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_苗菊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翻译教学
2 0 1 3年 4期 ( 上)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翻译教学
徐 佳
(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 学院
摘
江西 南昌 3 3 0 0 9 9)
要: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本文分析 了 我 国高职翻译教学的现状, 介绍 了翻译教 学今后改革的发展 方向。并提 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翻译教 学模式 。
一
教 学任 务根据真 实的工作 场景划 分为若 干 个具体 的模块 , 并进一步细化到每一个具体 的工作流程 , 进行分步教学。将语言知识点
和翻译 的技巧糅 合在工作 过程 的 口笔译 教 学环节中,让学生在 “ 做中学 ,学 中做”。 当然, 与翻译任务相关 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 维能力培养也应纳入教学的内容( 如词典, 参 考资料, 潜 在客户等资源 的译前准备 ,人际 关系的处理 、翻译过程 中的团队合作 、翻译 任务结束后 的评价机制等) 。 4 . 2 . 教学方法 根据维特根斯坦 ( Wi t t g e n s t e i n ) 的理论 , 翻译是一种 “ 语言游戏 ”,学生在这种特殊 形式的 “ 游戏”中更容 易习得翻译技能 ,因 此翻译教学也可作为一种 “ 游戏 ”。基拉里 认 为一定 的情 境与社 会文化 背景有 利于 学 习者积极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 , 并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 因而, 创设有利于学习 者建 构意义 的真实情 境是 翻译教学 中最重
要 的环 节 之 一 。
顾此失彼 。
4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 面对翻译职业的产业化 , 改革教学思想
能力 。 2 . 高职翻译教学 的现状 目前 国 内高职 翻译 教学 多半是 生搬硬
套大 学本科 英语专业 学生 的一整套 教学标 准, 而忽视了高职院校 的翻译教学 自身的特 点 ,以至于翻译教学很难满足其为社会 输送 合格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 2 . 1 重 理论 、轻实践 授课教师 的视野较 为狭 隘 , 在 教学上 没有 摆脱传 统观念 的束缚 。教学 时多 以词 法 、句法为纲 ,指导学生在双语翻译时侧重 语法转换 , 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 练 , 并在此 基础上介绍翻译技巧。文本类 型单一 ,选用 的教材 多为适用 于大学本 科或研 究生 层次 的文学作品鉴赏等 , 适合高职英语翻译教科 书的翻译实训教材很 少见。而且教材中大、 空 、泛的教学内容 ,不符合高职翻译课程以 实践 为主的教学 目标。 2 . 2 教师主 、学生辅 大 部分 的高职 翻译课 程的授 课教 师缺 乏翻译 实战经验 且没有 接受过 相关 的翻译 教学培训 , 他们在授课时没有优良的教学理 念做 指导,缺乏宦 新 的教学方法 ,因此 。在 教学上容易盲 目 主观 、 缺乏对学生需求的考 虑。在选材上 , 也无法在浩 如烟海 的教学 内 容 中做出合适 的选择并 对学 生的学 习成果 做出正确的评判 。申连云批评 了中国翻译教 学中译者主体 的缺失 : 片面强调翻译理论和 翻译 技巧, 把学生 当成了注入知识 的容器 。 3 . 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
试论职业翻译能力建构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试论职业翻译能力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付林艳摘 要: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那么如何提高职业翻译能力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前人有关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结合翻译职业化的特点,探究职业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以期为职业译者提供方向和指导,同时也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化翻译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职业翻译能力 职业能力 翻译能力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7-0026根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的统计报告,2005年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
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已然来临,翻译职业化随即催育了一个新的概念——职业翻译能力。
本文将结合前人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以及翻译作为职业对于译者能力的要求,探究职业翻译能力的构成,以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指导,同时也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急切需求。
一、翻译能力研究现状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历史已达十余年,国内外学者都较为关注翻译能力这一合力的构成。
Albrecht Neubert提出了5项翻译能力。
2003年,PACTE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修正模式: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
沙夫纳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语域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
刘宓庆将翻译能力分为5个维度。
文军将翻译能力细分为三大“分力”,即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
苗菊、王少爽归纳了翻译人才应具备的15项职业能力。
纵观国内外学者就翻译能力的探讨,很少有学者关注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翻译能力。
二、职业译者的能力建构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各类翻译公司已达数万家之多,因此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巨大的。
由于职业翻译能力涉及到翻译行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又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有所要求,故职业翻译能力=职业能力+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模式的过程取向和译品取向的区别
翻译教学模式的过程取向和译品取向的区别作者:曲雯苏静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摘要:翻译教学需要翻译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
传统的翻译教学与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更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变,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翻译人员的要求。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过程取向,译品取向翻译教学是指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翻译过程,围绕翻译过程开展教学。
最终提高学习者翻译技能的迁移性效果。
一、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与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对比为了方便与传统的翻译教学相比较,笔者这里把各种具体的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方法统称为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为了显示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与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之间的差异,笔者将从教学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对它们做一理论上的对比。
