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浅析大学生恋爱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浅析大学生恋爱观
王春荣
[摘要]本文首先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然后主要运用霍布斯、布劳等人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互动方式、分手进行分析,以突出大学生恋爱中的理性因素。最后,笔者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以同龄群体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想法与建议,希望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交换论;大学生恋爱观;误区;建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恋爱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影响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发展及社会化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择偶标准、交往方式等皆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主要采用实证调查方式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并分析利弊,而缺乏从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交往特征的研究。恋爱的重要特征是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交往的心理特点等。由此,本文试图在交换论的视野下重点分析恋爱过程中的交往特征与互动方式。
一、理论概述
(一)社会交换理论。交换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提出,论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并把它们放在了社会关系基础的地位,认为人们的需要只有在社会相互作用中才能发现和寻求到。他把个人看作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人。他把人的活动看作“商品”。那么人们通过交换自己的活动,得来的收益就是报酬。“活动的成本”就是由于从事这项活动而放弃其他活动所能获得的报酬。“利润”是报酬减成本。这里的利润、成本、报酬等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从“物质与非物质”这一点来看,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具有广泛的意义。也只有从这一点出发, 把经济学引人社会学才成为
可能。作为交换理论的核心“交换”,除直接借用了经济学中的“交换”这一概念之外,“非物质”是其关键。
交换论侧重研究微观层面的个体互动,包括霍曼斯的行为主义观点,布劳的社会交换学说和爱默生的网络交换论,是社会学主流理论观点之一。交换的结果是行动主体单方或双方受益,报酬的获得是受益的标志。“资源(Resources)是某一行动者能用来与其他行动者建立一种交换关系的任何报酬。”①因此,交换过程的本质是资源的转移。而资源又划分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前者指表现于外在资源,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且可测量的行动者个人拥有,主要包括财富、地位等经济资源;品德、学历、相貌、才华等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社会资源;后者指表现于内在资源,具有较强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较难测量的行动者个人拥有,如感情、信任、承诺等。对资源的追求与交换支配着大学生恋爱的整个过程。
(二)相关名词解释
1、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择偶观。是人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期望模式去寻找、选择爱人,组成家庭。这种一个人在选择婚恋伴侣时所持有的主观条件,就是我们所讲的择偶标准(陈胜利、张世琨,2003)。②
二、社会交换视角下大学生的恋爱过程
(一)恋爱动机——交换意识的产生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期望获利及互惠意识是交换得以产生的个人心理基础,即行动者具有从他人那里取得自己偏好资源的倾向。在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问题上正有体现,其产生于:
1、生理意义上的情感交换需要。大学生在生理年龄上处于18-24岁之间的亲密与孤单阶段,由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渐发展成熟,他们渴望寻找与异性间的情
①余双好、李斌雄.《大学生婚恋道德观的调查分析》载《青年研究》.1994(4)31—33
②转引自:杨兴亮.《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04版
感关系,其中包括友谊和爱情。对亲密关系、互惠情感的需求正是其恋爱中交换过程得以产生的个人心理基础。
2、文化意义上的社会交换需要。这是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出于从众抑或群体压力产生的交换需求。校园文化映射出大学生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们,从属于特定的寝室、班级等同辈群体,他们的恋爱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渗透着校园文化的痕迹。因为孤单、好奇而去尝试,为满足虚荣心而从众,拥有一定的追求者并与其中之一发展成恋爱关系,是对自我魅力的证明和值得炫耀的资本。看到所属群体的同学们成双成对、花前月下,听到他们大谈恋爱经历,于是不甘示弱,在群体的压力下产生社会交换的需要,品尝起恋爱快餐。
(二)择偶标准——外在资源的交换
择偶标准是恋爱认知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个体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偏好。“个体对其他人的最初吸引总是以允许比较的外在因素为基础的”②。择偶比较过程在本质上是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在内的各种外在资源的交换过程。
1、人力资源的追求与交换。人力资源是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而形成的体现于人身上的非物质资源。“大学生择偶对人品、文化程度、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越来越重视。”③该交换主要有:
(1)互补性资源交换。前提是一方必须拥有另一方所需的资源并且愿意供给。一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显示,就性别而言,男生较女生更看重对方的相貌,而女生更看重才能、对方的经济收入和职业,这体现了传统的郎才女貌择偶标准,“才”与“貌”正是一种资源互补。
(2)对等性资源交换,即拥有同样资源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吸引。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在择偶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共同志趣爱好、在文化程度等方面条件相当的异性。
2、社会资源的追求与交换。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在恋爱中追求社会资源的满足与交换。尽管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其他社会
②钟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 载《青年研究》.2003.(2).13—18
③陈志霞.《女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偏差》.[ J ] .心理世界. 1999年01期