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都可能遇到资金和 场地等硬件条件的不足。 学校通过谋求政府、 社会和企业的支 持, 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 走与社会、 与市场结合的路。 如广东 商学院经济管理重点实验室就是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商学院 合作建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 第四, 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管理专业众多, 为了能更 有效的节省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应建成为较完整的管理 专业系统运行体系 ,能够充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各专业 功能提供服务。
第二 , 按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可分为教学型、 教学 科研型、 科研型、 开发应用型。目 前较多的是教学科研型, 许 多高校专业实验室把立足点放在“ 面向教学” 提供科研 和“ 支援” 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还有一些学校把 上, 实验室定位于教学型, 总的来说, 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 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来展开的。 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 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府就想主要依靠法币 , 行通货 来弥补财 政策 实 膨胀 政赤字 ,
摆脱财政危机及加紧内战筹措军费, 这就构成了1935年国民
党 施行 政 直 原画 动 政府 法币 策的 接 和 机。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历史作用研究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历史作用研究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研究刘曼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 1211 1220501115摘要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中国经济遭到巨大打击,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推行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币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影响以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币改的作用,学者们也都不惜笔墨,论述较多。

本文就对法币改革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社会经济抗日战争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无论在经济、金融史还是在政治、外交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中国漫长而又坎坷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自然成为历史学乃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法币制度改革在全国产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法币改革制度的作用评价不一。

一种观点是全盘否定,认为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从本质看,是国民党政府的一项反动财政经济政策,既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又为维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服务;另一种观点是负面远大于正面,“对中国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就其占主导地位和长期发生影响这两方面来说,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①认为币制改革使国民党势力大增,排挤民族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妥协,借币制改革之名,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等。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法币政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货币措施。

”②肯定了法币改革在货币形式上的进步及在货币史上的地位,法币改革对促进当时国内农业、工商业和外贸、国际关系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对抗①黄如桐:《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其评价》,《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

“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关于《“白银时代”的终结: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始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11月4日。

下载论文网这本应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

但人们一觉醒来后发现,市井交易、银行汇兑的通货不再是流通了数百年之久的银制货币,一种被称为“法币”的纸币成为了市场交易的主角。

没有一句告别的话,中国的“白银时代”就此终结了。

祸乱的白银大航海时代开启了白银涌向东方的序幕。

中国的茶、丝绸和瓷器犹如当今的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吸引着在全世界游荡的白银流入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并最终“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就这样,银产量并不丰富的中国却从明代开始建立了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即使金本位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尽管“共和”取代了“皇帝”,国民政府的态度仍是坚持自己银本位国家的身份不动摇,仅在1933年实施了“废两改元”(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在银本位基础上进行了货币微调。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树一帜”并未能维持国内货币市场的稳定。

因为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白银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只不过是一般商品。

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上的银价变动必然会在中国市场引发波澜。

1929至1933年,大萧条的阴霾笼罩了西方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竞相贬值货币,客观上推高了国际银价。

1934年6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颁布《白银收购法案》,规定美国将增加白银储备,直到白银占总货币储量的四分之一。

此政策一出,再加上投机客的推波助澜,国际银价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

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中国的银行家把库里的存银一批一批地装到外国去……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稳妥便当的买卖……外国大班(外国商人)们看了眼红起来,也照样行事”。

一场席卷中国的“白银风潮”呼啸而至。

据统计,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法案》后,中国白银外流总数为6.45亿盎司,约占当时中国白银流通量的一半。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经济为一国发展之命脉,而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则为经济发展之根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流通的货币成色比价无一明确标准,纸币形形色色,货币制度极其混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缓解这一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十一月实施币制改革,推行法币。

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措施之一。

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且不论其利弊,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丶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首先,以国内环境来看,自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迫切需要改革陈旧的经济局势以适应政治上的统一。

并且,由于脱离封建社会不久,旧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堪,社会各阶层要求统一货币的呼声高涨。

其次,1929至1930年间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

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又于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形式岌岌可危,经济改革已迫在眉睫。

除严峻的国内环境之外,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导和以白银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并没遭受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但诸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其经济危机,陆续颁布一系列法令,放弃金本位,采用银本位。

肆意提高银价,大量收购白银,使白银占到整个货币储备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政府也制定了对白银出口施以重税的手段,但仍收效甚微。

美国掀起的白银风潮使中国的财政金融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大量白银外流,成为白银政策的主要受害者,本就脆弱的经济环境受到进一步打压。

原因内容影响。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1、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

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导致中国的币值升值和汇率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

一、“废两改元”的原因世界银价影响。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工业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恐慌,从1932年开始逐渐放弃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1932年底,当世界放弃金本位币制的各工业国家逐渐从经济危机低谷中爬出时,中国经济却因国际银价上升造成的通货紧缩而趋于萧条。