1.理论依据,就是某一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指导思想。
既然是与教学相联系,这里的指导思想自然是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
以译品为取向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主要依据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参见Slavin, 2004, Chapter 5),即学习者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将这些刺激组织到各种不同形式的神经活动中,其中某些活动被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在接收其他刺激并做出反应时,这些记忆的内容又可以直接转换成外显的行动。
简单来说,一个人可能不了解一项活动进行的原理,但他仍然可以通过某些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成为从事该项活动的熟练工。
具体而言,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译品,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练习,让学生不断进行翻译技能的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对比并吸纳权威参考译文提供的优秀译法,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冯全功;苗菊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9(030)006
【摘要】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案例教学在MTI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可行性分析、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对管理学中的两个案例教学图示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应用于MTI教育的案例教学整体流程图.在MTI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翻译实践,以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译者.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冯全功;苗菊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
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 [J], 刘英泽;张晓晓
2.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J], 陈秋玲
3.案例教学法与法学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J], 陈秋玲;
4.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J], 罗冬梅
5.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 [J], 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
论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摘要:多年来,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一直沿袭或照搬英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数相差太大,学生背景也相去甚远,因而这一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本文以同济大学非英语本科翻译教学为例,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改变翻译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效果,从而证明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一般来说,开设一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然,教材的选用或编写,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估都会陷入盲目状态。
目前,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多数高校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
自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实施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基本模式是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两个阶段,高级课程主要以各类选修课程为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纷纷作为主要选修课程开设出来。
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穆雷所说的翻译教学状况,至今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
当时穆雷在《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一文中说“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教学对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至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各类具体教学大纲相应的适用教材、教学方法及其评估方法,相对于口译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笔译教学比较混乱,缺少系统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之间缺乏也难以交流沟通。
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大量重复。
”本文将以同济大学为例,来探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背景关于翻译教学的讨论,近二三十年来就一直没间断过。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作者:张艳斌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06期【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预期、能力等级、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因素,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和分享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的数理统计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翻译能力稳步提高。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一、引言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强调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模式上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上要求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综合技能培养转变,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多层次需求的新形势。
由于课时的缩减和电子翻译产品的普及,学生的翻译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和普遍降低的倾向。
2013年8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翻译题型做出重大调整,不但在题型、考试时间和分值比例上要求大幅提高,而且在考试内容上也广有涉猎。
