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人文社科类刊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的教育的价值所在表示出很大怀疑。有人坦言:“高中同学一毕业就去工作,现在都是老板了。而我念了个硕士出来,现在的工作是天天在加班。”工资高低的标准在哪里呢?相信这是很多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们的疑问。其实,除了一些学生的心态没有摆正、急于求成的因素之外,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值本身并不高,只是找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而已。
就业为何这样难
有人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今年的就业增长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也会更加显著。
有人直言,大学生在市场规则下难于生存,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身,教育者应该负主要责任。现在的教育制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市场和生存的保障,大学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有评论犀利指出;低薪已经成了最大的杀手锏,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可能“使大学教育苦心经营起来的良好局面有朝一日面临崩盘的危险”。
2006年报考研究生的应届大学生将继续增加。理论上,考研使就业人群分流,可是在学科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才积压带来的就业难题会更加棘手。
高校要增强就业培训力度
有人指出,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韵就业机会。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对近期和长期人才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决策,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也应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相关训练,包括择业、面试、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
据《人民日报》消息,现今各地都为帮助大学生就业而采取了许多措施,让大学毕业生们看到了新的出路:河南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每年引导1万名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四川提出了户籍和人事代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科技活动优惠、人事政策、助学贷款偿还和考研优惠、自主创业优惠等六大优惠政策;上海从去年起设立总额为1.5亿元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天津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实施,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等。□
(摘自《社会科学报》2006.2.23③木月文)
国内三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人文社科类刊物
1.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从1992年起至今已经为第四版。2004版定量评价共选用了7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以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国家级奖数量。取消了载文量指标,增加了他引量指标,适当降低自引量的作用;增加被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奖量指标,加大期刊质量因素的作用。统计年限为三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1996年开始进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价。已分2000年、2004年两个版本印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其对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主要依靠“被引频次”
56
财经政法资讯 2006年第3期学术信息
指标来统一度量,在生成分学科引证报告的“综合评价”过程中,加大了“影响因子”和“被引量”指标的权重,以求突出重点。共从全国约3000种人文社科期刊中,按照25个学科类目进行统计分析,在国内704种社科人文类期刊中,选出专业和综合性核心期刊344种。
3.1997年国家教育部立项的由南京大学承担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 I”,从1998年起进行了4次评选。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 I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研究成果评奖、科研项
目结项、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评审依据。鉴于学界对3-4年评价结果过于漫长有疑义和浓重期待感,根据2005年4月召开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研讨会”决定, CSSC I现决定每年动态评价一次,CSSC I来源期刊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同时兼及期刊半衰期、引用该刊的期刊数等指标,三者以6:2:2的权重计算合成值。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选刊原则,确保了CSSC I的科学性、权威性。□
(摘自《社会科学报》2006.2.16.⑤)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条件与必要前提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是其背后的基层行政体制。中国乡级政府通过村委会和党支部实现对农村的管理,因而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实际延伸到村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功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其主要职能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同时为上级政府服务,而实践中却过于偏向后者,“臃肿的管理机构蚕食了绝大部分的农业剩余和国家财政补贴,耗尽了可以用来生产公共物品和提供社会保障的资源。”文章认为,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有:一、村干部任职的决定因素。“根据理性人假设,村干部的目的是在既定条件下本身效用的最大化”。村民对干部的任用并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可能导致基层组织的自治目标的偏移;
二、乡镇通过控制村财务来实现组织控制,目标责任制度也发挥一定作用;三、由于基层组织的首要目标不是为成员谋福利而是完成政治和经济任务,因此社会保障无法得到重视,只有在富裕地方才有可能,如果本身管理较民主的话。体制原因造成社会保障制度陷入中国农村的基本矛盾之中:压力型体制和村民自治之间存在矛盾,对社会保障的实现有压制作用;管理体制消耗了财政资源,无法提供社会保障,形成恶性循环。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性”,“如果没有村民自治作为保障,村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发言权和控制权,……可能给当地农民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994年的河南豫州的合作医疗体制曾作为先进典型,而1999年实际已是农民交钱,干部受益,成为制度公害。
文章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实现村民自治,自我提供社会秩序的维持,提供公共服务,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抑制基层腐败,降低制度成本,使社会保障制度能在农村脆弱的基础上成长。并借由村民自治和农业税收压力的减轻,积极实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摘自《理论学刊》(济南),2004.6.王国军文)
66
学术信息财经政法资讯 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