1934年夏季,由于国际银价猛烈上涨,我国银元大量外流,国内商品价格急剧下跌,国际收支出现巨大入超。

阻碍了中国商品贸易的资金的流通,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压力,加剧了中国通货紧缩,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

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是解决当时中国弊端的治本之法。

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在国际货币史上,白银主要是在金银复本位下被作为货币使用,当金银复本位退出国际货币市场后,白银也失去了世界通过的作用。

当时中国的汇率换算不仅受国内货币含银量制约,而且受国际白银价格变动影响。

因此,以白银为货币的中国货币体制,无论在外汇流通还是国际结算中,都比以金本位和纸币为通货的国家要脆弱得多。

二、“废两改无”的实施(一)废两改元南京国民政府首先颁布了废两改元政策。

当时的国民党委员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里是这样说的“于3月10日起,先从上海施行在案,兹拟自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应以现元银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12国际金融2宋扬20124371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通过组建国家中央银行谋求币制统一与发行集中,便成为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的首选路径。

但违背了历史进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衰退和混乱,加速了其统治政权的覆灭。

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双向互动:中央银行组建与货币改革启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中国币制正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错、杂糅并存的混乱状态下。

银元虽为法定本位币,但银两银元依然并存。

在流通中不仅存在两、元兑换问题,还存在元与元、两与两之间的兑换问题。

至于纸币,中外众家银行均享有发行权。

当时各发行行之间汇兑汇水尤重,一省之中纸币不能融通现象常有出现,而当地纸币,一出境界即成废纸。

其时银行所发纸币,为随时可兑换现金的兑换券,其价值依附于金属货币,其数量亦受制于准备金之多寡。

因此一旦超额发行,即将导致挤兑贬值,酿成金融风潮。

币制如此紊乱,给财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威胁国防安全。

对此国民党上层人士深有感悟,蒋介石明确表示,“币制不统一,对于国防最为危险,余筹思既熟,必使从速实施改革”。

1928年6月,全国经济会议召开。

与会代表从金融与财政、经济等角度出发,强烈呼吁政府整理货币,统一币制。

会议通过了关于整理纸币与硬币、废两改元的提案,将组织国家银行,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为整理财政。

政府试图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据此维持币制统一,整理财政,稳定金融,进而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的巩固,显示出当局对发行集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2014-04-15 15:54:4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工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拟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举措作一评述。

一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月8日,蒋介石又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

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发展重工业以充实国防、加强西北国防经济建设、修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等。

1936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国民经济建设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督导建设。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纷纷出台,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视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业建设为重点,投入的财力较重,成效较为显著。

在财政金融建设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税制,统一货币,健全金融机构。

为了统一财政,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地方“苛捐杂税”,推行“统税”,同时改进关税,整理盐税。

1934年3月颁布新盐法,以自由贸易为原则,采取就场征税制。

“关盐统”三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三税“收入呆定,很少弹性,不能适应战争爆发大量筹措战费的要求”,“一旦战争爆发,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土被敌人占领的可能,关盐统三税在战时不但不易增加,而且会因而锐减”。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9讲 24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9讲 24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 井冈山根据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 地的建立
命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意义
点燃了“_工__农__武__装__割__据__”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 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1.提炼信息 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材料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 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第九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 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
课题24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 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选择性必修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了解中国近现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
拓展深化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 (1)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 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东北
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
标志
改旗易帜

论法币改革

论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历史正效பைடு நூலகம்
法币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它所产生的正、负历史效应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于法币改革的评价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复杂的问题。
必须承认,法币改革后,政府用不兑现的纸币代替银币,为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提供了方便条件。从抗日战争爆发至1948年8月21日实行金圆券止,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高达664万亿元,比抗战前夕增长了47.4万倍。之后,发行的金圆券比法币败亡得更快更惨,在1948年8月到1949年6月的十个月中,就膨胀了“六十五万倍”。在长达十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国民党政府增发钞票1400多亿倍,而物价上涨八万五千多亿倍”[⑤c]。通货膨胀使全中国人民遭到空前浩劫,“人民被掠夺了价值一百五十亿银元以上的财富”[⑥c]。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国防设计委员会于1932年11月正式成立。在国防设计委员会的首批39名委员中,有徐新六、吴鼎昌等银行家、金融家代表,以后陆续又有张嘉áo@①等著名银行家加入其中。这批银行家、金融家在国防设计委员会中,积极参与币制改革的设计,或多方活动,或参与策划。在浙江兴业银行经理徐新六逝世后,有人清理他的遗物时,曾发现他生前草拟的中国币制改革意见书。这份币制改革意见书与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的法币改革方案有许多相同之处[②b]。国防设计委员会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中国币制改革,将中国币制改革问题纳入“国防设计”之中,已多少有了预防日本扩大侵略的战略意图。
白银的大量外流对中国造成严重后果:一是国内人心恐慌;二是中国外贸严重入超;三是银根紧张,市面周转不灵,银行、钱庄、商号接踵倒闭;四是通货不足,物价下跌,以上海为例,1935年物价比1932年下跌了23.9%[⑦a],乃至工厂难以维持,被迫倒闭。总之,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引发1935年的白银风潮。对于白银风潮,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如1934年10月起对出口白银课征重税,企图拦阻或减少白银的外流;加快实施币制改革的步伐,以此切断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起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