此次调整适应了当前英语教学的时代需求,有助于真实地反映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为此,本研究旨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系统的翻译技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积极开展教学实验,经过数理统计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69)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并提出学习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健全人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随后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科德(Cord,1982)主张“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外语教学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基于互联网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互联网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析作者:揭廷媛来源:《教学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 随着翻译专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翻译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对翻译能力的深入研究,更离不开网络技术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和支撑。
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出发点,在回顾翻译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及各翻译成份能力的习得特征,论述了各类互联网平台对翻译成份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 翻译能力;互联网;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49-040 引言随着翻译专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的多元化和大众化,翻译活动已从以文学翻译为主流演变为以采用多种形式、涉及众多领域的应用翻译为主流,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一方面,随着翻译学者对翻译活动本质的不断探索研究,人们对翻译活动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翻译教学也必须跟上翻译理论研究的步伐,吸收并利用最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而与翻译教学密切相关的则是翻译能力的研究。
苗菊教授曾指出,对翻译教学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译者翻译能力研究的基础上[1],因此翻译教学改革必然要以翻译能力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从而实现其教学理念上的革新;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信息交换平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工作方式,翻译教学改革必须借助于最新的网络技术及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其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的革新。
本文将借助于PACTE翻译能力多元模式,在分析翻译能力构成以及习得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初步构建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
1 PACTE翻译能力多元模式及翻译各成份能力特征1.1 翻译能力研究及PACTE翻译能力多元模式翻译能力的研究起源于基于乔姆斯基自然语言观的“自然译者”观,认为翻译能力具有天赋性、自发性和阶段性,即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自然习得的,理想的双语能力就是翻译能力[2]。
实施案例教学_培养职业译者_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6期(总第133期)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 笔译教学模式探索①冯全功,苗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TI JZW200903。
收稿时间:2009209215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汉族,河南泌阳人,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苗菊(1955-),女,汉族,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实证研究、翻译教学。
摘要: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案例教学在MTI 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可行性分析、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
对管理学中的两个案例教学图示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应用于MTI 教育的案例教学整体流程图。
在MTI 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翻译实践,以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译者。
关键词:MTI 教育;案例教学;职业译者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9)06200282051.0引言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内严重匮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于2007年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MTI 教育是翻译学科的一个新兴领域,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包括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可以在某一学科内得以创生,又可以进行跨学科迁移应用。
兴起并鼎盛于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
鉴于MTI 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MTI 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以丰富和优化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翻译人才。
翻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模式探讨——以外语专业本科翻译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大学外语专业仍将是翻译 人才培养 的主渠道¨ 。 以多媒 体计 算机 和 网络通讯 技 术为 主要 标志 的信 息 技术 与课 程整 合 E益 成 为 教学 界 关 注 的热 点 , t
一
些学 者 已在相关 领 域进行 了一些 富有 成果 的研
译 能力 ” 为条 目收 入《 作 翻源自 研究 百 科 全 书》 目 。
运作 知 识 , 及 翻译 的单 位 、 译过 程 、 法 与程 涉 翻 方 序、 巧、 技 翻译 策 略 的 种类 , 可能 出现 的 翻译 问题
或错 误 的性质 与 种类 ; 是 关 于 翻译 原 则 与 标准 二
翻译 课 堂 教 学 与 网络 自主学 习整 合 模 式 探 讨
— —
以外语 专业本科翻译基础课程教 学为例
王 晓农 安 广 民2 ,
( .鲁东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山东 1 烟台 2 4 2 ;.山东淄博临淄皇城镇第 一中学 , 山东 6052 淄博 25 0 ) 5 4 0
摘
要:外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学 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专业能力 。基 于翻译教学 “ 件范畴 因素 ” 决定范 条 和“
畴因素” 融人多媒体和 网络技术的外语专业本科 翻译基 础课程课 堂教学 与 自主学 习整合教学模式 以翻译学 习网站作为 ,
中枢组织教学活动 , 使课堂教学与 自主学习主次互补而又融为一体 , 有利于提高 翻译教 学效率 。
主 要涉及 操 作知 识 , 译 者 在 翻 译 中恰 当运 用 翻 是
心 。苗菊 分 析 了 多 位 学 者 就 翻译 能 力 进 行 的 研 究 , N u e 巴塞 罗 那 自治 大 学 ( AC E) 如 ebr t、 P T 的
翻译认知能力培养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移植过程 。” 【 1 ] 由此可见 , 翻译能力不仅是
V翻译路径激活 能力 ( t r a n s 1 a t i o n r o u i t n e a c t i v a t i o n ) : 翻
译 路径激活能力包括译者 的 自我观念 和职业观念 以及译者 经常翻译 的主题 以及 在翻译理论 和实践 中所 采用 的翻译方 法。这些翻译路径 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在译者的大脑 中。 V翻译专业能力 ( d o m a i n c o m p e t e n c e ) : 如, 翻译是如何 运作的 、 翻译方法 、 策略的选择 以及翻译实践知识 。 V工具和探究能力 ( t o o l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c o m p e t e n c e ) : 指
第3 4卷 第 1 O期
2 0 1 3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1 0 0c t . 2 0 1 3
一
、
翻 译 能 力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使用 的传 统的或者 是电子工具 ,进行
翻译探究的能力 。
翻译能力是 以译者 自身的体验和认 知活动 为基础 , 以
分 析原 文和重建原文 功能的能力 为核心 。它不同于翻译认
V策略能力 ( 动力 ) ( s t r a t e g i c c o m p e t e n c e ( mo i t v a t i o n ) ) :
现将 P A C T E和 G o p f e r i c h的翻译能力模式进行对 比, 如
语境化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92019年06期总第446期ENGLISH ON CAMPUS语境化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陈梦娇【摘要】语境对翻译有制约作用并影响着翻译的效果。
翻译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运用意识。
本文旨在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对翻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为翻译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语境;语境化;翻译教学【作者简介】陈梦娇(1993.07.19-),女,汉族,陕西咸阳礼泉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境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建立了情景语境三大要素,即语场、语旨、语式,统称为语域。
语场指交际双方所谈论的内容或所做的事情;语旨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以及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语式则指交际双方所采用的交流途径和方式。
他认为,语言环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每一部分的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语域。
最早提出“语境化”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甘柏兹, 他认为,社会交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交际参与者不断构建、利用和破译语境的过程。
甘柏兹的“语境化”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语境的动态多样性,即语境因子随时不断组合,不断发生变化。
二是强调语境与语篇之间的反呈关系,即语言不仅是一个由语境决定其实际用法的符号系统,该符号系统本身也关系到这个语境的可得性。
因此,合理地利用语境化理论来指导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从而为提高翻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境化翻译教学语言的产生离不开语境,同时语境也对于翻译有制约作用,涉及到翻译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教学目标而言,语境化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适当的语言交际,并且自如地进行语言沟通交流。
从教学内容角度讲,语境化要求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人造材料,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培养语境意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语境化要求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应当充满情景互动与交际性,从语篇结构把握分析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数字化教学指的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数字化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教学。
换句话说,数字化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数字载体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使数字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的教育和教学。
从而实现从环境(教室,图书馆等)设备、资源(教材,参考书、讲义、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工具等)到应用(教、学,练等)的数字化教学管理,建立一个数字空间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来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传统教学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扩展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国内外研究1.1国外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计算机和英特网等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已逐渐用于外语教学中。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活动。
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是美国,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
此外,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利用英特网、数字化教学辅助设备和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国内数字化翻译教学研究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网络外语慕课(MOC)教学,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了的国内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从事翻译知识,提高翻译技巧的网络资源纷纷出现,网站主要有:(1)中国翻译网(/);(2)中国翻译协会(/);(3)中国专家翻译网(/);(4)译者俱乐部(/);(5)中国翻译家联盟网站()等。
2006年,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携手创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的语言信息工程系,在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新世纪语言服务的基础上,语言信息工程系的创建为新世纪外语翻译教学和推广先进的CAT 理念和技术,为我国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做出了新的尝试。