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

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

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

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缺陷,才导致了1935 年的法币改革。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1929 至1933 年,一场举世瞩目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饱受冲击以致贸易萎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则更为深远,它对各国政府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这次危机,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贬低本国货币值,刺激出口,以达到向别国倾销本国剩余商品的目的。

罗斯福于1933 年就任总统后,于1934 年6 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以达到刺激诸如中国这样以“银”为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

美国的这项措施使白银价格陡增,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934 年中国共外流白银356,160,958 元,比上一年多流出25,000 万元。

③白银的外流使得国内库存白银锐减,外贸逆差严重。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白银挤兑浪潮,国内的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

虽然国民政府在1934 年后期制订了对白银出口课以重税的措施,但仍有大量的白银被偷运出境。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1935 的法币改革与上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也与其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面对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 年11月初以《财政部布告》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币制改革的命令,宣布实施“法币”政策。

但是这次币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政府左右的,伦敦为了使其在华经济利益不受到损伤,遂于1935 年6 月派遣经济顾问李滋·罗斯爵士(Sir Frederick Leith—Rose)前往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完成币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而非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困境。

此次币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自1935 年11 月4 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 年2 月经蒋介石批准又增加了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

以后市场上的一切交易均以法币为限,用以防止白银的大量外流。

(二)以前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现在仍可使用,但必须由财政部酌定期限,逐渐以法币换回。

(三)设立发行管理委员会,用以法币准备金的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

(四)宣布实行白银国有政策,规定自11 月4 日起,凡一切公私机关及私人所持有的银本位币、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一律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五)以前用银币单位订立的账单契约,于到期之日,概以原定之数额用法币结算收付。

(六)为了维持法币对外汇率的稳定,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可以无限制的自由买卖外汇。

当时确立的是法币与英镑挂钩,为了稳定法币对外的汇价,确定其汇率为法币1 元兑换英镑1 先令25 便士。

美国看到中国施行有益于英政府的货币制度甚为恼怒。

因为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白银买主,该举措无形的损害了美国的在华经济利益。

于是华盛顿方面派出特使到中国进行交涉,并最终与南京国民政府又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1936 年5 月15 日),确定法币与美元的汇率为法币100 元等于美元29.75 元,这样实际上就使法币依附于美元。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1935 的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无论是英国的早期积极参与,还是美国的后来居上,归根结底是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政治角力,不论任何一方获胜,中国都是最大的输家。

三、币制改革的两面意义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 年11 月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缓解国内金融经济危机、统一全国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此次改革也为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

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一)币制改革的积极意义首先,币制改革完成了中国货币的真正统一,整饬了货币的流通秩序,废除了以“银”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阻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

法币的发行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得中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市场的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其次,币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个稳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和统一市场的形成,缓和了当时国内的通货紧缩,并刺激了工农业的发展。

1936 年也成为国民政府金融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再次,币制改革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虽然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还非常少,但从一定程度上为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中国财政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有益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法币的稳定性相对增强,国内储蓄日渐增多,如1936 年存款总数从币制改革前的27 亿元增加到35 亿元。

④最后,币制改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准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抗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币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另外,币制改革的成功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增加,能够使国民政府集中全国财力用以抗战,此外,币制改革的成功也阻止了日本企图用经济侵略中国的阴谋。

由此可以看出,1935 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对抗日战争在经济方面的作用还是显著的。

(二)币制改革的负面影响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操纵下进行的,法币沦为英美货币的附庸,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另外,通过此次币制改革,国民政府加强了金融垄断,集中了货币的发行权,用不兑现的纸币代替银币,为后来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条件。

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物价疯涨,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对抗战以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总的说来,1935 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顺应了货币发展潮流,缓和了国内的金融危机,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此次改革代表的是英美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利益,而没有看到日后通货膨胀的隐忧。

因此,要客观正确的认识这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注释:①[美]杨格. 1927 - 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 陈泽宪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1.②国民政府训令[J].历史档案,1982(1):54.(转引自:黄大英.浅谈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J].决策管理.2009(3):39.)③王方中.中国经济通史(第九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28.④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47.参考文献:[1] 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 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M].武汉: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1997.[3] [美] 杨格.1927- 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陈泽宪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4]王方中.中国经济通史(第九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 萨本仁,潘兴明.二十世纪的中英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庄梦兰.浅论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J].贵州文史丛刊,2003(4).[7]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J]. 史学研究,2005(6).[8]崔改梅.浅析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9]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10]叶凤刚.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论析[J].前沿,2007(8).[11]李家智.1935 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