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苗 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翻译教学研究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当前,西方翻译理论开展了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翻译教学研究之中。
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成分构成,探讨了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的途径以及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论述了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教学的研究发展应建立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过程教学法Abstract :Could we op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has made efforts in un 2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results into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n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West ,the pre 2sent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mponent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pro 2cess Οoriented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t posits research on competence tha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ranslation instruction.K 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process Οoriented pedagogy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4-0047-04 1.关于翻译能力的分析翻译教学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正因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翻译实证研究_理论_方法与发展
体系的建设问题对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对此我国译界学者不乏精辟之见。
2004年,姜秋霞、杨平(2004:10)撰文提出了关于系统建设翻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深刻指出“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翻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思想”,但是“在方法论上还缺乏人文科学各种有效的科学研究类型,至今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文章编号:1672-9382 (2010) 06-0092-06①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思辨方法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描述性研究及其实证方法则使我们的认识即分析解释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翻译学,作为一门既包含艺术又包含科学特性的学科,有着人文的成分,也有着科学的因素,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人文思辨加科学分析的多重认识与探索”(姜秋霞、杨平,2005:23)。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翻译学科还具有除理论方法之外的实证描述、实证调查、(心理)实验法等等,全面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翻译进行探索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翻译学科”(姜秋霞、杨平,2004:14)。
2翻译实证研究在翻译学中的定位翻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这是詹姆士·霍姆斯(J a m e s S. H o l m e s)(1988:71)在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这一学科宣言中即已制定的学科性质,因为翻译研究的定义是“指所有研究翻译过程和结果所表现出的翻译现象的研究活动”。
因此,经验学科的两大目标是:描述我们的经验世界里翻译过程和译作所表现出的现象;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的理论原则。
翻译学的经验学科性质确立了描述的方法是学科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其重要性如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吉迪昂·图瑞(Gideon T o u r y)(1995:1)所指出:“只有具备健全的描述分支,一门经验学科才可能称之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
描述、解释、预测其相关研究现象是经验学科的主要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作者在研究中 分别从 3 个 视角 将翻 译能 力划分 为 3 个范 畴, 概 括翻译能力的构 成成分。这 3 个 范畴的分类是 对翻译能力系 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 包括了对翻译 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 立成分的微 观分析。值 得强调的 是, 翻译 能力表现的是大脑在复杂的操 作中的认 知思维能 力, 这种 专业的思 维操作技能使翻译能力无论在 思维上, 还是行为 上有区别 于其他的 专业能力。如一些能力需要心 灵加手巧, 手巧来 自于反复 练习和不 断实践; 然而翻译能力则需 要特殊天 赋和不懈 探索。翻译 技能是建 立在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 力之上的, 仅靠反 复练习不 断实践并 不能产生熟练的翻译技能。语言能力包括了一个人对语言的感悟性 和表达能力、语言的知识和一个人的性情; 思维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智 力、分析推理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组 织能力和 联想思考 能力。译者 的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应 特别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6038( 2007) 04- 0047- 04
1. 关于翻译能力的分析 翻译教学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 正因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培养翻译人才, 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 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 要求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 能力, 涉及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应用, 语言能力只是翻译能力的 基础, 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 ) ) 识别、 描写、界定、分析它的构成, 目前正处 在探索阶 段。在翻译研 究领域 中已达成的共识是 翻译能 力是由 一系列 相关 联的 成分能 力所 构成 的。首先研究这些独立的构成 成分及其 之间的相 互关系, 这些能力 构成成分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使其成为发展翻译教学的基础; 再制 定相关的翻译教学的原则, 并将这些原则融入翻译教学的大纲中, 现 已成为翻译研究中应用分支研究的研究对象。 过去的研究者在观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将翻 译能力的构成分为 双语能力 ( bilingual compet ence) 、转换 能力( t ransf er competen ce) 和世界/ 主题知识( world/ subject knowledge) 。随着研 究的深入, 又进一步划分出两种成分能力, 一种是运用解决问题的策 略, 一种是发挥心理素质和 技巧的作 用。专家学 者一致认 为翻译活 动的复杂性使翻译能力涉及到 了各领域 的技能研 究, 包括 了语言知 识、文化知识和特殊领域知识。 进入 21 世纪, 阿尔布雷 希特#诺伊贝 特( A lbrecht Neubert ) 将关 于翻译能 力分析的 5 个 参数作为能力 成分: 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 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 力。这几种 能力共同 作用使翻 译活动有 别于其他领域的交际活动, 也 使翻译研 究有别于 其他交际 领域的研 究( N eubert , 2000: 6) 。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 正需要对 这 5 种能
及了各种不同的内容, 也就是说 对翻译能 力的描述 必须考虑 这些内 容对译者认知功能和技巧的复杂要求0。显然, 翻译能力包 括了译者
在应付各种翻译内容时其 认知系统 所面临的 挑战。图瑞 ( Toury ) 首 先认识到了翻译活动超越了语言学的极限, 而跨入其他学 科, 如认知 科学。正如他所说的, 翻译研究是一门 跨学科研究( S hreve & K oby,
翻译能力
构成成分
直觉, 概 念, 推 断, 分析, 类比, 逻辑推 理, 预 测, 联 想, 认知能力 想象, 区分, 比较, 思维模式, 记 忆, 渗入, 修 正, 信息 加
工, 创造 语法/ 句 法/ 词 汇造 诣, 语义 结 构, 语 用 关联, 综 合 合 语言能力 成, 语际间调节, 转换机制, 表 达, 选择, 修 辞, 风格, 主 题, 文化意识 技能 知识: 从 实践 经验 中得 到的 知 识, 包 括技 巧, 方 法, 策略及其应 用, 如 对句式、准确 的所 指意 义、恰 当 的语境的把握, 明 确做 什么 和如何 做, 使 译文 形式 恰 当、表达准确, 符合译入背景 交际能力 主题内容知识包括: 对交际对 象、交际者、社会文化 背 景、交际目的、译文产生的功能的把握
* 双语 能力, 主要是 用两种 语言进 行交际 所需要 的操作 知识 ( procedural know ledge) , 包括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时对干扰的具体 控制, 双语能力由两种语言的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和词汇知识 构成。
* 非语言能力, 主要是表述知识( declarat ive know ledge) , 包括两 种文化的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涉及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了在不同层 次上对两 种语言的 掌握和熟 练程度。 转换机制、语际间的调节和综合 合成势必 会增强对 语言的选 择和表 达, 而修辞、风格, 主题知识 的造诣和文化 意识又表现了在 更高层次 上对语言的掌握。语言转换是翻译过程和译者专业操作 的特征。在 语言转换 中, 译者应用了 一系列的技巧, 使各种成分能力 协同一致, 将原文转换成译文, 充分体现 了译者的 专业特长。 当译者参 照原文 意义寻求译入语的对应概念和表达方式时, 转换活动是可 见的; 而当 译者在短期记忆中从 多种选 择中 寻找、比较、选 择对 应并 做出 决定 时, 转换活动是不可见的。语言转换有时不仅不可见而且 不可控制, 因为语言转换中的自动过程译者本人也不能做出解释。各 种不同的 语言因素在语言转换中发挥作用。译者的认知机制和交际 能力也会 加强或区别其转换能力, 因此也影响了翻译质量。
1997: xii) 。翻译学学者已经认识到笔译和口译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认 知过程, 其中世界知识、语言 能力、语用 限制 和社会 因素 融为 一体。
正因为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 我 们需要探 索翻译的 认知过程 和知识 结构。在翻译过程中, 文本理解、语言转换和文本产生涉及 了认知机
制的各种因素的作用。
对翻译能力结论性的评论认 为: 一个成 功的译者 所具有的 翻译 能力就意味着他掌握了各种知识、能力和策略, 使他在翻译 中运用自 如。此外, 引申的解释强调翻译 能力尤其 应建立在 语言和语 用的能 力之上, 这 种能力的总和是 一种复杂的认 知网络, 由知识、能力和策 略构成。( Alves & GonÔal ves, 2003: 4)
关键词: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过程教学法 Abstract: Coul d w e op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 e development of t ranslat ion inst ruct ion? T ranslat ion St udies in t he West has made eff ort s in underst 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 ence in order t o incorporat e t he result s int o t ranslat ion instruct ion. In light of the th eoretical research in t he W est , t he present paper present s an analysis on t ranslat ion competence compon ents, t he int erdependence of t ranslation inst ruction and t ranslat ion com petence, and processOorient ed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inst ruction. It posit s research on compet ence t hat provides t he basis for t ranslat ion instruct 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 ence; t ranslat ion inst ruction; processOorient ed pedagogy
2007 年第 4 期 总第2 17 期
外 语与 外 语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l 4 Serial l 217
翻译能力研究
) ) ) 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苗菊
(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 翻译教学研究是否需要一个新的 视角? 当 前, 西方翻译理论开展了对翻译能力的研究, 并将研 究成果引入 翻译教 学研究之中。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成分构成, 探讨了 在翻译教学中发展 翻译能力 的途径 以及翻译 教学的 过程教 学法, 论述 了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 提出翻译 教学的研究发展应建立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力相互间的关系和协同一致的作 用进行探 讨, 进而认 识译者复 杂的 工作状态。
诺伊贝特进一步论述了翻译能力的 7 个特征: 复杂 性( complex-i t y) 、异 质 性 ( het erogeneit y) 、近 似 性 ( approx imation) 、开 放 性 ( open O endedness) 、创造性( creat ivit y) 、特定 性 ( situat ionality ) 和 历史 性 ( hist oricit y) , 它们错综复杂, 构成翻译能力的背 景特征, 贯穿整个 翻译过 程。复杂性使翻译活动与其他 交际职能 截然不同; 异质性指 翻译活 动需要各种技能、语言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艺; 近似性指译 者不可能 是各个领域的专家, 只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协助译入语 读者理解 所传达的内容和形式; 开放性指译者需不断发展交际技能、掌握相关 知识, 以减 少误译; 创造性 指译者在原文的 引导下, 构思新 的内容和 形式、能指 与所指之间的关 系, 在译入语语 言文化中创建 译文; 而这 种译入语语言文化是发挥翻译能力的特定条件, 即特定性, 要求翻译 产生一定的结果; 历史性指翻译能力的应变性, 译者要适应 新形势变 化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Neubert, 2000: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